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滿洲先世出於女真,女真族於12世紀建立金朝,在建國之初,完顏阿骨打即命完顏希尹創製女真文字,於是,完顏希尹便以契丹文字為基礎,仿照漢文楷字,搭配女真語音,即是女真大字。其後,於金熙宗時又再創女真小字,但與女真大字的差異性很小,如今難以辨別。女真文字雖大致消亡於明朝,但其實早在金國被滅後,女真文即失去官方語言的地位,又因遼東地區受蒙古統治,民間在正式文書使用上,改用新的官方語言,即是蒙文。
在這樣的條件下,女真人雖說女真話,但寫字卻要用蒙文,等於要先女真翻蒙古才能把語意寫在紙上,非常不方便。
清太祖努爾哈赤崛起時,有感於沒有自己族群的文字,因而命當時擔任巴克什的噶蓋、額爾德尼等人創製滿文。過程中,努爾哈赤與額爾德尼有過一段有趣對話。努爾哈赤想以蒙古字編成國語(此處指滿文),額爾德尼和噶蓋說:我們是因為學習蒙古字,才懂得蒙古字的音,但若要以我們自己的語音,編成我們自己的文字,實在很困難做到啊!努爾哈赤反問:為什麼你們會覺得以自己的言語編字困難,而覺得學習別人的簡單呢?額爾德尼回答:要用我們自己的言語編成文字當然好,但是翻編成句,太難了!我們做不到啊!努爾哈赤就說:將蒙古字母的a字下面接著ma字,不就成了ama了嗎?(音阿瑪,意即父親);將蒙文字母的e字下面接著me字不就是eme了嗎?(音近額摸,意即母親)。我決定就這樣創字吧!你們來試著寫寫看。
這種由老蒙文脫胎而成的初期滿文,字旁無圈點,僅是稍改變老蒙文的字母形體,在g、k、h等音上的寫法雷同,而無從辨別。因此,皇太極時即令巴克什達海將初期滿文在字旁加上圈、點,並且增設一些新的字母,使滿文的語音、形體更臻完善。
努爾哈赤時期創製的初期滿文即是老滿文,又稱無圈點滿文,而之後的皇太極時期創製的新滿文,即是清朝官方通用的加圈點滿文,在乾隆朝時期,將翻譯名詞與拼寫上大致完成規範。滿文這種拼音文字,由上而下,從左而右,簡單書寫也容易學習,因而更促進滿洲文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