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的解法之美、結論之美、繪圖之美、體驗之美

2020-12-13 遇見數學

下文節選自維基百科,[遇見] 有修改補充,轉載請註明.

數學之美是指從數學裡得出的美學。有數學家從數學中得到美的愉悅,形容數學是一種藝術形式,或是一種創造力活動,就如音樂和詩歌。伯特蘭·羅素以下列文字形容他心中的數學之美:

"數學,正確看待時,不僅具有真理,還具有至高的美-一種冷而嚴峻的美,一種屹立不搖的美,如雕塑一般,一種不為我們軟弱天性所動搖的美。也不像繪畫或音樂有富麗堂皇的裝飾,而是純粹地崇高、絕對地完美,是最偉大的藝術,然而這是極其純淨的美,只有這個最偉大的藝術才能顯示出最嚴格的完美。數學中一定能找到最卓越的試金石——超越自我時之喜悅感,如同寫詩。"

保羅·埃爾德什認為數學不可言說:「為何數字美麗呢?這就像是在問為何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美麗。若如你不知道為何,其他人也無法告訴你。我知道數字是美麗的,若它們不是美麗的話,世上也沒有事物美麗了。」

解法之美 - Beauty in method

數學家形容一些獨特的證明方法為「優美」。可以是指:

用了少量額外假設或之前結論的證明。極短的證明。由意外的方式推導出的證明(即由一表面上無關的定理或一群定理證明出另一結論)。基於新的及原本洞悉的證明。可輕易推至相似問題解決的證明方法。為了尋找優美的證明,數學家們常會尋求不同證明的方法,而第一個被找到的證明可能不是最好的。被找到最多不同證明方法的定理是勾股定理,已經有上百種的證明方法被發表了出來。另一個被用許多不同方法證明出來的定理是二次互反律的定理,僅高斯一人就給出了此定理8種不同的證明方法。推薦觀看TED視頻《證明勾股定理的有多少種方法呢?》。

以簡單方法推論勾股定理

香港大學數學系退休副教授丁南僑說:「數學其中一種精神就系簡潔,可以將複雜之事化繁為簡,就系一種美感。好多自然界現象,原來都系由好簡單之數學原理所支配,你會覺得該等事物好似被結晶化,你會覺得好珍惜。」。相反地,若結論是邏輯上正確,但包含有費工的計算、過度複雜的方法、極普通的處理方法或需依靠大量有力的公理或不被認為優美的之前結論,則稱此為「醜陋」或「笨拙」。奧卡姆剃刀之概念亦認為越簡單越好。

結論之美 - Beauty in Results

數學家在兩個看似毫不相關的數學領域之中,找到恰當的關聯性並推導出新的結論。這種結論通常被形容為「深奧的」。

因為很難得到「此結論是深奧」的共識,某些例子便常被引用來說明。其中一個為歐拉恆等式e^iπ + 1 = 0,它被費曼稱為「數學內最著名的公式」。現代的例子則包含有建立起橢圓曲線與模形式之間關連性的谷山-志村定理(此結論使安德魯·懷爾斯和羅伯特·郎蘭茲得到了沃爾夫獎),和以弦理論接連了怪獸群與模函數的怪獸月光理論(理查·波傑蒂斯因此得到了菲爾茲獎)。

和「深奧的」相對之為「當然的」。一個當然的定理,是個可以由一個已知結論,經明顯或簡單的方法導出的結論;或者是只應用在如空集合等特定集合的結論。但有時一個定理的敘述亦可因其足夠原始而被認為是深奧的。

繪圖之美 - Beauty in Drawing

在座標平面或座標立體上繪製方程式,有時會畫出很美的東西。

如曼德博集合由形如 f(x) = x + c 二次多項式迭代產生,當人們代入複數依據軌跡運動趨勢賦予不同顏色後,便產生了無窮無盡、令人窒息的美麗。推薦閱讀揭秘上帝的指紋:曼德博集合

體驗之美 - Beauty in Experience

對於操縱數字和符號的一些喜好是從事任何數學相關的研修之必須要件。在科學及工程領域使用的數學工具,似乎都會在其技術社會和其科學哲學裡主動地培育出美學。

對於大多數的數學家而言,數學之美最強烈的體驗來自於積極地從事數學研究。以純粹被動的方式研修數學,是很難從中得到樂趣的。在數學裡,沒有觀眾及聽眾。

伯特蘭·羅素指這便是數學的「樸素之美」。

有些教師通過觸感學習模式教授數學來鼓勵學生參與。例如,學生通過遊戲和活動來學習數學; 在一些數學課程中,學生觀察其中模式、探索來製作自己的數學發現。推薦觀看視頻《構建精彩數學課堂的5個原則》。

