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沒有吳三桂放水,八旗兵也照樣問鼎中原?那為啥後來連普通老百姓都打不過?

2021-02-13 看鑑
從來沒有哪支軍隊像八旗兵一樣,成為歷史上的話題之王。

八旗兵是典型的開場龍+退場熊,當年開國時恨不得逮誰滅誰,就連洋鬼子來了照樣收拾。到了晚清時,卻一夜之間集齊所有敗家卡,身上貼滿腐敗、稀爛、軟蛋等亮瞎眼的標籤。

以至於上至巷口老爺爺、下至初中學生,一說起八旗兵腐敗都能吧啦吧啦列出來一堆有鼻子有眼的論據。

這事還真別怪別人,要怪只能怪八旗兵開場太拉風,把大家的期望值抬得太高了。

明朝末年是八旗兵戰鬥力最強悍的時候。

彼時明朝關寧邊防軍戰鬥力尚且很厲害,但對上剛組建的八旗兵,幾乎全是不堪一擊。

從最早的薩爾滸之戰開始,八旗兵就開啟了無敵模式。

薩爾滸之戰,努爾哈赤活像諸葛亮再世,6萬對11萬,殺得明軍潰不成軍,損失高達5萬人。

松錦大戰,皇太極主力對主力,硬劈硬砍,生吞活剝明軍13萬人,一代名將洪承疇徹底被打服。

一片石之戰,多爾袞率8萬清軍,把李自成主力十餘萬人消滅殆近,中原最精銳的軍隊從此被打得沒了脊梁骨。

要戰鬥力有戰鬥力,要戰術有戰術,要士氣有士氣,從統帥到士兵,個個生龍活虎。

這樣的八旗軍,簡直是無解的存在。無解到什麼程度呢,爛成渣的明軍部隊一加入清軍,立馬搖身一變同樣戰鬥力爆表,比如那位從東三省打到雲南的吳三龜……哦不好意思打錯了,是吳三桂。

八旗軍兵力巔峰時代,純滿族兵也就十五六萬人,但硬是憑這點兵力,統一了全國,不服不行。

然而,正應了那句老話,君以此始,必以此終。

開國時生氣勃勃的八旗兵,到了清朝末年,居然軟蛋得連自己都覺得自己不是個東西。

嘉慶道光以後,隨著訓練荒廢,承平日久的八旗軍出盡了洋相。

嘉慶皇帝親自檢閱京師前鋒營官兵操練,200個士兵,沒有一人能射5箭全上靶,氣得嘉慶帝手發抖。

道光時候的八旗健銳營,八旗子弟競相攀比誰親自出操誰就是孫子

那誰去操練呢?僱人,反正將軍們也是稀裡糊塗,到時候操場有人就行。

本主兒們幹嘛去了?提籠架鳥、飛鷹走狗、聽戲唱曲、逛窯子抽大煙,只要京城有的娛樂項目,沒有他們不會的。

甚至有一位將軍公然在健銳營裡開設賭場,有一次賭輸了,居然把自己的姨太太壓上,賭到最後又輸了,該將軍公然帶兵與人群毆,逼人家把賭資全退回。

《鹿鼎記》裡描寫韋小寶和多隆開壇賭錢,看來並不無中生有。

京城的八旗尚且如此,外地駐防八旗就更完蛋。

據說晚清杭州城駐紮著一萬八旗兵,只有一個人會騎馬。

當年馬嘎爾尼前來京城,展示西洋的火器。那位在《延禧攻略》裡圈粉無數的傅恆,在平定緬甸的戰役中,也發現了火器的厲害。

乾隆則認為如果依賴火器,那麼滿清擅於騎射的老傳統不就丟了嗎?

可是,滿清拒絕了火器,騎射傳統保留得又怎樣呢?

太平天國起義,滿清依賴的軍事力量是曾國藩等漢族人的武裝,僧格林沁的滿蒙騎兵就是打醬油。


在與英法聯軍的八裡橋之戰中,滿蒙騎兵倒是直挺挺地衝鋒了,可是即便衝到英法聯軍的陣地展開肉搏,其劈刺技術也讓人大跌眼鏡,被人家輕鬆完虐。

這好歹是大兵團作戰,可是八旗兵丟人的表現還不止於此。

1911年,廣州將軍孚琦外出,坐在轎子裡正然「楞格哩」地哼著小曲,突然一位革命青年衝至轎前,不由分說拔槍便射。

這位青年名叫溫生才,隻身刺殺,原本就沒想活著回去。沒想到他剛打了一槍,孚琦的上百名八旗護兵紛紛嚇得抱頭鼠竄。

娘呀,打出了娘胎就沒見過血,沒辦法,只有跑吧。

溫生才哭笑不得,我可是來刺殺的,你們認真點不行嗎!於是從容端槍再打,連打四槍,要了孚琦的親命。

事了拂衣,從容而去,留下一地雞毛。

這樣的軍隊,你能指望他們能打敗西方列強!

