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背上的文字 習自蒙文所創的老滿文與新滿文

2020-12-25 俗新社

蒙古國政府日前通過《蒙古文字國家綱要》,決定將從2025年起全面恢復使用回鶻式蒙古文(傳統蒙文)。從鐵木真(1162-1227年)統一蒙古各部落、並以回鶻字母為基礎創製蒙古文起,蒙古文就隨著蒙古的擴張,傳播並影響了許多非蒙古族的遊牧民族,其中包含建立清朝的滿洲人(女真族)。他們捨棄了過去所創製的女真文,改使用以蒙文為基礎所創製出來的滿文,不過滿文在清朝建立後,反而回過頭來改變了蒙文的寫法與用語。

在說到滿文對蒙文的影響之前,先說說女真族的造字史。滿洲人的先世為女真族,自12世紀完顏阿骨打(1068-1123年)統一女真族各部落、建立金國後,卻苦於有語言而無文字,迫切需要一個屬於其族群的文字以便於統治。於是完顏阿骨打命完顏希尹造字,《金史》載:「完顏希尹本名榖神……金人初無文字,國勢日強,與鄰國交好,乃用契丹字。太祖命希尹撰本國字,備制度。希尹乃依仿漢人楷字,因契丹字制度,合本國語,制女直字。天輔三年(1119年)八月,字書成,太祖大悅,命頒行之"。

過去在遼國的統治下,女真貴族長期接觸契丹文化,對假借漢字而來的「契丹大字」較為熟悉,於是完顏希尹就以契丹文字系統與漢字楷書為基礎,發明出「女真大字」,字形、書寫方式都與漢字類似,也都有橫豎撇等筆劃。而後金熙宗完顏亶(1119─1150年)又根據「契丹小字」創造「女真小字」,於天眷元年(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頒行,女真大字與女真小字同時並用。可惜,女真文自創製後即為統治階層專有,所設的女真字學都專為貴族子弟設立,文字沒有進一步推廣至民間。直到金滅亡後,女真文形同失傳,在蒙古徵服金國後,強大的元朝讓女真族逐漸習慣另一種文字系統,那就是蒙古文。

在蒙古人的統治下,女真貴族對於蒙文相當熟悉,直到努爾哈赤(1559-1626年)起兵統一女真各部落後,又再度面臨缺乏本族文字的難題。於是努爾哈赤下令要精通漢語和蒙語的額爾德尼(1592-1634年)、噶蓋創造滿文,這是女真人第二次創造本族文字,從女真小字(1119年)到滿文(1599年),中間相隔近500年,都是在相似的背景下創造文字。

努爾哈赤時代所創的滿文,主要是借用蒙文字母拼寫女真語音,字旁並無圈、點,稱為「無圈點滿文"或是「老滿文"。但是老滿文有音義不清楚的缺點,到了皇太極(1592-1643年)時代,才由通曉漢蒙文義的達海(1595-1632年)對舊有滿文進行改良,「新滿文"與焉誕生,《清史稿》載:

「達海治國書,補額爾德尼、噶蓋所未備,增為十二字頭……太宗(皇太極),諭達海曰:『十二字頭無識別,上下字相同。幼學習之,尋常言語,猶易通曉;若人姓名及山川、土地,無文義可尋,必且舛誤。爾其審度字旁加圈點,使音義分明,俾讀者易曉。』達海承命尋繹,字旁加圈點。又以國書與漢字對音,補所未備"。

達海找出那些長得一樣但念法不同的字母,分別加上點或圈,以分辨不同輔音和元音,讓人一目了然、絕不會讀錯,還另外添加雙元音字頭,來對應漢語發音。從此滿文成為一種和傳統回鶻式蒙文相似,但又不太一樣的文字了。

隨著清朝建立,滿語、滿文成為主導地位,且通過「盟旗制度"(為清朝分化蒙古族,控制其上層貴族而實行的政治制度),讓蒙古各級官署相互傳遞大量以滿、蒙文並行的公文書來執行政務,反過來影響蒙古。清廷參考歷朝漢文公文書的書寫規範,以此為基礎,制定出滿文與蒙文公文書的格式,兩者的書寫規則相同,均是「由上而下,從左而右",公文內容由:文件作者、受文者、事由、正文、結束語與後書六個部分組成,且順序不可顛倒。

