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錯,人生沒有起跑線,任何時候都是起跑線

2021-01-08 希望今天遇見的育兒記

昨天下午放學去接孩子,在學校門口站了不到10分鐘,手中就接了十幾張各種培訓班的宣傳資料。有一張讓我挺意外的,是小升初面試禮儀培訓班。據老師介紹,現在要上好學校就得提前準備,上課的內容包括聲音塑造、形體訓練、禮儀氣質、邏輯口才等。

想想小升初搖號面試在西安才剛試行了兩年,面試培訓班卻已遍地生花了。

我說我的孩子還小,才上二年級。那位發宣傳頁的老師就「教育」了我:很多孩子在一二年級就已經開始上了,可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想想真是可怕,才二年級,就應該為小學畢業做準備。雜七雜八的課程包羅萬象。奧語、奧數,英語,遊泳,跆拳道、羽毛球、足球、籃球、小主播、鋼琴、吉他.......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不存在的。

這些年,這根無形起跑線的設置在不斷地變化著,從10歲縮到5歲,從5歲縮到3歲,甚至已經縮到了娘胎。可憐的孩子還未成型,就已經擔負起了未來的壓力,正是因為這急功近利的思維才催生了數不勝數的早教專家,胎教專家以及各種培訓機構。

起跑線,原是一個體育競技的概念,是指賽跑時起跑的標誌線,近些年卻成了商家和眾多年輕的父母口中的熱門概念。

這讓我想到了印度電影《起跑線》,影片中女主人米塔,為了讓女兒皮雅接受更好的教育,想盡辦法讓孩子進入頂尖的私立學校。米塔以為買了高檔社區的房子就可以進入上流社會,最後卻發現還是不被上流社會接納。

這部電影最大的意義就是引導我們思考:起跑線究竟是什麼?學區房?重點學校?各種興趣班?高分?這些看似是起跑線的標配,真的會讓我們的孩子成為人生的贏家嗎?

那贏在起跑線的概念如此盛行的深層次原因是什麼呢?

首先,我們正處在一個信仰缺失,價值觀充滿矛盾的社會轉型期,價值觀取向的功利性,成人社會競爭壓力的下移和焦慮心理,已經真切的傳導給了我們的孩子。無論是上好的幼兒園、小學、中學,包括以後考名牌大學,找好的工作,嚴酷的競爭現實讓我們認定,一定要勝過別人才能搶佔有限的資源,過上好日子。

其次,眾多的偽早教機構和培訓班大肆鼓吹,以起跑線的理論為幌子,為年輕的父母製造焦慮,行營銷之實。再加上年輕父母自身對孩子身心成長的普遍規律缺乏了解,對自己孩子的天賦秉性、個性差異缺乏尊重,對自身教養方式的不自信,導致對社會風氣的盲從。

還有,父母為了自己的虛榮和面子,一味要求自己的孩子一定要比別的孩子強。

這三方面交織到一起,構成了一道類似體育競技中的起跑線。在這條線上父母似乎找到了一份安全感,各種早教培訓機構更得到了實在的利益,政府又為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公找到了一個出口,三方受益,何樂不為呢?

可是,我們是否真的認真思考過,當我們父母飛蛾撲火般地將自己的孩子趕到這條起跑線上時,是在成就孩子還是在毀孩子?

人生真的有起跑線嗎?人生真的有終點嗎?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來說說什麼才叫成功?