歷史上各個朝代的軍隊,都有自己的鮮明特色。

漢朝軍隊是站著生,站著死,直到滅亡前還壓著四周的鄰居打。

唐朝軍隊是打累了、活夠了,自己求死,把家分給各個軍閥,留下一個輝煌的背景板。

宋朝軍隊是逆勢而上,跪著生,站著死,開局像條蟲,結局是條龍,越打越牛逼,最後是寧死不屈。

八旗軍卻沒有什麼波瀾起伏,剛統一全國就直線下降,誰也救不活。

原因是什麼呢?除了國運、生產力這些大形勢影響,清朝獨一無二的八旗「養豬」制度,是毀滅戰鬥力的罪魁禍首。

清朝入關後立即將滿洲八旗制度全部移植到國家制度體系中,八旗人單獨成籍,由國家提供田地、發放俸祿,一個八旗士兵的俸銀每月三到四兩銀子,和縣官大致相等。

除此之外,還有其它生活上的物資補貼,一人當兵,終身吃糧、全家吃糧。

在仕途待遇上也十分優厚,科舉考試滿漢分榜,朝中各部官員必須都是滿漢雙軌,人口較少的八旗子弟的機會要比漢人高上幾百倍、上千倍。

八旗子弟還有各種各樣的機會出任各種差缺,任意撈取好處。

總而言之,只要有旗人身份,就是「鐵桿莊稼」,一生衣食無憂。

就像是餵鷹,餓鷹才會去盡力捕食,吃飽了誰還願意動。


八旗制度從一開始就極大地消解了旗人的作戰積極性,所有旗人都忙著圈地、安家、娶老婆生孩子、當官撈油水,誰還肯刀口舔血、賣命打仗。

經過上百年的腐敗,絕大多數旗人不光腐敗無能、全無戰力,甚至走上了揮霍無度、恣意享樂的下坡路。

在八裡橋之戰的滿蒙騎兵,大部分都是擁有產業的中小地主,早就把彎弓射大雕的本事忘掉了,我們以前說西方列強船堅炮利,實際上就是近身肉搏,你也打不過人家。

等到清朝滅亡,許多只會享樂、不會一技之長的八旗子弟,要麼變賣祖產維持生活,要麼淪為街頭小販、抄書剃頭的匠人,甚至有的八旗女性不得不到青樓賣身,真是相當悽慘。

同大清朝的國運一樣,不思變革、不思進取,是八旗子弟淪為悲劇的主要原因。

其實,滿清子弟的悲劇延展到人生處世也是一個道理,這個世上根本就沒有什麼「鐵桿莊稼」,靠山山崩、靠河河幹,一個人不憑真才實學、辛勤付出,只想躺在體制上坐享其成,最終禍害的還是自己。

