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居然認識清錢背後的滿文,那麼清錢上的滿文到底是什麼意思

2020-12-17 十味生

一位並不是收藏界的朋友看到我佩戴的銀五帝飾品,還挺好奇的,翻過錢幣背面很自然的就認出背面是寶泉二字,讓我很是詫異。

原來,朋友是蒙古族,而滿文是從回鶻(古維吾爾)式蒙古文衍生而來。

1599年清太祖努爾哈赤額爾德尼噶蓋二人參照蒙古文字母創製滿文,稱為無圈點滿文( ,tongki fuka akv hergen),俗稱老滿文,與蒙古文字頭數目和形體大致相同,使用了30餘年。

1632年清太宗皇太極達海(1594~1632)對這種文字加以改進。達海利用在字頭旁加圈加點、改變某些字頭的形體、增加新字頭等方法,表示原來不能區分的語音,規範了詞形,改進了拼寫方法,並創製了專門拼寫外來語的字頭。

改進後的滿文有了比較完善的字母體系和正字法,具有明顯區別於蒙古文字母的特徵,俗稱有圈點滿文。

這裡插一句,想起袁騰飛講過,《天龍八部》裡蕭峰他爹被人誤襲,在石碑上刻字。香港拍的劇,蕭峰他爹刻的是蒙古文,而大陸拍的,刻的才是契丹文。看來少數民族的文字很容易被混淆。

港版天龍八部

回過頭來,那麼,清錢背後的文字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清朝沿襲明代鑄錢機構的設置,寶泉局屬戶部,寶源局屬工部,並在各省設立鑄局。

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 規定每省只設一局,並統一將各省局的名稱以 「寶」字為首在左,右邊用本省簡稱的一字比如山東省的鑄錢局簡稱「寶濟局」。

清錢背滿文 圖源網絡

常見各局簡稱所對應的鑄錢局:

