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筆者查到的史料來看,西瓜園這塊地方曾經辦過兩次學校,一所是民國時期的「私立長城中學」,另外一所就是清朝時期的「八旗清書官學」。《西瓜園紀事》今天就說說清朝初期旗人辦學的一些事兒。
設「八旗清書官學」教滿文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朝廷決定「調京津旗滿洲兵一千五百名、攜眷來粵合駐」,廣州第一次有了滿族人,官方開始逐步在「旗境」開設學校。
八旗兵到穗後,首先滿漢八旗各在本旗內設立官學一處,挑選能夠講滿語的人為教習人員,本旗子弟都要入塾學習滿文。由協領(相當於二品大員)挑選委任1名負責人為教習人員,並且協領負責督辦和檢查教學情況,每塾每月可以支取茶水銀四錢。
乾隆三十七年,兩廣總督李侍堯上書說,八旗兵來到廣州後,儘管設立了幾處學房,但是一直沒有規範起來,「既不慎選教習之人,又無考核督責之法」,其結果就是有名無實,造成的結果就是當時的衙署官員裡竟然很難找到一個可以利利索索、清清楚楚寫滿文奏摺的人,即使「有一、二粗知清漢文義,必須先定漢字底稿,然後翻清」,即使如此也有很多表達言不達意。故擬定在漢八旗和滿八旗各開學房一處,在軍中挑選「能清話者」分別教學,認真學習寫作滿文奏稿,專門派協領督辦和檢查教學情況,每旗挑選5名學生入學,每翼每月可以支取膏火銀八兩和茶水銀一兩五錢。並定期考核,於是在廣州的「旗境」內出現了「八旗清書官學」。
「左翼官學」位於西瓜園南部
八旗清書官學分為「右翼官學」和「左翼官學」。「右翼官學」主要招收漢八旗的子弟,原設在書同巷(海珠北路西側,西接光孝路),鹹豐九年(1859年)遷往西營巷(即現在淨慧路一段)。「左翼官學」主要招收滿族八旗子弟,原設在白麇巷(現在白薇街,惠福西路南邊,解放中路西邊,海珠中路東邊,大德路北邊),鹹豐九年(1859年)遷往大利巷。大利巷現已不存,大概位置就是現在惠福西路以南、人民中路以東、靠近兩馬路交界處的一條南北向街巷,也即西瓜園南部。
如果說「官學」是為了滿足八旗兵駐粵需要的話,那麼在嘉慶年間開設的「義學」就屬於服務性質了。講到「義學」,我們必須要提到清初的「糧餉制度」。清兵剛到廣州,實施的是一種「包養制」,即從上到下,從官兵本人到其家庭,政府一切都包養起來,這些人戰時作戰、閒時練兵。但隨著時代發展,原有的「官學」遠遠不能滿足需要,於是出現了八旗兵的「義學」。
義學實際上是學習漢族文化。嘉慶時,清政府開始允許駐防八旗子弟參加科舉童生考試,所以駐紮廣州的八旗兵中,如果有肯讀書向學者,準許其在各駐防地附近考童生試,滿漢各旗各創立義學,聘請漢族儒士為師。這時的「義學」仍然是分為滿、漢兩處:漢八旗義學設在西營巷,滿八旗義學設在大利巷,也就是現在觀綠路以北區域,即西瓜園的南部。
廣州同文館設於朝天街
洋務運動興起後,清政府為培養翻譯人才,在北京、上海、廣州三地建立同文館,於是廣州出現了最早的外語學校——廣州同文館。同治三年(1864年),在朝天街(今朝天路)開設同文館,聘請洋人為教習,教授外國語言文字。又聘請漢人為教習,教授經史和算學。又設立2個分教員。遴選1名通事在館中負責助教,還設立1名提調,2名館長。在滿漢八旗中一向有學習滿文和翻譯的子弟中選擇資質聰慧、年齡在20歲左右的16人,和挑選漢人世家子弟才堪造就者4人,一共20人捲入館中肄業。
同文館肄業生以三年為期,後來規模逐步擴大:英語為三班、俄語、法語、日語各一班,學生人數也增加到一百多人。學習有成的旗人作為翻譯生員,漢人作為監生,準其一體鄉試,分別補充各衙門。這個學校可以說是培養了廣州第一代懂外文的廣州人。
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隨著各地開辦學堂,在廣州的滿族人也陸續開設了兩所小學堂,一所位於惠福西路的五仙觀內,另外一所八旗子弟的學校就是位於朝天路的廣州同文館舊址。當時廣州的滿族人口已經達到6000多人,兩所小學是難以滿足需要的,所以滿族子弟失學的情況還是比較嚴重的。
抗戰勝利後,廣州滿族鑲紅旗的一些人士呼籲,在光塔路89號的滿族「宗祠」開辦滿族子弟的學校,校名定為「國光小學」,這就是「廣州滿族小學」的前身。新中國成立後,在各方努力下,滿族小學得以保留下來並逐步擴大規模,成為廣州唯一的滿族小學。
(參考資料:《廣東滿族史》、《駐粵八旗志》、《廣州地方文史資料選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