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的教育:讓孩子輸了起跑線,但卻讓孩子贏在了終點線上

2020-12-13 小婷老師育兒觀

德國的教育體系在全球絕對是名列前茅的,世界上大量的一流、二流的院校都分布在德國的各地。所以有很多有孩子的家庭在選擇移民的時候選擇德國。

但是德國和國內很緊繃,很焦慮的學習模式很不一樣,如果說按照中國的教育模式來做比較的話,那麼德國孩子都是輸在起跑線上的。

德國甚至在《基本法》中第七條中明確規定禁止設立先修學校。德國孩子在幼兒園的唯一任務就是快樂成長。在德國無論是網絡上,還是街頭上,往往是看不到任何的學前教育和補習班的廣告。

但就是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中,德國教育卻一直處於世界領先水平,讓孩子贏在了終點線上。

那麼為什麼 會這樣,我們可以具體看一看德國孩子小時候都是怎麼過的。

關於德國教育曾經有過這樣一個紀錄片叫做《Make Me a German》,是一對英國夫妻帶孩子正兒八經的過德國人的生活的一個故事。

他們去到的是一個德國一個普通城市,這樣也會更貼近德國人真實的生活。因為孩子還不到6歲,所以是需要上幼兒園的。

於是就帶孩子上幼兒園了,但是幼兒園和我們想像的幼兒園可不一樣,德國的幼兒園其實就是森林,也可以說森林就是孩子天然的幼兒園。

穿戴好衣服,坐在放倒的樹木上就可以上課了,而上課的內容也是我們萬萬想不到的,森林中不允許孩子帶玩具,老師也不會給孩子準備玩具,但是森林中任何東西都可以成為孩子的玩具。樹葉、樹枝,甚至可以自己發明玩具。

因為是在森林中,所以孩子也會爬樹,甚至會帶著孩子玩火。孩子的天性得到了最大程度地釋放。

當然,如果換做是在國內,那麼肯定會有一些家長說,這樣太不負責了,這對孩子來說有多危險呀。

但是德國一直是這樣教育孩子的,也很少有發生意外的情況。孩子只是小,但是並不是傻,孩子是懂得規避危險的,是天性使然。

孩子從小就爬樹,那麼自然就會在爬樹的過程中逐漸懂得如何才能保證自己不掉下去,以及掉下去的時候怎樣的姿勢地對自己能夠有最大的保護的。

其實和 德國一樣採用森林教育的還有芬蘭,在《他鄉的童年》中,芬蘭的幼兒園老師帶著孩子在森林裡面上課的時候就說,在森林裡,除了數學,孩子什麼都能學到。

這句話很值得家長細細品味。

這是在學校中,那麼在生活中呢,德國家長又是怎麼教育孩子的。

在德國,如果孩子要報什麼興趣班,畫畫彈鋼琴,基本上都是在6歲以上,因為此時孩子會有更獨立的思考能力,所以選擇了這個興趣甚至會成為孩子以後的職業。

那麼孩子在6歲前,家長其實也會很重視孩子的獨立能力培養,會帶著孩子做家務。

家長不要小瞧做家務,美國前任總統歐巴馬甚至將做家務寫入給孩子制定的家規當中。

德國家長做家務的時候其實不會全都包攬,在整個過程中,也會讓孩子幫忙。儘管是一些小事,基本是家長自己也可以做得到的。

那麼為什麼這樣做呢?

讓孩子明白,自己也是在這個家中生活的,所以做家務理應也有孩子一份,讓孩子逐漸從這些小事當中明白責任感。

而且當自己做好了一件事情,孩子自己也是很自豪地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自信心也被樹立了起來。

受到自己的存在感和價值——這是我們人類最基本的心理需求之一,即使是孩子也不例外。

德國媽媽一直都是認為能力大於成績,讓孩子成為獨立、完整的個體才是最重要的。

推薦一套由德國品的《德國幼兒自我管理圖畫書》,幫助孩子從懵懂探索到自理懂事,幫助2-5歲寶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形成健全的人格。

