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調遣千名八旗兵駐守廣州 專設學校教滿文

2020-12-11 江蘇頻道

從筆者查到的史料來看,西瓜園這塊地方曾經辦過兩次學校,一所是民國時期的「私立長城中學」,另外一所就是清朝時期的「八旗清書官學」。《西瓜園紀事》今天就說說清朝初期旗人辦學的一些事兒。

設「八旗清書官學」教滿文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朝廷決定「調京津旗滿洲兵一千五百名、攜眷來粵合駐」,廣州第一次有了滿族人,官方開始逐步在「旗境」開設學校。

八旗兵到穗後,首先滿漢八旗各在本旗內設立官學一處,挑選能夠講滿語的人為教習人員,本旗子弟都要入塾學習滿文。由協領(相當於二品大員)挑選委任1名負責人為教習人員,並且協領負責督辦和檢查教學情況,每塾每月可以支取茶水銀四錢。

乾隆三十七年,兩廣總督李侍堯上書說,八旗兵來到廣州後,儘管設立了幾處學房,但是一直沒有規範起來,「既不慎選教習之人,又無考核督責之法」,其結果就是有名無實,造成的結果就是當時的衙署官員裡竟然很難找到一個可以利利索索、清清楚楚寫滿文奏摺的人,即使「有一、二粗知清漢文義,必須先定漢字底稿,然後翻清」,即使如此也有很多表達言不達意。故擬定在漢八旗和滿八旗各開學房一處,在軍中挑選「能清話者」分別教學,認真學習寫作滿文奏稿,專門派協領督辦和檢查教學情況,每旗挑選5名學生入學,每翼每月可以支取膏火銀八兩和茶水銀一兩五錢。並定期考核,於是在廣州的「旗境」內出現了「八旗清書官學」。

「左翼官學」位於西瓜園南部

八旗清書官學分為「右翼官學」和「左翼官學」。「右翼官學」主要招收漢八旗的子弟,原設在書同巷(海珠北路西側,西接光孝路),鹹豐九年(1859年)遷往西營巷(即現在淨慧路一段)。「左翼官學」主要招收滿族八旗子弟,原設在白麇巷(現在白薇街,惠福西路南邊,解放中路西邊,海珠中路東邊,大德路北邊),鹹豐九年(1859年)遷往大利巷。大利巷現已不存,大概位置就是現在惠福西路以南、人民中路以東、靠近兩馬路交界處的一條南北向街巷,也即西瓜園南部。

如果說「官學」是為了滿足八旗兵駐粵需要的話,那麼在嘉慶年間開設的「義學」就屬於服務性質了。講到「義學」,我們必須要提到清初的「糧餉制度」。清兵剛到廣州,實施的是一種「包養制」,即從上到下,從官兵本人到其家庭,政府一切都包養起來,這些人戰時作戰、閒時練兵。但隨著時代發展,原有的「官學」遠遠不能滿足需要,於是出現了八旗兵的「義學」。

義學實際上是學習漢族文化。嘉慶時,清政府開始允許駐防八旗子弟參加科舉童生考試,所以駐紮廣州的八旗兵中,如果有肯讀書向學者,準許其在各駐防地附近考童生試,滿漢各旗各創立義學,聘請漢族儒士為師。這時的「義學」仍然是分為滿、漢兩處:漢八旗義學設在西營巷,滿八旗義學設在大利巷,也就是現在觀綠路以北區域,即西瓜園的南部。

廣州同文館設於朝天街

洋務運動興起後,清政府為培養翻譯人才,在北京、上海、廣州三地建立同文館,於是廣州出現了最早的外語學校——廣州同文館。同治三年(1864年),在朝天街(今朝天路)開設同文館,聘請洋人為教習,教授外國語言文字。又聘請漢人為教習,教授經史和算學。又設立2個分教員。遴選1名通事在館中負責助教,還設立1名提調,2名館長。在滿漢八旗中一向有學習滿文和翻譯的子弟中選擇資質聰慧、年齡在20歲左右的16人,和挑選漢人世家子弟才堪造就者4人,一共20人捲入館中肄業。

同文館肄業生以三年為期,後來規模逐步擴大:英語為三班、俄語、法語、日語各一班,學生人數也增加到一百多人。學習有成的旗人作為翻譯生員,漢人作為監生,準其一體鄉試,分別補充各衙門。這個學校可以說是培養了廣州第一代懂外文的廣州人。

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隨著各地開辦學堂,在廣州的滿族人也陸續開設了兩所小學堂,一所位於惠福西路的五仙觀內,另外一所八旗子弟的學校就是位於朝天路的廣州同文館舊址。當時廣州的滿族人口已經達到6000多人,兩所小學是難以滿足需要的,所以滿族子弟失學的情況還是比較嚴重的。

