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清史所滿文文獻研究中心成立

2020-12-13 人大新聞網

5月12日,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召開座談會,宣布滿文文獻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座談會由清史所所長黃興濤主持。受聘擔任中心主任的烏雲畢力格教授、國家第一歷史檔案館滿文部主任吳元豐研究員、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杜家驥教授、中央民族大學歷史學院達力扎布教授、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滿學所所長趙志強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烏蘭研究員,以及復旦大學、內蒙古大學和大連民族學院的齊光、寶音特古斯和黑龍等外校專家應邀與會。參加座談會的還有清史所學術委員陳樺、楊念群、夏明方、劉鳳雲、張永江,副所長孫喆,《清史研究》主編祁美琴、副主編曹新宇,教研室主任劉文鵬、曹雯、闞紅柳等教師,以及清史研究所的學生共30餘人。

黃興濤所長首先致辭。他強調,作為國家教育部所屬的人文社會科學百所研究基地之一,中國人民大學清史所成立以滿文文獻為主攻特色的專門機構,是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清史研究自身的內在要求,有助於擴展學術視野、深化清代前期和中期廣闊的研究內容,推動清史學科的整體發展。同時,在國際清史學界愈加強調滿文教研與史料運用的背景下,成立高水平的專業研究中心,也具有某種學術緊迫性。他表示,滿文文獻研究中心的成立,是清史研究所醞釀多年、全體老師共同作出的鄭重決定,全所將會竭盡全力,給中心的發展以最大的支持。隨後,他為烏雲畢力格教授頒發了聘書,並為與會的兼職研究人員頒發了聘書。

烏雲畢力格教授闡述了滿文文獻的重要價值和國際國內的研究現狀,不僅提出了將中心打造成集滿文文獻收藏、滿文教學、科研運用為一體的特色學術機構的明確目標,還就收藏特色文獻、開展專題研究、培養人才、加強與國際國內同行的學術交流等問題,談到了遠、近期規劃。各位專家在發言中,也都從不同的方面強調了滿文文獻研究中心成立的意義,並為中心今後的發展提出了許多寶貴的建議和切實可行的方案。

近期,滿文文獻研究中心即要開辦自己的特色網站,努力成為國際國內清代滿文文獻研究信息交流的平臺。同時,還將開辦不同層次的滿文文獻研讀班。

滿文文獻研究中心主任烏雲畢力格簡歷:

烏雲畢力格,蒙古族,1963年出生。1994年至1998年在德國波恩大學師從Michael Weiers教授學習,主專業為中亞語言文化學,副專業為滿學和漢學,1998 年獲哲學博士學位。通曉滿、蒙、德、日等多種文字,對清代滿文文獻有精深研究。曾任內蒙古大學蒙古史研究所所長、德國波恩大學東方學與亞洲研究院教授,日本東京外國語大學和日本地球環境學研究所客座教授。現任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和清史研究所雙聘教授,日本國際蒙古文化研究協會會刊Quaestiones Mongolorum Disputatae(《蒙古學問題與爭論》)主編。

代表性學術著作有Zur Überlieferungsgeschichte des Berichts über den persönlichen Feldzug des Kangxi Kaisers gegen Galdan (1696-1697)、《喀喇沁萬戶研究》、《<阿薩喇克其史>研究》等。滿文文獻研究方面的成果有《鄂飛滿文奏摺箋注》、《關於內齊託音喇嘛的順治朝滿文題本》、《十七、十八世紀之交的西藏秘史——圍繞關於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的滿蒙文秘檔》、《關於內扎薩克蒙古盟的雛形——以理藩院滿文題本為中心》等學術論文和大型滿文資料彙編——《清前期理藩院滿蒙古文題本》(1—23卷)等。

(編輯:維娜)

