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中的難題,難在哪裡?什麼原因導致學生做不出來?甚至還會有種無從下手的感覺呢?
為了研究明白小學數學難題之難,我花錢買了四大本不同的小升初數學試卷(真題),並認真做了一遍,發現10%左右的題目的確是難,大概80%題目,還是比較基礎的,另外10%左右的題目是基礎知識的綜合應用,這些題往往會被設計得一波三折……我通過親自去練習、分析、歸納、總結,發現了一些學生不知道、或者看不見的秘密。
第一,必備的基礎性知識。比如:長方形周長、面積公式,乘法、加法交換律、結合律等,學生需要牢固掌握,不能出現斷層現象,否則,碰到一些個人基礎知識欠缺的題目,學生就不會做。
第二,題目中隱藏性知識,80%是屬於基礎性知識。比如:求組合圖形面積。因為各種基本圖形的面積公式,既是基礎知識,又是隱性知識。在審題和分析過程中,需要把題目背後的隱形知識挖出來;否則,學生就不能充分利用題目的已知條件和隱藏性知識綜合分析問題。找不到隱藏的知識,直接導致無法去解決問題,也就找不到解決問題的切入點。
第三,5%左右知識需要相關生活經驗。比如:搭乘計程車付費常識,用電量(電錶的度數計算),用水量,船航行中上遊、下遊、靜水速度,船在靜水中速度,鋸木頭段數問題等。沒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光靠刷題,你能刷得完嗎?生活經驗能幫助我們快速、正確理解題意,有利於正確分析問題。
第四,5%左右知識需要靠平時的拓展性學習。比如:方程中移項的知識,負數的加與減,等式與等式相加減,勾股定理常數,四邊形內角和度數,扇形面積的求法等,這些知識看著像是超綱的知識,其實不是。數學學習,沒人規定你不能多學點課本以外的知識,了解相關知識越多,越有利於學習。
第五,抽象能力。快速抽象出數學關鍵詞、句的能力,是高效解題的重要方法;提煉相關有用信息,拋棄無關的幹擾信息。
第六,綜合能力運用也至關重要。分析問題的方法和能力,解決問題的思路與策略,正確利用相關已知和未知條件,建立數學模型,把複雜問題簡單化等。光有知識是不夠的,靈活運用相關知識,學以致用,把知識用活。
初步探索了小學數學難題之難以後,我重新認識了小學數學的教法和學法——不是數學題怪,恰恰是我們的知識儲備不夠,方法欠缺靈活,還有各方面能力的不足等等。
以上是我對於小學數學一點不成熟的見解。歡迎各位同仁批評、指正、交流與溝通。
(2020.3.19)
註:田靜,臨泉縣醫藥希望小學數學一級教師,臨泉縣送教下鄉團隊成員。
投稿溫馨提示:
各位同學、老師、家長、朋友,你若有一顆對教育孜孜不倦、積極追求的熱情與愛心,可以把你對教育、教學、教研、科研、教改、生活感悟等方面的內容及時記錄下來,用簡訊(13855825893)、微信(快樂人生,lizhiyou5893或13855825893)、QQ(1178462471)發給我,同時發來至少兩張與主題相配的清晰照片,我將擇優、擇時從我的微信公眾號「快樂人生5893」每天一篇編輯轉發。屆時,尊重原創的同時,為使語句通順,個別地方可能略加改動。宗旨:宣揚正能量,汲取精營養;幸福教育人,你我共成長!
如果您覺得文章不錯,看完後勿忘點一下文章末尾右下角的「在看」,以表示對原創作品的認可,還有對小編的支持,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