作為滿文的原型,蒙文帶給滿文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不過在頻繁的公文書往來下,滿文做為統治者的語言,已逐漸影響蒙文的使用習慣,致使同時寫有滿文的蒙文公文書中出現了來自滿文的多方面影響。像是把滿語稱呼的爵位、官銜名稱,以音譯、意譯或是音譯意譯混合的方式,直接寫在蒙文的公文書裡,如:和碩親王的滿文寫法為「 "(hooi cin wang),而蒙文的寫法則是「 "(qoui in wang),可說是直接音譯,而收文者也未察覺有異。雖然蒙文於明神宗萬曆十五年(1587年),改良建立一套音標系統「阿禮嘎禮字母",可用來標註外來詞彙。在滿文的主導作用下,清代的蒙文也開始出現借用「有圈點滿文"的書寫方式來拼寫,如在字母後面加「點"或是直接拿滿文字母來拼寫等。

脫胎自蒙文的滿文,在字形上與蒙文有許多相似之處,而兩者也透過統治來改變其他民族的文字使用習慣。通過保存至今的清代滿蒙公文書,看到用詞正逐漸「滿化"的蒙文,這也顯示著兩種不同民族文化彼此交流影響的重要證據。

相關焦點

  • 滿文木牌 民族瑰寶
    滿文是我國少數民族滿族創製並使用的文字,早在清入關前的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努爾哈齊(即後來的清太祖)即命人以蒙文字母為基礎創製滿文,後金天聰六年
  • 沒有自己族群的文字,滿洲人如何借用蒙文拼音符號發明滿文?
    清朝滿洲先世出於女真,女真族於12世紀建立金朝,在建國之初,完顏阿骨打即命完顏希尹創製女真文字,於是,完顏希尹便以契丹文字為基礎,仿照漢文楷字,搭配女真語音,即是女真大字。其後,於金熙宗時又再創女真小字,但與女真大字的差異性很小,如今難以辨別。
  • 清朝統治中國幾百年,為什麼沒有使用滿文作為官方文字?原因簡單
    滿族的祖先是在關外遊牧而居的女真人,為了方便治理國家,發展教育和文化,金太祖完顏阿骨打仿照漢字和契丹文字發明了女真文,也就是"老滿文"。後來蒙古大軍橫掃金國,把金國政權給滅了,金太祖創立的"老滿文"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 蒙古族居然認識清錢背後的滿文,那麼清錢上的滿文到底是什麼意思
    原來,朋友是蒙古族,而滿文是從回鶻(古維吾爾)式蒙古文衍生而來。1599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命額爾德尼和噶蓋二人參照蒙古文字母創製滿文,稱為無圈點滿文( ,tongki fuka akv hergen),俗稱老滿文,與蒙古文字頭數目和形體大致相同,使用了30餘年。
  • 西夏文、女真文和滿文有什麼不同?你見過這些文字書法嗎?
    滿文滿文是在蒙古文的基礎上加以改進而創製的一種拼音文字。在清代稱作「清文」或「國書」。滿族的先世女真人,初無文字,曾使用過契丹字。金太祖時創製了女真大字,金熙宗時又創製了女真小字。金滅亡後,只有留在東北本土的少數女真人仍用女真文。經元、明兩朝,蒙古語言、文字對女真人影響深刻。
  • 故宮六百年︱如何讀懂故宮裡的滿文匾額
    1644年,滿人入主中原,將原來明朝的匾額全部換掉,全部寫上了滿漢兩體文字。所以在宮裡,這樣的匾額最為多見。漢字大家都認識,而像蝌蚪一樣的滿文,恐怕能讀出來、講出來的人就極少了。其實紫禁城裡的滿語匾額主要是對漢語的一種注釋,其最初的目的,就是要告訴那些不太懂漢語的滿人這個地方是哪兒。現存的大量滿文匾,主要是體現了這一實用功能,這些滿語不過就是對這些地名漢語的直接標音。
  • 楊念群、董建中談《馬背上的朝廷》:乾隆巡幸的多重意義
    【編者按】2019年11月9日晚,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楊念群、董建中在清華大學鄴架軒體驗書店就《馬背上的朝廷》(江蘇人民出版社,2019年10月出版)展開對談,對談由故宮博物院修繕技藝部王敬雅博士主持。澎湃新聞經授權發布對談文字稿,有刪節,文字經主講人審定。