▲ 透過觀察左面圖形其中的模式學習素數和合數

再例如學習對稱這個概念時,讓學生們通過摺疊一張正方形的紙,沿著摺疊紙的邊緣剪下他們自己選擇模式圖案來創造屬於自己的雪花。當紙張展開時,對稱的設計就會躍然紙上。就這樣在一個日常的小學數學課堂上,對稱性可以用一種藝術的方式呈現出來,學生們可以在數學中看到美麗的結果。(完)

相關焦點

  • 科學之數學美
    數學是現代科學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科學中處處可見數學美。美感與文化有關,人們對美的欣賞則與個人的文化水平有關。科學也是一種文化,科學之美,也與一個人的教育程度、科學素養有關。即使是學理工科的,也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欣賞科學理論中的數學之美。理論物理學家們常說,麥克斯韋方程,兩個相對論,都體現了數學美。然而,沒有一定數學修養的人,看到的只是一大堆繁雜討厭的數學公式,哪有什麼「美」呢?
  • 認知篇—數學之美
    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說:「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生物之謎,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在成為數學老師之前,我是一名科技工作者,深深體會到數學在科技領域的重要性。、拋物線、雙曲線、橢圓等幾何曲線是數學中的對稱美,葉片、花卉、藝術品等是生活中常見的對稱美,人體有人體的對稱美,我們發現大凡美的東西都具有對稱性。
  • 數學的美 在於數學思想深刻之美
    數學教育學報2011年第4期數學的美 在於數學思想深刻之美顧 沛(南開大學 數學科學學院,天津 300071)關鍵詞:數學美科學求真,人文求善;真和善又都導致美.美,具有文化的屬性,而數學科學是美的.數學文化課,要讓學生感悟數學的美.數學的美,表現在許多方面,特別表現在數學的本質上,表現在數學的思想、精神上.所以,我決定講這樣一個題目——「數學的美,在於數學思想深刻之美」.
  • 感受數學之美
    數學之美是指從數學裡得出的美學。有數學家從數學中得到美的愉悅,形容數學是一種藝術形式,或是一種創造力活動,就如音樂和詩歌。
  • 李嬋穎:感知數學之美
    這其中,數學尤其容易陷入題海戰術。對此,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院研究員李嬋穎結合自己的學習經歷表示:「數學如藝術,培養對數學之美的感知力,比單純強調數量的刷題訓練更重要。」以前的李嬋穎對數學一直沒有太多興趣,因為那個階段的她只是在刷題,所做的是駕馭「已知」。如今作為研究者,她在做的是探索,是創新,是發現未知和尋找美。她的確在不斷地思考數學,但並不是絞盡腦汁的那種思考,而是憑藉數感享受數學的樂趣,這就如同我們通過聽覺欣賞音樂一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 科學網—林鷺:數學之美,人生之美
    廈大數學科學學院教師出外交流,廈門大學高等代數網站時常為人們打開話題。這個始建於2003年的精品課程網站,瀏覽者來自全國各地乃至美國、歐洲等國家,在高等代數的圈子中小有名氣。而網站最為煩瑣的日常維護,功勞當屬於廈大數學科學學院副教授林鷺。
  • 「數學之美」講壇
    Beurling-Wintner問題    12月1日下午,清華大學數學系2020年「數學之美」系列學術報告活動在理科樓
  • 理解數學的美妙——《數學之美》
    《數學之美》是一本備受推崇的書,今天在搭乘高鐵回廣州的時候翻看了一下。我覺得這本書的名字改為《數學應用之美》甚至《資訊理論應用之美》更為合適。對於希望體驗數學之美的同學,我推薦 S. Lang 的 《做數學之美妙》。
  • 數學之再談三角函數的跳躍之美
    ,可以從數學圖形之美和複雜數學研究之美來進行說明。三角函數正弦餘弦函數圖形圖形之美:三角函數由於圖形具有周期性,且和角度π關係密切,所以三角函數圖形呈現出很規律的波動性或者其他規律曲線,特別是正弦函數和餘弦函數圖像,就是振動作用的很好描述,這種圖形規律來回振動出現,也是電磁波等現實物理量的最好數學表示,所以圖形美核心反應了物理學的振動之美。
  • 楊振寧:科學之美與藝術之美
