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起跑線到底在哪裡?

2020-12-16 陪寶寶寫日記

我曾經在網上看到過這樣一個問題:「孩子考試結束後最害怕的是什麼?」有人說是考試成績下來的那一刻,但更多人說的是害怕考試完開家長會。

為什麼會害怕開家長會呢?因為優秀拔尖的孩子畢竟是少數的,多半的家長在會後,會各種指責孩子,這裡問題,那裡錯誤,這樣的家長其實大多是在羨慕別人家孩子「真的很爭氣」的同時,恨鐵不成鋼地發洩自己內心的情緒。所以一到開家長會,很多孩子都戰戰兢兢的,內心充滿了焦慮。

可是,「別人家孩子」真的就比自己家孩子優秀嗎?說好的同一起跑線起跑,為什麼有的孩子坐起了奔馳?

01、起跑線能不能決定孩子的未來

前段時間我看了一期《極限挑戰》,這期《極限挑戰》的主題是知識改變命運。節目組到了上海一所高中,組織了一場高三學生的「高考衝刺誓師大會」。

極限男人幫走進學校,向參加誓師大會的高三同學們問了6個關於「人生起跑線」的問題,這些問題都是跟父母有關的,如果題目裡的情況符合就可以前進6步,回答「否」則原地不動。

第一問:你的父母都接受過大學以上教育嗎?一部分學生自信地走出來,臉上掛著藏不住的微笑。第二問:你的父母是否為你請過一對一家教?又是一部分學生從起點向前走去,已經走到第二排的孩子又有人往前邁步。第三問:你的父母是否讓你持續學習功課外的一門特長且目前還保持一定水準?一個小姑娘看著身邊的同學已經連著往前走了三排,而自己仍在原地一絲未動,看上去有些失落。短短三題過後,學生們已經分布成了明顯的幾條線。第四問:你的父母是否讓你擁有過一次出國旅行?又有一部分同學開始向前走,不過令人思考的是,這次前進的,沒有一個是三問後還在起點的孩子。第五問:你的父母是否承諾過你要送你出國留學?一個綠衣服踏步向前。第六問:從小到大你是不是父母心中的驕傲,他們是否一直在親朋面前誇獎你?六道問題問完,最終有一位女孩站到了最前,但仍有四位同學留在了起點。

從開始到結束,旁邊的同學一個個跨步前行,而只剩幾個一步沒有動,呆呆的站著。不知道那個時刻他們的內心在思考些什麼?又能思考些什麼?

現場的學生們已經站成了「立」字型,梯隊明顯。有人一路領先,有人卻停留原地。

如果按現在的距離為各自的起點,已經有不少學生比同齡人領先不少。然而這些領先的優勢和這些孩子們並沒有關係,他們之所以比別人站在前面靠的是父母創造的優勢。

節目組隨後宣布,按照現在的距離,請同學們奔跑至體育館,只有前20名才能獲得獎品。

從這樣的起跑線開始向前,站在最前面的同時肯定是佔著絕對的優勢,然而,事實證明,很多跑進前20名的同學,起跑線並不是最前面的那個,他們用自己的努力,超越了對手!

視頻最後男人幫也接受同樣的問詢,出乎意料的是,黃渤、黃磊、王迅、羅志祥、孫紅雷、張藝興,這六位在娛樂圈都稱得上功成名就的明星,都不是起跑線上的領先者——第五個問題結束,成員全部原地不動;所有問題問完,黃磊、黃渤、王迅都還停在原地。

他們都已經取得了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但是在這條關於父母的起跑線上,他們幾乎都留在原地,就連黃磊黃渤都邁不出半步。

在子女的成長過程中,很多父母會拼盡了全力去給孩子創造一個優越於他人的學習和生活條件,然而,父母的努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無論起跑線在哪,無論落後多久,孩子都能夠咬緊牙關奮力向前,最終取得勝利。

02、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

之前看過一部印度電視,名字就叫《起跑線》。影片用一句話概括了整部電視的主題,那就是「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電影裡的主人公拉吉的妻子想通過上名校來讓孩子在超越常人的起跑線上起跑,在她的心裡是這樣想的:「要是不上名校,那他長大就上不了名牌大學,如果不上名牌大學,那她就去不了外企上班;要是去公立學校,就會學壞,要是學壞了,就會吸毒。」

拉吉的妻子並不是個體,她代表著現實生活中千千萬萬個焦慮的父母,很多人認為一所好的學校就是好的起跑線,對父母而言是打破階層不公的敲門磚,對孩子而言更是防止孩子人生下滑的兜底。

拉吉夫妻兩個為了讓孩子上最好的學校,不惜搬離原來的家、花重金給孩子報最好的補習班、行賄,各種方法都用盡了,到最後不得不隱藏經濟實力偽裝成窮人,試圖通過這個方式來得到貧窮孩子才有的「特殊名額」。

然而,這並不是結局,在經過這一系列輾轉的過程後,雖然他們如願以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可是卻又同時失去了很多更加寶貴的東西。

直到最後拉吉才明白了,這一路他們為了孩子上名校所經歷的艱辛,只為了讓他們重新發起對教育本質的探索、追尋和審視過程。

那麼教育的真正意義是什麼?

