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這條起跑線到底在哪裡?

2020-08-08 陪伴APP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這條起跑線到底在哪裡?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這句話可以堪稱教育界的名言。


但是這條起跑線到底在哪裡?很多人說,這條線在富人的手裡。


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而有錢人的孩子就生在羅馬。更有的人說富人家孩子的起點就是窮人家孩子的終點。


沒有絕對的起跑線

只有正確的家庭教育理念


2017年的北京市文科狀元熊軒昂就曾這樣直言不諱的講到:


「大山裡的孩子真的很難走出來。」

「現在很多狀元,都是家裡厲害又有能力的人。」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這條起跑線到底在哪裡?


當這個孩子說出這些話的時候,就可以證明,他就應該是狀元。


他生於北京,父母是外交官,得天獨厚的條件看似一切都是成為狀元理所應當的條件。


但熊軒昂在講父母是外交官的時候,並沒有說父母工作如何優越,而是說:


「我父母是外交官,從小就給我營造一種很好的家庭氛圍,包括對我學習習慣、性格上的培養,都是潛移默化的。 」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這條起跑線到底在哪裡?


熊昂軒一家人有時間就會一起讀書,包括父母工作或者是時政新聞爸媽都會講給他聽,熊昂軒也會發表自己的見解,爸媽再告訴他見解中的對與錯。


父母作為外交官是需要具備高素質高素養的,父母不僅在工作中要求自己,在家中父母也會給孩子做榜樣,熊昂軒從小耳濡目染,這也培養熊昂軒高素質、多方面的發展。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這條起跑線到底在哪裡?


同時還有一位出生在終點的孩子——沉珂,這個名字是整個90後的記憶。


沉珂的家境很好,爸爸是藥企老闆,媽媽經常國外度假。從小身邊都會有保姆,上學也是貴族學校。


可是在小學四年級後,父母經商幾乎從沉珂的成長道路上中途退場,把小沉珂全部打發給了保姆。


自小被父母拋棄,沒有得到過父母的愛,在現實中孤僻敏感的沉珂,發現了一個更有安全感的虛擬世界,她把現實生活中無人理解的情緒訴諸網絡。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這條起跑線到底在哪裡?

圖源微博—沉珂和幽靈木偶 | 侵刪


沉珂在網絡上形成哥特風。頹廢、吸食危險食品等一些標籤也屬實的貼在了她的身上。


但是在網絡上沉珂也找到了自我,自己作曲、寫詞、唱歌、寫小說等等,發行的所有歌曲更是爆紅於當時整個網絡。


可惜的是她從小缺乏了父母正確的教育和指引。


在2008年2月13日宣布沉珂死亡。

於2015年12月22日沉珂發聲回歸。


很慶幸,這條生命被挽救回來了。


現在30多歲的沉珂已經結婚生子,在努力積極的生活,但原生家庭的問題讓她依然無法有安全感。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這條起跑線到底在哪裡?


所以說起跑線在富人手裡,這可能就是一個接受自己和孩子都是普通人的藉口。


沒有絕對的起跑線,只有真正懂得教育的父母和正確的家庭教育理念。


武志紅說:「沒有回應,家也是絕境。」


每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是一張白紙,是父母的塗鴉才讓孩子成為了一幅獨一無二的作品。家庭教育對孩子素養和品質的形成至關重要,孩子的綜合表現就是父母教育的結果的反映。


真正的起跑線是父母的教育理念,是父母有效的陪伴和智慧的愛,是家長自身的教養與給孩子怎樣的環境。而非孩子學習的起點。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這條起跑線到底在哪裡?


搶跑的孩子會領先

但不一定是贏家


培優的老闆張浩波曾講述過抑鬱症的兒子。


張浩波的兒子五歲識千萬字,加減乘除運算如流,甩了同齡人幾條街,在別的孩子還在學習拼音的時候,他開始教孩子初級作文訓練,兒子每周英語、奧數、作文、圍棋等六個補習班。


為了就是讓孩子超越別人,讓孩子成功。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這條起跑線到底在哪裡?


