故宮外朝宮殿為什麼沒有滿文?

2020-12-22 婉如清揚

故宮外朝宮殿為什麼沒有滿文?

(網絡圖)

  到故宮參觀遊覽時人們會發現,乾清宮、坤寧宮、寧壽宮、神武門等內廷宮殿、宮門上的匾額都是用滿漢兩種文字書寫,而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午門、東華門、西華門等外朝宮殿、宮門上的匾額只是用漢文書寫,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明朝的時候,紫禁城所有宮殿、宮門上的匾額都是用漢文書寫的。到了清代,皇帝是滿族,就把滿文定成了國文,並在全國通用。順治皇帝住進紫禁城以後,便把皇宮中所有宮殿、宮門上的匾額都改成用漢滿兩種文字並列書寫,少數匾額上還有蒙文,一般是滿文在左,漢文在右邊,這是由於人們習慣上都以左為上右為下,所以滿文都寫在了左邊。

  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宣統皇帝也被迫退了位,但他仍然住在後廷裡,也就是乾清門以北的宮中。而外朝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範圍就交給了民國政府使用。不久,北洋軍閥袁世凱施展權術,竊取了辛亥革命的成果,當上了中華民國大總統。但他依然不滿足,還要恢復帝制,想當皇帝。經過他的一番計劃還真當上了,自封年號「洪憲」。他剛一復闢帝制,就立刻受到老百姓的痛罵,人們的反帝情緒一天比一天高漲。袁世凱被嚇得連宮門都不敢出。他深知自己太不得人心了,這個皇帝恐怕也當不了多久。可他不死心,於是就把一個叫王景泰的心腹召到寢室,商量對策。

  袁世凱先向王景泰詢問外邊的老百姓都說了他什麼壞話。王景泰說主要是對他恢復帝制,取消民國不滿,還要反清討袁。袁世凱坐立不安,就打算先想個法子穩定人心。他苦思苦想了三天,也沒想出個好辦法。最後還是王景泰想出一個主意,便對袁世凱說:「陛下,這老百姓不是要反清嗎,咱們就給他們做個樣子看看。這紫禁城所有宮殿、宮門上的匾額都是用漢滿兩種文字並列書寫的,那滿文就是代表清朝,咱們何不就把那滿文去掉,只留下漢文,以表示咱們不是為了復闢清朝,咱也反對清朝。老百姓一看宮裡連滿文都去掉了,興許就不反對您當皇帝了。」袁世凱一聽,此話還真有幾分道理,眼下一時也想不出什麼辦法,就先試試看吧,也許那些反對的人知道紫禁城裡滿文沒了,說不定就開始擁護我了。想到這兒,他急忙寫了一道「聖旨」,要在十日之內,把紫禁城內所有宮殿、宮門匾額上的滿文都去掉。可「聖旨」剛要往下發,他又改變了主意,那內廷裡還住著宣統皇帝和清廷的遺老遺少們,他們剛被推翻沒多久,在全國的勢力還不小,我要是把內廷宮殿、宮門匾額上的滿文也去掉,是否會遭到他們的反對呢?這宮外還沒平息,再招來宮內的不滿,麻煩可就大了。想到這兒,他將「聖旨」改了一下,寫成了「把外朝宮殿、宮門匾額上的滿文都去掉。」這樣清廷的遺老們不到外朝來,自然也就不知道外朝宮殿、宮門匾額上的滿文沒了,也就不會對我的舉動有所反感。

  王景泰接了「聖旨」後,就連忙帶著一幫人把外朝所有宮殿、宮門匾額上的滿文都去掉了,改成漢文單書了。

  儘管袁世凱把外朝所有宮殿、宮門匾額上的滿文都去掉,並派人到宮外宣揚一番,還上了大報、小報。可老百姓不買他的帳,討袁的呼聲仍是越來越大,結果他的皇帝夢只做了八十三天就被推翻了,成了歷史的罪人。雖然袁世凱被趕下了臺,但紫禁城中被他改過的外朝宮殿、宮門上的匾額卻都保留了下來,成為他竊國的見證。(佚名)

