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之美的秘密,從小學數學原理開始說起~

2020-12-12 數感星球

本文出自數學家阿哈羅尼(Ron Aharoni)《小學算術教什麼,怎麼教》一書。

他用一些例子,講述了數學的美麗之處,讓我們窺探到數學之美的秘密。

如果答案不漂亮,我知道一定是錯的。

——富勒

在二年級班上,我教小朋友一種證明乘法交換律的漂亮方法(這方法我們會在乘法意義那章講到)。有位坐在第一排的小朋友抬頭凝視一會兒,然後低聲說:「真美。」

去問數學家數學這行到底什麼地方吸引他,十之八九會回答是「美」。雖然數學在日常生活中有用,但是對研究數學的人來說,那卻不是數學的本質,他們會認為數學的主要特徵在於美。發現數學真理會得到回報,但研究數學的人主要意在追求美感的滿足。數學會跟美有什麼相干?數學這麼幹冷的題材,與藝術蘊含的美,會有什麼可能的關係?

說到這裡,不免要回到「美到底是什麼?」這個人盡皆知,既困難又錯綜複雜的問題,也許唯有數學這位不請自來的賓客,能幫我們找到答案。因為在數學裡,對於美的意義可說具有共識:當某個概念引進嶄新而未曾預料到的元素,好像從無中生有時,數學家就會感覺很美。發明用十進位記數法來組織數的人,毫無疑問會感受到強烈的美感,而首先發現把數上下排列,或許就可能相加在一起的人,也必然獲得美感的滿足。

天堂裡偉大的書

有名的匈牙利數學家艾狄胥( Paul Erds)經常提到,「天堂裡偉大的書」其中包含了對每個定理而言最漂亮的證明。我相信許多人會同意,那本書的第一頁應該是歐幾裡得對質數有無窮多的證明,它不僅是目前已知數學裡最漂亮的證明,也是最古老的證明之一。

不能被1之外的整數整除的數叫質數。例如,2是質數,3與5也是質數,4就不是質數,因為它能被2整除,任何整數都能寫成質數的乘積(那些質數並不必然相異:例如4就是2乘2),而開頭的五個質數分別是2、3、5、7、11。

當然不會是最後一個質數,例如13就是更大的質數。歐幾裡得宣稱,他能證明有比11大的質數而不需要知道那個數是多少!想法很簡單,看看頭五個質數的乘積2×3×5×7×11,結果是2310。當然這個數分別會被2、3、5、7、11除盡,於是把1加進2310得到的2311,就不會由這些數整除(如果一數被2整除,它的下一個數就不會被2整除;如果一數被3整除,它的下一個數就不會被3整除,如此類推)但是像任何數一樣,2311要被某個質數整除,但是前面已經說過2、3、5、7、11都不能整除2311,所以在這些質數之外,一定還存在其他的質數。

同樣的論證可以應用到開頭的100個質數,所以我們其實已經證明了,對任何質數而言,一定存在比它更大的質數。於是,質數必然有無窮多個!

這個證明具有雙重之美。首先,把開頭的質數起來再加1,這個想法看起來像是「無中生有」。其次,這個間接證明法表示有更大質數的存在,但卻不需明確指出是哪一個。

「知而未嘗知」

然而,我們還沒有挖到事情的根源——美感是因何而興?以藝術來說,引進未曾預期的概念並不必然導致美感!舉例來說,數學之美會與詩詞之美或音樂之美有關係嗎?

