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號,教育部網站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學前教育法草案(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的消息,草案中指出了目前幼兒園的各種問題,其中一條就是「幼兒園不得教授小學階段的教育內容,不得開展違背學前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活動」。
其實這個新聞並不新鮮,早在2010年教育部就下發過通知,防止和糾正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傾向。之後的每年幾乎都會提起幼兒園去「小學化」的話題。但是從現在需要徵集立法草案的結果來看,好像並沒有起到太大效果。
此次徵集也引起了3.2w多的討論。
大部分網友和家長關注的點,都是關於幼兒園不讓教,但是一到小學一年級就開始急迫地灌輸知識,讓孩子根本無法適應的問題。
1、焦慮的社會,焦慮的家長,無法輸在起跑線上的孩子。
在合理情況下,小學一年級本是一個循序漸進、慢慢引導的過程,孩子們從玩鬧中學習慢慢過渡到在課堂中認真聽講,習慣校園生活。
但是現在由於應試教育的進一步發展,不僅是高中、初中在倒逼著家長和孩子們提前進入狀態,就連小學的入學也要開始競爭。
試想一下這麼一個情境:在一年級的課程中,一部分的學生經過了超前學習,已經掌握了老師教授的知識,從而樂於展現自己;而另一部分的學生則可能因為自卑等原因,並不能好好地向老師報告「我不懂」。這樣的情況就會導致老師錯誤判斷教學進度,導致沒有超前學習的學生更加落後。
所以,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的家長們,一定會對孩子進行超前教育。雖然這樣做剝奪了孩子的快樂童年,挫傷了孩子的學習興趣,但是在教育競爭如此激烈的現在,家長們已經不得不犧牲這些原本屬於孩子們的幸福生活。家長們也是無奈之舉,其實絕大部分的家長是不想給孩子添加負擔的,但不這樣幹的後果太慘痛了,是家長們所不能承受的。
各種措施可以失敗,但孩子們的教育不能失敗。
2、殘酷的幼小銜接才是問題的根源。
針對幼兒園中的教學,教育部也曾發布《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要求幼兒教學以培養興趣為主,寓教於樂,要在寬鬆悠閒的教學方式下引導孩子學習。不要求學到很多的知識,而是要更注重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
但是社會現狀已經讓幼兒園失去了原本的初衷。目前的幼兒園,教授的內容和小學沒有連貫性,這也是家長憂慮的根源。如果不教幼小銜接的內容,小學的前兩個星期卻又要求孩子們掌握拼音和識數,孩子適應不了這種進度,進入一年級的時候甚至還不會寫自己的名字。
而一部分的優秀學校,在入學時甚至需要孩子參加升學考試,考試內容則是一年級的教學內容,為了讓自己的孩子順利入學,超前教育就變成了必需品。
所以也就導致了部分幼兒園必須增加小學教育的內容來凸顯優勢。如果只是幼兒園去小學化,對幼小銜接的現狀不做改變,那就意味著家長需要將這部分教學需求投向教培機構,或者自己來做,這中間的時間精力和經濟成本無疑是巨大的。
3、要做的不僅僅是幼兒園「去小學化」。
目前的問題絕對不僅僅是禁止幼兒園教授小學內容就可以解決的。
在幼小銜接上,小學的教師需要整體把關,按照0基礎的教學方式給所有學生授課,並關注好學生的學習狀態,把握學生的學習進度,從而確定教學內容。
其次,國家需要做好對幼兒園「小學化」的監督。這個措施並不只是發放通知而已,應該切實地落實下去。一方面要堅決制止幼兒園「小學化」和不合理的課外輔導機構,嘗試通過監督的方式改變幼兒園和課外機構的逐利風氣;另一方面則要制止小學採取超出學習內容的入學考試來篩選學生,避免造成超前學習的教育需求。
最後,家長們也需要關注、理解自己孩子的需求,因材施教。搶跑不一定能贏,該學的沒學好,學的太多反而加重孩子厭學心理。不是所有孩子都適合在幼兒時期就進行高強度的學習訓練,有的孩子喜歡學習各種知識,有的孩子就是需要玩樂,真正為孩子們好,那就應該真正去了解並尊重、愛護他們。
每一項政策、每一條法律的落實,都離不開整個體系的完善。而在教育方面,更是需要學校、老師、學生、家長,乃至整個社會的共同支持,這是我們國家在通過立法來疏導和調整目前太過功利的社會教育。讓祖國的花朵能夠健康、茁壯地成長,是我們共同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