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塞進孩子嘴裡的東西,他不會,也根本咽不下去。
蘇劉溢,剛剛7歲的時候,他的父母希望他入學就上五年級,大多數學校都不同意接受,只有三裡小學願意讓他試讀;結果他的小學生涯才持續了兩天半,老師就說,孩子的功課已經全部掌握,家長可以考慮讓他直接升初中。
蘇劉溢在博文中學的試讀期是3個月,但只過了一個月,學校就為他辦理了入學手續;在「博文杯」三科競賽中,蘇劉溢在300名同學中勇奪第一。博文中學根據蘇劉溢的特殊情況,決定成立專家小組,挑選老師為他單獨授課。蘇劉溢不負眾望,在一年內就結束了初中的全部課程,老師們也認為他具備了初中畢業的知識水平。
讓孩子成才,不能揠苗助長。
經推薦,蘇劉溢在8歲時進入二中試讀,在開學的學分認定考試中,蘇劉溢的物理96分、數學88分、生物95分,其他幾門課的成績也不錯。考慮到他比較好動但是接受知識速度快,二中也安排老師給他單獨授課,把高中課程的時間定為一年半。
在此期間,蘇劉溢獲得奧林匹克數學競賽山東省一等獎、希望英語大賽泰安賽區一等獎、「希望杯」數學競賽全國銅獎,一點兒也不比其他高中生差。
兩年後,年僅10歲的蘇劉溢,以566分的高考成績,考進了南科大。
看到這裡,可能很多家長都會說,蘇劉溢好厲害啊,我以後也要這樣培養自己的孩子。可是,讓孩子成才不能揠苗助長。雖然說,蘇劉溢自始至終表現出的能力,確實超過了大多數同齡人。
但是從現實生活的角度來說,以培養天才為目的的超前教育,並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以分數論成敗,這是教育最大的問題。
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
聰明孩子很多,望子成龍和望女成鳳的家長更多,但是單純注重培養孩子的知識儲備,不但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甚至連一個思維正常、單純快樂的人也培養不出來。
10歲參加高考,被南科大破格錄取,蘇劉溢的成長道路流光溢彩,讓人讚嘆,可是誰能保證這個10歲小神童的成長?誰能保證蘇劉溢不會成為下一個仲永,下一個寧珀?
以犧牲童年的快樂時光和人倫之樂,來換取豐富的知識儲備、超前的課程內容,這是教育的進步,還是人性的退化?這一點,尚待時間的證明。
當然,在蘇劉溢之前,也有很多偏才怪才被高等院校破格錄取,但不管是蔣方舟還是潘立群,他們能被破格錄取都不是靠著高考分數本身。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10歲的蘇劉溢以超常的高考分數被南科大錄取,這本身就是對素質教育的嘲弄。從我們正常人的角度,雖然也希望孩子能夠成龍成鳳,但是卻不想讓孩子失去一個美好而健康的童年。
畢竟對於孩子自身來說:成為人才和大師,並不是一件值得歡呼雀躍的事;而成長為一個具備正常人性、良好修養和優厚待遇的人,似乎在現實世界中,更加令人羨慕和尊重。
高考,始終是最公平的考試。
如今的教育界,充滿著院校專業、培訓機構和輔導老師的精心包裝,有時候你根本分不清教育的本質、利益和方向;但是作為父母,在教育孩子這個問題上,我們一定要擦亮眼睛,蕩滌心靈,明白什麼才是好的教育。
誠然,孩子在學業中想要更進一步,在中考和高考中取得優異的成績不可或缺,甚至是成才和就業的必要條件;但是,在家長的軟硬兼施下,犧牲掉孩子原本應該天真快樂的童年時光,這本身就是削足適履和畸形的教育。
高考,始終是最公平的考試。以高考成績來決定一個孩子的學業、未來和就業,並不意味著孩子在高考前生活和學習的目的全都是為了高考,蘇劉溢10歲就能通過高考進入南科大,那他成功嗎,快樂嗎,幸福嗎?我看不見得。
高考前,作為正常的孩子,會經過3年的家庭教育,3年的幼兒教育,6年的小學教育和6年的中學教育,你能說,孩子這18年的生活,全都是為了高考嗎?不是的,我們在學校裡,在12年的學校時光裡,除了考試卷上那些老師給出的評語和鮮紅的勾勾叉叉以外,還有我們的青春和夢想。
天才的情商,總要在沉淪中彌補。
生而為人,學而受教,這是每個學生天生就應該享有的權利;而教育的目的,並不是讓孩子們得到滿分,而是讓孩子成長為一個健康快樂、具有相當學習能力的人。
與生俱來的天賦和才智,加上父母的填鴨式超前教育,儘管可以讓蘇劉溢這樣的孩子,兩天半讀完小學,10歲參加高考,引起教育界的轟動和關注;可是他的未來,誰會在乎呢?
天資聰慧、博聞強記和破格錄取,這樣一個在畸形和不完整的教育流程中製造出的高考神童,能有多優秀?或者簡單地說,他能比一臺文曲星或是電腦懂得多嗎,社會價值更高嗎?我看不見得。
據我所知,大多數在孩提時代天賦異稟,擁有超強能力的天才神童,到了成年後,卻要在煎熬和痛苦中補上人性這堂課。
比如,曾經以滿分摘得國際數學奧賽金牌的「數學天才」柳智宇,高中畢業後被保送至北京大學,甚至成功申請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全額獎學金,可是大學畢業後,他卻來到北京西山腳下的龍泉寺,成為一名出家法師。
比如,曾經是中考狀元,被北大提前錄取,拿到GRE全球5%的高分,並榮獲各種最高獎項,年年「三好學生」的吳謝宇,弒母后封死住處,將母親的屍體層層包裹,用活性炭吸收氣味,最後還以母親名義向親戚借款140萬,在逃亡的1162天,在一家夜店當男模陪酒,還曾一度想和性工作者結婚;在重慶機場被捕時,身上還帶有30多張假身份證。
揠苗助長的教育,往往會適得其反。
近年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的教育觀念,帶著明顯和隱晦的商業利益在社會中大肆傳播,父母對於孩子的要求,也越來越不著邊際。
他們讓孩子1歲背詩、3歲彈琴,5歲學編程,6歲學奧數,通過強迫、壓抑孩子好動貪玩的天性,急不可耐地對孩子進行填鴨式的超前教育,恨不得一眨眼、一揮手就讓孩子變成超級天才,像蘇劉溢一樣10歲參加高考,進入重點大學。
俞敏洪說:「孩子的成長過程像一棵樹,澆了大量化肥可能會迅速成長,但到後期會衍生病態。」
因此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時循序漸進、因材施教,以「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的興趣班、超前教育來塞滿孩子童年時光,擠佔孩子玩耍時間,以分數論人生、以高考論成敗的教育方式,只會提前透支孩子的未來,讓孩子的性格、思維和情商畸形發展,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