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教育理念真的好嗎?
印度電影《起跑線》,講了一對在平民區做生意發了大財的富人夫妻,為了讓女兒上知名的私立幼兒園,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不輸在起跑線上,他們想盡了各種令人啼笑皆非的辦法。購買學區房、找入園掮客、賄賂園長,結果都以失敗而告終。後來搬到貧民窟假扮窮人,去竊取窮人孩子的入園資格,卻傷害了真心幫助他的窮人朋友。善良的窮人朋友為了他們的孩子,放棄了舉報,感動了夫妻倆。
故事裡充滿著年輕的父母對於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焦慮。但看完之後,仔細品味,才發現導演其實想表達的是所謂的起跑線不過是家長們自己放大了的、自己嚇自己的!
孩子的起跑線嚴格說起來,並不在學校教育的起始和過程中,而恰恰是家長以及家庭教育的萌芽時期。從生物遺傳學上說,家長的基因決定了孩子奔跑的速度和距離;從社會學上說,家長的經濟基礎和社會地位決定了孩子奔跑時穿戴的設備;從教育學上說,家庭教育決定了孩子奔跑的起點。所以說,輸在起跑線上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長!
家長把對自己的不滿投射到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完成自己的心願,彌補自己過去的缺憾。比如從小缺失了音樂教育的總想著要讓孩子成為鋼琴大師、小提琴王子;不會講英文的家長就一心想讓孩子說一口標準的美式英語;羞於在人前露臉的家長就無論如何也要給孩子報個主持與表演……
家長們都拼命想給孩子提供自己認為的更好的平臺,拼命要把孩子的起跑線往前挪,卻沒有想到自己恰恰是孩子最大的掣肘,如果孩子完全按照家長的想法去發展,最終一定無法突破家長的想像空間。試想,一個從來也沒有出過國的人,又怎麼能想像得出國外的情景呢?一個才剛剛腰包鼓起來的人,又怎麼知道什麼是真正的貴族生活呢?
所以,家長們不如結合自己和孩子的實際,順其自然,讓孩子自由地發展,家長只在一邊扶持、引導、規範、鼓勵和鞭策,拋開那條令人焦慮的「起跑線」,不去跟其他人盲目攀比,而是讓孩子走適合自己的路,他們才會走得更快、走得更穩、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