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奸吳三桂如果反清成功了,正史應該會這樣洗白他的

2020-12-12 宋安之

吳三桂為明末清初的風雲人物,身為明將降清,放清軍入關,可以說是清軍從東北的割據政權成為全國性政權的關鍵人物之一,並且為了向清廷表明忠心而對殘明勢力大開殺戒,將南明最後一帝永曆帝從緬甸帶回並且處死,晚年又因為康熙帝削藩而反清,真可謂是反覆無常的小人,最後也是以失敗告終。

我們總是以吳三桂佔據優勢為何沒有反清成功而反覆分析,一千個人有一千種看法,今天我們來個反其道而行之,假設一下吳三桂如果反清成功了,正史會如何記載的。

正史應該是這樣洗白的:

太祖高皇帝諱三桂,字月所,尊吳姓,舊明大將,據山海關而抵前清數年,使清之太祖太宗二代望關而空嘆,後流寇李自成破京師崇禎帝死,誓與李自成不共戴天之仇,時遇李自成與清軍兩面合擊之危局,太祖思以,遂御出以寇制寇之法,放清軍入關而驅李自成,後李自成潰不成軍再無東山再起,清軍破南明,敗張獻忠,一時之勢大,太祖遂隱忍不發,暗中聯絡舊明忠領,自請為先鋒徵南方,後據云貴為龍興之地,聞舊明永曆帝陷緬甸小邦而不得自由,遂上奏清庭以斬草除根之由而率大軍徵緬甸,救永曆帝,以就地處死計詐死永曆帝而護其周全,太祖多行善,雲貴之地百姓而稱道,前清康熙十二年,太祖以驅逐胡清為旗號聯絡其二王,合三方之力起兵興復漢家江山,再行明之北伐事,人心所向,一路勢如破竹,連克數省,終破北京城,清國祚終,殘餘勢力北清逃亡東北邊荒地。

太祖遂請舊明永曆帝復位,乃三讓不就之,太祖眾望所歸而勉登基之,立國號為「周」,建元「昭武」,大封諸將,又稱昭武帝,昭武元年秋帝疾大漸,丙戌,崩於乾清宮,葬永陵,諡號:定天弘業立極肇紀神功至聖文成武安孝至大德高皇帝。

帝生而神武,方夏一統再興漢家,經文緯武,韜略自全,為唐、宋、元、清諸君所未及,時清庭大局定之,乃隱忍不發,能沉觀變,經略次第,綽有所算,初起明將,本圖自全,為興明之基業,忍辱數年,而驅胡清,真乃中興之祖也。

本文改編自本人問答回答文章,並非專業水平,十分業餘的文言文水平,夾雜一些大白話以方便大家閱讀,不喜勿噴~

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如果吳三桂真的成功了,留下的歷史評價應該與上文洗白差不多,可惜歷史沒有如果啊,遺臭萬年註定要遺臭萬年…