相關焦點

  • 學術研究| 楊珍:再談滿文史料在清史研究中的價值與局限
    筆者曾在《滿文史料在清史研究中的局限》(《光明日報》2016年6月1日第14版)一文中認為,清史研究要滿漢史料並重,同時以漢文史料為主,滿文史料為輔。此外,筆者在教學科研中進一步提出要重視滿文史料,強調從滿文史料中發掘歷史真實。那麼既然滿漢史料並重,為什麼還要以漢文史料為主、滿文史料為輔?既然指出滿文史料的局限性,為什麼還要強調它在清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 訪談:哈佛大學歐立德教授與「新清史」研究
    摘自:《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4期,原題為「歐立德教授與『新清史』研究——訪哈佛大學副教務長歐立德教授」。當然這裡的帝制不能簡單地視為我們今天所理解的中國傳統的帝制,而是清朝政府專有的獨特體制。在研究17世紀至20世紀滿洲人的實踐時,新清史不可避免會面臨傳統觀念的挑戰,那就是認為滿洲人單方面被徹底漢化了。可根據我們的研究,儘管滿洲人在中國生活了很多年,儘管他們一直在吸收中國的傳統文化,但是卻不能說他們被完全同化了。也就是說,一直到清代末期,人們都還很清楚,誰是滿洲人,誰是漢人。
  • 歐立德談新清史與滿族認同
    【編者按】        美國「新清史」的領軍人物、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教授歐立德(Mark C. Elliott)先生以研究滿文檔案著稱,2013年他訪問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回應了近年來針對新清史的一些批評。
  • 歐立德教授談清史研究
    1972年2月,尼克森對中國進行了訪問。對於美國來說,尼克森訪華是一個令人激動的事件。1979年,吉米·卡特總統實現了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關係的正常化,鄧小平第一次訪問了美國。那時我正在讀大學三年級,我想也許我應該學習漢語。1979年秋季,我選修了史景遷 (Jonathan Spence)教授的中國歷史課,這是我學習的第一門中國史課程,同時我還選修了中文課。
  • 《清史研究》2020年5期目錄及摘要
    歷時近十年完成的《清史地圖集》,是這一學術傳統得以繼承和發展的最新成果。三個圖組七十二幅清史地圖都有學術創新點,全部上圖地物均經過嚴密考證,圖上任何點、線、面均有文獻或輿圖史料為證,並且始終貫徹「孤證不立」原則。完整的考證內容呈現在上千萬字的《編稿表》裡,《編稿表》分「正編」與「輔編」,前者收錄具有清史意義的地物,後者為繪製政區界線的依據。
  • 中國歷史研究院學術諮詢委員會成立,清史專家戴逸擔任主任
    9月24日出版的《人民日報》19版刊發公告稱,「根據中央批准的組建方案,中國歷史研究院從全國史學界遴選41位專家學者,成立學術諮詢委員會。現將中國歷史研究院學術諮詢委員會委員予以公告。」公告顯示,中國歷史研究院學術諮詢委員會主任由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主任、中國人民大學一級崗位教授戴逸擔任。
  • 「新清史」之爭 21世紀如何書寫中國歷史(上)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清史學者定宜莊和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中國與中亞史講座教授、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歐立德(Mark C. Elliott)。由於微信篇幅所限,所有注釋均未收錄,本文將分上、中、下三部分推出,此處為第一部分。
  • 中國人民大學訴訟案例研究中心成立
    記者蔣安傑 4月29,中國人民大學訴訟案例研究中心成立大會暨「刑民交叉案件疑難問題」學術研討會,在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舉行。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王軼教授,法學院學術委員會主席陳衛東教授,中央政法委政法研究所原所長、天津大學刑事法律研究中心主任黃太雲教授,最高人民法院刑三庭原庭長、天津大學檢察理論研究中心主任戴長林教授、最高人民檢察院公訴廳副廳長史衛忠等來自高校、法律實務部門的60餘名嘉賓出席會議。   王軼和陳衛東共同為訴訟案例研究中心揭牌。
  • 滿文木牌 民族瑰寶
    在1979年新發現兩件滿文木牌後,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1980年明清檔案部從北京故宮博物院獨立出來,改稱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明清檔案專家關孝廉對28件木牌重新翻譯,具體內容收錄在《清代檔案史料叢編》第十四輯中,該書於1990年付梓。兩位前輩學者的翻譯與研究,為滿文木牌後續的保存與研究起到了鋪墊作用。
  •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藏文文獻資源數據中心成立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藏文文獻資源數據中心成立 2017-08-23 08:58:00來源:新華社
  • 「清史」對話「明-清史」|一字之「差」與求同存異