我的觀點就是:成功沒有大小,沒有早晚,成功是一個正在進行時,是發展的過程,只要孩子還在發展,每一天都有進步就是成功的。

人有先知先覺的,也有後知後覺的,只要能知、能覺,無所謂早成晚成,就是好事。沒有必要分什麼早晚。

有一個成語叫「大器晚成」,齊白石成名於不惑之後,蘇洵是帶著兩個兒子蘇軾和蘇轍同時赴考的。姜子牙耄耋之年還在垂釣等待時機。有人會說,那只是傳說。那麼現實中還真有一位退休之後,才開始白手起家,80歲以後大獲成功的人物———哈倫·山德士,肯德基的創辦人。

「正在進行時」,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因為意味著還有更多的上升空間。

比如孩子考了80多分,別一回家就教訓孩子,反過來想想他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人生是漫長的,不是百米大賽,而是一場馬拉松,只要能在賽道上堅持努力付出,就是成功,就是成功者。

人與人沒有可比性,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賦,我們習慣拿自己跟別人比,拿別人跟自己比。你能做到的別人未必能做到,他人做到的不一定就是你能做到的。世上確有天才、神童,但畢竟是少數,你可以學習他們,將他們樹立為榜樣,但無需複製,就像我們無法要求姚明像劉翔一樣靈活,也無法要求劉翔擁有姚明的身高。但他們在各自的領域都是成功者。

現在的起跑線不僅是早,還有多雜七雜八的課程包羅萬象,還有從小讓孩子學騎馬射箭,美名其曰,是為了孩子培養貴族氣質,可我想說的是,貴族不是訓練「訓」出來的,而是薰陶「燻」出來的,需要在一個文化氛圍中,反覆滌蕩,讓孩子學習騎馬射箭沒有問題,卻無法讓孩子領悟到西方貴族的獻身精神,表面文章做得再好,也最終是徒勞的。

學得多也就罷了。貪婪的家長還希望孩子全部學得好,好像現在的孩子都是天才,而且是全才,就好像自己的孩子有姚明的高度、劉翔的速度、常昊的精度、王勵勤的力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所長,想要讓孩子集眾人之優點於一身,那就不是人了,而是超人。

孩子有自己的人生,無論我們多麼愛他,也沒有能力和權力去設定孩子的起跑線,規劃孩子的未來,他要自己做出選擇,並對自己負責。作為父母,我們能做的,只是盡己所能,努力守護孩子能夠得到的當下的快樂和幸福,不焦慮、不盲從、不攀比,不讓孩子毀在起跑線上。