為人父母的我們,總想給孩子最好的,也曾經以為擁有地位便擁有了一切。但我們卻忘了,我們所渴望的、認定的「好地位」,對孩子來說適不適合。

我們想盡辦法為孩子創造的環境,到底是不是真的能幫助孩子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教育本身並沒有分層,往往是我們的執念,讓我們看不清教育的本質。

比表面的層級更重要的,是孩子內在的價值觀的取向,是孩子是否不管處於什麼情況下都能保持那份真心,是孩子坦蕩蕩地活在這個世界上的那份善良和磊落。

03、什麼是真正的起跑線

童話大王鄭淵潔寫了篇文章《請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如果孩子的人生屬於短跑,只有區區十幾年,您一定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都知道百米賽的關鍵往往是起跑,起跑領先了,就成功了一大半。但是假如家長對孩子的壽命預估較長,就相當於孩子的人生是參加一場馬拉松長跑競賽,起跑線是否領先就不重要了。馬拉松競賽的特點是誰笑在最後誰笑得最好。」

那麼作為父母,真正要給孩子提供什麼樣的「起跑線」呢?

一、給予孩子一定的「學前教育」

神經教育學、腦科學和認知神經科學等研究發現,0-3歲是兒童發展的關鍵期,但兒童發展不等於兒童教育,不等於幼兒園教育,更不等於提前教小學的課程,而是父母用愛和陪伴來完成的親子互動。不要輸在起跑線上,漸漸演變成讓孩子早些認字、背詩、讀英語甚至提前學小學課程的口號,顯然是被全社會誤讀了。

如果說在上學前對孩子非要進行「教育」的話,那「教育」的重點只有三個方面:①基本的社會常識,比如不允許暴力、不大聲說話等。②孩子的動手能力,在幼兒園期間孩子會根據自己的興趣參與手工製作,讓他們從小就主動做具體的事情。③保護孩子情感胚胎,培養情商,培養領導力。

二、保護好孩子的好奇心

過去30年的科學研究發現,嬰兒並非一張白紙,他們其實能觀察,也懂得利用計算,進而理解外部事物。他們認知世界的方式其實和科學家很像,都是通過觀察、模仿、探究、實驗等方式,可以說,孩子是天生的科學家。

作為父母,應該善於保護孩子的好奇心,讓他仔細觀察生活,用興趣作為他學習的老師。鼓勵孩子大膽想像與猜測,並陪同他們一起耐心地探索與發現,解開更多的秘密。要記住童心未泯是很重要的。孩子的好奇心是最可貴的。那些問出來的十萬個為什麼,可以一起和孩子找出答案!對於孩子感到新奇的事物,我們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去幹擾寶貝!

三、把孩子看成一粒種子

德國人抱孩子方法奇特,孩子跨坐在爸爸的一隻胳膊上,紅撲撲的小臉朝外,後背貼著爸爸的胸口,小胳膊小腿向外伸著,樣子好像浮在水面上的小青蛙。在瑟瑟的寒風中,「狠心」的父母不給小孩過多的遮蓋,還走得不慌不忙。

德國人把孩子看成一粒種子,他們認為孩子需要自然的生長環境,不可過於控制,給孩子留下儘量多的自由發展空間。比如,抱孩子時孩子的臉朝外,眼睛和大人的視野基本一樣,小手小腿可以自由地活動,全身能充分地與陽光和空氣接觸,有利於他們適應自然環境,茁壯成長。

四、讓孩子接受適當的「挫折教育」

我所說的「挫折教育」並不是讓家長人為地去給孩子製造難題,而是說當孩子感覺不如別人時,父母要給孩子的不是貶低和對比(拿別的孩子與自己的孩子作比較),而更要無條件地陪伴在他們身邊,甚至連一句教導的話都沒有,只是那種坦然和接受,還是做孩子愛吃的東西,還是跟孩子開玩笑,一切沒有什麼改變。

然後,當孩子心情平復時,再與孩子分享自己小時候的經歷,或者講一個故事,或者說:「下次如果你超過自己(或別人),那就更好了。」詣在要告訴孩子:「就算你通過努力沒有達到目的,我們照樣會一如既往地愛你」。

其實,孩子好不好,決不在於初期的成績,也不在於是否名校,而是在於家庭影響,無數個案例已經證明,有些學歷再高、成績再好的,照樣會因家庭和事業的挫折而一蹶不振,他們會被生活中的石頭輕而易舉地擊倒。反過來,有些成績並不太高,學校並不太好,甚至在高考時還落過榜的人,通過後天的努力,後來的生活倒是充滿精彩。

