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前教育」對孩子傷害最大:贏在起跑線,卻輸在終點

2020-09-03 媽寶園

《媽寶園》,一群智慧媽媽陪著寶長大,沒有華麗的句子,和你分享生活中育兒的故事!歡迎大家一起探討!當媽那些事兒


「超前教育」對孩子傷害最大:贏在起跑線,卻輸在終點!


一轉眼,又到了9月開學季。這幾天,領著孩子,前來報導的爸爸媽媽們,聊天的話題始終離不開「教育」二字。

「一個暑假,我兒子又學奧數,又學書法,還學了繪畫。」

「我女兒也差不多,整個假期都奔波在各種興趣班中,舞蹈、畫畫、唱歌。」

「雖說這興趣班,費用高,但為了孩子的未來,怎麼也得投入。」

「對啊,不然大家都在學,自家孩子不學,反而怕他輸在起跑線上了。」

……

事關孩子的「教育與未來」,父母們總是格外的焦慮,生怕一個不小心,孩子在起跑線上輸了。

誠如,近階段引發熱議的「量子波動速讀」視頻。一群孩子如同洗牌般翻書閱讀。該機構聲稱,只要掌握「量子波速」閱讀法,看一本10萬字左右的書籍,只需1-5分鐘。

而如此荒繆的說法,竟能讓家長們信以為真。

這令人匪夷所思的,打著科學幌子的培訓騙術,當我們在討論其騙取高額費用時,更應看到這背後是當代家長對「教育落後」的恐慌。以致於,每個父母都卯足了勁,爭破了頭,推著、扛著孩子往前、再往前,只為了孩子能領先同齡人。

超前教育,有何危害?

什麼是超前教育?

它是指讓孩子提前接受不符合其年齡段的教育。簡單來說,孩子被要求去學習較大年齡孩子的課程與知識,以此超越同齡人,顯得比同齡孩子更聰明。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父母對子女的最殷切期望。因此,在孩子出生後,父母開始著手準備各種早教遊戲,報名各種興趣班,只為了自家孩子不落後與他人。

可這樣做的後果,往往是孩子一天到晚忙得頭暈腦脹,而自己一點喘息的時間都沒有。

其實,短期來看,搶跑對孩子而言,能快速取得不錯的成績。但,從長遠來看,不過是偃苗助長,瞎忙活一場。

1. 讓思維固定化

超前教育,對孩子最大的傷害是,對其思維的限制。

0-6歲的孩子,在此階段本就充滿想像力和創造力。如果家長讓孩子接受「超前教育」。在老師的指導下,孩子被要求以固定的標準,去做題答題。久而久之,孩子雖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所提升,與此同時,卻慢慢失去了自己的想法,思維越來越固定化。

在嬰童時期,毫無疑問,孩子會遙遙領先,但步入二、三年級,卻在數學、讀寫等方面,都低於同齡人。

2. 影響長遠發展

德國團隊曾對兩所幼兒園的50名孩子進行追蹤調查,發現:其中以教授知識為中心的幼兒園,孩子因提前學習了知識,而超乎同齡人,但其優勢最多保持到4年級。而後開始出現成績下滑,特別在數學和閱讀方面,存在明顯劣勢。

舉個例子,備受家長們追捧的「珠心算」。幾乎所有孩子在歷經「幼升小」的階段,都會學習這門課程。在一、二年級,孩子往往表現出驚人的「天賦」,等到三、四年級卻因此而開始走下坡路。

反而,拖慢了孩子的學習進程,導致孩子雖贏在了起點,卻輸在了終點。

3. 影響心理健康發展

試著想下,孩子的世界,一旦全部被書本的知識及考試技巧的訓練所充斥,幾乎沒有任何豐富多彩的活動,這樣成長起來的孩子,不過是「學習的機器」,他或許智商過人,但性格、人格、心理等方面,卻無法得到健全發展。

曾經的少年天才張炘煬,這個2歲識字近2000個,2年讀完小學六年課程,10歲考進大學,後又成為最小碩士。可智商超群的他,以質的飛躍向前,而心智卻無法得到完善地發展。

「逼父買房、自私、虛榮」是身邊人給予他的評價。而這也是「超前教育」所帶來的最嚴重後果之一,孩子成為了不懂感恩的「白眼狼」。

此外,這類人因為從小超越同齡人,所以,往往更具虛榮心及優越感、功利性。對於他們而言,學識不是求知的渴望,不是個人的興趣,而是為了贏過別人,以獲得榮譽。

一旦遭遇挫折、失敗,就會更無法接受,自此一蹶不振,甚至走上不歸之路。

關於孩子的教育,應如何做?