想要理解這種關係,讓我們考量一下詩中隱喻的威力。隱喻之美來自間接的訊息,也就是雖未明言卻已表達的訊息,聽者不需要直接面對。例如下面採自《聖經,雅歌》的隱喻:

不要因日頭把我曬黑了,就輕看我。我同母的弟兄向我發怒,他們使我看守葡萄園;我自己的葡萄園卻沒有看守。

(第1章第6節)

最後一行話裡的隱喻暗藏簡單的訊息,然而讀者可以暫時假裝沒有識破,把它當成真的在講沒有看守好葡萄園。

到底這裡發生什麼事?正如在數學裡「從別處來的概念」突然出現——但出現的是葡萄園而非其他奇怪的訊息。結果,我們在某個層次上接受了訊息,在另一個層次上卻未完全吸收,這就是「知而未嘗知」。同樣的,當意外獲得數學解答時,概念之間過去沒有想到的關聯性,讓我們在某個層次上了解發現的新秩序,而平常的推理工具仍在使用舊概念,是不足以完全理解那個新秩序的。

至於所有類型的美是不是都如此?我相信是如此的。稀有的美在我們眼中多麼奇妙,它包含我們不全然理解的東西。舉例來說,宏偉的景觀會激發美感,就是因為它超出了我們平日知覺的範圍。

數學與藝術

缺乏詩人氣質的數學家不會成為完美的數學家。

——韋爾斯特拉斯

數學與藝術有兩項相同之處:秩序與精簡。如同數學藝術也在尋求世界的秩序,例如音樂是有組織的聲響,繪畫是在視覺世界裡建立秩序。至於精簡方面,例如詩以短小著稱,會把很多想法濃縮到一句話,德文裡把詩叫做 Dichtung,意思是「壓縮」。美國詩人龐德( Ezra Pound)就把偉大的文學定義為把意義充塞到極致的語言。

這些都與「知而未嘗知」相關。當潛意識感受到秩序就會激起美感。這種感受的模態有兩種可能的解釋:一種是因為秩序來得過分突然,以致尋常的知覺無法配合;另一種是因為過分複雜,以致無法用理智去感知。精簡也會有「知而未嘗知」的作用——概念從眼前飛逝,讓我們來不及抓住。把好幾個意義壓縮到單一語句裡也會發生同樣現象——難以有意識體會出多重意義。

我們在孩童時期學的初等算術,包含了某些有史以來最美麗的數學發現;但是,為什麼多數人看不出它的美麗?主要是因為數學經常是機械式的學習,這樣的過程無法披露其中之美。但是為時仍未晚,能用嶄新眼光看小學數學原理的人,就有能力重新發現它的美。

