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難道就不怕孩子「輸在終點線前」?

2020-12-13 實話癮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

起跑線上的站位,根本不會影響最終的比賽結果。

補習機構大聲呼悠著「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如果家長盲從了,那就要做好讓孩子承受更大的「輸在終點線前」的思想準備了。

人生是長跑,有些家長卻只注意前半程

一、學齡前兒童,最重要的就是玩。

人在不同的年齡,有不同的生理特點。在學齡前的這段時間,是人的智力發育最快的階段(從小貓小狗的水準,躍升成為地球上最聰明的生物)。而如何促進智力發育呢?一個字:玩。

雖然不同的玩法,收效是會有顯著的不同;但可以確定的是,再差的玩法,也比「學習」要更適合開發兒童的智力。

很多家長喜歡讓學齡前兒童背古詩、背國學經典、背城市名稱。這些東西都非常有價值,但是,如果不是孩子理解的東西,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就會把它們忘乾淨——除非你反反覆覆的背。

這種行為的成本,孩子們是支付不起的——他們在上學前僅有的六年時間裡,要爭分奪秒地鍛鍊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了。知識性的東西,和想像力、創造力的珍貴程度,完全不能相提並論。

當然,背誦,可以練記憶力,但是根據《刻意訓練》一書中的實驗結果,記憶力這東西,長大了練,也有效果,可以不用太急。

繼續用馬拉松比賽來類比「讓學齡前兒童學習小學內容」的行為,那就好比:別人都在做熱身運動時,你卻自作聰明地站著最靠前的位置——缺乏熱身,比賽中途就會抽筋,就會受傷(厭學、後勁兒不足),根本笑不到最後。

二、如果在三年級之前學習英語書寫,您的孩子多半會弄混英文字母和漢語拼音。

英語和漢語拼音的書寫實在太像了!而在發音方面,則是半像不像。

對於不接觸英文的孩子來說,經過一、二年級時的學習,已經可以熟練掌握漢語拼音了。此時學習英文,相當於學了一個「漢語拼音的親戚」,不但不會弄混,還可以利用字形相近的特點,巧妙記憶。

而對於在一年級時就學習英文書寫的孩子來說,學習任務不光是「記憶」,還有「區分」。從難度上來說,「區分」是個技術活。如果孩子不是語言天賦異稟,那麼一定會有「分不清」的感覺。程度有輕有重而已。

三、超前學習幾乎毫無用處。

教育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雙生子爬樓梯實驗。選一對兒雙胞胎進行實驗,哥哥出生幾個月後,就開始練習爬玩具樓梯;弟弟晚起步若干周。在一段時間後,弟弟和哥哥爬得一樣好——因為弟弟練習時,腰腿肌肉已經發育完善,練習爬樓梯事半功倍;而哥哥在練習時,肌肉發育還不到位,事倍功半不說,高於自身承受能力訓練,更是壓制了肌肉的發育。

對於文化課的學習也是相同道理。

比如,「四則混合運算的簡便算法」,對小學四、五年級的學生來講,是難點;對初三的學生來說,卻是自然而然就人人都會的技巧。何故?孩子年齡大了,智力發育更完善了,小學五年級練一小時所能達到的學習目標,可能初三時,五分鐘就可以搞定。

再比如語文的「修改病句」能力,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根本連是不是病句都判斷不出來,更別說修改了。而隨著年齡增長,多說上幾年漢語,高中的學生們,不需要任何的練習,也都會做「修改病句」的題。

雖然不能說,超前學習新課程,就是純粹的無用功。只不過,這樣做的收益,實在是小之又小。

什麼樣的孩子適合超前學習呢?只有那些「再怎麼複習,提高的空間也不大了」、「再怎麼考,都能趨近於得滿分了」的學生,才適合超前學習。

否則的話,還是乖乖把學過的內容做到「爛熟於胸」和「融會貫通」,對孩子的提高更大。

我國的教育系統,養著數量龐大的「專家」。雖然「專家」的一些理論、觀念是被普通民眾蔑視、鄙夷的,但至少在「什麼年紀學什麼內容」這一點上,專家們的尺度把握是很給力的。