    編者按:2019年11月1日下午,中山大學歷史學系(珠海)進行了一場題為「明清體制與田野研究範式」學術對談。與談人(以發言先後為序)是四位資深學者,有定宜莊(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鄭振滿(廈門大學歷史系教授)、劉小萌(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和劉志偉(中山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 鐘鳴旦 著 王學深 譯|低地國家的清史研究
    這個研究群體的研究主題涵蓋廣泛,包括思想史、科技史、禮儀和知識傳播。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在歐洲圖書館內發現的文獻可能為我們了解清初中國社會提供獨特的視角。除了本文在注釋中提到的文獻資料外,下面我依照幾大類別列舉一些研究成果,以便讀者更好地了解這一研究群體所開展的清史研究。
  • 滿學研究叢書
    作者: 劉小萌ISBN: 9787520362450出版時間: 2020年9月定價: 198.00元內容簡介:作者長期從事清史、滿族史研究,一向重視文獻研究與田野調查的結合。2001—2019年二十年間,從事清朝史跡調查 80 餘次。本書所收調查報告 15 篇,即其中批成果。
  • 《哈爾濱猶太人檔案文獻彙編》新書發布會在京召開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社長王利民、哈爾濱學院校長胡寶忠、黑龍江省檔案館滿文與外文檔案開發處處長石巍巍、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成果處處長曲建君、中以學術交流促進協會(SIGNAL)中國協調關媛分別出席會議並致辭。本書主編哈爾濱學院副教授郭秋萍發表主旨發言。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黑龍江省檔案館、中國人民大學等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知名專家學者及媒體記者共30餘人參會。
  • 大力加強滿語研究傳承發展 | 祖國萬歲
    在大學學習期間,我對清史格外感興趣,鄧中綿教授在明清史授課中提到要搞清史研究,一定要學好滿語文,利用滿文文獻資料研究清史方能取得突破性學術成果。我了解到滿語文獻的重要史學價值,並渴望有機會學習。1986年得遇良機,師從黑龍江省滿語研究所研究員劉景憲恩師學習滿語文,邊學習邊調研,奠定了滿語文基礎。
  • 人民大學和九三學社中央共同成立全國首家參政議政研究中心
    本文圖片均來自人大新聞網杜鵬介紹了研究中心成立的背景和宗旨。中國人民大學參政議政研究中心由中國人民大學和九三學社中央共同發起成立。靳諾對邵鴻、賴明一行到訪中國人民大學表示歡迎,向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長期以來對中國人民大學的關心和支持表示感謝。靳諾表示,參政議政研究中心的成立,標誌著中國人民大學與九三學社中央雙方合作結出了新的碩果,建立了理論創新、決策諮詢的嶄新平臺,探索出了參政議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全新途徑。
  • 中國人民大學_院校信息庫_陽光高考
    1949年12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第十一次政務會議根據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建議,通過了《關於成立中國人民大學的決定》。1950年10月3日,以華北大學為基礎合併組建的中國人民大學隆重舉行開學典禮,成為新中國創辦的第一所新型正規大學。著名教育家吳玉章、成仿吾、袁寶華、黃達、李文海、紀寶成、陳雨露先後擔任校長。現任黨委書記為靳諾教授,校長為劉偉教授。
  • 著名學者杜贊奇教授做客清史研究名家講座
    2015年9月15日,應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清史研究》編輯部邀請,新加坡國立大學杜贊奇(Prasenjit Duara)教授訪問我校,並在公共教學一樓1204報告廳為廣大師生作了題為「軸心文明、超越性與歷史學方法」的學術報告。 杜贊奇是享譽國際學界的著名學者,長期致力於中國史、亞洲史研究,同時涉及史學思想、史學理論及歷史社會學等研究領域。
  • 《清實錄》的文獻價值與文本解析
    《清實錄》具有重要的歷史文獻價值,受到了當代學者的重視,摘錄、改編和應用其史料的學術活動方興未艾。  【關 鍵 詞】《清實錄》 歷史文獻 滿文本 蒙文本【作者簡介】謝貴安(1962-),男,湖北襄陽人,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 《清史地圖集》序
    它是一門很深的、專門的學問,是一種非常嚴肅、艱難的學術研究工作,也是歷史地理學從業人員的基本功。華林甫團隊是新一代學人,願意承擔編繪研製清代歷史地圖的學術使命,勇於迎接學術挑戰,甘於坐冷板凳,潛心於爬梳文獻檔案,精神可嘉,而且也做出了成績,學術事業後繼有人。 現代的歷史地圖事業,要追蹤到譚其驤先生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以下簡稱「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