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容易、中學超前,難易搖擺中的數學教育

2020-12-25 中國新聞網

  小學容易 中學超前

  難易搖擺中的數學教育

  馬嘉是北京一所高校數學專業的老師。這個暑假他給女兒馬璐報了一個為期12天的數學課外班,「用女兒的話說,課外班上最難的題也比她平時在學校做的最簡單的題簡單。」不過,馬嘉仍然堅持讓女兒上這個課外班,「學校學的數學太難了,在這裡讓孩子找找做題的自信」。

  馬璐在一所不錯的中學上學,開學即將上初二,這所學校因為「學得難」「中考成績好」令眾多家長嚮往。

  就在馬璐上課的同時,相鄰的教室裡,剛剛結束「小升初」的陶茜也在上數學課,「很多家長都告訴我,小學的數學太簡單了,暑假不學,開學絕對跟不上。」陶茜的媽媽對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說。

  同樣的數學,不同的煩惱。

  其實,這些年數學帶給國人的煩惱絕不僅是這些。

  幾年前,在「小升初」擇校最瘋狂的時候,奧數是擇校最有力的「武器」,以至於人人學奧數,不少孩子苦不堪言。

  後來奧數成了「妖魔鬼怪」被一禁再禁,數學也在減負的呼聲中,一直在降低難度。

  隨之而來的是中國學生在國際數學奧賽上的風光不再,連得多年的冠軍被丟了4年。

  就在人們質疑數學的難度是不是降得太多時,今年高考、中考數學剛剛結束,就有媒體報導,考生因為題目太難而在考場外嚎啕大哭。

  數學到底是難了還是容易了?數學到底應該再難些還是應該再容易些?

  有人說這些年我國的數學教育一直在搖擺,而且這種搖擺似乎是中國特有的:當一撥人喊出「太容易了」,我們似乎就認定數學是容易了,應該加大難度;而當另一撥人又喊著「太難了」,我們似乎就認定數學是難了,又忙著降低難度。

  今年7月12日,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學基金委聯合印發了《關於加強數學科學研究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要求加強數學科學研究,持續穩定支持基礎數學科學。

  《方案》中提到,數學實力往往影響著國家實力,幾乎所有的重大發現都與數學的發展與進步相關,數學已成為航空航天、國防安全、生物醫藥、信息、能源、海洋、人工智慧、先進位造等領域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撐。

  文件的發布給數學教學起到了定盤星的作用,一些本質的問題應該得到更充分地討論:中小學的數學教育到底應該如何發展?忽易忽難的搖擺能否停下來?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近日採訪了多位業內專家,試圖對當前的中小學數學教育作出更為理性的分析。

  「淺得讓人想哭」

  小學數學陷入操作化和直觀化的形式中

  「我總在強調,小學數學一定不能太過於操作化、直觀化,要讓學生學會思考、回想問題。」北京教育學院初等教育學院院長劉加霞說。

  曾經,中國的中小學數學教育以難著稱。很多人可能還能記起那個經典的例子:當問一個美國成年人7×8等於幾時,他們會非常尷尬地回答:「我去找一下計算器。」而同樣的問題,中國二三年級小學生基本都會脫口而出。

  人們在驕傲中國的孩子數學基礎紮實的同時,也在思考背熟九九乘法表到底對一個孩子的數學學習有什麼實質性的幫助?

  有專家指出數學的學習要經過浪漫期、精確期和綜合期,而小學階段的學習就處在浪漫期,讓孩子玩著玩著就學了。

  於是,很多地方小學數學不僅加大了實際動手操作的內容,小學低年級的考試也變成了闖關式的「樂考」,多年前的口算大比拼、計算百日達標等練習則變得少之又少。

  「但其實,這個『玩著玩著就學了』是一個更高的境界,給老師提出的要求更高了。」劉加霞說,不是所有年級的學習都必須是『玩著玩著就學了』,也不是所有的知識都適合『玩著玩著就學了』。尤其是到了小學中高年級,不能只是操作和直觀,要有說理,一些偏理性的方法和訓練就要跟上了。「雖然做題之後反思提煉規律是中學需要的,但是小學階段根本不做相關訓練,中學的銜接就會出現困難」。

