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門和西華門是紫禁城的旁門,明清兩代時供皇帝、皇太后、皇后等日常出入所用。故宮尚未向遊人開放的區域主要集中於這兩座門內,也是計劃中大修的重點區域。故宮原副院長魏文藻說:「與故宮其他地方相比,西邊的情況比較差,基本上是一片空白。東邊像乾隆花園、皇極殿都已經修得不錯了。先前有關媒體報導的三座主要待修殿宇慈寧宮、壽康宮、武英殿都位於內廷的外西路。」
3月25日下午,我從西華門步入紫禁城,沿西邊宮牆和內金水河一路向北。看到緊依河邊的道路已經開始整修,原先的水泥路面被挖開,幾十名工人正用紅磚鋪設新路基。一名姓韓的工人說,他們是河北興順建築公司的員工,進故宮半個多月。「路基鋪好後再鋪青石地磚,最後看起來要跟古時候一樣。」
△故宮大修
過了慈蔭樓就是壽康宮與慈寧宮,這裡以及後面的英華殿、慈寧花園都是清代皇太后的居所。壽康宮大門緊閉,透過門縫可以看到裡面堆了建築材料。壽康宮東牆外堆了大片的城磚和地磚,記者看到城磚上都印著「公元2001年9月任丘市」的字樣,而細長條的地磚上則沒有印字。
兩位工人正用小鬥車往其他地方運送磚石,他們說,城磚是用來修補紫禁城城牆內側的殘損。地磚則從蘇州運來,用來替換故宮裡20世紀50年代鋪設的水泥地磚。慈寧宮和壽康宮之間的道路上不時有翻鬥車轟然而過,往修復工地運送磚石和泥漿,我們發現駕車司機都是四五十歲的老師傅。據工作人員介紹,這些都是故宮工程隊經驗最豐富的駕駛員,在道路狹窄的故宮裡運送建材必須靠他們保證宮牆的安全。
△壽康宮
慈寧宮為皇太后的正宮,清朝的前期和中期是這裡的興盛時期,當時著名的孝莊文皇后、孝聖憲皇后都先後在這裡居住過。順治、康熙、乾隆三帝以孝出名,慈寧宮經常舉行為太后慶壽的大典。不過自道光之後,隨著清王朝走向沒落,國庫空虛,當時的孝和睿皇后不得不縮減宮中開支,慈寧宮才逐漸失去往日的輝煌。
慈寧宮大殿仍然不失巍峨氣勢,但與中軸線上三殿三宮的金碧輝煌相比,慈寧宮宛如一個衣衫襤褸的老邁婦人。走在殿前廣場上,腳下磚石殘缺不全、地面崎嶇、雜草叢生。銅製的水缸及四隻青銅龜鶴都已鏽跡斑斑,大殿的梁架、枋椽、門、柱、窗欞等顏色黯淡,上面的彩繪受損尤其嚴重,四處可見大片大片的剝落。故宮博物院許多部門辦公地點就設在慈寧宮兩邊的佛堂內,這些房屋都經過內部改造,和清代相比更加面目全非。一位故宮保管處工作人員說,慈寧宮的修復工作很快就要開始了。
△慈寧宮
武英殿位於內廷外西路的南端,我們走到武英殿時已是日落時分,夕陽落在武英殿古舊的琉璃瓦上,滄桑之感油然而生。武英殿是外朝中的一個偏殿,與東邊的文華殿相對稱。明末李自成攻入北京時,就在這裡宣布成立大順王朝,清初攝政王多爾袞也在武英殿處理政事。除此之外,武英殿的文事似乎更多,康熙在武英殿成立修書處,修訂了《古今圖書集成》一萬卷,乾隆時期更是集中文人學者在武英殿編輯《四庫全書》。
△正在修建中的武英殿
魏文藻先生介紹說:「武英殿在新中國成立以後基本上沒有好好管理,一直被外單位佔用。首先是歷史博物館,接著是革命博物館,後來是國家文物局對外文物交流中心,直到前不久才遷出去。他們不騰出來,我們就修不了,造成武英殿多年失修。」
武英殿大門緊閉,無法入殿內觀察。但我們看到,木質大門朽蝕得十分嚴重,上面的紅漆早已脫落,僅從大門的破損程度看,情況就比慈寧宮要差。不過武英殿的修繕顯然已經開始,殿外有6位石匠正在更換殿基上伸出的探海(龍頭),工匠中年紀最大的劉信師傅說,他們是京郊房山石窩村人,祖輩都為皇宮打造石雕裝飾。