  • 故宮外朝宮殿為什麼沒有滿文?
    故宮外朝宮殿為什麼沒有滿文?(網絡圖)  到故宮參觀遊覽時人們會發現,乾清宮、坤寧宮、寧壽宮、神武門等內廷宮殿、宮門上的匾額都是用滿漢兩種文字書寫,而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午門、東華門、西華門等外朝宮殿、宮門上的匾額只是用漢文書寫,這是為什麼呢?
  • 學術研究| 楊珍:再談滿文史料在清史研究中的價值與局限
    何為「滿漢史料並重,以漢文史料為主、滿文史料為輔」筆者認為,清朝史事的記載,有的僅存於滿文檔案,有的僅見於漢文檔案,還有的相關記載在滿漢兩種檔案史料中均有,但所記內容或有一定差異,記載方式也有所不同。因此,我們必須對滿漢檔案史料同樣重視,相互參照,這樣才有可能比較全面和完整地了解當時的情況。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要「滿漢史料並重」。
  • 人民幣上的文字
    下面以面值一百元的人民幣為例略加說明:漢字是國家通用文字,是國內各民族間交際的工具。漢字是漢民族的祖先創造的文字,自殷商甲骨文算起已有三千四百多年,一直延續至今,未曾中斷。漢字記錄的是漢語的語素,所以叫語素文字;構成漢字的字符主要是意符和音符,所以也叫意音文字。
  • 故宮宮殿、宮門為何沒有滿文?
    該圖書館的清宮藏書不僅豐富,而且還有許多世人難得一見的珍本秘笈,如《四庫全書》原本「天祿琳琅」所藏部分宋遼金元明善本等。而在國家圖書館中所存的清宮藏書主要是內閣大庫的部分藏書和乾隆至嘉慶年間清宮皇家藏書處「天祿琳琅」的藏書。其中,內閣大庫所藏非常豐富,大多是皇宮內廷的一些檔案。「天祿琳琅」是清廷收藏善本珍籍的專門書庫。
  • 「馬背上的圖書館」
    「馬背上的圖書館」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4.08.06 星期三     姜德明《新文學版本》(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二〇〇二年十二月一版一印)中有一篇《驢背上馱來的》的文章,提及人民日報社燕凌夫婦曾贈送他「一本三冊的魯迅油印本書
  • 蒙古國將全面復興回鶻式蒙古文,這種文字曾是元朝的官方文字!
    1946年,迫於前蘇聯的壓力,蒙古國廢棄了傳統的回鶻式蒙古文,改為以斯拉夫字母為基礎創製的新蒙文,即西裡爾蒙古文,作為國家的官方文字,一直沿用至今。元世祖忽必烈命國師巴思八創製了一種脫胎於藏文字母的「蒙古新字」,俗稱「八思巴字」,並作為橫跨歐亞的蒙古帝國全國採用。但實際上,僅元朝採用了,並主要用作為漢字標音之用。到元朝後期,回鶻式蒙古文又逐漸通行。
  •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所滿文文獻研究中心成立
    5月12日,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召開座談會,宣布滿文文獻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座談會由清史所所長黃興濤主持。參加座談會的還有清史所學術委員陳樺、楊念群、夏明方、劉鳳雲、張永江,副所長孫喆,《清史研究》主編祁美琴、副主編曹新宇,教研室主任劉文鵬、曹雯、闞紅柳等教師,以及清史研究所的學生共30餘人。
  • 乾隆調遣千名八旗兵駐守廣州 專設學校教滿文
    設「八旗清書官學」教滿文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朝廷決定「調京津旗滿洲兵一千五百名、攜眷來粵合駐」,廣州第一次有了滿族人,官方開始逐步在「旗境」開設學校。八旗兵到穗後,首先滿漢八旗各在本旗內設立官學一處,挑選能夠講滿語的人為教習人員,本旗子弟都要入塾學習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