可是夫妻兩人忙於工作賺錢,只關心孩子學習,但卻從未關注過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


直到一天他的兒子拿板凳砸同學並且大喊著:「我受不了了!」


老師把張浩波叫到學校,張浩波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這個平時在自己面前聽話懂事成績優異的孩子原來在學校是拒絕人際關係甚至會有暴力行為的。


由於平時生活的積壓孩子被診斷為抑鬱症。張浩波說:「這是最深的痛,只求兒子好起來,只要他健康快樂就好。」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這條起跑線到底在哪裡?


沒有哪個父母會不想讓孩子搶跑超越他人的。這是人之常情。


但是為了搶跑家長從未考慮過孩子的鞋子是否合腳?孩子是否已經站穩?直接拉扯硬拽著孩子就往前衝,凡事都想孩子快一點再快一點。


這也是現在很多孩子出現抑鬱症、選擇輕生的原因。很多人說現在的孩子心理脆弱的不行,根本承受不住壓力。


但父母們從未想過孩子心理為什麼會如此脆弱?


是因為孩子從小就在被父母催促著變好變優秀,卻沒有人告訴孩子怎麼面對失敗和困難,怎麼化解壞情緒,如果做不到優秀怎麼辦?


我們可以估測百分之八十的家長心中的終點是讓孩子結婚生子、賺錢、幸福生活,當然這也是大部分人會經歷的。


那麼既然家長這麼喜歡搶跑,為什麼不直接讓孩子到終點?結婚生孩子?賺錢生活?


首先這違背了人的發展,其次因為終點也是有距離的,不是一步就可以達成的,這段距離正是孩子的生長周期。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生長周期,他可能會比其他的孩子懂事較晚,叛逆過多,但這是他需要經歷的。


不是說孩子有自己的生長周期,家長可以直接無需過問,隨孩子自己就好。在這條跑道上也會有很多孩子因為沒有家長的指引跑出界限或者直接退場。


家長真正應該做的是陪同孩子一起,為孩子加油,在孩子跑錯道的時候及時指引。


搶跑的孩子不一定會贏,跑道的終點也不是父母規劃的終點,是孩子自己理想的終點。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這條起跑線到底在哪裡?


天才

也在起跑線上


如果說富人家的孩子是生在終點,那麼還有一種孩子也生在終點,那就是「天才」。


郎朗是大家都知道的天才鋼琴大師,他曾說過:我的父母對我的教育不是像今天一些家長逼迫孩子鞭策孩子去練琴。


那種莽撞的刺激方式可能不會讓孩子的手指放棄練習,但是孩子的心靈早就放棄了。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這條起跑線到底在哪裡?


郎朗的父母發現了郎朗的鋼琴天賦,在他練琴的時候爸爸一直會陪著他,有時候郎朗沒學會,爸爸卻先學會了。


郎朗的父親雖然嚴厲,但是他會在苛刻的要求下鼓勵郎朗,增加郎朗的自信心。


其實我們可以說張浩波的孩子也是天才,但不是每個天才都會到達終點,無一例外的是天才的起跑線也是源於父母。


不是每個孩子都是天才,但天才也是根據父母的教育來成長的,懂教育的父母才會擁有天才,不懂教育的父母只會讓天才隕落。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這條起跑線到底在哪裡?