  不久前,網上有一個帖子曾經引起熱議。一位老師在家長微信群裡留作業說:晚上數學作業有一項是數一億粒米,讓家長督促學生完成,並於第二天裝入食品袋帶到學校。家長群立刻「炸」了,有的說「如果一粒一粒數估計要數一年」,有的說「這是腦筋急轉彎嗎」,還有的問「請問明天怎麼扛到學校」。

  雖然數一億粒米的案例過於奇葩,但是過於形式化、為了操作而操作的情況在當今的小學數學課堂上卻是隨處可見的。

  劉加霞老師介紹,有一次她去聽一節小學除法的課。老師上課講的例子是24÷2,就是把24平均分為兩份,怎麼分?老師帶領學生分小棍,先是一根一根地分,然後兩根兩根地分,然後再繼續分。「如果是二年級的學生,這種分法還有意義,但是這節課真正的難點是除法豎式,這種分法就是完全為了分而分,為了操作而操作了。」劉加霞說,老師應該直接呈現:「兩捆四根」,兩捆就是兩個10,剩下還有四根,對「兩捆四根」進行平分,這個時候應該帶領孩子討論為什麼先分高位(也就是「捆」),高位的分完再分低位的。

  「小學數學淺得讓人想哭。」一位小學數學老師說,有時候甚至要求教給學生的解題步驟不能超過兩步。

  劉加霞老師介紹,現在小學生解題很多時候用的是「乾瞪眼方法」:不需要畫圖、不需要討論、不需要質疑,答案也是唯一的,步驟也最多只能有兩步,乾瞪眼就能知道答案了。「其實,小學數學應該考得容易些,但學得稍微難些,這個難不是加大知識的難度,而是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多講講理,講講數學知識背後的那些故事。」劉加霞說,但現在是過分地強調操作和直觀,使很多小學數學課堂就像老師在哄著孩子玩一樣。

  不過有時候也不僅是老師哄著學生玩,學生也哄著老師玩。

  「我們在實際教學中還有一個矛盾。」北京某小學的數學牛老師說,學習內容雖然簡單,但是對老師的課堂教學過程還要求多樣化。「我們經常在課堂上問:孩子們誰還有別的方法?誰還有問題?但這其實低估了孩子的智商,學習內容這麼簡單還能有多少方法?還能提出多少問題?」牛老師說,久而久之,學生們便配合著老師一起演。

  老師哄著學生、學生哄著老師,學校裡的學習氛圍變得輕鬆了,這種輕鬆既無法滿足聰明孩子的求知慾,同時也無法滿足中國家長「不輸在起跑線上」的期望,於是「不滿足」的家長帶著「吃不飽」的孩子進了課外班。

  初一學初二的課程

  超前學讓中學數學陷入刷題的汪洋大海

  小學階段的數學太容易了,浪費了學生的智力。那麼,中學呢?

  有人說在中國最苦的學生就是中學生,因此最應該給中學生減負。

  很多人覺得「學得難」所以負擔重,因此要減負就應該降低難度。「減負和難度之間其實沒什麼關係。」首都師範大學數學科學學院趙學志教授說。

  今天,數學學習內容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同時數學方法也變了。這種變化本身就有可能給學生帶來負擔。「比如,以前做幾何題我們用的是推導的辦法,現在則會使用向量。」趙學志說,向量從它引入那一天起就一直被數學老師們爭論,很多人覺得引入向量破壞了幾何帶給學生的「想破腦袋後終於畫出一條絕妙的輔助線時的那種愉悅。」也有人把向量的引入當作數學降低了難度的證據。

  「其實,這很難用難易進行簡單的概括。」趙學志說,就像走同樣一段路,之前人們是步行,後來改乘車了,本來步行和乘車都不會額外增加人的負擔。但如果走出一段再回頭把車開過來,然後再走,再回去開車,這樣負擔就重了。

  專家指出,數學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這些問題,會隨著工具和方法的熟練使用而消失。而在中學,真正造成學生數學學習負擔重的並不是難度,而是超前——也就是老師和學生都還沒有做好準備時,就著急趕進度,往往造成教師不注重教學的過程,而學生則「連滾帶爬」地吃著「夾生飯」。