個人見解,謝謝觀看,更多精彩動動小手點個關注~

相關焦點

  • 吳三桂反清若成功,歷史會不會將他的所作所為進行洗白?
    明朝末期,宦官幹政,官員慵懶百姓苦不堪言,闖王李自成率農民軍起義反明,一路過關斬將入主紫禁城。但是明朝名將珍獸山海關的遼東總兵吳三桂卻和旗人多爾袞聯手,在山海關大敗李自成,將尚在「襁褓」之中的大順王朝掀翻。
  • 明朝最大的賣國賊,連吳三桂都甘拜下風,現如今快被洗白了
    據史料記載,這與吳三桂引清入關有著直接聯繫,吳三桂也成為後世心中明朝最大的賣國賊。但真正的最大賣國賊,恐怕連吳三桂都要甘拜下風,這個人就是明朝崇禎皇帝的肱骨臣子—洪承疇,現如今快被洗白了。相較於吳三桂,洪承疇或許不那麼為世人所熟知。洪承疇是一個極具才華的人,從小立志於齊家治國平天下。因家境貧寒,早年便輟學貼補家用。後得到同鄉舉人的賞識,自此學得更多的知識。
  • 吳三桂率30萬大軍起兵反清,只因一個愚蠢的行為,最終功敗垂成
    吳三桂,明朝將軍,負責鎮守山海關一帶。吳三桂的經歷和三國時期的呂布有點相似,這兩人最後都選擇投敵反主,可謂是遭人唾棄的大漢奸。在明朝即將覆滅的時候,駐守山海關的吳三桂選擇放清軍入關,斬殺了南明永曆帝,成為了明朝的叛徒。
  • 吳三桂起兵反清時,為何要打出崇禎三太子的招牌?又為何不管用?
    吳三桂起兵之初即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宣揚起兵的目的是為了「反清復明」,為此,吳三桂在討清檄文中虛構了「適值周、田二皇親密會太監王奉抱先皇三太子,年甫三歲,刺股為記,寄命託孤,宗社是賴」的故事,並聲明自己投清是忍辱負重「姑飲泣隱忍,未敢輕舉,以故迎居窮壤,養晦待時
  • 吳三桂反清時兵力是清廷二倍,佔據半壁江山,為何最後失敗了?
    吳三桂的一生是背叛的一生,背叛了對他給予殷切希望的明朝,背叛了和李自成的協議,背叛了最後的主子清朝,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貳臣。關於他的一生充滿了各種爭議,出於各種各樣的立場,人們對他的評價也褒貶不一,我認為我們評價歷史,應該就事論事,不應該被主觀情緒所主導。
  • 吳三桂稱帝反清,只因為他殺了一個人,卻失去了漢人的心
    吳三桂,明崇禎年代官至總兵,被封伯爵之位,降清之後又被封為平西王,可以說是除了狄仁傑之外第二個歷經兩朝君主卻都能位極人臣的人了吧,但他的鯨魚與狄仁傑截然不同。,為他後面悲慘遭遇埋下了導火索。再說吳三桂投入清朝陣營後的種種行為,吳三桂拼了命的對明朝欲孽趕盡殺絕,只為向清廷展示自己的忠誠,而清廷雖然不曾完全信任他,但也給其足夠權利,讓其安享榮華富貴,按理說他應該安於現狀,給清廷更多信任的理由,無奈他仍然野心膨脹,私下招兵買馬,意圖推翻清朝稱帝為王,可惜清朝當時處於英明神武而少年得志的康熙帝統治之下,軍事和財力的強盛非吳三桂可比,再加上吳三桂先前絞殺萬曆帝的行為已經盡失漢人的心
  • 康熙十二年,吳三桂起兵反清,是蓄謀還是被迫?還原隱藏的真相
    順治元年,吳三桂投降了清廷,引清軍人山海關。從此,吳三桂就成了清軍徵服中原大地的走卒和鎮壓農民起義軍以及南明政權的劊子手。「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就是鞭撻吳三桂引清兵人關的可恥行為,從而引起了人們對吳三桂的憎恨。
  • 明末降清人士中,這三位的無恥程度,無與倫比
    對於吳三桂這樣具有歷史爭議的人,歷史上也是眾說紛紜,評價無非就是個自私自利,反覆無常的奸邪之人,從剛開始的投靠大順,緊接著衝冠一怒為紅顏,打開山海關大門,直接把清軍引入,最可恨的是他作為明朝官吏
  • 韓國發現一封書信,顛覆吳三桂歷史,引清軍入關另有主謀
    其實當時的吳三桂已經反清,在湖南一帶進行鬥爭,而作為當時清朝大將軍的尚善和吳三桂是對手,對吳三桂的描述並不會隱瞞他投降李自成的事,所以這一封信還是值得信賴的。並且經過學者對幾十種明清時期史料的研究,吳三桂投降李自成的事並沒有發生過,所以,康熙關於吳三桂的記載存在不實。
  • 打開國門迎清軍的吳三桂,是如何一步步走上反清之路的?
    時任大明山海關總兵的吳三桂毅然選擇了「棄明投清」,隨著山海關城門的緩緩打開,八旗鐵騎揮師南下,江山就此易主。然而,吳三桂的結局卻不太好。據史料記載,吳三桂晚年聯絡耿精忠,尚之信起兵造反,史稱「三藩之亂」。那麼,為什麼親手引清兵入關的吳三桂又會反了清王朝呢,身經百戰的沙場老將吳三桂又為什麼會輸給沒打過仗的康熙呢?
  • 吳三桂其實勝利在望