相關焦點

  • 故宮宮殿、宮門為何沒有滿文?
    故宮外朝宮殿、宮門為何沒有滿文?到故宮遊玩的時候,很多人可能會發現這樣一個細節,那就是在內廷宮殿、宮門上的匾額都是用滿、漢兩種文字書寫的,而外朝宮殿、宮門上的匾額則是只用漢文書寫。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原來,最初並不是這樣子的。在明朝時,紫禁城內所有的宮殿、宮門上的匾額上都沒有滿文,而是用漢文來書寫的。到了清朝時,滿文取代了漢文的國文位置。
  • 為什麼故宮太和殿的匾額上沒有滿文?今天可算搞清楚了!
    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也叫做紫禁城,可謂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的集大成之作。相信去過首都北京旅遊的朋友,都會選擇去北京故宮遊玩,感受明清文化,感受歷史的厚重。那細心的人可能會發現,北京故宮太和殿的匾額上是沒有滿文的,這是為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當初滿族攻入北京城,為了能平定漢人的反叛,讓漢人能接受清朝統治,於是統治者就讓人把所有宮殿的匾額上都寫上滿漢兩種文字,一般都是滿文在左邊,漢文在右邊。
  • 故宮的許多匾額上都有滿文,但有些匾額上卻沒有滿文,這是為啥?
    北京故宮是明清兩代的皇宮,其以南京故宮為藍本,始建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在明代,故宮曾遭遇多次火災,到清兵入關前夕,李自成在撤退前又縱火焚燒故宮,導致包括故宮主殿奉天殿在內的大部分建築被毀。
  • 故宮六百年︱如何讀懂故宮裡的滿文匾額
    與漢字一樣,滿文可以豎著寫,也可以橫著寫,而兩種文字書寫方式的差異會在橫匾上更加凸顯,也形成了故宮匾額的另一種美。古代漢字習慣於右起書寫,也就是行文的順序是自右而左。這是由於先秦時代造紙術還沒有發明,人們將文字主要書寫在竹簡或木簡上,竹木簡都是一條一條的,寫好一條便放在右手邊,再寫下一條,之後再穿成簡,所以就形成了右起的書寫方式。
  • 故宮太和殿牌匾發現塗抹痕跡,前朝牌匾皆為滿文,唯獨後宮有兩種文字
    2006年,故宮博物院對太和殿進行了一次大修。在修繕過程中,工作人員發現了一些不同尋常之處——在大殿的木牌匾上仿佛有滿文的痕跡。太和殿眾所周知,清朝入關,明朝滅亡,滿族皇帝成為了紫禁城的新主人,在對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進行了一番大刀闊斧的修整後,三大殿的牌匾上便刻上了兩種文字:滿文和漢文。前朝三大殿據小哇了解,三大殿還有過曾用名。公元1521年,明朝正德皇帝駕崩,朱厚熜繼位,改年號嘉靖。
  • 故宮不為人知的一些小故事
    原來故宮裡的宮殿是九百九十九間半;天神三十六金剛就是宮殿門口擺著的三十六口包金大缸;七十二地煞就是故宮裡的七十二條地溝。故宮歷經幾次火災,幾次改建,現有房間也與原圖紙有很大出入,據不準確統計,目前大約仍有8700餘間。歷史上紫禁城的實際建築師是明代的蒯祥,在明朝開國元勳劉基(字伯溫)的授權下建造紫禁城。
  • 故宮中軸線上的宮殿廣場為什麼沒有一棵樹?
    許多人在去故宮遊玩的時候,除了感嘆故宮建築的宏偉之外,也許還會發現,在故宮中軸線上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以及後三宮(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廣場周圍,竟然看不到一棵樹。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如果你是跟隨導遊進故宮遊玩,可能他會告訴你,這些地方周圍之所以不種樹,主要是為了防止有刺客藏匿在樹上行刺皇上。乍聽上去好像有點道理,可是仔細一琢磨卻並不是這麼一回事。因為故宮裡不是全部沒種樹,御花園中綠樹成蔭自不必說,中軸線兩旁的宮殿周圍,綠化工作也是相當到位。如果真是怕刺客行刺,那麼在這些地方為什麼可以種樹呢?因此這個理由顯然是不能成立的。
  • 聚焦故宮太和殿
    ☆故宮門匾無「火筆」,三大殿三次被焚三次重建    前朝三大殿始建於明初永樂年間,先後三次被雷電擊中焚毀,三次重建。三大殿初名奉天殿、華蓋殿和謹身殿,明代中葉重建時改名為皇極殿、中極殿和建極殿,清初改為現在的名稱。
  • 想去故宮的「路痴」不容錯過! 故宮旅行必備的宮殿分布路線圖
    故宮俯瞰圖。整個故宮分為外朝和內廷兩大部分。外朝是國家舉行大典禮和皇帝辦公議事的地方。外朝中路,就是外朝的中心——三大殿,分別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外朝西路,外朝東路分別是武英殿、文華殿兩組建築。內廷是皇家生活、休閒的地方。內廷中路毫無疑問是內廷的中心,內廷的中心就是後三宮,分別為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宮。後三宮兩側排列著東、西六宮,是后妃們居住休息的地方。東六宮東側是天穹寶殿等佛堂建築,西六宮西側是中正殿等佛堂建築。
  • 北京故宮為什麼稱為宮殿之海,能讓遊客接踵而來,不言而喻!
    北京故宮博物館北京故宮為什麼稱為紫禁城北京故宮,位於北京市區中心。如今是我國的故宮博物館。為國家級的5A景區,其熱門程度秒殺全國任何一個網紅景點。畢竟在封建時代,老百姓想進入故宮遊玩?連想都不要想!而現在,只需幾十元,就可以進去見見以前皇帝居住的宮殿是什麼樣子。所以遊客眾多而且故宮是全世界五大宮殿排名第一的哦!作為中國人應該感到非常自豪!
