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國門迎清軍的吳三桂,是如何一步步走上反清之路的?

2020-12-12 朝文社社長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竹江映月

明朝末年,天下烽煙四起,群雄逐鹿中原。時任大明山海關總兵的吳三桂毅然選擇了「棄明投清」,隨著山海關城門的緩緩打開,八旗鐵騎揮師南下,江山就此易主。

然而,吳三桂的結局卻不太好。據史料記載,吳三桂晚年聯絡耿精忠,尚之信起兵造反,史稱「三藩之亂」。

那麼,為什麼親手引清兵入關的吳三桂又會反了清王朝呢,身經百戰的沙場老將吳三桂又為什麼會輸給沒打過仗的康熙呢?

一,權勢燻天

清軍入關之初,由於八旗兵力不足,不得不依靠明朝降將安定南方。

在這些明朝降將中,以吳三桂的功勞最大,因此清軍問鼎天下之後,封吳三桂為平西王,令其鎮守雲南,兼轄貴州,當地的行政軍隊賦稅等等都由其掌控。一時間,吳三桂權勢燻天,儼然有與少年康熙分庭抗禮之勢。

據《清史稿》記載,坐鎮雲南的吳三桂兵精糧足,他麾下有五十三佐領,綠營兵一萬二千,丁口數萬。其部將王輔臣和李本深分別擔任陝西提督和貴州提督,都是手握重兵的地方大員。

同時,吳三桂鎮守雲南之初,清廷曾允許他便宜行事。雲貴一帶的政府官員都受他的節制,甚至吳三桂自己還有除授官員的特權,稱為「西選」,這些被吳三桂選取的官員,稱為「西選官」。

吳三桂勢力鼎盛之時,西選官被任命到全國各地,以致有「西選之官遍天下」之說。

除了官員任命,吳三桂還壟斷礦山,私自鑄幣,稱為「西錢」。可這些「西錢」卻不是用來給部下們發工資的。

據記載,雲南省每年俸餉高達九百餘萬,都是朝廷買單,如果再加上粵閩二藩餉銀,則年需兩千餘萬,大概佔了清廷財賦的半壁江山。

二,康熙削藩

如此龐大的割據勢力,簡直就是赤裸裸地挑戰大好青年康熙皇帝的權威。於是康熙很自然地想到「是時候削藩了」。

公元1673年,康熙下旨尚可喜,令他盡撤廣東全藩。吳三桂聽說後很不安,連忙自己給康熙上疏請求撤兵,以此來試探康熙。

原本吳三桂希望康熙可以挽留下自己,自己再表示一下絕對沒有造反的心思這樣就可以繼續上演君臣相知的美好畫面了。可惜康熙看到奏摺後,馬上順水推舟答應了吳三桂的撤兵請求,下旨讓吳三桂撤到山海關外去。

吳三桂收到撤藩的旨意後,完全一臉懵啊。等他反應過來後,立刻暗中部署兵馬,聯絡舊部,然後管制郵路,準備起事。

公元1673年11月,吳三桂自封「奉旨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殺雲南巡撫朱國志,號稱擁立前明「朱三太子」,興明討清,聯合尚可喜等人正式起兵造反,「三藩之亂」就此爆發。

三,兵敗身死

吳三桂起兵之初,由於不少漢人思念前明,衝著他擁立「朱三太子」的旗號,紛紛響應。再加上吳三桂之前遍布各省的舊部,一時間吳三桂軍馬勢如破竹,狼煙四起,九州震動,天下響應。

僅僅數月的時間,吳三桂就迅速的拿下雲貴,進軍湖南,飲馬長江。與此同時,孫延齡叛於廣西,耿精忠叛於福建,吳之茂叛於四川,王輔臣叛於寧羌,臺灣鄭經也渡海西徵,進兵福建。