是幾年級的學生,就學幾年級的內容。盲目的搶跑,只能是揠苗助長。

相關焦點

  • 贏在起跑線上的孩子,何以輸在了終點線上?
    任天軍先生撰寫過一篇文章《輸在起跑線的德國孩子》(原在《芳草(經典閱讀)》 2014年11期 ),文章中說:德國禁止過早和過度開發孩子的智力,德國孩子在小學前的「唯一的任務」就是「快樂成長」。在上學前對孩子的「教育」重點放在三個方面:基本的社會常識;孩子的動手能力;保護孩子情感胚胎,培養情商,培養領導力。
  • 希望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贏在終點
    「我們不想一開始就把自己所有的體力、精力耗掉,不想急著衝刺,我們希望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贏在終點。」現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接受更好的教育。因此,在教育上的花費也越來越高,「花樣」也越來越多,學區房也應運而生,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更有甚者,有人花費巨資購買一間不能住人的倉庫當學區房,就是為了孩子能夠上更好的學校。
  •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一個古怪的命題
    印度有部電影,叫《起跑線》,影片講述的是一對中產階級夫婦為了讓孩子能夠從小就獲得最好的教育、走上人生巔峰而絞盡腦汁擇校的故事。這讓我想起了我們常說的那句話: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看得出,我們的孩子一生下來就站在了起跑線上。有的人說還要更早,從胎教開始。一群人在比賽場,站在同一條線前準備開跑,那條線是起跑線。
  • 不怕輸在起跑線,就怕停滯不前
    總是有家長說:「要給孩子提供最好的條件,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也有人說:「人生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是不是起跑線就決定了終點?贏在起跑線,就能一直贏了嗎?莫言從一個十二歲輟學的孩子,到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可以說是「輸在起跑線,贏在終點」的勵志典範。雖然輸在了起跑線,只要堅持前行,最終會到達終點。堅持繼續奔跑,才是到達終點的必要條件。
  • 總想贏在起跑線上,卻總輸在終點線前
    (接上文)          很多家長怕孩子落後,早早地就給孩子新概念英語學起來!
  • 孩子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 還能贏在終點嗎?
    影片講述了一對年輕夫婦為上小學的女兒擇校而展開的一系列問題。片中犀利又不失幽默的呈現出了中產家庭的焦慮、貧富差距、階級對立。社會不公等現狀。他們為了女兒上最好的私立小學,不惜一切代價買學區房、炫富。然而五所小學有四所拒絕了他們。
  • 德國人的教育:讓孩子輸了起跑線,但卻讓孩子贏在了終點線上
    德國的教育體系在全球絕對是名列前茅的,世界上大量的一流、二流的院校都分布在德國的各地。所以有很多有孩子的家庭在選擇移民的時候選擇德國。但是德國和國內很緊繃,很焦慮的學習模式很不一樣,如果說按照中國的教育模式來做比較的話,那麼德國孩子都是輸在起跑線上的。
  • 教育,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從孟母三遷談孩子的起跑線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個說法從什麼時候開始流行起來的已經無法考究,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句話在中國家長中非常流行。今天就讓我們來談一談什麼才是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雖然房貸和借款不知道要多久才能還清,但似乎已經看到孩子在學區房出生,且生在了一個相對較高的起跑線上,順理成章的上了雙語幼兒園,重點小學,重點中學,重點高中,清華北大已經在招手了。然而事情真的是這樣嗎?讓我們完整的看一下孟母三遷的故事。「昔孟母,擇鄰處」,孟子的母親為了孟子有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經過三次搬家搬到了學堂旁。
  • 有多少父母能做到,不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沉迷手機遊戲、學習上總怕多付出、還不願接受批評教育。我和他爸跟他說什麼,他都覺得我們是在逼迫他,沒有站在他的角度考慮。 自進入六年級以來,哥哥整個人都跟以前不一樣了。 用老師的話說,就是他現在學習目標明確、態度端正、心態極好。
  • 德國人的教育:讓孩子輸了起跑線,但卻讓孩子贏在了終點線上
    德國的教育體系在全球絕對是名列前茅的,世界上大量的一流、二流的院校都分布在德國的各地。所以有很多有孩子的家庭在選擇移民的時候選擇德國。但是德國和國內很緊繃,很焦慮的學習模式很不一樣,如果說按照中國的教育模式來做比較的話,那麼德國孩子都是輸在起跑線上的。