如果說孩子是一棵小樹的話,我們的職責是儘可能地扶助他,令其在風吹雨打時,不至於長歪長斜,不被外界的不良因素所影響,絕不是急功近利的拔苗助長。

人生是沒有起跑線的,任何時候都是起跑線。

相關焦點

  •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什麼才是孩子人生真正的起跑線?
    現在有些家長,從小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興趣班,輔導班,綜合理由是「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可是這個「起跑線」到底在哪裡?它的本質又是什麼?有些家長也會為了這個「起跑線」而焦慮! 家裡有孩子的時候,我們家長難免不對「起跑線」這個詞感到敏感。
  •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你知道怎樣才是「贏在起跑線」嗎?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然而你真的知道,怎樣才是「贏在起跑線」嗎?「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在中國家長群體中很盛行的說法,由此也引發了街頭巷尾各種學前班、興趣班、神童課、小天才培訓等等的大行其道。
  • 暑假補課就是不能輸在起跑線,別把起跑線理解錯了,暑假也就白過
    我們家長喜歡在暑假給孩子報班學習,理由是:別人都報,你不報,開學就你輸了,想贏在起跑線,就得去補課。「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成為了家長們為孩子教育投資的最好理由。可是什麼是起跑線呢?孩子的學習環境,接受的教育資源,甚至是提前學的知識?我們對起跑線的不同理解,其實都是為孩子傾盡所有的投入。
  •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是教育的一個偽命題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解讀「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提法本身沒有錯,錯在家長及社會對它的解讀。在「起跑線」的孩子應該完成符合年齡特點的人生「使命」。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應該自然、純真、快樂地奔跑。事實上,他們被家長大量的揠苗助長的行為所「摧殘」,他們的雙休日被文化課、鋼琴課等補習班佔滿。
  • 教育,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從孟母三遷談孩子的起跑線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個說法從什麼時候開始流行起來的已經無法考究,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句話在中國家長中非常流行。今天就讓我們來談一談什麼才是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第二,孟子的母親有時間陪伴孩子,並注意孩子的日常行為。她能觀察孩子在墓地旁學送葬,在集市旁學殺豬,在學堂旁學讀書,並且能夠分辨這些行為會對孩子造成哪些影響。第三,孟子的母親懂得言傳身教的道理,在孟子逃學回家的時候,她沒有氣急敗壞,也沒有打打罵罵,而是用親身行動讓孟子懂得學習的重要。
  •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至理名言還是偽命題?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到底有沒有什麼問題?羅媽媽覺得,這句話本身沒什麼問題,但是需要看在什麼樣的環境中。到最後,所有的公司發現不掙錢了,大家感覺要活不下去了,於是想著提價了,這個時候要提價,然後發現市場不接受了。我們再來回歸「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個問題,大家細品下,是不是有點這個意思?如果是少部分家長「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我覺得一點問題都沒有了,如果所有的家長都「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那麼是不是最終把孩子壓垮了?
  •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其實人生是一場馬拉松
    不知道什麼人,什麼時候,提出了一條並沒有什麼理論依據的觀點: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自從有了這條線,多少家長奔波這、焦慮著;多少孩子負重前行,挑起了與年齡不相符的重擔。可這條起跑線到底在哪裡,誰也不知道。
  • 《起跑線》印度人拍了個中國故事,人生不能輸在起跑線!
    這部新片的名字叫《起跑線》該片講述了一對中產階級夫婦為了讓孩子能夠從幼兒園開始就獲得最好的教育走上人生巔峰而絞盡腦汁擇校的經歷。一聽到這個名字大家肯定就很清楚這是講什麼的,這樣的故事在中國每天都在發生,我們也常常說:「人生不能輸在起跑線」。
  • 什麼叫「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原來是這樣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沒什麼錯,只是很多人理解錯了首先要明白起跑線在哪?很多人都沒搞懂起跑線就亂跑沒搞懂起跑線,就不知道終點在哪,結果跑的方向錯誤,但無法回起點重新再來其實所謂的起跑線,也就是人生的起點,出生的那一刻。
