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場馬拉松。
起跑線上的站位,根本不會影響最終的比賽結果。
補習機構大聲呼悠著「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如果家長盲從了,那就要做好讓孩子承受更大的「輸在終點線前」的思想準備了。
一、學齡前兒童,最重要的就是玩。
人在不同的年齡,有不同的生理特點。在學齡前的這段時間,是人的智力發育最快的階段(從小貓小狗的水準,躍升成為地球上最聰明的生物)。而如何促進智力發育呢?一個字:玩。
雖然不同的玩法,收效是會有顯著的不同;但可以確定的是,再差的玩法,也比「學習」要更適合開發兒童的智力。
很多家長喜歡讓學齡前兒童背古詩、背國學經典、背城市名稱。這些東西都非常有價值,但是,如果不是孩子理解的東西,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就會把它們忘乾淨——除非你反反覆覆的背。
這種行為的成本,孩子們是支付不起的——他們在上學前僅有的六年時間裡,要爭分奪秒地鍛鍊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了。知識性的東西,和想像力、創造力的珍貴程度,完全不能相提並論。
當然,背誦,可以練記憶力,但是根據《刻意訓練》一書中的實驗結果,記憶力這東西,長大了練,也有效果,可以不用太急。
繼續用馬拉松比賽來類比「讓學齡前兒童學習小學內容」的行為,那就好比:別人都在做熱身運動時,你卻自作聰明地站著最靠前的位置——缺乏熱身,比賽中途就會抽筋,就會受傷(厭學、後勁兒不足),根本笑不到最後。
二、如果在三年級之前學習英語書寫,您的孩子多半會弄混英文字母和漢語拼音。
英語和漢語拼音的書寫實在太像了!而在發音方面,則是半像不像。
對於不接觸英文的孩子來說,經過一、二年級時的學習,已經可以熟練掌握漢語拼音了。此時學習英文,相當於學了一個「漢語拼音的親戚」,不但不會弄混,還可以利用字形相近的特點,巧妙記憶。
而對於在一年級時就學習英文書寫的孩子來說,學習任務不光是「記憶」,還有「區分」。從難度上來說,「區分」是個技術活。如果孩子不是語言天賦異稟,那麼一定會有「分不清」的感覺。程度有輕有重而已。
三、超前學習幾乎毫無用處。
教育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雙生子爬樓梯實驗。選一對兒雙胞胎進行實驗,哥哥出生幾個月後,就開始練習爬玩具樓梯;弟弟晚起步若干周。在一段時間後,弟弟和哥哥爬得一樣好——因為弟弟練習時,腰腿肌肉已經發育完善,練習爬樓梯事半功倍;而哥哥在練習時,肌肉發育還不到位,事倍功半不說,高於自身承受能力訓練,更是壓制了肌肉的發育。
對於文化課的學習也是相同道理。
比如,「四則混合運算的簡便算法」,對小學四、五年級的學生來講,是難點;對初三的學生來說,卻是自然而然就人人都會的技巧。何故?孩子年齡大了,智力發育更完善了,小學五年級練一小時所能達到的學習目標,可能初三時,五分鐘就可以搞定。
再比如語文的「修改病句」能力,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根本連是不是病句都判斷不出來,更別說修改了。而隨著年齡增長,多說上幾年漢語,高中的學生們,不需要任何的練習,也都會做「修改病句」的題。
雖然不能說,超前學習新課程,就是純粹的無用功。只不過,這樣做的收益,實在是小之又小。
什麼樣的孩子適合超前學習呢?只有那些「再怎麼複習,提高的空間也不大了」、「再怎麼考,都能趨近於得滿分了」的學生,才適合超前學習。
否則的話,還是乖乖把學過的內容做到「爛熟於胸」和「融會貫通」,對孩子的提高更大。
我國的教育系統,養著數量龐大的「專家」。雖然「專家」的一些理論、觀念是被普通民眾蔑視、鄙夷的,但至少在「什麼年紀學什麼內容」這一點上,專家們的尺度把握是很給力的。
是幾年級的學生,就學幾年級的內容。盲目的搶跑,只能是揠苗助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