  • 《起跑線》電影賞析:贏在起點不算贏,輸在終點可是真正輸
    影片用多種角度詮釋「起跑線」,也讓「孟母三遷」的典故,映照在每一個如今的學齡前兒童的家庭裡!影片的敘事角度,也一度以母親的教育理念作為最高學術任務,但最終歸根結底,「入學形式」物化成了父母替孩子「順利報名」的死循環。
  • 敢於讓孩子輸在起跑線 把失敗的權利還給孩子
    □人生是馬拉松,「輸在起跑線」並不可怕,可怕的反而是「贏在起跑線」的傻跑。 □家長的虛榮是孩子急功近利的起跑線,越跑離心理終點越遠…… 前些天,我轉發了日本孩子在攝氏4度的嚴寒中,僅穿短褲在公路上「裸奔」的微博,立即引起熱評。這些赤裸上身的孩子,有的摔倒,但立即爬起來繼續跑;不少小朋友凍得大哭,但在老師、家長的鼓勵下流著淚跑向終點。
  • 什麼叫「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原來是這樣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沒什麼錯,只是很多人理解錯了首先要明白起跑線在哪?很多人都沒搞懂起跑線就亂跑沒搞懂起跑線,就不知道終點在哪,結果跑的方向錯誤,但無法回起點重新再來其實所謂的起跑線,也就是人生的起點,出生的那一刻。
  •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什麼才是孩子人生真正的起跑線?
    現在有些家長,從小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興趣班,輔導班,綜合理由是「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可是這個「起跑線」到底在哪裡?它的本質又是什麼?有些家長也會為了這個「起跑線」而焦慮! 家裡有孩子的時候,我們家長難免不對「起跑線」這個詞感到敏感。
  • 輸在起跑線上又何妨,人生是馬拉松長跑,真正的教育是贏在終點
    牛頓、愛因斯坦、愛迪生等這些改變歷史的科學家,如果以學校成績來看,他們都是家長眼中不會讀書的人,我們都以為「天生我材必有用」,卻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參天樹木其實也是慢慢長成的,何必次次堅持贏在第一,暫時輸在起跑線上又何妨。
  •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其實人生是一場馬拉松
    不知道什麼人,什麼時候,提出了一條並沒有什麼理論依據的觀點: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自從有了這條線,多少家長奔波這、焦慮著;多少孩子負重前行,挑起了與年齡不相符的重擔。可這條起跑線到底在哪裡,誰也不知道。
  •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可能會讓孩子輸在終點線上
    撰文 | 丁玖十年前我回國時,讀到《文匯報》2009 年5月9日刊登的北京理工大學教育專家楊東平的文章《奧數熱、擇校熱是不治之症嗎?》。該文批評了在中國膾炙人口的一句口號: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十年過去了,這句違背教育基本規律的口號依然響徹雲霄,成為數不勝數的教師、家長教育孩子的座右銘。
  •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稱之為惡毒,一點不為過
    中國文字博大精深,不知道從何時起,某些人卻變著「花招」的把文字玩出各種「新花樣」,其中就有這句「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乍一聽這句話,大多數人都覺得有點道理,不輸在起跑線上,對啊,沒毛病啊,誰也不想輸啊,誰都想贏啊!但仔細想想,卻總感覺十分彆扭,什麼是起跑線?起跑線如何界定?
  • 「絕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說法對嗎?
    輕的父母非常重視孩子的智力發展,在「絕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口號號召下,全家人一起行動,進行著養龍育鳳工程。當快到終點時突然轉過頭來瞅著別人自己卻不動了,全家人揪心地著急,她還是坐著不動,看著別人爬到終點。父母對此不得其解,為什麼她會停下來不動了呢?他們應該去想想孩子在想什麼,孩子的小腦瓜中可能是在問:「他們到哪裡去了?」「為什麼只有我一個人在爬?」「轉過頭來看看吧。」「哇!他們爬得好快啊。」
  • 輸在起跑線上,如何才能贏在終點
    烏龜跑得很慢很慢,兔子跑得很快很快,兔子處在領先的位置,兔子驕傲自滿,於是在領先的情況下睡著了,醒過來的時候烏龜已經到達終點了。比賽是一個過程,輸在起跑線上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直輸,可怕的是驕傲自滿。還沒跑到終點,就自動放棄了。槍聲響起的時候,每個人的反應是不一樣,衝出起點的時間必然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