孩子真正的起跑線是父母的教育,好父母需要搭配好教育才能成就一個好孩子。


父母教育中也不能忽略了孩子自身的需求,忽略了孩子是一個獨立的生命體,有自己身體、心理髮育的需要和規律。


願每個孩子都能健康、自由、快樂的奔向屬於自己的終點。

相關焦點

  • 都說「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起跑線到底在哪裡?
    他們都已經取得了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但是在這條關於父母的起跑線上,他們幾乎都留在原地,就連黃磊黃渤都邁不出半步。02、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之前看過一部印度電視,名字就叫《起跑線》。影片用一句話概括了整部電視的主題,那就是「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 「不能輸在起跑線上」調查:到底是條什麼線?
    但仔細想來,我們的教育在「應該教孩子什麼」這個問題上,早早就有了偏差的苗頭。    比如,有一句話,可能你已經很熟悉了——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這句話,至今依然在影響、制約著望子成龍的家長。在記者對820位在校大學生以及一個高中畢業班的樣本調查中,超過65%的人表示:從小,父母和老師就將這句話掛在嘴邊。    那到底,這個「從小」,是多小?
  •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至理名言還是偽命題?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到底有沒有什麼問題?羅媽媽覺得,這句話本身沒什麼問題,但是需要看在什麼樣的環境中。孩子的起跑線我們先來看下這個例子,好幾家企業一起做差不多一樣的產品,剛開始大家做良性競爭,大家都賺到錢了。
  •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其實人生是一場馬拉松
    不知道什麼人,什麼時候,提出了一條並沒有什麼理論依據的觀點: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自從有了這條線,多少家長奔波這、焦慮著;多少孩子負重前行,挑起了與年齡不相符的重擔。可這條起跑線到底在哪裡,誰也不知道。
  •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錯,人生沒有起跑線,任何時候都是起跑線
    那位發宣傳頁的老師就「教育」了我:很多孩子在一二年級就已經開始上了,可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想想真是可怕,才二年級,就應該為小學畢業做準備。雜七雜八的課程包羅萬象。奧語、奧數,英語,遊泳,跆拳道、羽毛球、足球、籃球、小主播、鋼琴、吉他.......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不存在的。
  •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你真的知道這個起跑線在哪嗎?
    先問大家一個問題: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到底是不是最大的謊言呢?我認為這句話不是謊言,只不過是商家偷換概念,用錯了對象。讓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並不是折騰孩子,而是在折騰家長自己,因為你孩子的起跑線就是你自己。
  •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你知道怎樣才是「贏在起跑線」嗎?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然而你真的知道,怎樣才是「贏在起跑線」嗎?「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在中國家長群體中很盛行的說法,由此也引發了街頭巷尾各種學前班、興趣班、神童課、小天才培訓等等的大行其道。
  •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什麼才是孩子人生真正的起跑線?
    現在有些家長,從小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興趣班,輔導班,綜合理由是「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可是這個「起跑線」到底在哪裡?它的本質又是什麼?有些家長也會為了這個「起跑線」而焦慮! 家裡有孩子的時候,我們家長難免不對「起跑線」這個詞感到敏感。
  •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一個古怪的命題
    印度有部電影,叫《起跑線》,影片講述的是一對中產階級夫婦為了讓孩子能夠從小就獲得最好的教育、走上人生巔峰而絞盡腦汁擇校的故事。這讓我想起了我們常說的那句話: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看得出,我們的孩子一生下來就站在了起跑線上。有的人說還要更早,從胎教開始。一群人在比賽場,站在同一條線前準備開跑,那條線是起跑線。
  • 暑假補課就是不能輸在起跑線,別把起跑線理解錯了,暑假也就白過
    我們家長喜歡在暑假給孩子報班學習,理由是:別人都報,你不報,開學就你輸了,想贏在起跑線,就得去補課。「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成為了家長們為孩子教育投資的最好理由。可是什麼是起跑線呢?孩子的學習環境,接受的教育資源,甚至是提前學的知識?我們對起跑線的不同理解,其實都是為孩子傾盡所有的投入。
  • 「不輸在起跑線」有違邏輯和常識
    在教育孩子方面,我們常常聽到這麼一句話: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為了實現這句話,不知道有多少家長和孩子起早貪黑、含辛茹苦,找家教、上補習班,生怕成了輸在起跑線上的失敗者。人生真的有這條起跑線嗎?如果有,它劃在了哪裡?如果是文學上的形象比喻,存在這條肉眼看不見的線也未嘗不可,可真的當作運動場上那條實實在在的起跑線就有點讓人摸不著頭腦了。