書中故事背景就設定在一個小鎮中,藍天白雲,而且和農場離得特別近,設計非常的貼近自然,讓生活在城市當中的孩子也可以感受到青青草地,潺潺流水。

除了環境的貼近自然,繪本的主題也都非常符合6歲前的孩子閱讀,都是一些培養孩子獨立性的,比如《和媽媽做餅乾》、《我會稱水果了》。

同時繪本中採用的插畫更是德國著名插畫師打造,極具鏡頭感,即使孩子識字不多,也可以通過觀察圖畫快速理解故事的內容。

12個成長故事,通過不同的角度來提升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推推薦給各位家長。

相關焦點

  • 德國人的教育:讓孩子輸了起跑線,但卻讓孩子贏在了終點線上
    德國的教育體系在全球絕對是名列前茅的,世界上大量的一流、二流的院校都分布在德國的各地。所以有很多有孩子的家庭在選擇移民的時候選擇德國。但是德國和國內很緊繃,很焦慮的學習模式很不一樣,如果說按照中國的教育模式來做比較的話,那麼德國孩子都是輸在起跑線上的。
  • 贏在起跑線上的孩子,何以輸在了終點線上?
    德國人為什麼獲諾貝爾獎人數多?這與其基礎教育有關。任天軍先生撰寫過一篇文章《輸在起跑線的德國孩子》(原在《芳草(經典閱讀)》 2014年11期 ),文章中說:德國禁止過早和過度開發孩子的智力,德國孩子在小學前的「唯一的任務」就是「快樂成長」。在上學前對孩子的「教育」重點放在三個方面:基本的社會常識;孩子的動手能力;保護孩子情感胚胎,培養情商,培養領導力。
  • 希望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贏在終點
    「我們不想一開始就把自己所有的體力、精力耗掉,不想急著衝刺,我們希望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贏在終點。」現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接受更好的教育。因此,在教育上的花費也越來越高,「花樣」也越來越多,學區房也應運而生,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更有甚者,有人花費巨資購買一間不能住人的倉庫當學區房,就是為了孩子能夠上更好的學校。
  • 孩子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 還能贏在終點嗎?
    有網友感嘆中國拍不出來這種片子的同時更感慨:中國教育的痛點,居然被一部印度電影展現的淋漓盡致。影片講述了一對年輕夫婦為上小學的女兒擇校而展開的一系列問題。他們為了女兒上最好的私立小學,不惜一切代價買學區房、炫富。然而五所小學有四所拒絕了他們。那句:「學校不想錄用店鋪老闆的孩子」,讓我也感到慚愧。店鋪老闆的孩子尚沒有資格,那我們農民的孩子還有機會嗎?也許有,但風鳳毛麟角。
  • 讓孩子贏在「終點」而不是「起跑線」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這是現在很多家長都聽說過的一句教育理念。讓孩子儘早的接受教育,在孩子兩三歲的時候就慌忙讓他們學習認漢字,讓他們學習讀拼音。把一年級的事情都早早的在幼兒階段就完成了,這樣看起來確實比其他的小孩子要提前了好幾年,這是一種贏在起跑線的行為。但如果我們真的把學習看作一場賽跑的話,那麼你贏在了起跑線,並不意味著你就能在終點,因為科學的訓練體系需要包括熱身的一味的單純去搶起跑的速度。
  • 《起跑線》電影賞析:贏在起點不算贏,輸在終點可是真正輸
    影片用多種角度詮釋「起跑線」,也讓「孟母三遷」的典故,映照在每一個如今的學齡前兒童的家庭裡!影片的敘事角度,也一度以母親的教育理念作為最高學術任務,但最終歸根結底,「入學形式」物化成了父母替孩子「順利報名」的死循環。
  • 輸在起跑線上又何妨,人生是馬拉松長跑,真正的教育是贏在終點
    牛頓、愛因斯坦、愛迪生等這些改變歷史的科學家,如果以學校成績來看,他們都是家長眼中不會讀書的人,我們都以為「天生我材必有用」,卻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參天樹木其實也是慢慢長成的,何必次次堅持贏在第一,暫時輸在起跑線上又何妨。
  •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一個古怪的命題
    印度有部電影,叫《起跑線》,影片講述的是一對中產階級夫婦為了讓孩子能夠從小就獲得最好的教育、走上人生巔峰而絞盡腦汁擇校的故事。這讓我想起了我們常說的那句話: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看得出,我們的孩子一生下來就站在了起跑線上。有的人說還要更早,從胎教開始。一群人在比賽場,站在同一條線前準備開跑,那條線是起跑線。
  • 總想贏在起跑線上,卻總輸在終點線前
    這年頭最高調地炫富是什麼:莫過於有個乖巧懂事成績優異又多才多藝的娃;小孩子才拼房、車、錢呢,張口閉口你家幾套房,我家幾套房,你家什麼車,我家什麼車; 回到我們的英語學習上,要想孩子英語學習領先:第一,與孩子什麼時候開始無關,與孩子的動力有關:就像龜兔賽跑,烏龜跑得慢,但一直前進,兔子跑得快,但總歇著不動,誰是贏家誰是輸家你們知道的;第二,與孩子的天賦無關,與孩子的方法有關
