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並不是收藏界的朋友看到我佩戴的銀五帝飾品,還挺好奇的,翻過錢幣背面很自然的就認出背面是寶泉二字,讓我很是詫異。
原來,朋友是蒙古族,而滿文是從回鶻(古維吾爾)式蒙古文衍生而來。
1599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命額爾德尼和噶蓋二人參照蒙古文字母創製滿文,稱為無圈點滿文( ,tongki fuka akv hergen),俗稱老滿文,與蒙古文字頭數目和形體大致相同,使用了30餘年。
1632年清太宗皇太極令達海(1594~1632)對這種文字加以改進。達海利用在字頭旁加圈加點、改變某些字頭的形體、增加新字頭等方法,表示原來不能區分的語音,規範了詞形,改進了拼寫方法,並創製了專門拼寫外來語的字頭。
改進後的滿文有了比較完善的字母體系和正字法,具有明顯區別於蒙古文字母的特徵,俗稱有圈點滿文。
這裡插一句,想起袁騰飛講過,《天龍八部》裡蕭峰他爹被人誤襲,在石碑上刻字。香港拍的劇,蕭峰他爹刻的是蒙古文,而大陸拍的,刻的才是契丹文。看來少數民族的文字很容易被混淆。
回過頭來,那麼,清錢背後的文字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清朝沿襲明代鑄錢機構的設置,寶泉局屬戶部,寶源局屬工部,並在各省設立鑄局。
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 規定每省只設一局,並統一將各省局的名稱以 「寶」字為首在左,右邊用本省簡稱的一字比如山東省的鑄錢局簡稱「寶濟局」。
常見各局簡稱所對應的鑄錢局:
寶泉局:直隸-北京-戶部
寶源局:直隸-北京-工部
寶德局:直隸-承德-熱河
寶濟局:山東-濟南
寶直局:直隸-保定
寶薊局:直隸-薊州
寶昌局:江西-南昌
寶川局:四川-成都
寶河局:河南-開封
寶同局:山西-大同
寶晉局:山西-太原
寶黔局:貴州-貴陽
寶陝局:陝西-西安
寶福局:福建-福州
寶漳局:福建-漳州
寶江局:江蘇-江寧府
寶寧局:江蘇-江寧府
寶臨局:山東-臨清
寶蘇局:江蘇-蘇州
寶浙局:浙江-杭州
寶安局:安徽-江寧
寶武局:湖北-武昌
寶南局:湖南-長沙
寶東局:雲南-東川
寶鞏局:甘肅-鞏昌
寶廣局:廣東-廣州
寶桂局:廣西-桂林
寶雲局:雲南
阿克蘇:新疆-阿克蘇
寶迪局:新疆-迪化
喀什:新疆-喀什克爾
庫車:新疆-庫車
烏什:新疆-烏什
寶伊局:新疆-伊犁
寶臺局:福建-臺灣
各鑄局的資料繁瑣,泉友們可按需索查。
圖源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