抗戰勝利後,廣州滿族鑲紅旗的一些人士呼籲,在光塔路89號的滿族「宗祠」開辦滿族子弟的學校,校名定為「國光小學」,這就是「廣州滿族小學」的前身。新中國成立後,在各方努力下,滿族小學得以保留下來並逐步擴大規模,成為廣州唯一的滿族小學。

(參考資料:《廣東滿族史》、《駐粵八旗志》、《廣州地方文史資料選輯》等)

相關焦點

  • 八旗兵曾所向披靡,為何後來軟弱無力?揭秘八旗由強變弱「密碼」
    高薪養兵清朝皇帝很重視八旗兵,認為他們為清朝開創作出了貢獻,因此,清朝為八旗軍給予福利政策很高。可以說八旗兵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支職業軍人。清朝入關後,給八旗兵又賞錢又分地,實際就是承襲在東北「份地」制,但入關後的八旗兵不可能像關外那樣「兵農不分」,他們職業就是軍人。
  • 滿文篆字與清代官印
    在這一年,滿文三十二體篆字創立。此前,清代官印的印文一般是漢文篆體與滿文楷體。滿文篆字創立以後則以篆體替換楷體。滿文篆字的出現,為清代官印增添了生機與活力,並且為印章的等級區分提供了必要的幫助。清代入印的十種滿文篆體
  • 滿文木牌 民族瑰寶
    (1632),皇太極(即後來的清太宗)又命人改制老滿文,在原字母旁邊加圈點來區分相同字母的不同讀音,被稱為新滿文或有圈點滿文,努爾哈齊時期創製的滿文相應地被稱為老滿文或無圈點滿文。清初,尤其是入關前,為方便隨手記事或報送軍情,有時會將滿文寫在木片上,往來傳遞,這樣就形成了早期的滿文文書檔案——清初滿文木牌。滿文木牌存世極少,十分珍貴,目前僅發現30件,均藏於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 專插本學校——廣州商學院:一個「勇」做第一的很獨特的學校
    廣州商學院我一直覺得是個很獨特的學校。主要在於以下幾個方面:1、「勇」做第一學校前身是創辦於1997年9月的華南師範大學增城康大學院,是華南師範大學的二級學院,2004年轉設為獨立學院,更名華南師範大學增城學院,是廣東省第一所獨立學院
  • 乾隆自詡十全老人,究竟長什麼樣子?義大利畫家還原乾隆真實相貌
    愛新覺羅·弘曆,年號乾隆,他是滿清入關後的第四位皇帝。從掌控政治實權的角度來說,乾隆是清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60年,禪位後還做了3年多的太上皇。也許是在位時間太長了,而乾隆在位時還是清朝國力最巔峰的時期,因此乾隆自鳴得意。
  • 乾隆通寶名版價比黃金,識得名版,撿漏就是撿錢!
    乾隆通寶名版價比黃金,識得名版,撿漏就是撿錢!乾隆在位六十年,之後將皇位禪讓給了嘉慶皇帝,做了太上皇仍然大權在握,實際行使國家最高權力長達六十三年零四個月。這個漫長的歲月裡,一直都在發行乾隆通寶,發行量之大,可想而知。在很多人心中,都覺得乾隆太多了,不值錢。
  • 軒宇藝術:稀世珍寶「乾隆通寶」背「寶源」小平母錢
    乾隆通寶鑄於清高宗乾隆年間(1736-1795年),背面的滿文比較複雜,可以參考華光普的《中國古錢幣目錄》,上面有很詳細的價格和錢幣拓片。乾隆通寶錢徑約25毫米,重約3g。乾隆通寶,字從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讀,錢背文字沿雍正滿文錢式穿孔左邊有"寶"字,穿孔右邊鑄有各局名。
  • 蒙古族居然認識清錢背後的滿文,那麼清錢上的滿文到底是什麼意思
    原來,朋友是蒙古族,而滿文是從回鶻(古維吾爾)式蒙古文衍生而來。1599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命額爾德尼和噶蓋二人參照蒙古文字母創製滿文,稱為無圈點滿文( ,tongki fuka akv hergen),俗稱老滿文,與蒙古文字頭數目和形體大致相同,使用了30餘年。
  • 歐立德的滿文水平有多高?_上海書評_澎湃新聞-The Paper