清軍手忙腳亂,東徵西討,狼狽不堪。

可就在吳軍形勢一片大好,打下南方半壁江山後,吳三桂不知何故,卻不肯渡江北上。

有人猜測他是不想放棄雲南大本營,防備著一旦出師不利,還可再退守雲南。也有人猜測他是擔心在京城的兒子吳應熊,想以不過長江作為交換條件保住兒子的命。

吳三桂的心思雖然早已無人得知,但不過長江卻成為了吳三桂命運的轉折點。

康熙抓住這個時機,迅速地調整戰略部署。

首先,康熙集中兵力對付吳三桂一人,對耿精忠等卻以招撫為主。

三藩本來就是一個鬆散的聯盟,各自為政,耿精忠此時正苦於鄭經的糾纏,再加上糧餉不足,原本也沒有多餘的力量對付清軍了。

公元1676年,清軍攻克延平,大軍壓境,耿精忠無奈投降。而廣東的尚之信見勢不妙,決定擁粵自重,看清形勢再出手。

這樣一來,東南的麻煩就算解決了,康熙終於可以一心一意對付吳三桂了。

康熙對付吳三桂的辦法很別致,他勸降了吳三桂的舊部王輔臣。

其實就算沒有王輔臣叛變,此時的吳三桂也打仗打得很苦悶,吳三桂的兵力有限,戰線又拉得太長,這樣以一己之力和全國的清軍打拉鋸戰真是打得他有苦難言。

戰局已是如此不利,吳三桂卻又出了個昏招。公元1678年,吳三桂在衡州稱帝,國號周。

這樣一來,他之前提出的「興明討虜」的旗號簡直成了一個笑話,戰局對吳三桂更加不利。

同年秋,吳三桂病逝,吳軍群龍無首。吳三桂之孫吳世璠退守雲南,困獸猶鬥。公元1681年,昆明城破,吳世璠自殺,歷時數年的「三藩之亂」終於畫上了一個血色的句號。

參考資料:《清史稿》,《平西王吳三桂傳》,《吳三桂紀略》

相關焦點

  • 大明、大清、大順三選一,吳三桂為什麼選擇降清?
    吳三桂,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的大漢奸,此人背叛大明朝、擁清軍入關、剿滅李自成、勒死永曆帝,而這一切都始於其在甲申國難之際的抉擇。然而世受皇恩的吳三桂難道願意走上這條路嗎?公元1644年究竟發生了什麼?這位山海關總兵為什麼會在明、清、順之間做出那樣的選擇?
  • 李自成在北京待了42天,他都在幹什麼,難怪吳三桂要投降清軍
    李自成的起義之路也是挫折不斷,雖然舅舅死後,李自成變成了闖王,可是大明軍隊也不是吃素的,數次打的李自成潰不成軍。崇禎七年(1634年)李自成曾被明軍包圍,靠詐降才得以突圍。崇禎十年(1637年),孫傳庭和洪承疇打的李自成還剩下十八人,但是由於北面與後金戰事吃緊,李自成又躲過一劫,還娶妻生子了。
  • 吳三桂麾下第一猛將,因叛清被凌遲,受刑時一聲不吭令人佩服
    提起吳三桂,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他因為打開山海關放清軍入關,所以一直被認為是民族漢奸,數百年來也一直被後人唾罵。以至於他後來的反清事業,也被大家所忽略。其實吳三桂當年反清也是做出了一定成績的,而且他手下還有很多忠貞的將士為反清獻出了生命。小編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就是吳三桂手下第一悍將馬寶。
  • 吳三桂給洪承疇轉述了一句話,洪大吃一驚:難道她說的是清軍?
    當時遼東那邊的戰事如火如荼,然後大明王朝內有農民起義,外有清軍的虎視眈眈,情形特別不好玩,這個好世界可是從何說起呢?吳三桂忍不住多問了一句:請問這個世界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呢?師太雙手合十,微笑著說了一句:清白為好!
  • 大漢奸吳三桂如果反清成功了,正史應該會這樣洗白他的
    吳三桂為明末清初的風雲人物,身為明將降清,放清軍入關,可以說是清軍從東北的割據政權成為全國性政權的關鍵人物之一,並且為了向清廷表明忠心而對殘明勢力大開殺戒,將南明最後一帝永曆帝從緬甸帶回並且處死,晚年又因為康熙帝削藩而反清,真可謂是反覆無常的小人,最後也是以失敗告終。