1. 允許孩子一步步走

以色列,這個只有800多萬人口的國家,20年內誕生了10位諾貝爾獎得主。

這一斐然的成績,不在於其國人注重「超前教育」。恰恰相反的是,在18歲以前,國家所提供的學習環境都是非常自由與開放的。

以色列的小朋友進入幼兒園後,除了玩,還是玩,完全釋放孩子「好玩」的天性。而小學,雖不再是一天到晚的玩,但孩子的作業也少得可憐,每天下午1點半就能放學回家。

同樣,在中國家長引以為重的中學,放學就是接著補習。以色列的中學生卻經常三四點放學玩耍,不需要上任何補習班。

正因為18歲之前過於自由、散漫,以致於以色列的孩子在國際的競賽中,遠遠不如中國的孩子;而學習能力,也是被中國孩子遠遠甩在身後。數學、科學都排名41位,閱讀排在34名。

可,那又如何?這並不影響他們創新能力、科研能力的發展,並不影響人們對猶太人聰明的誇讚。

有人就會想,為什麼在學習領域中,表現平平無奇的他們,長大後突然「開竅」、變聰明了?

其實,以色列中小學的特色,看似自由、開放,全程都在玩,國際競賽成績也不理想,但遊戲、玩鬧等活動,卻能激起孩子的好奇心,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能力和閱讀能力。

所以,父母應給足孩子時間與耐心,讓孩子按著人生的軌跡,一步一步地慢慢走,好好學。打好基礎,才能為今後的成功奠定堅實的基石。

2. 什麼年齡就學什麼

在教育部曾發布《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便告誡家長、學校、社會三方,必須遵循兒童發展規律,讓孩子去學與自己年齡相符的事情。以更科學的教育方式,更好地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健康發展。

無論是「心急吃不了熱豆腐!」,還是「偃苗助長」所闡述的道理,同樣也適用於教育孩子這件事上。因此,只有在合適的年齡,做與之相符的事情,才能收穫想要的結果。

所以,讓正處於幼兒階段的孩子,專心、痛快地去玩、去開心大笑,讓孩子身心得到充分的放鬆和愉悅。之於他們何嘗不是一種教育,學習如何去玩,去開心,學會如何在逆境中保持樂觀向上。

平時,也可以多帶孩子外出遊玩,見識一些不一樣的食物,接觸一些不一樣的環境,並在保證安全、遵守規則的前提下,允許孩子自由去探索,以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通過讓孩子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來獲取實踐經驗,為後續發展做足準備。

在孩子的童年時期,允許孩子擁有一段笨拙、愛幻想、愛玩、愛胡言亂語的時光,對孩子而言,其實也是一種愛。

讓孩子在可以玩的年齡,放肆去玩,去折騰,不要總以成年人的眼光去評價孩子,去要求孩子,甚至去逼孩子提前學會「哥哥姐姐們」的知識。

適當的給予孩子理解和尊重,學會放手,讓孩子充分發揮自我想像力去創作「藝術」作品,以孩子的思維和角度去看事物,而不是為了達到父母的「期望」,被迫孩子放棄自我,接受千篇一律的訓練。這樣,才能更好地保有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如果孩子是一株植物,那麼只有呆在同一片土壤,才能得以長成參天大樹。

為人父母的我們,能做的就是,讓孩子按自己的成長節奏去成長,3歲時給他3歲的快樂,5歲時給他5歲的自由,會跳會笑會鬧,而不是只會學習,只在乎成績,只會機械化重複著……

還孩子以童年、以好奇心,讓他保持創造力、養成好習慣,是父母家庭教育中,必須堅守的目標。

要知道,孩子的成長,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一旦過早要求孩子,都會打亂原有的成長規律。父母千萬不要為了短期的「超越」而放棄了長遠的「考量。

只有父母放棄急功近利的焦慮心理,孩子才能得以正常、健康成長,才不會贏在起點,而最終輸在終點。而教育也才能真正步入正軌。

互動話題:你認為孩子接受「超前教育」如何?歡迎留言交流~

本文中的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歡迎分享收藏!謝絕抄襲!

本文章《媽寶園》原創,歡迎關注.點讚.點評.轉發文章。歡迎大家在下方多多留言交流育兒經驗!

