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在我的一篇2018年寫的文章下面收到了一個評論:
那篇文章寫的是我對超前教育的一點看法,以及介紹了我家進行過的一些超前教育內容,彼時我孩子上的是五年級,內容中也介紹了一點我們超前學的內容。
比如關於古詩詞、古文的積累、比如關於數學超前學完小學課內並且開始學習初中數學與,比如學習奧數,比如堅持背單詞、練口語和聽力等等。並且最後也表示了「超前學,量力而行」,切勿為了超前而超前!
總的來說我的觀點是有能力的完全可以,能力不夠的切勿為了超前而超前。
首先聲明一下寫這篇不是為了懟這位家長,實際上時候我們倆還就孩子的交互問題非常友好的交流了一下,並且交換了彼此的經驗。
這位家長的一些教育理念我並不太支持,但是我尊重。
例如他說他很重視孩子的閱讀,寧願讓孩子不寫作業也要堅持閱讀……我支持他重視閱讀,因為我也非常重視,但是我不認同他把閱讀跟作業對立起來。
這不是真的為了孩子好,父母解決孩子學習問題的時候不應該如此極端地去解決問題。
孩子教育問題是一個系統的問題,「更重要」的確是重要,但是「更重要」並不是「唯一」重要!
這就好比比起學習成績來,孩子們的身心健康是跟重要的,但是「身心健康」重要並不意味著「學習成績」就不重要了,關鍵詞「更」的意思指的應該是學習成績很重要,但是身心健康更重要,因此要在保證孩子身心健康的前提下儘可能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
我認為這樣的思考方向才是正確的,而不是非要把事物對立起來然後非要來個「顧此失彼」。
這位家長對我孩子的學習熱情保持問題表示擔憂,甚至已經上升到了認為可能孩子在這種學習模式下沒準都能夠離家出走了……
沒錯,現實中孩子因為不堪學習壓力而離家出走的事情是有的, 不但有離家出走,還有更極端的我們也看到過不少不是嗎?
但是這事兒我們並未遇到。
今年我家孩子小升初了,我們上的是一所私立學校,從剛報完名到現在一直都有很多人跟我說:「你們學校學霸雲集!」其實沒有那麼誇張,孩子學校的確是有不少成績非常好的孩子,比如我就知道好幾個孩子都是他們過去小學的年級前幾名甚至是非常穩定的第一名。但是跟很多學校一樣,成績好的、成績一般的和成績差的其實都是有的。
我家孩子分班考班級第一,年級前三。
另外兩個孩子我和孩子也都認識,甚至我們還在一起短暫上過課,很強,真的很強!
我兒子算是學習不錯的,也算是學習動力比較強的孩子,但是面對這樣的同學,他根本就沒有任何信心能夠超越。
真的太牛了,別看剛上初一,開學後數學基本上是屬於學第二遍,英語早就超到了高中階段,甚至有個孩子FCE(其水平相當於歐洲委員會指定的歐洲語言教學大綱的B2水平,等同於雅思考試5.0分到6.5分的水平)早就過了。最難的語文這科,人家除了閱讀會丟兩分、作文會丟幾分,其他基本上是不扣分的……
所以面對這樣的「對手」,我非常理解孩子只有佩服而沒有競爭的心理,因為我自己也確實覺得這個差距有點大了。
但是這並不能夠成為我們放棄的理由,反而讓我們意識到過去的這些年,儘管我們也超前學了,也付出了很多,但是可以看到我們努力的其實還不夠。但是後面的路還要走,我們可以一直都超越不了他們,但是我們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好,可以不斷超越「昨天」的我們。
所以孩子學習熱情還是一直非常高漲的。
我前幾天的文章孩子寫到開學一周,孩子每天學習幾乎都是到晚上11點之後,最遲的時候超過了12點。
但是我並沒有說明孩子的整個學習我們是一如既往不甘於的, 都是他自己安排、自己學。不需要提醒,也不需要去要求,除了給孩子送點水果、提醒他休息一下我們幾乎是不會主動打擾他的。當然,偶爾他也會問我們一些問題,到那個時候我們會多少參與一下他的學習。
當然,不是只有他這樣,很多孩子都是如此,比如我們有個家長群,都是不同學校的但是同年級的家長。孩子們在學習我們有時候就在聊天,孩子們幾點睡了我們也會說,結果就是除了個別公辦學校晚上九點十點會早早睡了,大部分的孩子基本上都得是到11點之後才會結束一天的學習。
大家發現孩子們彼此之間的唯一區別僅僅是有的孩子是自主學習的,而有的則需要父母看著、督促著才行。
所以我想說:如果超前教育破壞了孩子的學習熱情,那麼問題不在「超前」上而在「教育」上。而是在我們教育過程中所採取的的方式、方法出現了問題。
比如最為常見的一種比較極端的方式——父母只是要求孩子必須做什麼,但是自己卻對這些事情的本身並不了解,不清楚其中的難點、阻力在哪,不清楚孩子的心理感受等等。他們只是一味要求卻從不幫孩子共同面對。
但是這樣的教育別說是「超前」了,即便是「同步」學習我們都應該會對孩子的學習質量有所擔憂才是,不是嗎?
我跟那位家長說:熱情是可以培養和引導的。有人願意爬山,有人願意散步,有人願意騎行,有人願意書畫……而且很多有這些興趣的的人是一輩子都對這些事情有熱情。可是為什麼我們就不相信學習上也是可以培養一個人的興趣、熱情的呢?
我想,很多時候只是因為我們自己不願意相信罷了。
而事實上如果我們自己不可以排斥,然後客觀去看這個問題的時候,很多事情就不會成為矛盾。
例如他講為了孩子閱讀寧願孩子不寫作業的理念跟孩子媽媽產生了衝突,我認為這個大可不必。
我們首先應該從作業質量、效率上入手,從閱讀質量上入手,例如幫助孩子把學習時間和內容進行優化,孩子的學習過程中提醒孩子注重提高效率,如此寫作業的時間自然就會「縮短」。而閱讀不是非要讀夠多少時間——孩子作業都沒寫完或者寫不完了,你覺得她能安心讀書嗎?哪怕孩子最後只有10分鐘的讀書時間,但是如果孩子是踏踏實實地去看了,這10分鐘依舊會有收穫的,甚至可能比讀60分鐘的收穫還大。
昨天是教師節,有朋友說其實我們這些做父母的也應該過節,因為我們何嘗不也是孩子的「老師」?
自從有了孩子,我們都被動進入了教育行業——沒有資格證,但是我們實戰經驗豐富;沒有教學的工資,而且還要倒貼錢;只教一個或者兩個孩子,卻每天都遊走在崩潰的邊緣……
我們都是「無證上崗」的「家庭教師」。
最後做個推廣:正好也是應幾位網友的要求,希望我寫點關於小學超前學的內容,儘管之前寫過,但是那個時候更多的是一邊超前一邊寫,所以看問題會有一些不夠全面,並且儘管我當時感覺已經考慮全面了,但是現在回頭再看的時候,發現其實還是可以更加效率的。如果您對這方面內容有興趣,可以點擊關注。
最後我想說的是,我習慣於做一些教育理念的分析,但是更願意寫一些具體解決問題的方法,我不喜歡撒雞湯,更喜歡解決問題。而在這點上,我在孩子的教育上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