最硬核傳統文化知識、最優秀各圈同好、最隱秘的情緒小樹洞

工作人員將在1~2個工作日內與你聯繫哦~

相關焦點

  • 吳三桂其實勝利在望
    實際上吳三桂同志差一點就推翻了滿洲人在中國的統治。吳三桂雲南起兵時有5萬多兵馬,其中包括了正規軍五十三佐領,大概有3萬多人,人數雖然不多,但都是百裡挑一的精兵。除了這一點,清政府為了拉攏吳三桂,又將吳三桂的部將王輔臣提拔為陝西提督,李本深為貴州提督,四川總兵吳之茂也曾經是吳三桂的手下。除此以外,王儲、王屏藩、馬寶等十幾個吳三桂的心腹愛將被提為雲南總兵,吳三桂的勢力大大增強。應該來說,吳三桂起義的基礎還是比較強大的。不過,他的對手毛頭小夥康熙,麾下的清朝正規軍超過了30萬。
  • 八旗兵曾所向披靡,為何後來軟弱無力?揭秘八旗由強變弱「密碼」
    任何兵士在八旗軍中都有各自位置,必須發揮此位置作用。雖然明軍也有很厲害的體制,但明軍後期軍力渙散,戰鬥力已經無法與八旗軍相比了。那麼作為清朝一支開國立國、驍勇善戰的軍隊,為何後來衰弱了呢?當清王朝定都北京後,面對著一個嶄新而又極其複雜而險峻的局面。
  • 明朝最後一員大將,「平西王」吳三桂,是如何周旋三方勢力的
    說起吳三桂,可能大部分人印象中的都是一個賣國賊,一個卑鄙小人。正是吳三桂將清軍大軍放入關內,才有了接下來的大清王朝。但是歷史上的人物從來都不是片面的,我也不是要為吳三桂辯解什麼,畢竟吳三桂做出這種事情,在我國傳統觀念下就是一個不忠不孝之人,但是結合當時歷史情況,為何穩穩鎮守邊疆的吳三桂卻突然背叛了大明?將清軍引入關內了呢?
  • 成語故事:問鼎中原
    中原:黃河中下遊一帶,指疆域領土。比喻企圖奪取天下。 近義詞:逐鹿中原、問鼎輕重、野心勃勃、群雄逐鹿 出處 《左傳·宣公三年》:「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
  • 吳三桂反清時兵力是清廷二倍,佔據半壁江山,為何最後失敗了?
    當然,相對來說,北方想要統一南方還是容易點的,在中國歷史上的統一政權,大部分都是由北向南統一的。要是從南方向北方統一,那真是比登天還難,同樣是三國時期的孫權,數次北伐,別說進入中原,連長江北岸不遠的合肥都打不下來。
  • 打開國門迎清軍的吳三桂,是如何一步步走上反清之路的?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竹江映月明朝末年,天下烽煙四起,群雄逐鹿中原。時任大明山海關總兵的吳三桂毅然選擇了「棄明投清」,隨著山海關城門的緩緩打開,八旗鐵騎揮師南下,江山就此易主。然而,吳三桂的結局卻不太好。在這些明朝降將中,以吳三桂的功勞最大,因此清軍問鼎天下之後,封吳三桂為平西王,令其鎮守雲南,兼轄貴州,當地的行政軍隊賦稅等等都由其掌控。一時間,吳三桂權勢燻天,儼然有與少年康熙分庭抗禮之勢。據《清史稿》記載,坐鎮雲南的吳三桂兵精糧足,他麾下有五十三佐領,綠營兵一萬二千,丁口數萬。
  • 明朝最大的賣國賊,連吳三桂都甘拜下風,現如今快被洗白了
    在中國悠長的歷史中,明朝是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大一統中原的王朝。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歷經四年起義,一舉滅了元朝統治,改國號大明,都城定於應天府。在明朝統治的276年內,先後繼位十六任帝王,也經歷了永宣盛世。而這個偉大的王朝,在崇禎皇帝在位的第16年被滿蒙統治政權的清朝所取代。
  • 後金女真奪得中原以後,原來最下層的包衣奴才翻身,其中不乏漢人
    不過,所謂千年古道走成河。在過去,惡婆婆也都是從溫順兒媳婦熬成的,奴隸也不例外。包衣奴才的翻身明朝崇禎十七年,滿清應大明朝山海關守將吳三桂的邀請,進了山海關。起初南明弘光皇帝對此感到歡欣鼓舞,還曾派人冊封吳三桂為公爵,表示認可、嘉獎吳三桂的這一決定(按:所以單說放清兵入關,這個鍋不能全讓吳三桂一個人背)。
  • 一條妙計被一年後的吳三桂使用差點滅了清朝
    一條妙計被一年後的吳三桂使用差點滅了清朝 諸葛亮,我們都很熟悉,這是一個神一樣的人物,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他一生妙計無數,被《三國》吹上天。我們熟悉的就有借東風、草船借箭、赤壁之戰的火攻、空城計、死諸葛嚇死活司馬等等。