相關焦點

  • 從《數學之美》說起,聊聊數學的磅礴力量
    文章的開始,先拋出一個問題:怎樣辨別一個人是否有趣?我的答案是:那些覺得數學有趣的人,往往最有趣。內斂的數學之美數學之美是內斂的,是極其富有邏輯性的,是需要經過深刻思考和體悟的。作為一本數學方面的科普讀物,它在信息量與可理解性上達到了完美的平衡。它內容稍顯硬核,卻又通過各種實例把高深的數學原理講述的足夠通俗易懂,讓非專業的讀者也能一窺數學之美。
  • 小學數學教師數學讀本(001)——從自然數說起
    ——克羅內克            整數是全部數學的基礎。——H.閔可夫斯基數學教學通常從自然數開始。從自然數、整數到分數,實數,再到複數;從加減乘除到微分積分,以至於更高級的數學。這是一個越來越複雜的過程。
  • 理解數學的美妙——《數學之美》
    《數學之美》是一本備受推崇的書,今天在搭乘高鐵回廣州的時候翻看了一下。我覺得這本書的名字改為《數學應用之美》甚至《資訊理論應用之美》更為合適。對於希望體驗數學之美的同學,我推薦 S. Lang 的 《做數學之美妙》。
  • 吳軍《數學之美》,為什麼抄襲文章會被識破?原來數學原理是這樣
    在《數學之美》中,吳軍在第16章重點談到了網絡下載,為了防止重複下載同一個網頁,需要對每個網頁進行特徵標記。這個原理也進一步擴展到了網絡作品反抄襲上。那麼為什麼抄襲的文章會被系統識破?它的數學基礎和邏輯原理又是什麼呢?
  • 小學數學拓展閱讀:隱藏在鐘錶裡的秘密,你知道多少?
    可是,還處在小學階段的你們,是否知曉隱藏在這小小鐘錶裡的數學奧秘呢?要知道生活處處有數學,世間萬物皆數學。只要留心觀察,我們的眼睛就會隨時隨地發現數學之美。比如,那些隨處可見又毫不起眼的鐘表,它不僅僅能為你提供準確的時間信息,還能為你打開數學那扇神秘的大門,讓你的思維在智慧的空間中翱翔。
  • 科學之數學美
    數學是現代科學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科學中處處可見數學美。美感與文化有關,人們對美的欣賞則與個人的文化水平有關。科學也是一種文化,科學之美,也與一個人的教育程度、科學素養有關。即使是學理工科的,也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欣賞科學理論中的數學之美。理論物理學家們常說,麥克斯韋方程,兩個相對論,都體現了數學美。然而,沒有一定數學修養的人,看到的只是一大堆繁雜討厭的數學公式,哪有什麼「美」呢?
  • 分子之微,宇宙之大,發現無處不在的數學結構和神奇的數學之美
    下文摘自《迷人的圖形》前言部分, [遇見數學] 已獲出版社授權許可. 150張彩色插圖給你帶來視覺和科學的盛宴,不可抑制的數字之美躍然紙上!我6歲那年,在一個朋友那裡看到了一些稀奇古怪的小五角星。與之不同的是,我剛剛開始接觸數學時,它卻給我一種寡淡無味的感覺。學習數學似乎就意味著擺弄數字。雖然代數略有不同,但也僅是用符號來代替未知數罷了。如果有人告訴我化石雅致、美妙的幾何形狀與數學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繫,我肯定會覺得不可思議。
  • 小學數學容斥原理,數學老師:巧用畫圖法快速秒殺
    2+2-1=3人,因為一對父子是兩個人,兩對父子就是2+2,而其中有一個人重複計算了,所以要減1.這就是我們在數學中經常看到的一類應用問題:容斥原理。在計數時把各種情況都「包含」進來,加在一起,再「排除」重複部分,所以容斥原理也叫包含排除原理。
  • 數學之美:數學的深刻性
    數學的深刻性使問題變得簡單,雖然這種深刻附帶了困難,但是這些附帶的困難只是為了簡化問題而做的必要犧牲。所以,我仍然希望大家把「數學是深刻的」和「數學是深奧的」這兩個觀念區分開來。我所經歷的數學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告訴我數學是深奧的,而不是在學習他的深刻性。數學教材為了嚴謹而顯得無趣,這是無可厚非的,我們輔以有趣的課外讀物即可。
  • 鄭州市文化綠城小學課例展示 欣賞數學之美
    人民網鄭州3月25日電(智泓)「曹衝稱象」的故事引入、「天平稱物」的實際操作、「未知數」的數學發展史介紹、「神秘信封」和「找朋友」的遊戲設計……鄭州市金水區文化綠城小學近日舉行課例展示研討活動,引領學生「挖掘數學之奇」,
  • 小學數學趣味閱讀書單(一)