    三藩之亂三藩之亂從康熙12年(1673年)十一月吳三桂起兵反清,至康熙20年(1681年)10月吳世璠自殺,清軍攻打入昆明,一共8年,和抗日戰爭的時間差不多。除了這一點,清政府為了拉攏吳三桂,又將吳三桂的部將王輔臣提拔為陝西提督,李本深為貴州提督,四川總兵吳之茂也曾經是吳三桂的手下。除此以外,王儲、王屏藩、馬寶等十幾個吳三桂的心腹愛將被提為雲南總兵,吳三桂的勢力大大增強。應該來說,吳三桂起義的基礎還是比較強大的。不過,他的對手毛頭小夥康熙,麾下的清朝正規軍超過了30萬。
  • 曾國藩如果反清能成功嗎?
    如果曾國藩起兵反清,那可能他的下場比洪秀全好不到哪裡去,唯一的結果就是死的透。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曾國藩雖然創建了湘軍,但並不能說湘軍就是他的「曾家軍」,湘軍內部也並不是鐵板一塊,能夠完全服從他的指揮,如果曾國藩舉起反清的大旗,說不定湘軍內部就會有人反對他。
  • 大明、大清、大順三選一,吳三桂為什麼選擇降清?
    吳三桂,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的大漢奸,此人背叛大明朝、擁清軍入關、剿滅李自成、勒死永曆帝,而這一切都始於其在甲申國難之際的抉擇。然而世受皇恩的吳三桂難道願意走上這條路嗎?公元1644年究竟發生了什麼?這位山海關總兵為什麼會在明、清、順之間做出那樣的選擇?
  • 吳三桂去世後,此人獻出一計,如果實施或許能推翻清朝!
    三藩之亂是清朝初期三個藩鎮王發起的反清事件。三藩是指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在耿精忠、尚之信歸順清廷之後,吳三桂於1678年(康熙十七年)在衡州稱帝,立國號周,建元昭武,大封諸將。不過,在吳三桂稱帝時,整個吳周的勢力,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換而言之,清朝大軍,已經掌握了戰場上的主動了。
  • 若吳三桂不發動「三藩之亂」,老實接受「削藩」,會得以善終嗎?
    若吳三桂不發動「三藩之亂」,老實接受「削藩」,會得以善終嗎?當時的情況是親政後的康熙帝已決意撤藩 。他這樣做亦有苦衷:既有忌憚三藩手握重兵、尾大不掉方面的顧慮,又有統一政令、減輕朝廷財政負擔方面的考量,而且他撤藩的決心是相當堅定的。
  • 簡析:「反清復明」失敗的原因
    在當時反清的力量大體可以分成三支,南明政權自有力量,臺灣的鄭成功,張獻忠建立的大西軍,其中影響力和實力最大的就是大西軍。張獻忠死後,大西軍內部就開始出現了矛盾與分歧,作為領袖之一的孫可望總想著自己當皇帝,李定國遵從張獻忠的遺願力保南明朝廷。
  • _吳三桂
    耿精忠是清初三順王之一耿仲明的孫子,在耿仲明死後,耿精忠之父耿繼茂與清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一起南下鎮壓反明勢力,初時耿仲明與尚可喜兩人同鎮廣東,但清廷考慮到一省兩藩對廣東形成的負擔太大,「一府兩藩,供應浩繁」,又加上臺灣鄭氏屢次威脅福建沿海,於是將耿藩移封至福建對抗鄭氏,「會海寇鄭成功進掠漳泉諸郡,遂移繼茂鎮守八閩,開府福州」
  • 中國最著名的四大叛將 吳三桂反明反清遺臭萬年
    沒過幾年安生日子,韓信被殺,緊接著彭越也被殺,三個「異姓王」只剩他一個,他擔心會有同樣的命運,所以積蓄力量,制定作戰計劃。後被他愛妾私 通的賁赫告發,被必造反。最終還是被劉邦所敗,落了個被殺的命運。英布出身囚徒,經過奮鬥,封了王。先後殺了秦皇子嬰和楚懷王熊心。
  • 李自成在北京待了42天,他都在幹什麼,難怪吳三桂要投降清軍
    終於從崇禎十二年開始,李自成再次起義迎來了春天,起義軍越來越多,還成功殺死了老對手孫傳庭,李自成的軍隊成功的拿下了陝西。拿下了陝西後,公元1644年一月,李自成在西安稱帝,建國號為「大順」,改元「永昌」。隨後不久李自成就一發不可收拾,所向披靡的打到了北京。李自成想和崇禎皇帝議和,弄個西北王噹噹,可是崇禎也是個不妥協的人,沒有辦法,李自成只能繼續攻打北京。
  • 小富即安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吳三桂
    提起明末清初,大家對那段歷史一定不會很陌生:吊死在煤山的崇禎皇帝、虎踞關外的皇太極、揭竿而起的李自成、備受爭議的袁崇煥……不過,要說扭轉歷史走向,皇太極應該算是獨一無二的,畢竟能把努爾哈赤那個四面受敵的爛攤子翻盤,又在清軍入關萬事俱備前夕離奇暴卒,簡直是個「功成身退」的好同志,怎麼看怎麼像個專為滿族人民謀福利的穿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