  • 李自成在北京待了42天,他都在幹什麼,難怪吳三桂要投降清軍
    李自成想和崇禎皇帝議和,弄個西北王噹噹,可是崇禎也是個不妥協的人,沒有辦法,李自成只能繼續攻打北京。誰能想到,走到哪裡都有人給開門,李自成一不小心就攻入了紫禁城。李自成攻入北京後的四十二天都在幹什麼?李自成手下的大將都去搶明朝官員的錢,士兵自然也沒閒著,都去搶普通百姓的錢,反正就是每天都是燒殺搶掠,當年說的「闖王來了不納糧」完全是空話。除了搶奪財物,這些起義軍自然到了北京這樣的大都城,都開始享樂起來了。全都忘了眼前還有大敵,就是吳三桂和清軍。不過嚴刑之下,真的見到了奇效,崇禎皇帝哀求大臣都籌不到錢,李自成一嚇唬,就得到了幾千萬兩。
  • 96公斤和80公斤的大刀當廢鐵賣了,專家考證:那是吳三桂之刀
    #在貴州省岑鞏縣馬家寨,有一個奇怪的現象:這裡的人們一開始全都姓吳,後來才有零星外姓加入。要想考中武舉人,耍不動一百二十斤大刀、舉不起三百斤石鎖,考中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要想中進士甚至中狀元,沒有三五百斤力氣,想都不要想。吳三桂百戰沙場不死,說明他的武功還是相當厲害的,但是那96公斤和80公斤的大刀是他用來戰場殺敵,還是平時鍛鍊臂力,那就不得而知了。
  • 老百姓為他立生祠,後來卻推倒了他的生祠,啥情況
    張宗昌遺體聽到這話,那幫阿諛奉承的官員估計心裡都開罵了:沒文化,真可怕!不過呢,張宗昌是老闆,他們哪敢說這話,只能耐心解釋:「您的品德威望遠播,老百姓們都很敬仰,所以為您立生祠,這是對您品德威望的肯定和證明,也是為了祝您長壽。所謂『生祠』,就是長生不老的祠堂。」最後一句,張宗昌受用,這回算是明白了。他不生氣了,高興了:「既是這樣,那就由你們去幹吧。」
  • 中國最著名的四大叛將 吳三桂反明反清遺臭萬年
    後來北魏的實權分別被高歡和宇文泰控制,侯景投靠了高歡。北魏分裂成了東魏和西魏,高歡任東魏丞相,為東魏實際掌權者,對侯景很不放心,高歡死後侯景果然帶人馬投了西魏。西魏宇文泰了解侯景為人,宇文泰接受了侯景的投降,但是侯景須來長安述職,實際就是想解除其兵 權。
  • 「問鼎中原」裡說的鼎到底有多少大?
    楚莊王北進中原的時候,經過天子王畿,因為是在爭霸的路上,必定是意氣風發的,就順道派人向周天子問了一下天子的九鼎到底有多大呢?天子讓王孫滿回復,在德不在鼎。鼎有多大,不能問的。楚莊王知道後,回頭就開始攻打鄭國了。那問題來了:1.鼎作為一個禮器,擺那就是看看的,為什麼就代表權力呢?
  • 若是用一個詞來形容南明歷史,那就是「奇葩」
    若用一個詞來形容南明這段荒誕的歷史,那就是「奇葩」。 滿人入關的目的路人皆知,所謂替崇禎帝報仇只是扯淡,連三歲小孩都能看出這是侵略中原的幌子。一旦收拾了大順軍,清軍的下一目的就是拾掇這些盤踞在南方的大明藩王。 然而,值此之際這些藩王在忙著幹什麼呢?他們有沒有收拾戎裝準備抵禦南下的清軍呢? 並沒有。
  • 吳三桂的第一大將,被康熙處死,百姓都佩服他的錚錚鐵骨
    吳三桂是個不折不扣的賣國賊,在崇禎十七年(1659)時,吳三桂打開山海關引清軍入關,所以數百年來他一直被人唾罵,以至於後面他為反清事業做的貢獻都被人們忽略,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吳三桂麾下的第一猛將馬寶。在李自成破隆德後,他投軍進了李自成的部隊,驍勇善戰的他很快就被提拔為副營總,後來李自成戰敗,起義軍的餘部被南明的小朝廷收編,馬寶憑藉自己出色的軍事能力,被永曆帝封為淮國公。
  • 韓國發現清朝書信,揭開吳三桂降清真相:吳三桂太冤,他沒有投降
    很快,吳三桂寫了一封信給睿親王多爾袞。在這封信中,吳三桂希望能「借兵復仇」,理由是在北京的父親吳襄被刑拷問追餉、愛妾陳圓圓被霸佔以及家產被李自成洗劫一空,國讎家恨。吳三桂在結尾處寫道:「乞念亡國孤臣忠義之言,速選精兵,直入中脅西脅,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門,滅流寇於宮廷,示大義於中國,則我朝之報北朝者,豈惟財帛?將裂土以酬,不敢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