  開學上初二的馬璐,在初一下學期時就開始學習初二的內容了。馬璐說,就因為學校裡學的知識又快又難,暑假裡她不得不在課外班「回爐」。

  超前學已經成為當前中學數學學習中非常普遍的現象。

  什麼知識在什麼年齡階段學,是與這個階段學生的認知特點相適應的,超前學就意味著,所學內容是超過學生認知能力的,為了讓學生掌握知識,老師們最常用的辦法就是大量練習。

  「我們用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來看看超前學與負擔之間的關係。」趙學志教授說,學習比大小,如果我們在與學生的認知水平相符的年齡進行教學的話,只要講清楚2比1大,然後學生「以此類推」就能得出無數組比較。但是如果超前學,學生無法理解比較之間的關係,老師為了讓學生掌握這個知識,那麼就會讓學生記住2比1大、3比2大、4比3大……「窮盡並記住,這個過程就是一個海量練習的過程,學生的負擔能不大嗎?」

  在這個過程中,數學教學培養的是學生的記憶力,而不是推斷力。「數學的學習關鍵是掌握了原理,然後舉一反三,而不在於你記住了哪些具體的知識。」趙學志說。

  但是,在當前的很多中學,中考和高考分數仍然是教學的主要奮鬥目標,在這種前提下老師們不是以更多的精力引導學生進行更多的思考,而是總結題型,追求題型的全覆蓋,進而把學生扔進刷題的汪洋大海。學生的思辨能力、推理能力自然無法得到很好的訓練。

  今年高考之後,考生們被「難哭了一片」,很多人不禁懷疑:難道數學的難度又要提高了嗎?其實,高考數學科目剛剛結束,教育部考試中心的命題專家就指出,2019年的數學試卷,在難度、區分度上都與前兩年相當,只是更加強調考查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綜合運用數學思維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命題專家特別提到了那道讓考生們「聞風喪膽」的「維納斯」,指出這道題並不是要難為學生,而是「探討人體黃金分割之美,將美育融入數學教育。」而當考生們冷靜下來再來看這道「維納斯」時,終於明白「維納斯」只是題目的敘述方式,真正運用的數學知識大概在小學六年級就已經學過了。

  高考的難度並沒有增加,但是靈活性卻增加了,疲於刷題的學生們便束手無措了。

  不少專家指出,數學教育的改革方向沒有錯,給學生減負也沒有錯。問題的關鍵是沒有把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去做。

  有位專家說,現在人們動不動就會提到難度係數,但其實難度係數是一個事後校驗的指標,是教育管理部門維持較長一段時間的考試穩定度的監測指標。「我們完全沒必要像監測血糖一樣監測難度係數。」趙學志說,整個社會甚至普通老百姓都關注談論這個係數只能徒增焦慮,而且還容易對數字的變化產生誤讀,進而對數學教育產生不必要的誤解。

  一位專家建議:把改革交給教育管理部門,把老師從日常事務中解放出來,這樣數學的課堂才能回歸理性,數學也才能回歸其本來的樣子。

  (應採訪對象要求,馬嘉、馬璐、陶茜均為化名)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樊未晨 來源:中國青年報