寶泉局:直隸-北京-戶部

寶源局:直隸-北京-工部

寶德局:直隸-承德-熱河

寶濟局:山東-濟南

寶直局:直隸-保定

寶薊局:直隸-薊州

寶昌局:江西-南昌

寶川局:四川-成都

寶河局:河南-開封

寶同局:山西-大同

寶晉局:山西-太原

寶黔局:貴州-貴陽

寶陝局:陝西-西安

寶福局:福建-福州

寶漳局:福建-漳州

寶江局:江蘇-江寧府

寶寧局:江蘇-江寧府

寶臨局:山東-臨清

寶蘇局:江蘇-蘇州

寶浙局:浙江-杭州

寶安局:安徽-江寧

寶武局:湖北-武昌

寶南局:湖南-長沙

寶東局:雲南-東川

寶鞏局:甘肅-鞏昌

寶廣局:廣東-廣州

寶桂局:廣西-桂林

寶雲局:雲南

阿克蘇:新疆-阿克蘇

寶迪局:新疆-迪化

喀什:新疆-喀什克爾

庫車:新疆-庫車

烏什:新疆-烏什

寶伊局:新疆-伊犁

寶臺局:福建-臺灣

各鑄局的資料繁瑣,泉友們可按需索查。

圖源網絡。

|

相關焦點

  • 滿文木牌 民族瑰寶
    滿文是我國少數民族滿族創製並使用的文字,早在清入關前的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努爾哈齊(即後來的清太祖)即命人以蒙文字母為基礎創製滿文,後金天聰六年
  • 故宮的許多匾額上都有滿文,但有些匾額上卻沒有滿文,這是為啥?
    (明代奉天殿要比清代的太和殿大多了)此外,作為異族王朝,滿人在入關前就發明了自己的文字,因此故宮的所有牌匾右側都被刻上了滿文。然而今天故宮內的許多建築牌匾上並沒有滿文,例如故宮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上都沒有滿文,只有漢文。
  • 清錢中的「源手泉」和「泉手源」
    比如,清錢中的「源手泉」和「泉手源」。 1644年清軍入關後,在戶部和工部設立寶泉和寶源兩個中央造幣廠,鑄造了清代歷朝(宣統時期源局除外)錢幣。 戶部掌管全國疆土、田地 、戶籍、賦稅、俸餉及財政、鑄錢等民生大事,下設鑄錢局為寶泉局。寶泉局是當時全國錢幣鑄造最多的錢局。 戶部寶泉局在原東四牌樓街之北,雍正時因鼓鑄數量增加,於是分為四廠,均在北京東城區內。寶泉局所鑄銅錢繳戶部庫,這些制錢與銀按一定的比例搭配,用作京師官員的俸祿和八旗兵營的軍餉。
  • 清朝統治中國幾百年,為什麼沒有使用滿文作為官方文字?原因簡單
    那麼既然"新滿文"已經在滿人當中發展的相當廣泛,本身也比較規範,為什麼清軍入關建立了清王朝後,在統治中國將近三百年間沒有大力推廣自己發明的滿文,反而接受漢字作為官方文字呢?其實順治皇帝入京後也曾推廣過滿文,想讓所有漢人都學習使用滿文。
  • 故宮六百年︱如何讀懂故宮裡的滿文匾額
    1644年,滿人入主中原,將原來明朝的匾額全部換掉,全部寫上了滿漢兩體文字。所以在宮裡,這樣的匾額最為多見。漢字大家都認識,而像蝌蚪一樣的滿文,恐怕能讀出來、講出來的人就極少了。其實紫禁城裡的滿語匾額主要是對漢語的一種注釋,其最初的目的,就是要告訴那些不太懂漢語的滿人這個地方是哪兒。現存的大量滿文匾,主要是體現了這一實用功能,這些滿語不過就是對這些地名漢語的直接標音。
  • 故宮外朝宮殿為什麼沒有滿文?
    原來明朝的時候,紫禁城所有宮殿、宮門上的匾額都是用漢文書寫的。到了清代,皇帝是滿族,就把滿文定成了國文,並在全國通用。順治皇帝住進紫禁城以後,便把皇宮中所有宮殿、宮門上的匾額都改成用漢滿兩種文字並列書寫,少數匾額上還有蒙文,一般是滿文在左,漢文在右邊,這是由於人們習慣上都以左為上右為下,所以滿文都寫在了左邊。
  • 清朝官方主流,是漢字還是滿文?看康熙和雍正的硃批就知道了
    近年來,網絡上流傳著許多雍正和乾隆的硃批原文,很多人嘆為觀止。然而,有一個問題很有意思,滿清貴族實際上是滿人,他們是有自己的滿語和滿文的。就連故宮的匾額上書寫著漢文和滿文兩種文字,然而皇帝們的硃批上,大多都是漢字。那麼,清帝國的主流文化什麼時候從滿文轉變為漢字的呢?
  •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所滿文文獻研究中心成立
    5月12日,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召開座談會,宣布滿文文獻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座談會由清史所所長黃興濤主持。他強調,作為國家教育部所屬的人文社會科學百所研究基地之一,中國人民大學清史所成立以滿文文獻為主攻特色的專門機構,是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清史研究自身的內在要求,有助於擴展學術視野、深化清代前期和中期廣闊的研究內容,推動清史學科的整體發展。同時,在國際清史學界愈加強調滿文教研與史料運用的背景下,成立高水平的專業研究中心,也具有某種學術緊迫性。
  • 乾隆調遣千名八旗兵駐守廣州 專設學校教滿文
