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些家長,從小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興趣班,輔導班,綜合理由是「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可是這個「起跑線」到底在哪裡?它的本質又是什麼?有些家長也會為了這個「起跑線」而焦慮!
家裡有孩子的時候,我們家長難免不對「起跑線」這個詞感到敏感。因為很多時候,父母都聽過,「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個響亮的「教育理念」,而且也正在努力「實踐」這個所謂的「教育理念」。
「起跑線」這一概念本來是田徑比賽等相關活動的專用術語,可是現在竟然被「移植」進教育領域,並還「迷惑」住一大批父母,可見其「不簡單」。
我們父母可以想想看,這個口號是誰提出來的?難道是真正的教育學家提倡嗎?我想聽到這個口號更多的時候,是我們家長去給孩子報課外輔導班的時候,聽到教育機構這樣說的吧。
鄰居張姐在她的女兒兩歲時,就給孩子報了舞蹈班,三歲給孩子報鋼琴班,現在孩子6歲了,開始報了英語班,張姐經常說這樣的一句話,「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女孩子從小多學一些才藝,將來對她的人生會有幫助。
可見張姐比較認同,「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樣的教育理念,並認為孩子越早學習越多,就會對孩子以後的人生有幫助。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的一位副司長,曾經說:「在我看來,人生是長跑,起步早晚並不能決定一個人的一生發展。」
最近幾年,孩子們因為學習壓力過大而走向極端的報導屢見不鮮,很多孩子就是因為不適當的「起跑」而患上了不同程度的抑鬱,狂躁,焦慮等心理障礙性疾病,甚至有個別的孩子還因此走上了不歸路……
孩子的童年是一次旅行,而不是一場比賽,人生不是「百米跑」,而是一個長長的「馬拉松」,孩子應該贏的是整個人生,而不是某一個階段。
家長千萬不要把孩子的童年變成一場又一場的「競技比賽」,否則只會讓孩子苦不堪言,所以不要讓孩子在「東奔西跑」中錯過了美好的童年。
記得曾經有一位準媽媽說:「我和老公已經做好了,孩子出生後的教育計劃,希望寶寶一出生就能接受最好的教育,萬萬不能讓孩子輸在人生的起跑線上。」
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越來越多的父母開始重視早教,甚至從孩子學會說話那天開始,就教他們識字,算術,學英語,背古詩詞,很多上小學甚至上幼兒園的孩子,幾乎失去了玩耍的時間,雙休日和假期,被各種課外班安排的滿滿當當。
我們來看一下,當孩子考試不理想告訴媽媽時,兩位媽媽不同的回答體現了,何謂孩子真正的起跑線?
第一位媽媽
孩子:媽媽,我這次考試考80分。
媽媽:你咋考的,怎麼這次還沒有小軍考得好?
孩子:我也不知道。
媽媽:好好學習吧,再不好好學,你真的輸在起跑線上了!
第二位媽媽
孩子:媽媽,我這次考試80分。
媽媽:還不錯,只要加把勁兒,爭取下次考到90分。
孩子:可我沒有同桌考的好。
媽媽:寶貝,不要總跟別人比較啊。
孩子:可我老師說,不贏過別人就要輸在起跑線上了。
媽媽:你的人生才剛剛開始呢,你只要盡力做好就夠了,寶貝,媽媽送你一句話,一輩子都要和別人去比較,是人生悲劇的源頭。你的人生沒有起跑線,人生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充實自己,同時去享受你應得的快樂的過程。
讓孩子無需和別人比較,讓孩子朝著自己希望的方向成長,這才是成功的起跑線,這也是成功父母的遠見。
在《中國家庭育兒方式研究》報告中,就「您認為孩子競爭起跑線應該設在什麼階段」這個問題,分別有43%的媽媽們認為,孩子競爭的起跑線從胎教開始;25%的媽媽認為,孩子競爭的起跑線在進幼兒園之前;24%的媽媽認為應該設在孩子上幼兒園之後和讀小學之前。
綜合所有的媽媽的選擇,中國孩子的競爭起跑線平均設在寶寶出生後的第18個月,這堪稱此次研究報告的一個「大」發現。
所謂「路遙知馬力」,都是跑的馬拉松,一步一步向前走,關鍵是堅持不懈,不認輸不放棄。家長可以告訴孩子,笑到最後才是真正的贏家,就算起跑,再怎麼用力也只是開始,如果這個漫長的過程不努力,也贏不到最後的!
關於「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一理念,我們家長應該有更深的了解:
首先,「起跑」很重要,但是不應該過分重視起跑線的輸贏,對於每個孩子來講,早教是孩子跑得快跑得遠的前提,但家長如果過分重視起跑線的輸贏,必然讓早期教育變成單純的知識灌輸,這樣將會抹殺孩子們的本真和天性。
其次,教育的輸贏不在於孩子認識了多少字,會做多少題,而在於孩子人格是否健全,是否擁有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是否能適應將來社會的發展需求。一時的輸贏不能決定孩子未來的發展,與其拔苗助長,不如尊重孩子的發展規律,從孩子的興趣點出發慢慢成長。
最後,贏在起跑線上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家長的言傳身教,早教是一種早期教育,其效果很難保持,而孩子性格的塑造,習慣的養成,最好的方式是家長的言傳身教。
因此,我們不否認早期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但是家長也不要依戀於「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樣的說法,我們應更應尊重孩子的天性,還孩子一個快樂、簡單的童年。
我是柒月媽媽,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我們互相學習,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努力前行!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