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嬋穎:感知數學之美

2020-08-04 中工網

2020-08-04 11:02:39 來源:科技日報

一到暑期,各類培訓班、選拔班就會變得格外火爆,報班、刷題似乎成了眾多家長和孩子逃不過的「宿命」。這其中,數學尤其容易陷入題海戰術。對此,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院研究員李嬋穎結合自己的學習經歷表示:「數學如藝術,培養對數學之美的感知力,比單純強調數量的刷題訓練更重要。」

李嬋穎:感知數學之美

刷題是駕馭「已知」,研究是發現未知

菲爾茲獎得主小平邦彥曾經說過:理解數學需要具備一種純粹的感覺,即「數感」。但數學家對於數感並不自知,這應該是人類進化過程尚未被開發的感覺,數感的敏銳性類似於聽覺的敏銳性,是一種明顯不同於邏輯推理能力的純粹的感覺。

現今數學的研究對象一般都非常抽象,實例也十分抽象,讓人難以理解。因為數學家的思考,並不是單純的「思考」,往往含有「思考實驗」的意思,這與考試中對題目的「思考」性質全然不同。考試題目一般是將固定範圍內的已知內容組合在一起,相當於提供了明晰的思考對象和思考方法。但在數學研究中,思考對象和思考方法都具有未知性,不僅無法預測結果,甚至有時候無法得到結果。這也是數學研究過程中最大的困難。

以前的李嬋穎對數學一直沒有太多興趣,因為那個階段的她只是在刷題,所做的是駕馭「已知」。如今作為研究者,她在做的是探索,是創新,是發現未知和尋找美。她的確在不斷地思考數學,但並不是絞盡腦汁的那種思考,而是憑藉數感享受數學的樂趣,這就如同我們通過聽覺欣賞音樂一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李嬋穎在隨機自適應控制領域做出了多項原創性工作,部分合作成果由合作者在國際自動控制聯合會(IFAC)第19屆世界大會的一小時大會報告上做過詳細介紹。此外,她還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及優秀青年科學基金、中國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青年科技獎、中國控制會議最佳論文獎——關肇直獎等。

在圖書館趴了一個月,第一次發現數學的藝術之美

「都說少不入川,成都的生活是很安逸的,所以我想趁年輕出來看一下。」2002年,從四川大學數學系基地班畢業的李嬋穎,抱著出來看一眼的心態申請了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的碩士研究生,原本打算讀完研究生就回四川老家的她,卻因為導師布置的一個研究問題,徹底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軌跡。

導師給的這個問題,讓李嬋穎接下來一整個月都在圖書館裡度過,每天開館就進去,閉館的時候才出來,但她在圖書館裡的狀態卻是:趴著睡覺。這種特意跑去圖書館佔座睡覺的行為,一度引起其他實驗室同學的關注,找到她的室友打聽情況:李嬋穎是晚上不睡覺嗎,怎麼每天都在圖書館補覺?

一個多月之後,趴著睡的李嬋穎腦海裡突然浮現出一個公式,那一刻她無比確信自己找到了答案。而之後的證明也表明了事實如此。導師給出的是控制論裡一個基本並且重要的問題,即離散時間自適應控制系統的可鎮定性問題。簡而言之,什麼情況下所給系統是可鎮定的?一個好的問題往往未明朗之前看似錯綜複雜,而塵埃落定後結論卻簡淨優美。李嬋穎發現該問題不但具有臨界性,且其完全由一個簡潔的多項式決定。多項式刻畫了臨界非線性:當不確定系統的非線性增長速度比臨界非線性慢時,人們可以設計反饋控制器鎮定系統。反之,無論怎麼設計反饋控制律,系統都無法被鎮定。

「那個公式太美了,所以它一定是對的!」李嬋穎在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中,第一次發現了數學的藝術之美。此前的沉睡狀態,實際上是她關閉自己的其他感知,以便更好地集中注意力進行思考的過程,而一個多月的「沉睡」,使得她「數感」從此被打開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在她眼前徐徐展開。這個美麗新世界讓她心生嚮往,被美吸引的李嬋穎迅速放棄了讀完碩士就回家的打算,改為主動考取了數學院的博士研究生。在導師郭雷院士的指引下,李嬋穎從此進入了控制論的前沿研究,沉浸其中,樂不思蜀。

「天賦會慢慢淡化,持之以恆更重要。」在追尋數學之美的路上,李嬋穎清醒而執著。(王姝)

(圖文由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院提供)