△石匠
劉師傅指著一塊剛換下的探海說:「這是明代留下來的東西,也是我們石窩村的祖上打造的。風化得太嚴重,你瞧,龍眼龍鬚都看不清了,有些風化沒那麼嚴重的石雕這次就不更換了。」據劉師傅介紹,這次更換的探海和當初一樣,也是取材於房山的優質漢白玉,而且雕刻的形態、紋路也都完全一致。除這些探海,劉師傅他們還要更換殿基上的臺明和殿外橋欄上的石榴頭。劉師傅說,「這裡全換完還得好幾個月。」
次日上午,我們又從東華門步入紫禁城,發現這一片的情況果然要好很多。與武英殿對稱的文華殿黃瓦紅牆、形態古雅,殿外綠草成茵、環境靜謐而清幽。故宮東路有大約一半的區域是對遊人開放的,由古建築改建成的珍寶館、鐘錶館、繪畫館都集中在這一片,因此這裡的維修工作一直做得比較充分。
時任故宮博物院宮廷部主任單國強說,正在籌劃中的地下展廳很可能就從東面開挖,具體位置是文華殿東側的果園。我們按他說的方位走到果園,發現這裡是一塊被紅牆圈起的空地,大約150米見方,裡面已沒有什麼果樹,場地的中央有一塊紅色的影壁,影壁上空空如也。
單國強介紹說,這片區域已經經過仔細探測,證實地下沒有建築物的地基,因此從這裡開挖將不會影響到故宮建築的安全。建造地下展廳是為解決故宮長期以來文物展出方面遭遇的困境,同時也可以將現在一些展出專館恢復原貌,更好地加以保護。據悉目前大部分專家的意見傾向於建造地下展廳,計劃中的展廳規模將達3萬平方米。
經過兩天來的觀察,我們總的感覺是故宮西路仿佛是一片被忘記的世界,即使沒有故宮大修計劃,這裡的整修也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除了古建築的破舊,西路還存在一些原本不屬於故宮的建築,與這座皇家宮殿的風格格格不入。例如在慈寧花園和武英殿之間,我們就看到一座形似垃圾站的平頂房屋,用紅磚砌成,沒有粉刷,很顯然是後來臨時搭建的。在今天北京的大街小巷估計都很難見到如此樣貌醜陋的建築物,而它卻偏偏存在於壯麗威嚴的紫禁城中。
還有一座更大的建築物是西華門入口處的大樓,被專家們稱為「影壁樓」,目前是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所在地。這座大樓朝向城外的一面被漆成紅色,站在城牆外面,一般人很少會注意它與故宮宮殿有什麼區別,但站在故宮裡面再去看它,就會發現它對故宮景致破壞極大。大樓內側還是保持了青磚原樣,乍一看和北京一些大屋頂建築沒什麼區別。
著名故宮研究專家萬依老先生感嘆地說:「這座樓早就該拆了,它純粹是個大笑話。當年建它是為了擋視線,保證中南海的安全,其實根本就擋不住。如果站在太和殿上往西一看更不成樣子,西面的城牆很多都看不到了,西華門成了一個小東西,非常難看。」
本文選自《故宮觀止》《三聯生活周刊》精品創製的集成之作
六百年故宮文博視覺盛宴
探尋中國歷史的文化根脈與傳承
本書是《三聯生活周刊》多年對故宮文化研究的集成之作。內容涵蓋對故宮文化價值的重新解讀,記錄故宮文物南遷、西遷記及對故宮文物的守護與傳承,對故宮藏寶的文化密碼進行揭密,對故宮文物的修繕與鑑定大師們的匠心匠藝進行觀察與品讀,對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藏品與運營也有詳盡解說。全方面展示六百年故宮文化底蘊,邀讀者進入一場故宮文博視覺盛宴,從中探尋中國歷史的文化根脈與現實的人文交感、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