  • 吳三桂反清時兵力是清廷二倍,佔據半壁江山,為何最後失敗了?
    如果真的了解明末的歷史,就會發現吳三桂在軍事上是一個很優秀的將領,在松錦戰役前期,年僅二十幾歲的吳三桂以其高超的戰鬥技能與清軍打一個平手,在此之前,明軍野戰幾乎不敢與清軍對戰。在山海關大戰中,李自成將農民軍精銳部隊主力調來攻打吳三桂,吳三桂也是用實力教李自成做了一把人,李自成從山海關大戰失利後,幾乎一路潰退,吳三桂在邀請清軍入關之後,窮追猛打農民軍,吳三桂可以說是清朝建立的最大功臣。
  • 康熙十二年,吳三桂起兵反清,是蓄謀還是被迫?還原隱藏的真相
    順治元年,吳三桂投降了清廷,引清軍人山海關。從此,吳三桂就成了清軍徵服中原大地的走卒和鎮壓農民起義軍以及南明政權的劊子手。「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就是鞭撻吳三桂引清兵人關的可恥行為,從而引起了人們對吳三桂的憎恨。
  • 大明王朝的絕唱:永曆帝在緬甸被吳三桂弓弦勒死
    8月19日,雙方交戰於曲靖交水三岔口,孫可望由於其反叛行為不得軍心,部將白文選等臨陣倒戈相擊,可望軍大亂,兵將大呼」迎晉王!迎晉王!」十數萬大軍頃刻土崩瓦解,大部倒入李定國麾下,孫可望只帶少數親兵逃回,不久逃入湖南投降滿清。 孫可望降清後帶去許多南明軍事機密,西南諸省地圖,這對此前與南明打到相持且一籌莫展的清庭無異於喜從天降。
  • 康熙皇帝最後是如何處理反賊靖南王耿精忠的?_吳三桂
    原標題:康熙皇帝最後是如何處理反賊靖南王耿精忠的?清平西王吳三桂於康熙十二年十一月猝然起兵反清,在十三年三月,以狂飆之勢迅速佔領湖南全境,推進到長江,清廷鑑於事態嚴重,為了不使局勢惡化,「惟馳詔閩、粵兩藩勿撤」,但是,耿精忠「鳴劍之心已非一日」,再加上與吳三桂暗通款曲,有兔死狐悲,物傷其類之感,又覺吳三桂造反後形勢大好,遂於康熙十三年三月十五日也起兵反清。
  • 韓國發現清朝書信,揭開吳三桂降清真相:吳三桂太冤,他沒有投降
    「吳三桂在山海關降清」,這在清朝成為一樁公案,吳三桂也因此遭到千古罵名。在清朝編寫的《吳三桂傳》中,對吳三桂降清的過程做了很清晰的記載。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崇禎皇帝吊死煤山,原本進京勤王的吳三桂途中聽到崇禎皇帝自殺了,立即率領5萬鐵騎返回山海關。
  • 明朝最後一員大將,「平西王」吳三桂,是如何周旋三方勢力的
    說起吳三桂,可能大部分人印象中的都是一個賣國賊,一個卑鄙小人。正是吳三桂將清軍大軍放入關內,才有了接下來的大清王朝。但是歷史上的人物從來都不是片面的,我也不是要為吳三桂辯解什麼,畢竟吳三桂做出這種事情,在我國傳統觀念下就是一個不忠不孝之人,但是結合當時歷史情況,為何穩穩鎮守邊疆的吳三桂卻突然背叛了大明?將清軍引入關內了呢?
  • 吳三桂起兵反叛時佔據了半壁江山,為何最終功敗垂成
    1673年11月21日,西南邊陲傳來巨變:平西王吳三桂起兵反叛了。 吳三桂殺掉不肯順從於他的雲南巡撫朱國治,自稱「原鎮守山海關總兵官,今奉旨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打著「先皇三太子」的幌子,發布興明討清的檄文,並致信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和臺灣鄭經,邀約一起進攻清朝。
  • 吳三桂稱帝反清,只因為他殺了一個人,卻失去了漢人的心
    吳三桂,明崇禎年代官至總兵,被封伯爵之位,降清之後又被封為平西王,可以說是除了狄仁傑之外第二個歷經兩朝君主卻都能位極人臣的人了吧,但他的鯨魚與狄仁傑截然不同。狄仁傑是在兩朝都屬肱股之臣,深得兩朝皇帝信任重用,最終安度晚年,為後人和當朝官員敬重,而吳三桂其人,背叛崇禎帝,引清軍入關,絞殺南明永曆帝,在明朝及漢人眼裡是不折不扣的奸臣叛徒,而為官清朝時又在康熙在位時,自立為王,在衡州登基稱帝已被清軍攻破作為亂臣賊子被殺告終,在明清兩朝隨都位高權重但都不得當朝君主信任,死後仍被當做亂臣賊子留名,可謂一輩子活得戰戰兢兢卻不得善終,可悲可嘆。