編輯:姚怡夢

相關焦點

  • 數學之美的秘密,從小學數學原理開始說起~
    他用一些例子,講述了數學的美麗之處,讓我們窺探到數學之美的秘密。如果答案不漂亮,我知道一定是錯的。去問數學家數學這行到底什麼地方吸引他,十之八九會回答是「美」。雖然數學在日常生活中有用,但是對研究數學的人來說,那卻不是數學的本質,他們會認為數學的主要特徵在於美。發現數學真理會得到回報,但研究數學的人主要意在追求美感的滿足。數學會跟美有什麼相干?數學這麼幹冷的題材,與藝術蘊含的美,會有什麼可能的關係?
  • 北大強基學子數學學習經驗分享一一品數學之趣,享數學之美
    品數學之趣,享數學之美——談高中數學應該怎麼學瞿朱毅 高中數學應該怎麼學?這個問題可能有點大而空,但不少在數學苦海中掙扎的人都會這麼問。而某些數學天賦好的同學,卻能夠如魚得水,學得既輕鬆又有成就。所以說,學好高中數學,需要的是一種思維,它區別於初中,卻又來源於初中。 所謂「區別於初中」,正是在於,高中數學是抽象思維的大大深化,它可能會給你這樣一個情境,一個不知所云,不知道長得一副什麼苦瓜臉的函數,讓你求導,探究它的單調性、極值、周期性。
  • 數學的美 在於數學思想深刻之美
    數學教育學報2011年第4期數學的美 在於數學思想深刻之美顧 沛(南開大學 數學科學學院,天津 300071)關鍵詞:數學美科學求真,人文求善;真和善又都導致美.美,具有文化的屬性,而數學科學是美的.數學文化課,要讓學生感悟數學的美.數學的美,表現在許多方面,特別表現在數學的本質上,表現在數學的思想、精神上.所以,我決定講這樣一個題目——「數學的美,在於數學思想深刻之美」.
  • 線上「溪山書會」|工學博士寧方立推薦《數學之美》
    主要從事智能感知機器人、壓縮感知理論及應用、機械噪聲源識別與定位、機械噪聲控制等領域的科學研究工作。推薦閱讀人群高中以上學生、研究所技術人員、對信息化技術有興趣的讀者。推薦理由前幾天,之江兄讓我從理工科的角度推薦一本科普類的書籍,我的腦海中第一時間就閃過的便是《數學之美》。
  • 數學的解法之美、結論之美、繪圖之美、體驗之美
    數學之美是指從數學裡得出的美學。有數學家從數學中得到美的愉悅,形容數學是一種藝術形式,或是一種創造力活動,就如音樂和詩歌。伯特蘭·羅素以下列文字形容他心中的數學之美:"數學,正確看待時,不僅具有真理,還具有至高的美-一種冷而嚴峻的美,一種屹立不搖的美,如雕塑一般,一種不為我們軟弱天性所動搖的美。也不像繪畫或音樂有富麗堂皇的裝飾,而是純粹地崇高、絕對地完美,是最偉大的藝術,然而這是極其純淨的美,只有這個最偉大的藝術才能顯示出最嚴格的完美。
  • 數學之美
    文/王眾傑 楊敬飛 數學家可以用美來評價數學,設計師也可以用數學來創造標誌,數學與設計的結合在交融與碰撞中不斷激發人們的靈感與創造能力。數學原理為標誌設計提供了一種內在的邏輯,藉助它可以使標誌設計的形式達到內在的理性美與外在的感性美的統一。
  • 感受數學之美
    數學之美是指從數學裡得出的美學。有數學家從數學中得到美的愉悅,形容數學是一種藝術形式,或是一種創造力活動,就如音樂和詩歌。
  • 認知篇—數學之美
    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說:「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生物之謎,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在成為數學老師之前,我是一名科技工作者,深深體會到數學在科技領域的重要性。、拋物線、雙曲線、橢圓等幾何曲線是數學中的對稱美,葉片、花卉、藝術品等是生活中常見的對稱美,人體有人體的對稱美,我們發現大凡美的東西都具有對稱性。
  • 科學之數學美
    數學是現代科學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科學中處處可見數學美。美感與文化有關,人們對美的欣賞則與個人的文化水平有關。科學也是一種文化,科學之美,也與一個人的教育程度、科學素養有關。即使是學理工科的,也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欣賞科學理論中的數學之美。理論物理學家們常說,麥克斯韋方程,兩個相對論,都體現了數學美。然而,沒有一定數學修養的人,看到的只是一大堆繁雜討厭的數學公式,哪有什麼「美」呢?
  • 「數學之美」講壇
