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這句話可以堪稱教育界的名言。
但是這條起跑線到底在哪裡?很多人說,這條線在富人的手裡。
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而有錢人的孩子就生在羅馬。更有的人說富人家孩子的起點就是窮人家孩子的終點。
沒有絕對的起跑線
只有正確的家庭教育理念
2017年的北京市文科狀元熊軒昂就曾這樣直言不諱的講到:
「大山裡的孩子真的很難走出來。」
「現在很多狀元,都是家裡厲害又有能力的人。」
當這個孩子說出這些話的時候,就可以證明,他就應該是狀元。
他生於北京,父母是外交官,得天獨厚的條件看似一切都是成為狀元理所應當的條件。
但熊軒昂在講父母是外交官的時候,並沒有說父母工作如何優越,而是說:
「我父母是外交官,從小就給我營造一種很好的家庭氛圍,包括對我學習習慣、性格上的培養,都是潛移默化的。 」
熊昂軒一家人有時間就會一起讀書,包括父母工作或者是時政新聞爸媽都會講給他聽,熊昂軒也會發表自己的見解,爸媽再告訴他見解中的對與錯。
父母作為外交官是需要具備高素質高素養的,父母不僅在工作中要求自己,在家中父母也會給孩子做榜樣,熊昂軒從小耳濡目染,這也培養熊昂軒高素質、多方面的發展。
同時還有一位出生在終點的孩子——沉珂,這個名字是整個90後的記憶。
沉珂的家境很好,爸爸是藥企老闆,媽媽經常國外度假。從小身邊都會有保姆,上學也是貴族學校。
可是在小學四年級後,父母經商幾乎從沉珂的成長道路上中途退場,把小沉珂全部打發給了保姆。
自小被父母拋棄,沒有得到過父母的愛,在現實中孤僻敏感的沉珂,發現了一個更有安全感的虛擬世界,她把現實生活中無人理解的情緒訴諸網絡。
圖源微博—沉珂和幽靈木偶 | 侵刪
沉珂在網絡上形成哥特風。頹廢、吸食危險食品等一些標籤也屬實的貼在了她的身上。
但是在網絡上沉珂也找到了自我,自己作曲、寫詞、唱歌、寫小說等等,發行的所有歌曲更是爆紅於當時整個網絡。
可惜的是她從小缺乏了父母正確的教育和指引。
在2008年2月13日宣布沉珂死亡。
於2015年12月22日沉珂發聲回歸。
很慶幸,這條生命被挽救回來了。
現在30多歲的沉珂已經結婚生子,在努力積極的生活,但原生家庭的問題讓她依然無法有安全感。
所以說起跑線在富人手裡,這可能就是一個接受自己和孩子都是普通人的藉口。
沒有絕對的起跑線,只有真正懂得教育的父母和正確的家庭教育理念。
武志紅說:「沒有回應,家也是絕境。」
每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是一張白紙,是父母的塗鴉才讓孩子成為了一幅獨一無二的作品。家庭教育對孩子素養和品質的形成至關重要,孩子的綜合表現就是父母教育的結果的反映。
真正的起跑線是父母的教育理念,是父母有效的陪伴和智慧的愛,是家長自身的教養與給孩子怎樣的環境。而非孩子學習的起點。
搶跑的孩子會領先
但不一定是贏家
培優的老闆張浩波曾講述過抑鬱症的兒子。
張浩波的兒子五歲識千萬字,加減乘除運算如流,甩了同齡人幾條街,在別的孩子還在學習拼音的時候,他開始教孩子初級作文訓練,兒子每周英語、奧數、作文、圍棋等六個補習班。
為了就是讓孩子超越別人,讓孩子成功。
可是夫妻兩人忙於工作賺錢,只關心孩子學習,但卻從未關注過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
直到一天他的兒子拿板凳砸同學並且大喊著:「我受不了了!」
老師把張浩波叫到學校,張浩波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這個平時在自己面前聽話懂事成績優異的孩子原來在學校是拒絕人際關係甚至會有暴力行為的。
由於平時生活的積壓孩子被診斷為抑鬱症。張浩波說:「這是最深的痛,只求兒子好起來,只要他健康快樂就好。」
沒有哪個父母會不想讓孩子搶跑超越他人的。這是人之常情。
但是為了搶跑家長從未考慮過孩子的鞋子是否合腳?孩子是否已經站穩?直接拉扯硬拽著孩子就往前衝,凡事都想孩子快一點再快一點。
這也是現在很多孩子出現抑鬱症、選擇輕生的原因。很多人說現在的孩子心理脆弱的不行,根本承受不住壓力。
但父母們從未想過孩子心理為什麼會如此脆弱?
是因為孩子從小就在被父母催促著變好變優秀,卻沒有人告訴孩子怎麼面對失敗和困難,怎麼化解壞情緒,如果做不到優秀怎麼辦?
我們可以估測百分之八十的家長心中的終點是讓孩子結婚生子、賺錢、幸福生活,當然這也是大部分人會經歷的。
那麼既然家長這麼喜歡搶跑,為什麼不直接讓孩子到終點?結婚生孩子?賺錢生活?
首先這違背了人的發展,其次因為終點也是有距離的,不是一步就可以達成的,這段距離正是孩子的生長周期。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生長周期,他可能會比其他的孩子懂事較晚,叛逆過多,但這是他需要經歷的。
不是說孩子有自己的生長周期,家長可以直接無需過問,隨孩子自己就好。在這條跑道上也會有很多孩子因為沒有家長的指引跑出界限或者直接退場。
家長真正應該做的是陪同孩子一起,為孩子加油,在孩子跑錯道的時候及時指引。
搶跑的孩子不一定會贏,跑道的終點也不是父母規劃的終點,是孩子自己理想的終點。
天才
也在起跑線上
如果說富人家的孩子是生在終點,那麼還有一種孩子也生在終點,那就是「天才」。
郎朗是大家都知道的天才鋼琴大師,他曾說過:我的父母對我的教育不是像今天一些家長逼迫孩子鞭策孩子去練琴。
那種莽撞的刺激方式可能不會讓孩子的手指放棄練習,但是孩子的心靈早就放棄了。
郎朗的父母發現了郎朗的鋼琴天賦,在他練琴的時候爸爸一直會陪著他,有時候郎朗沒學會,爸爸卻先學會了。
郎朗的父親雖然嚴厲,但是他會在苛刻的要求下鼓勵郎朗,增加郎朗的自信心。
其實我們可以說張浩波的孩子也是天才,但不是每個天才都會到達終點,無一例外的是天才的起跑線也是源於父母。
不是每個孩子都是天才,但天才也是根據父母的教育來成長的,懂教育的父母才會擁有天才,不懂教育的父母只會讓天才隕落。
孩子真正的起跑線是父母的教育,好父母需要搭配好教育才能成就一個好孩子。
父母教育中也不能忽略了孩子自身的需求,忽略了孩子是一個獨立的生命體,有自己身體、心理髮育的需要和規律。
願每個孩子都能健康、自由、快樂的奔向屬於自己的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