相關焦點

  • 難易搖擺中的數學教育:小學容易,中學超前
    數學到底是難了還是容易了?數學到底應該再難些還是應該再容易些?有人說這些年我國的數學教育一直在搖擺,而且這種搖擺似乎是中國特有的:當一撥人喊出「太容易了」,我們似乎就認定數學是容易了,應該加大難度;而當另一撥人又喊著「太難了」,我們似乎就認定數學是難了,又忙著降低難度。
  • 小學容易中學超前 難易搖擺中的數學教育
    有人說這些年我國的數學教育一直在搖擺,而且這種搖擺似乎是中國特有的:當一撥人喊出「太容易了」,我們似乎就認定數學是容易了,應該加大難度;而當另一撥人又喊著「太難了」,我們似乎就認定數學是難了,又忙著降低難度。
  • 揭秘:對孩子進行「超前教育」到底好不好?
    家長叫嚷著「教育公平」,學校呼籲「同等對待「,究竟還是不能令所有人都滿意。然而學校為了整體教學質量考慮,並沒有給學有餘力的學生提供適度超前的資源,又硬生生地把學習吃力的差生拉到大眾水平,而中等生又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群人,因為老師覺得」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專家宣稱超前教育違背兒童發展規律,家長卻焦慮無比的自掏腰包課外培訓加課。大部分人都忽略了教育的本質並不是讓所有人都能考上大學。
  • 幼兒園小學化,小學初中化,初中高中化,超前教育開啟潘多拉盒子
    鄭強教授:「幼兒園非得上小學的內容,小學階段非得上中學的內容,中學階段恨不得把大學的課程都上了,超綱超前教學是典型的揠苗助長,不但培養不出優秀的人才,還扼殺了學生的潛能,造成無可挽回的損失。」鄭強教授在近日全國高等教育研究會上的大聲疾呼,幼兒園小學化,小學初中化,初中高中化,高中大學化,超前教育正在全面「侵蝕」我們的各階段教育。
  • 超前教育,逃不出的「囚徒困境」,家長該如何破局
    近年來,幼兒園學小學課程、小學四五年級開始學習初中課程已司空見慣,各種先修班、拔高班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想不通的是,超前教育的危害廣為人知,為什麼還這麼深入人心呢。是什麼讓家長們欲罷不能的拼著金錢、時間、冒著孩子厭學和影響身心健康的風險在超前教育的路上越走越遠、難以掙脫?
  • 兒子上了小學後,我才慶幸當初堅持著給孩子的超前教育,做對了
    一方面呢,現在孩子們學習的競爭其實已經是白熱化了,你不超前教育,人家別的孩子就超前了,一來二去自己孩子就輸在起跑線上了;另外一方面呢,上小學後的學習進度其實是很快的,很多老師都是默認孩子有了一定的基礎,然而這裡所謂的基礎,實際上是需要通過超前教育才能獲得的。
  • 網紅教授怒批:幼兒園非得教小學內容,超前教育培養不出真人才
    幼兒園非得上小學的內容,小學階段非得上中學的內容,中學階段恨不得把大學的課程都上了,超綱超前教學是典型的揠苗助長,不但培養不出優秀的人才,還扼殺了學生的潛能,造成無可挽回的損失。——鄭強不得不說,鄭強教授這番言論可謂是相當犀利,雖然規定是幼兒園嚴禁小學化,但是層出不窮的幼小銜接班,一些幼兒園也是「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這樣的現象其實都反映出家長對於孩子教育的焦慮。
  • 幼兒園超前教育的危害,潛伏在小學二年級爆發,家長別坑娃
    家長想讓上幼兒園的孩子學習小學知識,是為了孩子,殊不知孩子學習不屬於他年齡段該學的知識,就是在接受「超前教育」。可能現在家長發現不了有什麼不妥,等到孩子上了小學二年級,危害會集中爆發。但是,孩子在這個過程中被過早扼殺的想像力、創造力、對學習的興趣等等。等到孩子上小學二年級以後,會集中爆發,嚴重反噬孩子的學習成績。
  • 給孩子超前教育一定有害嗎?有害的不是「超前」而是「教育」
    ,以及介紹了我家進行過的一些超前教育內容,彼時我孩子上的是五年級,內容中也介紹了一點我們超前學的內容。比如關於古詩詞、古文的積累、比如關於數學超前學完小學課內並且開始學習初中數學與,比如學習奧數,比如堅持背單詞、練口語和聽力等等。並且最後也表示了「超前學,量力而行」,切勿為了超前而超前!
  • 從小學六年級提前學初中課程普遍現象談談超前教育不可怕
    幼兒園提前學小學、小學提前學初中……目前這種超前教育的方式雖然一再被很多人所不提倡、反對,但是依舊存在很多支持者。先說一下我家正在經歷和看到的事情,再談談我對「超前教育」的看法吧。孩子是從三年級開始自學課內數學(三年級之前是我帶他提前預習),到四年級結束的時候他自己自學完了小學階段的課內數學,完事兒經過幾個月的測試、鞏固,於是從四年級末他開始了自學初中數學。我這裡所謂的「自學」是指這個學習的過程我不再過多的幹預,只負責答疑。