所以,比別人有更加優勢起跑線的人,有父母遮風擋雨,不能不說是幸運。可人生長河裡的狂風暴雨,永遠需要自己去面對。那些命裡註定要跌倒的跤、要接受的挑戰,誰都無法逃避。

而我們要做的,就是要告訴孩子,無論起跑線在哪兒,無論自己落後多少,都要咬緊牙關,不管不顧勇敢向前,直到旭日東升,雨過天晴。

我是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喜歡讀書、寫作、畫畫,左手執筆右手帶娃,堅信即便生活一地雞毛,內心也要擁有自己嚮往的詩和遠方,喜歡我的朋友可以關注我的百家號或者微信公眾帳號:陪寶寶寫日記,共同探討育兒問題。

相關焦點

  • 教育,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從孟母三遷談孩子的起跑線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個說法從什麼時候開始流行起來的已經無法考究,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句話在中國家長中非常流行。今天就讓我們來談一談什麼才是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看到這裡大家就會說了,是吧,連孟子都要有學區房呢。可大家看到這裡好像都停下來了,忘了故事只說到了一半。「子不學,斷機杼」孟子上學後有一次逃學回家,孟子的母親看到拿起快要織好的布剪短了,並教育孟子「學習就像織布一樣,要一點一滴的積累,否則就是前功盡棄」孟子聽了後十分慚愧,回到學校發奮讀書,終於在後來成為了有名的大思想家。
  •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這條起跑線到底在哪裡?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可以堪稱教育界的名言。但是這條起跑線到底在哪裡?很多人說,這條線在富人的手裡。但熊軒昂在講父母是外交官的時候,並沒有說父母工作如何優越,而是說:「我父母是外交官,從小就給我營造一種很好的家庭氛圍,包括對我學習習慣、性格上的培養,都是潛移默化的。
  •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一個古怪的命題
    印度有部電影,叫《起跑線》,影片講述的是一對中產階級夫婦為了讓孩子能夠從小就獲得最好的教育、走上人生巔峰而絞盡腦汁擇校的故事。這讓我想起了我們常說的那句話: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看得出,我們的孩子一生下來就站在了起跑線上。有的人說還要更早,從胎教開始。一群人在比賽場,站在同一條線前準備開跑,那條線是起跑線。
  •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什麼才是孩子人生真正的起跑線?
    現在有些家長,從小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興趣班,輔導班,綜合理由是「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可是這個「起跑線」到底在哪裡?它的本質又是什麼?有些家長也會為了這個「起跑線」而焦慮! 家裡有孩子的時候,我們家長難免不對「起跑線」這個詞感到敏感。
  •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其實人生是一場馬拉松
    不知道什麼人,什麼時候,提出了一條並沒有什麼理論依據的觀點: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自從有了這條線,多少家長奔波這、焦慮著;多少孩子負重前行,挑起了與年齡不相符的重擔。可這條起跑線到底在哪裡,誰也不知道。
  • 「不能輸在起跑線上」調查:到底是條什麼線?
    但仔細想來,我們的教育在「應該教孩子什麼」這個問題上,早早就有了偏差的苗頭。    比如,有一句話,可能你已經很熟悉了——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這句話,至今依然在影響、制約著望子成龍的家長。在記者對820位在校大學生以及一個高中畢業班的樣本調查中,超過65%的人表示:從小,父母和老師就將這句話掛在嘴邊。    那到底,這個「從小」,是多小?
  • 「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到底對不對?
    一些教育機構為了招攬父母為孩子報各種培訓班賺錢,就想盡一切辦法找好的宣傳語,反覆誇大這句話「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先說說這句話的害人之處!「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讓很多家庭付出了慘重的經濟代價,導致了社會的攀比之風,很多家庭明明不需要報輔導班和培訓班,但是面臨身邊鄰居和朋友的討論,慢慢被影響,也開始為孩子報各種班,導致了孩子正常的生活狀態發生改變,性格也會收到影響,活的會更加壓抑,這種壓抑有可能產生性格上的變化,嚴重了會造成性格扭曲!
  •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起跑線上的輸贏並不能決定孩子的成敗
    總是有人說:孩子之間的輸贏就是父母之間的輸贏。很多父母就為了這句話就會對孩子付出全力。哪個父母的教育更加合適,更加科學,孩子自然就會更優秀。某一檔電視節目上一個6歲的小女孩讓更多人大吃一驚。她不但熟悉很多許多國學經典,還能準確表達出原文經典隱含的意思。唐詩宋詞對她來講更加輕鬆。
  • 關於「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90%的家長都理解錯了!
    來源:中國教育報 中國教育研究「我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是多少中國爸媽的豪言壯語、凌雲壯志。這句話最早的出處已不可考,但影響力最大的,當數世紀之初時任教育部副部長的韋鈺院士所提的「中國教育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孩子從小浸泡在各種課外班裡,就是贏在起跑線了嗎?孩子從小掌握八門語言,就是贏在起跑線了嗎?
  •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你的孩子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