    設「八旗清書官學」教滿文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朝廷決定「調京津旗滿洲兵一千五百名、攜眷來粵合駐」,廣州第一次有了滿族人,官方開始逐步在「旗境」開設學校。八旗兵到穗後,首先滿漢八旗各在本旗內設立官學一處,挑選能夠講滿語的人為教習人員,本旗子弟都要入塾學習滿文。
  • 滿文還是漢文?清朝皇帝上朝時到底說什麼語言?
    歷史上也出現過多次少數民族執政的情況。譬如南北朝時期的鮮卑族執政的北魏、還有蒙古族執政的元朝,當然還有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由滿族執政的清朝。不過,不管是哪個少數民族執政,最終都躲不過漢化的命運,很多少數民族皇帝對儒家文化是極力推崇的。在北魏,連皇帝孝文帝極力從服飾、制度、語言等各方面推動漢化。
  • 清代錢幣學習資料,看得懂滿文最重要!
    學習清代錢幣知識,認識下面滿文是最基本的錢幣背面用滿文表示局名,是清代鑄幣的重要特點之一。
  • 學術研究| 楊珍:再談滿文史料在清史研究中的價值與局限
    筆者曾在《滿文史料在清史研究中的局限》(《光明日報》2016年6月1日第14版)一文中認為,清史研究要滿漢史料並重,同時以漢文史料為主,滿文史料為輔。此外,筆者在教學科研中進一步提出要重視滿文史料,強調從滿文史料中發掘歷史真實。那麼既然滿漢史料並重,為什麼還要以漢文史料為主、滿文史料為輔?既然指出滿文史料的局限性,為什麼還要強調它在清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 廣泛流傳的「順治五式」是什麼意思?
    後來有剛入局的泉友問文瀚樂拍,「順治五式」是什麼意思?下面就來具體回答一下。公元1644年清軍入關以後,順治皇帝就在北京設鑄錢局鑄錢,大範圍鑄造和發行順冶通寶。當時鑄造的銅錢質量是非常高的,規定銅七成、白鉛三成,這樣鑄造出來的銅錢是金黃色的,很漂亮,字體也清秀,一千銅錢稱為一串,年鑄一萬二千串稱為一卯,每開一期的額定數稱為「正卯」,以後加鑄數稱為「加卯」。
  • 為什麼故宮太和殿的匾額上沒有滿文?今天可算搞清楚了!
    那細心的人可能會發現,北京故宮太和殿的匾額上是沒有滿文的,這是為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當初滿族攻入北京城,為了能平定漢人的反叛,讓漢人能接受清朝統治,於是統治者就讓人把所有宮殿的匾額上都寫上滿漢兩種文字,一般都是滿文在左邊,漢文在右邊。
  • 歐立德的滿文水平有多高?_上海書評_澎湃新聞-The Paper
    那麼,不妨就以《乾隆帝》(以下引文僅標頁碼)為例,來看看歐立德的滿文水平究竟如何。乾隆戊辰清和既望。」落款日期為乾隆十三年(1748)四月十六日。看此詩滿文本,並不押頭韻或尾韻,音節不等,完全是散體文,再據乾隆朝《實錄》所記朝廷滿文翻譯情況,此詩跟御製詩文和祭文之類相同,是撰寫漢文定稿後,再經儒臣譯成滿文,並非用滿語賦詩一首。其實未見乾隆皇帝寫過滿文詩文的記載。
  • 馬背上的文字 習自蒙文所創的老滿文與新滿文
    從鐵木真(1162-1227年)統一蒙古各部落、並以回鶻字母為基礎創製蒙古文起,蒙古文就隨著蒙古的擴張,傳播並影響了許多非蒙古族的遊牧民族,其中包含建立清朝的滿洲人(女真族)。他們捨棄了過去所創製的女真文,改使用以蒙文為基礎所創製出來的滿文,不過滿文在清朝建立後,反而回過頭來改變了蒙文的寫法與用語。
  • 沒有自己族群的文字,滿洲人如何借用蒙文拼音符號發明滿文?
    女真文字雖大致消亡於明朝,但其實早在金國被滅後,女真文即失去官方語言的地位,又因遼東地區受蒙古統治,民間在正式文書使用上,改用新的官方語言,即是蒙文。在這樣的條件下,女真人雖說女真話,但寫字卻要用蒙文,等於要先女真翻蒙古才能把語意寫在紙上,非常不方便。
  • 滿文篆字與清代官印
    清代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王朝,在各種制度建設方面可謂歷代集大成者,而在官印製度上亦甚為完備。清代「凡印之別有五,一曰寶、二曰印、三曰關防、四曰圖記、五曰條記 」,不同的規格則代表著不同的等級。        清代官印製度經歷了從初創到成熟的發展過程,乾隆十三年(1748)則可視作一個重要的裡程碑。在這一年,滿文三十二體篆字創立。此前,清代官印的印文一般是漢文篆體與滿文楷體。
  • 西夏文、女真文和滿文有什麼不同?你見過這些文字書法嗎?
    西夏文字屬漢文字體系,凡認識漢字的人,初看似識,細看又一字不識。據現有資料,西夏文字有六千多個單字,文字結構有一定規律。西夏文字是一種當時廣泛推行使用的文字,西夏曆朝皇帝都動用人力物力用西夏文翻譯漢文儒家經典和漢、藏文佛教經典。
  • 清朝的皇帝,到底是用滿文還是漢字?看看雍正的硃批,你就知道了
    作為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距離如今的歲月,也才過了百年而已,眾所周知,滿清屬於少族入關,在文字和風俗上,和過去的中原內地有著很大的差異,這難免讓人感到好奇,清朝的皇帝,到底是用滿文還是漢字呢?就讓我們來好好分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