    Elliott(漢名「歐立德」)是最為積極的參與者,堪稱領袖。他極力在中國推廣「新清史」,呼籲中國學界改寫清史,宣稱新清史有幾項特點,其中之一是運用滿文史料,他自己也以能運用滿文資料自詡,所著《乾隆帝》中譯本的作者介紹說他「除中國歷史外,並教授漢、滿、蒙文歷史文獻」,此書乃是「基於紮實的滿文史料研究」。
  • 乾隆皇帝曾苦心保護滿語,為什麼沒能挽回頹勢?
    順治、康熙、雍正三朝將「國語騎射」定為基本國策,滿文的使用範圍和應用領域更獲得制度保障:1、公文滿漢並行,稱「滿漢合璧」,刻制官印、碑竭,書寫家譜,翻譯漢文典籍,都得用上滿文。2、推廣滿語文教育。設立學校,鼓勵八旗子弟勤學滿文,加強漢八旗的國語學習。3、將滿語水平的優劣定為官員升遷之階。「通滿洲文義者」可晉級,「不能成文」者降級。
  • 「天才翻譯家」錫伯族:揭開滿文檔案神秘面紗
    2014年察布查爾縣翻譯中心成立後,精通滿文、錫伯文、中文等語言的孔淑瑞和其他30多位全縣各行各業的錫伯族人士,被聘請至翻譯中心,專門翻譯《清代新疆滿文檔案彙編》。 錫伯族為何能翻譯滿文檔案?「滿文基本屬於歷史語言文字了。」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趙志強說,錫伯語裡完整地保留了滿語,生活在新疆特別是察布查爾縣的錫伯族至今仍然在學習和使用錫伯語言文字。
  • 清朝官方主流,是漢字還是滿文?看康熙和雍正的硃批就知道了
    近年來,網絡上流傳著許多雍正和乾隆的硃批原文,很多人嘆為觀止。然而,有一個問題很有意思,滿清貴族實際上是滿人,他們是有自己的滿語和滿文的。就連故宮的匾額上書寫著漢文和滿文兩種文字,然而皇帝們的硃批上,大多都是漢字。那麼,清帝國的主流文化什麼時候從滿文轉變為漢字的呢?
  • 廣州暨南大學專本連讀的學校哪些專業
    廣州暨南大學專本連讀的學校哪些專業暨南大學的學院,也是同學們,爭相報考的熱門學院。特別是會計專業屬於暨大的專業,全國排名10-20名,而且是僑辦重點學科和廣東省重點學科,更重要的是它的會計歷史是廣東省**早的。會計學跟企業特別熱門,報錄比基本都是40比1一上。科學工程相對難度比較低但是每年推免人數起伏比較大,需了解具體情況後再決定是否報考。
  • 煙臺七千名森林防火員堅守一線 設專用報火警電話
    水母網5月2日訊  (YMG記者李鑫 通訊員宮煥康 孫鵬科)「五一」小長假,全市7100餘名護林員、森林消防專業隊員放棄休息,奮戰在森林防火第一線,確保煙臺不發生森林火災。    由於「五一」小長假氣溫偏高,天氣乾燥,加上踏青、登山、野營的人員多,流動火源增加,煙臺的森林防火形勢異常嚴峻。
  • 調遣造句和解釋_調遣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調遣(diào qiǎn)。近義詞有:差遣。調派,差遣。[知俠《鐵道遊擊隊》:「因為最近他已被提升為大掌柜,又新調來兩個鬼子聽他調遣。」]調遣在教材中的例句:1、他把每件事和每個人都考慮到了,面對驚慌失措的眾人,他鎮定自若,仿佛他不是給人而是給災難下達命令,就連失事的船舶似乎也聽從他的調遣。
  • 即使沒有吳三桂放水,八旗兵也照樣問鼎中原?那為啥後來連普通老百姓都打不過?
    從來沒有哪支軍隊像八旗兵一樣,成為歷史上的話題之王。八旗兵是典型的開場龍+退場熊,當年開國時恨不得逮誰滅誰,就連洋鬼子來了照樣收拾。到了晚清時,卻一夜之間集齊所有敗家卡,身上貼滿腐敗、稀爛、軟蛋等亮瞎眼的標籤。
  • 清代錢幣學習資料,看得懂滿文最重要!
    學習清代錢幣知識,認識下面滿文是最基本的錢幣背面用滿文表示局名,是清代鑄幣的重要特點之一。
  • 滿文還是漢文?清朝皇帝上朝時到底說什麼語言?
    向清軍投降後又當上乾隆皇帝的東廠廠公趙靖忠就給大家做了個示範。因為當時清軍尚未入關,漢族的大臣、將領也不多,當然沒人說漢語。入關後,順治皇帝為了順應形勢的變化,開始在聖旨上使用滿、漢兩種文字,並一直沿用。不過,剛剛入關稱霸中原的旗人很是瞧不起漢人,在上朝時和私下還是都使用滿文的。第二個階段是康熙和雍正皇帝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