相關焦點

  • 贏在起跑線上的孩子,何以輸在了終點線上?
    任天軍先生撰寫過一篇文章《輸在起跑線的德國孩子》(原在《芳草(經典閱讀)》 2014年11期 ),文章中說:德國禁止過早和過度開發孩子的智力,德國孩子在小學前的「唯一的任務」就是「快樂成長」。在上學前對孩子的「教育」重點放在三個方面:基本的社會常識;孩子的動手能力;保護孩子情感胚胎,培養情商,培養領導力。
  • 希望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贏在終點
    「我們不想一開始就把自己所有的體力、精力耗掉,不想急著衝刺,我們希望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贏在終點。」現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接受更好的教育。因此,在教育上的花費也越來越高,「花樣」也越來越多,學區房也應運而生,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更有甚者,有人花費巨資購買一間不能住人的倉庫當學區房,就是為了孩子能夠上更好的學校。
  • 《起跑線》電影賞析:贏在起點不算贏,輸在終點可是真正輸
    影片用多種角度詮釋「起跑線」,也讓「孟母三遷」的典故,映照在每一個如今的學齡前兒童的家庭裡!影片的敘事角度,也一度以母親的教育理念作為最高學術任務,但最終歸根結底,「入學形式」物化成了父母替孩子「順利報名」的死循環。
  • 教育最大的謊言之一: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教育界揠苗助長的事——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超前教育的提出知道提出「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口號的是誰嗎?是一家教育培訓機構,他們把教育比喻成賽跑,誰贏在了起跑線就會贏在終點。雖然超前教育是培訓機構的噱頭,但不可否認,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父母的焦慮。但是焦慮之下的超前教育,勢必會枉顧孩子的身心發展。超前教育的危害提前搶跑的意義有多大?
  • 輸在起跑線上又何妨,人生是馬拉松長跑,真正的教育是贏在終點
    牛頓、愛因斯坦、愛迪生等這些改變歷史的科學家,如果以學校成績來看,他們都是家長眼中不會讀書的人,我們都以為「天生我材必有用」,卻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參天樹木其實也是慢慢長成的,何必次次堅持贏在第一,暫時輸在起跑線上又何妨。
  • 輸在起跑線上,如何才能贏在終點
    烏龜跑得很慢很慢,兔子跑得很快很快,兔子處在領先的位置,兔子驕傲自滿,於是在領先的情況下睡著了,醒過來的時候烏龜已經到達終點了。比賽是一個過程,輸在起跑線上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直輸,可怕的是驕傲自滿。還沒跑到終點,就自動放棄了。槍聲響起的時候,每個人的反應是不一樣,衝出起點的時間必然不一樣。
  • 超前教育不是讓孩子贏在起跑線,是在消耗他的學習興趣
    現在很多父母聽信某些私家教育機構說的廣告語,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於是很多父母就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給孩子報名各種各樣的輔導班,孩子比大人還要忙,可是父母這樣做只會讓孩子感覺越來越累,父母自己的壓力也不小,金錢和時間的付出。
  • 翟天臨事件,贏在起跑線卻輸在了終點?
    被踢爆「學術不端」事件前,這是一個典型的贏在「起跑線」上的人。可是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腳?一朝敗露,就成了輸在「終點線」上的人。子曰「德不配位,必有災殃」,他們終有一日會從贏了「起跑線」變成輸在「終點線」。
  • 學生贏在了起跑線,可是輸在了終點,好的規劃不如教學生如何去做
    相信每個家長都希望學生能夠考上一個理想的大學,將來有一個好的前程,而讓學生有一個好的前程的關鍵不是你如何去規劃,不是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而是讓學生贏在終點。讓學生贏在起跑線真的重要嗎?其實讓學生贏在起跑線上也是一個重要的事情,而這個贏在起跑線上不是說去上各種的補習班或者是讓學生上很多的興趣班。
  • 孩子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 還能贏在終點嗎?