    Beurling-Wintner問題    12月1日下午,清華大學數學系2020年「數學之美」系列學術報告活動在理科樓
  • 理解數學的美妙——《數學之美》
    《數學之美》是一本備受推崇的書,今天在搭乘高鐵回廣州的時候翻看了一下。我覺得這本書的名字改為《數學應用之美》甚至《資訊理論應用之美》更為合適。對於希望體驗數學之美的同學,我推薦 S. Lang 的 《做數學之美妙》。
  • 從《數學之美》說起,聊聊數學的磅礴力量
    我的答案是:那些覺得數學有趣的人,往往最有趣。內斂的數學之美數學之美是內斂的,是極其富有邏輯性的,是需要經過深刻思考和體悟的。因而能體會到數學美感的人,他們看待這個世界的角度和態度往往是異於常人的,他們總能觀察到那些平凡事物背後的有趣之處。
  • 感知美 探索美——廣東省11所中小學迎來「美的第一課」
    (原標題:感知美 探索美——廣東省11所中小學迎來「美的第一課」)
  • 索驥專訪 閔學勤:用由衷的愛感知社會的美
    從當年的專業選擇到如今嚴謹的學術研究,從身為女性所處的社會不平等場域到個體推動社會平等的責任,閔老師用對社會學一天比一天更多的「由衷的愛」,感知著這個社會的美。我本科是學數學的,當年考研時沒有太多時間準備,搜索了一下文科的專業,除了商院考「數學四」之外,社會學專業需要考「數學五」,而這正好是我的專長。我不想參與商院競爭,就報了社會學。
  • 科學網—林鷺:數學之美,人生之美
    廈大數學科學學院教師出外交流,廈門大學高等代數網站時常為人們打開話題。這個始建於2003年的精品課程網站,瀏覽者來自全國各地乃至美國、歐洲等國家,在高等代數的圈子中小有名氣。而網站最為煩瑣的日常維護,功勞當屬於廈大數學科學學院副教授林鷺。
  • 數學之美:數學的深刻性
    數學的深刻性使問題變得簡單,雖然這種深刻附帶了困難,但是這些附帶的困難只是為了簡化問題而做的必要犧牲。所以,我仍然希望大家把「數學是深刻的」和「數學是深奧的」這兩個觀念區分開來。我所經歷的數學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告訴我數學是深奧的,而不是在學習他的深刻性。數學教材為了嚴謹而顯得無趣,這是無可厚非的,我們輔以有趣的課外讀物即可。
  • 麗正講堂||數學之美——尚有林
    尚教授分別從七個方面「數學和英語是大學生最基本課程」、「數學不僅是工具、方法,更是思維」、「數學不僅是科學,也是文化」、「數學不僅是知識,也是素質」、「推理能力、抽象能力、分析能力」、「人工智慧、大數據科學均是數學」來說明處處是數學,數學在處處。尚教授在講解中結合生動的事例,讓同學們體會到了數學的重要性。尚教授提到危機是一種激化的、非解決不可的矛盾。
  • 數學之再談三角函數的跳躍之美
    ,可以從數學圖形之美和複雜數學研究之美來進行說明。三角函數正弦餘弦函數圖形圖形之美:三角函數由於圖形具有周期性,且和角度π關係密切,所以三角函數圖形呈現出很規律的波動性或者其他規律曲線,特別是正弦函數和餘弦函數圖像
  • 生活中的數學之美開放式教學的實踐與探索
    摘要:在新的數學課程標準中,把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放到了很重要的位置。通過幾年的實踐與研究,我覺得在數學課中實施「開放式教學」對實現新式教學目標有很好的效果。學習的目的在於應用,數學教學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生能將所學得的知識用於解決現實世界的各種自然和社會的問題。開放型問題只有與實際問題結合起來才能發揮其更大的效能,才能更具有生命力。這是因為學生創新意識及創新能力的培養不能脫離生活和實踐,一旦脫離了現實生活和實踐的需要,學生的創新之源就會枯竭。3、要使學生感到數學不是空中樓閣虛的東西、沒有用的東西,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數學」的威力。
  • 數學大師們眼中的數學之美
    數學之美無關乎於形,在於其裡及其散發而出的氣味。這氣味讓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領域都大放光彩。我們今天來看看數學大師們眼中的數學吧「數學是自然科學的皇后。數論是數學的女王。」-高斯。(當然也有人譯作王后,得數學者坐擁王后,統治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