  • 開國大典前夕北京故宮:清理出25萬立方垃圾,宮殿屋頂長草,沒有遊客
    【遠眺故宮】這是一組反映1949年開國大典前夕的北京故宮,當時的北京故宮已經徹底打掃一遍,儘管很多損壞的宮殿、牆壁沒有修復,可北京故宮還是盡顯皇家氣象。 【太和門】太和門是故宮裡最大的門,也是外朝宮殿的正門。太和門面闊9間,進深4間,上覆重簷歇山頂,下為漢白玉基座,梁枋等構件施以和璽彩畫。門前列銅獅一對,銅鼎四隻。
  • 至高無上的宮殿:600歲的故宮有什麼?
    故宮,擁有房屋8728間,佔地約72萬平方公裡,放眼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宮殿可以和故宮媲美。故宮可以說是世界的「宮殿之海」 故宮可以分前後兩部分,前面是皇帝上朝聽證的地方,後面就是皇帝和妃子居住的地方就是後宮。
  • 夏日去北京故宮遊玩,感受皇家宮殿的雄偉與氣魄!
    說到故宮,一定是來北京必須要逛的一個地方,故宮是現存保存最好的皇家園林,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紫禁城,以三大殿為中心,三大殿有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內庭的中心為乾清宮、交泰宮和坤寧宮,稱為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宮,後側有御花園和神武門。
  • 故宮是哪個朝代建的,故宮為什麼叫紫禁城
    中國現在保存最好、佔地面積最大以及居住過皇帝最多的皇家宮殿應該就是位處於北京的故宮了,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皇朝的皇家宮殿,在舊時被稱為紫禁城,它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位置,也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的精華之作。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它們的佔地面積很大,有72萬平方米之多,而建築面積約為15萬平方米,整體建築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總計有九千餘間。所以它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那它是什麼時候開始建造的呢?
  • 二女開車進故宮與太和殿合影,太和殿同意了嗎,知道它的地位嗎?
    清代重建後,用的是松木,檔次降低了點,關鍵是楠木實在沒有了,這松木都是從東北三省的深山那嘎達整來的。我是五脊四坡故宮裡起架最高的建築,從地面到脊吻三十五米零五;面積最大,為二千三百七十七平方米;梁楣彩畫的等級也最高,用的是金龍「和璽彩畫」;就連角簷垂脊上仙人身後的小獸數量也最多,一共有十個,這麼一看,我的身價還算可以吧。
  • 故宮:世界五大宮之首,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
    絕大多數第一次來北京的遊客,都會把故宮當作必去之處。故宮又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也是古老中國的標誌和象徵。當你置身於氣派規整的高牆深院,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它曾經的榮耀。悠久的歷史給這裡留下了大規模的珍貴建築和無數文物,也成為今天遊玩故宮的主要看點。
  • 故宮西路:被遺忘的宮殿
    故宮尚未向遊人開放的區域主要集中於這兩座門內,也是計劃中大修的重點區域。故宮原副院長魏文藻說:「與故宮其他地方相比,西邊的情況比較差,基本上是一片空白。東邊像乾隆花園、皇極殿都已經修得不錯了。先前有關媒體報導的三座主要待修殿宇慈寧宮、壽康宮、武英殿都位於內廷的外西路。」3月25日下午,我從西華門步入紫禁城,沿西邊宮牆和內金水河一路向北。
  • 故宮地下隱藏著一座宮殿?直擊故宮發掘現場,圖9是最重要的發現
    【發掘現場】北京故宮,舊稱紫禁城,是明清兩朝的皇宮。北京故宮始建於永樂四年(1406年),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竣工,它是在元大都宮殿的基礎上修建,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
  • 中國僅存的兩大皇家宮殿建築群之一——瀋陽故宮
    說起故宮,想必每個人想到的都是北京故宮。不得不說,瀋陽故宮的存在感那真是沒有了。哈哈哈。我有時會開玩笑的說,兩個故宮各有各的特色,如果北京故宮是大家閨秀,那麼瀋陽故宮的小家碧玉也是獨具一格呢。今天就帶大家來看看瀋陽故宮吧。
  • 我國被「低估」的古代宮殿,被譽為千宮之宮,面積比故宮大
    再談到,中國的歷史發展,人們很容易達成共識,但北京的故宮精巧的建築,還是其所具有的文化價值,是可貴的,只是它的事實也有一個文化遺址,中國的其他城市,實際上也有許多非常具有衝擊力的古代建築,所以在中國被評價為古代宮殿的一個介紹,現在被一個遊客忽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