    從中可以看出:我們對小學數學課外閱讀是十分忽視。可以這樣說:我們欠孩子真正的數學閱讀 !這不是他們自己的責任,責任在老師和家長沒有給他們這樣的機會越來越多的國際大規模學力測評已經證明:數學閱讀與數學學業成就呈正相關,也就是說會閱讀的人成績更好。
  • 巴赫音樂的數學之美
    亞里斯多德在《論天國》裡寫過,天體運動會發出聲音——「當太陽和月亮和在數量上和規模上都如此之大的所有的星星都以如此快的速度運動的時候,它們怎麼會不產生一個非常大的聲音呢……星星的循環運動所發出的聲音是一種和諧,後來,畢達哥拉斯計算出了這種音樂的和諧比率。畢達哥拉斯說,宇宙是一架巨大的豎琴,每一根琴弦上都有一隻水晶球。
  • 小學數學難題之難
    小學數學中的難題,難在哪裡?什麼原因導致學生做不出來?甚至還會有種無從下手的感覺呢?
  • 小學數學知識點:容斥原理
    小學階段最早接觸到容斥原理是在人教三上的數學廣角集合內,容斥原理的題目都可以藉助韋恩圖這一工具來解決,並且非常快速與準確,一起來整理一下吧!一、關於兩個集合的容斥原理集合 A 與B 的併集的元素個數,等於集合 A 的元素個數與集合B 的元素個數的和,減去集合A 與 B 的交的元素個數,即:|A∪B|=|A|+|B|-|A∩B|。
  • 牛頓和他的《數學原理》
    新興資本主義開始萌芽,追求科學真理的理念也漸漸深入人心。在17世紀中期,即1643年,伽利略帶著他未出版的《關於世界兩大體系的對話》,在軟禁的鄉間別墅中去世了。一個天才墜落了,另一個天才艾薩克·牛頓降生了。和穆罕穆德一樣,牛頓是個遺腹子,牛頓尚未出世,其父已經離世。牛頓的童年並沒有特別之處,小學時成績屬於次等。
  • 《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導讀
    《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是劃時代的巨著,也是人類掌握的首個完整的、科學的宇宙論和科學理論體系。牛頓在本書中構建了一個人類有史以來最為宏偉的物理理論體系。這一理論體系很好地解釋了當時已知的一切運動形式和現象。   《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的影響所及,遍布經典物理學的所有領域,並在其後300年裡一再取得豐碩成果,它達到的理論高度前所未見的,其後也不多見。
  • 數學的美 在於數學思想深刻之美
    數學教育學報2011年第4期數學的美 在於數學思想深刻之美顧 沛(南開大學 數學科學學院,天津 300071)關鍵詞:數學美科學求真,人文求善;真和善又都導致美.美,具有文化的屬性,而數學科學是美的.數學文化課,要讓學生感悟數學的美.數學的美,表現在許多方面,特別表現在數學的本質上,表現在數學的思想、精神上.所以,我決定講這樣一個題目——「數學的美,在於數學思想深刻之美」.
  • 吳軍:《數學之美》中的人工智慧原理,仿生和數字人工智慧的區別
    在《數學之美》中,吳軍在第1,、2、3、4、5、30、31章談到了語言人工智慧和Google大腦及人工神經網絡。今天,人工智慧已經滲透到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工智慧極大地方便了我們的生活,那麼站在一個非專業人士的角度如何認識人工智慧?人工智慧的原理究竟是什麼?仿生人工智慧和數字人工智慧又有什麼區別呢?
  • 《給小學生的數學圖鑑》:帶孩子動動手,探索數學之美
    在我看來,如果孩子對數學不感興趣,又對一些知識點不理解,只是死記硬背的話,不懂得融會貫通,很難將數學學好。那麼,怎麼培養孩子對數學興趣呢?這本《寫給小學生的數學圖鑑》有趣、易懂,是父母啟發孩子發現生活中數學之美的工具書。
  • 數學的解法之美、結論之美、繪圖之美、體驗之美
    數學之美是指從數學裡得出的美學。有數學家從數學中得到美的愉悅,形容數學是一種藝術形式,或是一種創造力活動,就如音樂和詩歌。伯特蘭·羅素以下列文字形容他心中的數學之美:"數學,正確看待時,不僅具有真理,還具有至高的美-一種冷而嚴峻的美,一種屹立不搖的美,如雕塑一般,一種不為我們軟弱天性所動搖的美。也不像繪畫或音樂有富麗堂皇的裝飾,而是純粹地崇高、絕對地完美,是最偉大的藝術,然而這是極其純淨的美,只有這個最偉大的藝術才能顯示出最嚴格的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