  • 教育最大的謊言之一: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教育界揠苗助長的事——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超前教育的提出知道提出「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口號的是誰嗎?是一家教育培訓機構,他們把教育比喻成賽跑,誰贏在了起跑線就會贏在終點。但孩子僅為了幾年的輝煌,就失去了童年,得不償失。可見,你即使贏在起跑線上,也容易倒在中途。「贏在起跑線上」不僅是失去童年,更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跟不上同齡人。
  • 「超前教育」對孩子傷害最大:贏在起跑線,卻輸在終點
    當媽那些事兒「超前教育」對孩子傷害最大:贏在起跑線,卻輸在終點!一轉眼,又到了9月開學季。這幾天,領著孩子,前來報導的爸爸媽媽們,聊天的話題始終離不開「教育」二字。 「一個暑假,我兒子又學奧數,又學書法,還學了繪畫。」
  • 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難道就不怕孩子「輸在終點線前」?
    起跑線上的站位,根本不會影響最終的比賽結果。補習機構大聲呼悠著「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如果家長盲從了,那就要做好讓孩子承受更大的「輸在終點線前」的思想準備了。而對於在一年級時就學習英文書寫的孩子來說,學習任務不光是「記憶」,還有「區分」。從難度上來說,「區分」是個技術活。如果孩子不是語言天賦異稟,那麼一定會有「分不清」的感覺。程度有輕有重而已。三、超前學習幾乎毫無用處。
  •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是教育的一個偽命題
    所以,中國家長眼中的教育就是學業水平的出類拔萃,充其量拓展到音樂、美術等技能的獲得,關於道德品質修養的教育卻被廣泛忽略,生活能力的養成教育更是無人問津。這些觀念自然催生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中國式教育的「金科玉律」。
  • 輸在起跑線上,如何才能贏在終點
    烏龜跑得很慢很慢,兔子跑得很快很快,兔子處在領先的位置,兔子驕傲自滿,於是在領先的情況下睡著了,醒過來的時候烏龜已經到達終點了。比賽是一個過程,輸在起跑線上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直輸,可怕的是驕傲自滿。還沒跑到終點,就自動放棄了。槍聲響起的時候,每個人的反應是不一樣,衝出起點的時間必然不一樣。
  • 讓孩子贏在起跑線,可贏了起跑線,孩子就知道怎麼跑了嗎?
    吃完飯後,他有些抱歉地對我說到,快要開學了,所以有很多孩子的家長打電話給我希望我幫他們的孩子分一個好班。我有些好奇地問道,現在小學班級就開始分重點班和普通班了嗎?他笑笑說,那倒沒有,只是有些老師資格比較老,而且往年教出的孩子的成績也還不錯,所以家長們就想讓他們的孩子去這些老師的班上,這些家長的本意就是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然後他又笑著補充了一句耐人尋味的一句話,有了起跑線,孩子就知道怎麼跑了嗎?
  • 家長|就算輸在起跑線,也要讓孩子贏在終點
    發令槍一響,四個小隊員像離弦之箭衝出起跑線。馬子惠剛一起步,就重重地摔了一跤,整個人趴倒在冰面。但小姑娘絲毫沒有猶豫,迅速爬了起來,奮力追趕。 Q 「贏在起跑線」與「彎道超車」
  • 敢於讓孩子輸在起跑線 把失敗的權利還給孩子
    □人生是馬拉松,「輸在起跑線」並不可怕,可怕的反而是「贏在起跑線」的傻跑。 □家長的虛榮是孩子急功近利的起跑線,越跑離心理終點越遠…… 前些天,我轉發了日本孩子在攝氏4度的嚴寒中,僅穿短褲在公路上「裸奔」的微博,立即引起熱評。這些赤裸上身的孩子,有的摔倒,但立即爬起來繼續跑;不少小朋友凍得大哭,但在老師、家長的鼓勵下流著淚跑向終點。
  •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必須要贏在子宮裡?孩子早期教育怎麼做?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是很多家長的至理名言。什麼是起跑線?怎麼才能不輸?這個問題,無數的虎爸虎媽有著百般的方法。北京西城區上個月剛剛明確了區內「多校劃片、六年一學位」,在「731」這個大關口,有多少家庭砸鍋賣鐵,豪擲千萬地在關門前搶購老破小。誇張嗎?一點都不。
  • 教育,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從孟母三遷談孩子的起跑線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個說法從什麼時候開始流行起來的已經無法考究,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句話在中國家長中非常流行。今天就讓我們來談一談什麼才是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當自己忙了一天回家後,看到孩子還是不聽話,恐怕無視、生氣,怒吼會是更多父母的選擇吧。就算能靜心的教育,但卻會發現現在的學習知識太過變態,大多數父母甚至在學習上還不如自己的孩子。
  • 學生贏在了起跑線,可是輸在了終點,好的規劃不如教學生如何去做
    這種現象其實生活中很常見,家長們才能夠小就給孩子安排好了學習,覺得不讓學生輸在起跑線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可是很多家長最終敗給了終點線。家長們在前期的時候給學生規劃的非常好,但是在過程中的實施中學生才是那個主體,他們如何去做才是主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