    最近熱映的一部印度輕喜劇影片《起跑線》,讓小編很感興趣。吸引我的主要是名字和豆瓣8.2的評分,但看完後卻笑不出來。有網友感嘆中國拍不出來這種片子的同時更感慨:中國教育的痛點,居然被一部印度電影展現的淋漓盡致。影片講述了一對年輕夫婦為上小學的女兒擇校而展開的一系列問題。
  • 很多家長給孩子灌這碗「毒雞湯」,贏了起跑輸在終點,醒醒吧
    教育是一個大的話題,是一門深奧的學問。我們的孩子到底該怎麼教育?又有哪些教育真正適合孩子未來發展?凡事都有兩面,有利有弊,再加上孩子本身個體的差異,很難有一個統一的標準。現在的父母對孩子的教育越來越重視。
  • 德國人的教育:讓孩子輸了起跑線,但卻讓孩子贏在了終點線上
    德國的教育體系在全球絕對是名列前茅的,世界上大量的一流、二流的院校都分布在德國的各地。所以有很多有孩子的家庭在選擇移民的時候選擇德國。但是德國和國內很緊繃,很焦慮的學習模式很不一樣,如果說按照中國的教育模式來做比較的話,那麼德國孩子都是輸在起跑線上的。
  • 讓孩子贏在「終點」而不是「起跑線」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這是現在很多家長都聽說過的一句教育理念。讓孩子儘早的接受教育,在孩子兩三歲的時候就慌忙讓他們學習認漢字,讓他們學習讀拼音。把一年級的事情都早早的在幼兒階段就完成了,這樣看起來確實比其他的小孩子要提前了好幾年,這是一種贏在起跑線的行為。但如果我們真的把學習看作一場賽跑的話,那麼你贏在了起跑線,並不意味著你就能在終點,因為科學的訓練體系需要包括熱身的一味的單純去搶起跑的速度。
  • 輸了起跑線卻贏在終點
    似乎家長們都覺得,越早受教育對孩子越有利,要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但是,中國的孩子從小就如此優秀,為什麼我們國家的諾貝爾獎得主屈指可數,而德國不過8千萬人口,卻能拿下一半的諾貝爾獎,這是為什麼呢?德國幼兒園看似放縱孩子玩,其實是一種隱形的教育方式,鍛鍊了孩子的獨立意識,還開發了孩子的創新思維。而中國的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被動地接受知識,這確實的恰恰是一種德國孩子有的創新能力。憑什麼德國才八千萬人,就能拿下一半的諾貝爾獎,結果也就顯而易見了。
  • 德國人的教育:讓孩子輸了起跑線,但卻讓孩子贏在了終點線上
    德國的教育體系在全球絕對是名列前茅的,世界上大量的一流、二流的院校都分布在德國的各地。所以有很多有孩子的家庭在選擇移民的時候選擇德國。但是德國和國內很緊繃,很焦慮的學習模式很不一樣,如果說按照中國的教育模式來做比較的話,那麼德國孩子都是輸在起跑線上的。
  •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是教育的一個偽命題
    所以,中國家長眼中的教育就是學業水平的出類拔萃,充其量拓展到音樂、美術等技能的獲得,關於道德品質修養的教育卻被廣泛忽略,生活能力的養成教育更是無人問津。這些觀念自然催生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中國式教育的「金科玉律」。
  • 輸在起跑線,贏在終點線?
    Osports 供圖  帶著一個負場打附加賽、輸在起跑線上的山東全運男籃,在逆境中爆發出了巨大的能量。繼首個比賽日逆轉山西隊之後,昨日在與北京隊的生死之戰中,山東隊又以79:73力克對手,拿下兩連勝,目前附加賽戰績為2勝1負,雖然還尚未掌握出線主動權,但希望也越來越大了。
  • 中國不輸在起跑線,美國贏在終點線
    有中美兩國的大學教育背景,目前在外企當高管,常年中美兩地跑。有兩個生在美國的女兒,當過中國的小留學生,目前在美國讀大學。作者希望通過一支筆,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和美國。「陽光下,快跑的未必能贏。」------ 《聖經 所羅門書》「不要輸在起跑線上!」
  • 「起跑線」的終點不是「北大清華」
    三十多年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火遍大江南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們紛紛將孩子送進各種培訓班裡,生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實際上又有多少家長懂得「起跑線」的真正含義,又有多少家長其實偏偏讓自己的孩子輸在了「起跑線上」?
  • 對孩子最大的傷害是超前教育!擁有這些習慣比學習成績更重要
    「超前教育」給孩子帶來哪些危害?在中小學階段,有哪些習慣的培養比學習成績還重要呢?01「超前教育」導致孩子厭學,這位媽媽後悔不已>我有這樣一位當媽的朋友,她自己的性格本來就很要強,這不,又聽信所謂的「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給孩子出了不少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