  • 不要輸在人生起跑線上,玉田人你說什麼是起跑線?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曾被許多家長視為「至理名言。」然而節目的最後一個環節卻刷新了人們對它的認知。各位家長也可以代自己的孩子做一下這6道題。第一道 你的父母是否都接受過大學以上的教育成員們現身說法道:「大家都看到了,我們都不是起跑線上最前面的人,無論父母給你創造了什麼樣的條件,但最終能夠成就怎樣的人生,只能靠你自己努力。
  • 鄭強教授:我們的孩子沒有輸在起跑線上,可是被累死在起跑線上
    在2020亞洲教育論壇年會上,身為網紅校長的太原理工大學黨委書記鄭強在現場演講時,又再度爆出金句表示:「我們的孩子沒有輸在起跑線上,可是被累死在起跑線上!」在談到中國為什麼出不了諾貝爾得獎者的時候,鄭強表示並不是我國的教育條件差,也不是研究條件落後,而是因為小孩子做著大人的題目,沒有時間去玩耍,早早的就投資了孩子本身的潛力,這也就限制了孩子本該存在的活躍思維。
  • 都說「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起跑線到底在哪裡?
    極限男人幫走進學校,向參加誓師大會的高三同學們問了6個關於「人生起跑線」的問題,這些問題都是跟父母有關的,如果題目裡的情況符合就可以前進6步,回答「否」則原地不動。第一問:你的父母都接受過大學以上教育嗎?一部分學生自信地走出來,臉上掛著藏不住的微笑。
  •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這條起跑線到底在哪裡?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可以堪稱教育界的名言。但熊軒昂在講父母是外交官的時候,並沒有說父母工作如何優越,而是說:「我父母是外交官,從小就給我營造一種很好的家庭氛圍,包括對我學習習慣、性格上的培養,都是潛移默化的。
  •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現在的家長為了孩子能有個更好的未來可謂是煞費苦心,嘔心瀝血。可事實是絕大部分家長越來越失望,自己的孩子怎麼與自己期望的樣子越來越遠呢?他們可以歸咎於老師和爺爺奶奶,歸咎於社會環境、教育制度等等,就是沒考慮過自己作為父母的問題。柳媽今天想說的就是父母要領著孩子在起跑線上 沿著正確的方向起跑。這個正確的方向就是從孩子能聽得見聲音開始時就要給孩子積極正面的影響。
  • 人生有沒有起跑線
    生活中,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為了這所謂的「起跑線」,多少父母操碎了心,換學區房,請老師補課,似乎是用金錢把孩子堆在一個高的平臺,成就所謂贏的人生。家庭條件是人生的起跑線嗎?可是現實中看,貧苦出生的孩子就沒辦法逆襲改變人生嗎,也不見得,我們熟知的電商大佬劉強東他就是最好的證明。沒有誰註定貧窮,只有時光的刻度拉長才能看誰最後笑傲人生。人生有沒有起跑線。人這一生最公平的事情就莫過於生死,生死面前人人平等。好的家境可能會給你瀟灑自在的生活,給你提升眼界的平臺,但未必會有正確的價值觀,可能會接觸到社會中更多的醜陋面。
  • 「不輸在起跑線」有違邏輯和常識
    在教育孩子方面,我們常常聽到這麼一句話: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為了實現這句話,不知道有多少家長和孩子起早貪黑、含辛茹苦,找家教、上補習班,生怕成了輸在起跑線上的失敗者。人生真的有這條起跑線嗎?如果有,它劃在了哪裡?如果是文學上的形象比喻,存在這條肉眼看不見的線也未嘗不可,可真的當作運動場上那條實實在在的起跑線就有點讓人摸不著頭腦了。
  •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也許我們都理解錯了
    當大量的培訓機構熱火朝天多如牛毛的時候,我們看到了這件事積極的一面。那就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觀念的深入人心和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展現,說明這是一個好事,是我們時代進步的體現,是我們社會發展的必然。但同時培訓熱更多體現了家長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觀念。可問題是,很多家長只關注了起跑線而忘了終點線。
  • 印度電影《起跑線》:你就是孩子的起跑線
    最近,一部名為《起跑線》的印度電影在國內上映。該影片在豆瓣獲得8.1的評分,再度延續了印度片的高分傳統。影片用幽默詼諧的風格講述了一對中產階級的印度夫婦拉吉和米圖,為了不讓女兒皮雅輸在「起跑線」上,費盡心思讓她進入名校的故事。
  • 「尖子班家長就沒有擺攤的」:輸在起跑線上的孩子,如何跑贏人生
    當下,有的父母很著急,一開始就給孩子制定人生規劃,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現實真的很殘酷,有的孩子一出生就在起跑線上輸了。有一句話,"尖子班家長就沒有擺攤的",因為擺攤的家長沒有時間陪孩子學習,而沒有家長的參與,孩子很難靠自己能力獲得成長進步,更別說躋身尖子班。小李卻是個例外,她爸媽都是農民,只能靠擺攤賣菜來養活一家子,但小李也沒有埋怨父母,自覺學習,考上好大學。
  • 根本沒有所謂的輸在起跑線,只有輸在父母觀
    如果只是普通刮擦,相信老師也不願意看到這樣的情況發生,既然已經發生了,也被也沒有任何意義。只要做好孩子的心理輔導工作,其他的不會追究太多。對孩子的影響:孩子懂得了換位思考,相互理解。02孩子被同學欺負了A類家長處理方式:了解事情的真相,如果是自己孩子先錯別人只是反擊,那麼讓孩子道歉;如果是對方的錯,找老師幫忙解決並告訴自己的孩子,以後若有人欺負你,要大聲喊出來「不可以隨便打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