    作者:積極的麥子經常會聽到許多家長,包括老師們總是口口聲聲說:「我們不能讓孩子輸在去跑線上。」然後,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許多家長就會瘋狂地給自己的孩子報各種補習班,興趣班,生怕自己的孩子落後。到最後,搞得孩子對學習產生了極大地厭惡和排斥。
  • 孩子千萬不能輸在起跑線上?送給各階段的一年級學生!
    #家長們常說一句話:千萬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個人覺得說得有道理,但這並不能讓家長們打消「千萬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想法。要說有起跑線,還真是有,而且不同的階段都有起跑線。今天來跟大家說說這些各個階段的起跑線。幼兒園:小盆友們,蹣跚學步,都走不快,那條起跑線的作用並不明顯,家長們憑自己的興趣愛好給孩子選些舞蹈啊、樂器啊、書法繪畫啊啥的技藝班上著玩就不會輸在起跑線上。
  • 孩子千萬不能輸在起跑線上?送給各階段的一年級學生
    家長們常說一句話:千萬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話好說,事咋辦?哪位家長清楚起跑線在哪?具體怎麼做才能不輸在起跑線上?記得是個名人還是電影裡說過:人生不是短跑,不是短暫的衝刺,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因此起跑線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堅持不懈的耐力。個人覺得說得有道理,但這並不能讓家長們打消「千萬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想法。
  •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也許我們都理解錯了
    但同時培訓熱更多體現了家長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觀念。可問題是,很多家長只關注了起跑線而忘了終點線。一個人起步早起步快,起步的時候接受的培訓多並不意味著他在漫長的人生長跑中,就能持續走在前面,並在人生的終點線上獲得很高的成就。
  • 希望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贏在終點
    「我們不想一開始就把自己所有的體力、精力耗掉,不想急著衝刺,我們希望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贏在終點。」現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接受更好的教育。因此,在教育上的花費也越來越高,「花樣」也越來越多,學區房也應運而生,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更有甚者,有人花費巨資購買一間不能住人的倉庫當學區房,就是為了孩子能夠上更好的學校。
  • 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害人不淺呀
    昨天在休息之前,只聽一個宿舍門整的山響,好多同學都跑過去看熱鬧,不知發生了什麼事,我就趕快過去,只見一個學生兩手緊握拳頭,臉漲得通紅,嘴裡在怒吼著喊:「我要爆炸了,我要爆炸了」我表現的很平靜,把圍觀的學生遣散開,讓都回自己的屋去,我輕聲對他說:「你平靜會,一會過來找我」等大家都安靜後,他主動過來找我
  • 「絕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說法對嗎?
    輕的父母非常重視孩子的智力發展,在「絕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口號號召下,全家人一起行動,進行著養龍育鳳工程。他們應該去想想孩子在想什麼,孩子的小腦瓜中可能是在問:「他們到哪裡去了?」「為什麼只有我一個人在爬?」「轉過頭來看看吧。」「哇!他們爬得好快啊。」如果一個8個月大的孩子知道排除任何幹擾一直爬到終點,那麼她的心智水平至少比同齡孩子要高出兩年以上的水平。
  • 有人說農村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真的輸了嗎?
    有人說農村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我看未必。所謂起跑線,大概就是人們理解的條件和環境。農村的孩子,從出生到上學,再到成家立業。所處的環境、家庭的薰陶、接受的教育,確實與城裡有很大的差別(當然這是指以前)。
  • 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人是父母,不是孩子
    從「別讓孩子輸在了起跑線上」這句話而言,他們的起點都不算漂亮,是什麼讓他們實現了彎道超車呢?在穩定已成奢侈品的時代,所有的996、007,都是為了給孩子優渥的環境,得到更好的教育。有很多媽媽連給自己換個貴點的包包都不捨得,但碰上孩子要上培訓班時,付錢時眼睛都不眨一下,迅雷不及掩耳的功夫就把卡刷了。
  • 關於如何理解「不要讓你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很多人都明白。但卻往往只是知道,知道讓自己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享受認為「一樣的待遇」。「不要讓你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其實很勵志,但是也是一個很大的坑。坑在哪裡呢?
  •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你真的知道這個起跑線在哪嗎?
    先問大家一個問題: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到底是不是最大的謊言呢?我認為這句話不是謊言,只不過是商家偷換概念,用錯了對象。讓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並不是折騰孩子,而是在折騰家長自己,因為你孩子的起跑線就是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