  • 小富即安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吳三桂
    提起明末清初,大家對那段歷史一定不會很陌生:吊死在煤山的崇禎皇帝、虎踞關外的皇太極、揭竿而起的李自成、備受爭議的袁崇煥……不過,要說扭轉歷史走向,皇太極應該算是獨一無二的,畢竟能把努爾哈赤那個四面受敵的爛攤子翻盤,又在清軍入關萬事俱備前夕離奇暴卒,簡直是個「功成身退」的好同志,怎麼看怎麼像個專為滿族人民謀福利的穿越者
  • 吳三桂的第一大將,被康熙處死,百姓都佩服他的錚錚鐵骨
    吳三桂是個不折不扣的賣國賊,在崇禎十七年(1659)時,吳三桂打開山海關引清軍入關,所以數百年來他一直被人唾罵,以至於後面他為反清事業做的貢獻都被人們忽略,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吳三桂麾下的第一猛將馬寶。可南明的小朝廷已是風雨飄搖,最終也走向了滅亡,馬寶帶著手下餘部不知何處安身時,吳三桂見馬寶驍勇善戰,便把他拉攏到自己軍中,加封馬寶為右都督總兵官,馬寶十分感激吳三桂的知遇之恩,在此後對他忠心耿耿,為吳三桂徵戰四方,立下了不少戰功。
  • 吳三桂反清若成功,歷史會不會將他的所作所為進行洗白?
    但是明朝名將珍獸山海關的遼東總兵吳三桂卻和旗人多爾袞聯手,在山海關大敗李自成,將尚在「襁褓」之中的大順王朝掀翻。若是吳三桂並沒有將清軍引進山海關,而是積極抗擊清軍,從而讓李自成的大順王朝發展壯大,那麼歷史對吳三桂的評價會不會有所轉折呢?
  • 一條妙計被一年後的吳三桂使用差點滅了清朝
    眾所周知,清朝最後能夠順利入關,完全在於吳三桂,他打開山海關,放清軍入關,隨後清軍成了中原的主人。所以,吳三桂功不可沒。因此,清軍入主中原後,冊封吳三桂為平西王,封地雲南,割據一方。 然而,吳三桂始終是清朝的心腹大患,除掉吳三桂是遲早的事情,而吳三桂自己也有野心,不甘心被人宰割,於是他決定先下手為強。
  • 韓國發現一封書信,顛覆吳三桂歷史,引清軍入關另有主謀
    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他讓史官在撰寫吳三桂的史實時進行一些改變,導致我們對吳三桂的印象並不好。後來,在韓國的史書中發現了一封信,其中對吳三桂的描寫和史書的記載很不一樣,顛覆了很多人對吳三桂的看法,就連歷史學者都說,這是康熙又一次篡改了明史。究竟這封信上如何描寫了吳三桂,有哪些是我們不知道的呢?
  • 清滅大順之戰是清軍的經典戰爭, 最後李自成的結局又是如何呢?
    不過李自成的皇位也坐不長,當清軍疾馳到山海關後,吳三桂開關迎入。後來在吳三桂與清軍的合力下,使得李自成起義軍只好撤退。當時李自成在北京得知到吳三桂投靠清軍之後,就立即派遣唐通率二萬騎兵去往一片石,去道關外切斷吳三桂的退路,還親自率領二十萬大軍去討伐吳三桂。後來清軍在接到吳三桂求救消息後前去支援,不久後便在一片石把順軍打敗了,遂進入了山海關。
  • 明朝最大的賣國賊,連吳三桂都甘拜下風,現如今快被洗白了
    據史料記載,這與吳三桂引清入關有著直接聯繫,吳三桂也成為後世心中明朝最大的賣國賊。但真正的最大賣國賊,恐怕連吳三桂都要甘拜下風,這個人就是明朝崇禎皇帝的肱骨臣子—洪承疇,現如今快被洗白了。相較於吳三桂,洪承疇或許不那麼為世人所熟知。洪承疇是一個極具才華的人,從小立志於齊家治國平天下。因家境貧寒,早年便輟學貼補家用。後得到同鄉舉人的賞識,自此學得更多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