    第一個階段是實驗,或者說是與實驗有關係的一類活動;第二個階段從實驗結果提煉出來一些理論,叫作唯象理論;唯象理論成熟了以後,如果把其中的精華抽取出來,就成了理論架構——這是第三階段;最後一個階段,理論架構要跟數學發生關係。上述四個不同的步驟裡都有美,美的性質不完全相同。  我以虹和霓的現象為例,講講實驗。有人在很小的時候就看見過虹和霓,覺得漂亮極了,美極了。為什麼會覺得美呢?
  • 讓孩子知道:數學之美(數學中讓人愉悅的東西)!
    我認為,這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音體美中所表現出來的美是外顯的,這種美同學們比較容易感受、認識和理解;而數學中的美雖然也有一些表現在數學對象的外表,如精美的圖形、優美的公式、巧妙的解法等等,但總的來說數學中的美還是深深地蘊藏在它的基本結構之中,這種內在的理性美學生往往難以感受、認識和理解,這也是數學區別於其它學科的主要特徵之一。
  • 和大家談談數學模型之美
    數學理論的研究內容是:對象的共性和一般規律;數學模型的研究內容是:對象的個性和特殊規律;數學理論的研究方法是:按照一般原理,考察特定的對象,演繹推理,導出結論;數學模型的研究內容是:根據個別現象,將所得到的信息進行翻譯、歸納,求解、演繹,給出該問題基於數學意義的解決方案。
  • 領略數學之美:Desmos簡介
    【英才動態】大腦訓練:Brain Training進展體會數學之美
  • 高中數學組張慶娜:生活中的數學之美
    一提到美,人們最容易想到的是「江山如此多嬌」的自然美,或是「踏花歸去馬蹄香」的圖畫美,抑或是「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意境美。一提到數學,就好像只能和枯燥無味扯上關係了,似乎只有到農貿市場才有點用處。數學果真是這樣的嗎?今天我將與大家分享「生活中的數學之美」。
  • 分形圖與數學之美
    這種數學的某些內容發表在1875年到1925年期間法國數學界亨利·龐加萊、皮埃爾·法圖和加斯頓·朱麗亞等人的著作中。但沒有人意識到它們作為形象描述的工具以及它們與真實世界有關這兩方面的重要意義。曼德爾布羅特憑著自己的興趣並無確定目的地畫了許多被稱為「朱麗亞(Julia)集」的圖形。這些集合成為「複平面上有理映射迭代理論」的一部分。
  • 麗正講堂||數學之美——尚有林
    尚教授分別從七個方面「數學和英語是大學生最基本課程」、「數學不僅是工具、方法,更是思維」、「數學不僅是科學,也是文化」、「數學不僅是知識,也是素質」、「推理能力、抽象能力、分析能力」、「人工智慧、大數據科學均是數學」來說明處處是數學,數學在處處。尚教授在講解中結合生動的事例,讓同學們體會到了數學的重要性。尚教授提到危機是一種激化的、非解決不可的矛盾。
  • 數學之美
    我顯然沒有能力深入討論數學這座無比深奧、巨大、輝煌的人類思想寶庫,只敢十分卑微地匍匐著看一下裡面各種光彩奪目的結論。正因為如此,我願意從宏觀的視角來討論一下數學的主要分布,從而消除大家由於過於敬畏而產生的害怕、甚至抗拒,引導大家欣賞數學之美,鼓勵下一代獻身數學。
  • scratch3數學之美09-線條之美
    大家好,我是愛編程的小熊,上一節我們學習了繪製分形之樹,分形之美讓人驚嘆。這節,讓我們來學習繪製會動的線條,看看線條之美會是怎樣的精彩!
  • 看得懂的數學之美:從青年歐拉對巴塞爾問題的解法說起
    機器之心報導參與:思、肖清什麼是數學之美?就是思考的時候忘記時間的流逝,解答或證明後無與倫比的快樂。歐拉,歷史上最重要的數學家之一,也是最高產的數學家,平均每年能寫八百多頁論文。先不說它的具體意義,能將自然數、虛數、π、0 和 1 這幾個最基本的元素組合在一起,就是令人驚嘆的美。歐拉公式將指數函數的定義域擴大到了複數域,同時建立三角函數和指數函數的關係,被譽為「數學中的天橋」。這樣的數學方程是極具美感的,而要構建這樣的方程,整個思考與推導過程同樣是非常優美的。
  • 從《數學之美》說起,聊聊數學的磅礴力量
    我的答案是:那些覺得數學有趣的人,往往最有趣。內斂的數學之美數學之美是內斂的,是極其富有邏輯性的,是需要經過深刻思考和體悟的。因而能體會到數學美感的人,他們看待這個世界的角度和態度往往是異於常人的,他們總能觀察到那些平凡事物背後的有趣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