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的教育體系在全球絕對是名列前茅的,世界上大量的一流、二流的院校都分布在德國的各地。所以有很多有孩子的家庭在選擇移民的時候選擇德國。
但是德國和國內很緊繃,很焦慮的學習模式很不一樣,如果說按照中國的教育模式來做比較的話,那麼德國孩子都是輸在起跑線上的。
德國甚至在《基本法》中第七條中明確規定禁止設立先修學校。德國孩子在幼兒園的唯一任務就是快樂成長。在德國無論是網絡上,還是街頭上,往往是看不到任何的學前教育和補習班的廣告。
但就是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中,德國教育卻一直處於世界領先水平,讓孩子贏在了終點線上。
那麼為什麼 會這樣,我們可以具體看一看德國孩子小時候都是怎麼過的。
關於德國教育曾經有過這樣一個紀錄片叫做《Make Me a German》,是一對英國夫妻帶孩子正兒八經的過德國人的生活的一個故事。
他們去到的是一個德國一個普通城市,這樣也會更貼近德國人真實的生活。因為孩子還不到6歲,所以是需要上幼兒園的。
於是就帶孩子上幼兒園了,但是幼兒園和我們想像的幼兒園可不一樣,德國的幼兒園其實就是森林,也可以說森林就是孩子天然的幼兒園。
穿戴好衣服,坐在放倒的樹木上就可以上課了,而上課的內容也是我們萬萬想不到的,森林中不允許孩子帶玩具,老師也不會給孩子準備玩具,但是森林中任何東西都可以成為孩子的玩具。樹葉、樹枝,甚至可以自己發明玩具。
因為是在森林中,所以孩子也會爬樹,甚至會帶著孩子玩火。孩子的天性得到了最大程度地釋放。
當然,如果換做是在國內,那麼肯定會有一些家長說,這樣太不負責了,這對孩子來說有多危險呀。
但是德國一直是這樣教育孩子的,也很少有發生意外的情況。孩子只是小,但是並不是傻,孩子是懂得規避危險的,是天性使然。
孩子從小就爬樹,那麼自然就會在爬樹的過程中逐漸懂得如何才能保證自己不掉下去,以及掉下去的時候怎樣的姿勢地對自己能夠有最大的保護的。
其實和 德國一樣採用森林教育的還有芬蘭,在《他鄉的童年》中,芬蘭的幼兒園老師帶著孩子在森林裡面上課的時候就說,在森林裡,除了數學,孩子什麼都能學到。
這句話很值得家長細細品味。
這是在學校中,那麼在生活中呢,德國家長又是怎麼教育孩子的。
在德國,如果孩子要報什麼興趣班,畫畫彈鋼琴,基本上都是在6歲以上,因為此時孩子會有更獨立的思考能力,所以選擇了這個興趣甚至會成為孩子以後的職業。
那麼孩子在6歲前,家長其實也會很重視孩子的獨立能力培養,會帶著孩子做家務。
家長不要小瞧做家務,美國前任總統歐巴馬甚至將做家務寫入給孩子制定的家規當中。
德國家長做家務的時候其實不會全都包攬,在整個過程中,也會讓孩子幫忙。儘管是一些小事,基本是家長自己也可以做得到的。
那麼為什麼這樣做呢?
讓孩子明白,自己也是在這個家中生活的,所以做家務理應也有孩子一份,讓孩子逐漸從這些小事當中明白責任感。
而且當自己做好了一件事情,孩子自己也是很自豪地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自信心也被樹立了起來。
受到自己的存在感和價值——這是我們人類最基本的心理需求之一,即使是孩子也不例外。
德國媽媽一直都是認為能力大於成績,讓孩子成為獨立、完整的個體才是最重要的。
推薦一套由德國品的《德國幼兒自我管理圖畫書》,幫助孩子從懵懂探索到自理懂事,幫助2-5歲寶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形成健全的人格。
書中故事背景就設定在一個小鎮中,藍天白雲,而且和農場離得特別近,設計非常的貼近自然,讓生活在城市當中的孩子也可以感受到青青草地,潺潺流水。
除了環境的貼近自然,繪本的主題也都非常符合6歲前的孩子閱讀,都是一些培養孩子獨立性的,比如《和媽媽做餅乾》、《我會稱水果了》。
同時繪本中採用的插畫更是德國著名插畫師打造,極具鏡頭感,即使孩子識字不多,也可以通過觀察圖畫快速理解故事的內容。
12個成長故事,通過不同的角度來提升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推推薦給各位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