  •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家長們到底做錯了什麼?
    「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誤導愈演愈烈,學科教育幼兒畫在商業助推之下全線發力,家長們相互裹挾著隨波逐流,且「以愛之名」。不知何時起,「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口號悄然崛起,愈演愈烈,來得如此措手不及,一時間,人心惶惶。孩子言語、行為、身體、心智等方面發育稍有滯後,家長們就歸咎自身,埋怨自己,埋怨另一半沒有給孩子最好的,讓自家孩子在起跑線上落後一步。
  •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教育理念真的好嗎?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教育理念真的好嗎?印度電影《起跑線》,講了一對在平民區做生意發了大財的富人夫妻,為了讓女兒上知名的私立幼兒園,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不輸在起跑線上,他們想盡了各種令人啼笑皆非的辦法。
  • 敢於讓孩子輸在起跑線 把失敗的權利還給孩子
    而我卻陷於深深的思考:這些日本孩子不在乎起跑線的輸贏,哭著、喊著、跌跌撞撞都跑到了終點…… 如果叫孩子「裸奔」向終點是不人道的;那麼,讓孩子苦不堪言的「贏在起跑線」的填鴨式早學,又是否人道呢? 我想起德川家康經75年煎熬於彌留之際總結的8條家訓,正是這8條用生命濃縮的結晶,讓其家族統治日本260多年,成為史上最長的幕府。第一條:「人生如負重致遠,不可急躁。」
  • 你還相信「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教育口號嗎?
    想想看,「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個口號是誰提出來的?一定不是真正的教育家提的,也一定不是真正懂教育的人提的。而是那些蠱惑父母去讓孩子上各種各樣的課外輔導班的「教育機構」說的,這是他們屢試不爽的「宣傳語」。因為真正懂教育的人,是不會說這樣違背教育常識的話的。而「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偽命題。
  • 教育,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從孟母三遷談孩子的起跑線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個說法從什麼時候開始流行起來的已經無法考究,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句話在中國家長中非常流行。今天就讓我們來談一談什麼才是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完整的看完故事後我們應該會明白了,孟子的起跑線其實不是學堂旁的家,孟子母親這樣明智的母親才是孟子真正的起跑線。下面讓我們來看下孟子的母親到底具備了哪些能力 第一,孟子的母親有財力把家搬到學堂旁,換到今天的說法就是,孟子的母親買了一套學區房。
  •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你的孩子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
    作者:積極的麥子經常會聽到許多家長,包括老師們總是口口聲聲說:「我們不能讓孩子輸在去跑線上。」然後,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許多家長就會瘋狂地給自己的孩子報各種補習班,興趣班,生怕自己的孩子落後。到最後,搞得孩子對學習產生了極大地厭惡和排斥。
  • 教育界最大的「謊言」: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竊以為是這句——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伴隨著這句「謊言」的誕生,可以說無數的家長為之折腰,花費無數心血、精力、金錢,陪伴孩子,結果呢?每一個孩子的天賦,都是不同的,每一年高考,能夠進入名牌重點大學的學生,也還是鳳毛麟角。
  •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你都做到了嗎?(原創)
    既然如此重要,就「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這句話本身並沒有什麼問題,唯一的問題是:我們幾乎都搞錯了適用的對象。這個起跑線不是孩子認知的開始,而是你!孩子的父母或者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在此階段兒童各種感受和認知大多都是來自於身邊的人,而作為孩子起跑線的你(或者其他直接陪護人),你的道德修養、文化沉澱、品味眼界甚至經濟實力,直接決定了你的孩子需要從哪裡開始跑、怎麼樣去跑和最終跑去哪裡,甚至可以說基本決定了這個孩子一生大致的軌跡也不為過。
  •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是教育的一個偽命題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解讀「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提法本身沒有錯,錯在家長及社會對它的解讀。在「起跑線」的孩子應該完成符合年齡特點的人生「使命」。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應該自然、純真、快樂地奔跑。事實上,他們被家長大量的揠苗助長的行為所「摧殘」,他們的雙休日被文化課、鋼琴課等補習班佔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