  • 幼兒園超前教育,弊端在小學二年級集中爆發,家長別坑娃
    但事實上,幼兒園這種教育的方式實屬「超前教育」,這種教育在短時間之內也許能夠讓不少家長看到「效果」 ,但是對於孩子的未來危害性卻是極大的,特別容易在孩子上小學二年級的時候出現爆發。超前教育的弊端,會在孩子小學二年級的時候爆發美國田納西州曾經對當地的學前班孩子做過一個跟蹤調查,結果顯示這些接受了超前教育的孩子在後續的學習中都出現了一定的問題。
  • 教師資格證,小學的難考,還是中學的難考?
    教師資格證,小學的難考,還是中學的難考?中學的考試還是比小學考試有難度的小學教師資格證跟初中教師資格證考試,還是有一定的區別的,他們有統考的科目,小學和初中都需要考試綜合素質和教育知識與能力這兩門課程,但是初中還需要通過第三科的考試才能進去面試,中學第三科考試屬於學科考試,也就是你所報考的數學或者語文的專業可能考試,期中包括學科的基本知識和教學過程以及教學設計等內容
  • 幼兒園不能教授小學知識?超前教育的「危害」,會在小學全面爆發
    就比如讓孩子接受超前教育這件事,已經讓很多孩子從小學開始就失去了一些能力。最近,終於有人意識到,孩子從幼兒園接受的超前教育,在上小學後真的會有很多危害,所以,如今我國已經提出:幼兒園不能提前教授孩子小學知識。
  • 超前學習不是靈丹妙藥,掌握這3個教育策略,輕鬆教孩子學好數學
    我很鄭重地告訴親戚,孩子才小學二年級,在目前這個階段,主要任務還是培養孩子的數學思維和對數學濃厚的興趣,形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和數學意識等等,這要比讓孩子超前學習數學知識尤其是上奧數班要重要得多。讓孩子學數學的內容一定要符合孩子數學能力的實際發展水平,如果給孩子灌輸超出他自身實際能力以外的知識,學習效果一般不會太好,費錢費時還打擊了孩子,實在是得不償失!
  • 帶孩子走訪幾所英國私立小學後,我終於發現超前教育的危害
    02 超前教育到底超了誰? 其實,對於超前教育這個詞我是保持中立態度的,因為這裡的《超前》是泛指的一條時間線,也就是說它只是一個參考時間。
  • 幼兒園不讓教,小學又要有基礎:超前教育這道題家長要怎麼解?
    我問老師孩子上小學跟不上怎麼辦?她說家長可以在家裡教孩子。然而,事實情況是,朋友的兒子今年秋季上小學,她跟我說幼兒園大班第二學期沒有上,擔心小學一年級沒有基礎,直接在外面報班上的幼小銜接課程。幼兒園不讓教、小學又要有基礎,「超前教育」這道題,作為家長要怎麼解呢?
  • 幼兒園超前教育的危害,潛伏到小學二年級會集中爆發,家長別坑娃
    家長想讓上幼兒園的孩子學習小學知識,是為了孩子,殊不知孩子學習不屬於他年齡段該學的知識,就是在接受「超前教育」。可能現在家長發現不了有什麼不妥,等到孩子上了小學二年級,危害會集中爆發。但是,孩子在這個過程中被過早扼殺的想像力、創造力、對學習的興趣等等。等到孩子上小學二年級以後,會集中爆發,嚴重反噬孩子的學習成績。
  • 幼兒園不得超前教育,小學也應銜接上
    《徵求意見稿》明確,幼兒園不得教授小學階段的教育內容,不得開展違背學前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活動。(9月7日 央廣網)孩子成長有規律可循,在幼兒園階段開展學前教育時,應遵循幼兒階段的特點,進行相應的幼教,不應搞超前教育,提前教授小學階段內容,令其承受超齡負擔,以避免拔苗助長。此前,教育部門已經多次發文和整頓,禁止幼兒園搞超前教育,但是收效不大,往往是收斂一段時間,過陣子就死灰復燃了。
  • 西安交大少年班選拔結束,關於超前教育,你給孩子選擇了嗎?
    據報導,這2000多名初中生中年齡最大的15歲,最小的只有11歲。這些孩子所接受的不是超前教育嗎?我們不是一直以來都在反對超前教育嗎? 也有人比較關心那些跟不上的後來銷聲匿跡的學生他們後來怎樣了…… 的確,關於「超前教育」「搶跑教育」等種種「不輸在起跑線」的各種教育方式一直以來都是不被認同的,客觀上講這樣的揠苗助長教育方式的確是不利於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 超前教育不好?那是父母根本不懂超前教育的正確打開方式
    超前教育到底好不好?這是很多網友一直比較關注的問題。一方面,各種官方媒體、專家大V說「超前教育不好」,號召大家不要超前教育。另一方面呢,又有太多的爸爸媽媽在對孩子進行超前教育,從幼兒園就開始學習各種小學的知識。那到底「超前教育」好不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