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放學去接孩子,在學校門口站了不到10分鐘,手中就接了十幾張各種培訓班的宣傳資料。有一張讓我挺意外的,是小升初面試禮儀培訓班。據老師介紹,現在要上好學校就得提前準備,上課的內容包括聲音塑造、形體訓練、禮儀氣質、邏輯口才等。
想想小升初搖號面試在西安才剛試行了兩年,面試培訓班卻已遍地生花了。
我說我的孩子還小,才上二年級。那位發宣傳頁的老師就「教育」了我:很多孩子在一二年級就已經開始上了,可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想想真是可怕,才二年級,就應該為小學畢業做準備。雜七雜八的課程包羅萬象。奧語、奧數,英語,遊泳,跆拳道、羽毛球、足球、籃球、小主播、鋼琴、吉他.......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不存在的。
這些年,這根無形起跑線的設置在不斷地變化著,從10歲縮到5歲,從5歲縮到3歲,甚至已經縮到了娘胎。可憐的孩子還未成型,就已經擔負起了未來的壓力,正是因為這急功近利的思維才催生了數不勝數的早教專家,胎教專家以及各種培訓機構。
起跑線,原是一個體育競技的概念,是指賽跑時起跑的標誌線,近些年卻成了商家和眾多年輕的父母口中的熱門概念。
這讓我想到了印度電影《起跑線》,影片中女主人米塔,為了讓女兒皮雅接受更好的教育,想盡辦法讓孩子進入頂尖的私立學校。米塔以為買了高檔社區的房子就可以進入上流社會,最後卻發現還是不被上流社會接納。
這部電影最大的意義就是引導我們思考:起跑線究竟是什麼?學區房?重點學校?各種興趣班?高分?這些看似是起跑線的標配,真的會讓我們的孩子成為人生的贏家嗎?
那贏在起跑線的概念如此盛行的深層次原因是什麼呢?
首先,我們正處在一個信仰缺失,價值觀充滿矛盾的社會轉型期,價值觀取向的功利性,成人社會競爭壓力的下移和焦慮心理,已經真切的傳導給了我們的孩子。無論是上好的幼兒園、小學、中學,包括以後考名牌大學,找好的工作,嚴酷的競爭現實讓我們認定,一定要勝過別人才能搶佔有限的資源,過上好日子。
其次,眾多的偽早教機構和培訓班大肆鼓吹,以起跑線的理論為幌子,為年輕的父母製造焦慮,行營銷之實。再加上年輕父母自身對孩子身心成長的普遍規律缺乏了解,對自己孩子的天賦秉性、個性差異缺乏尊重,對自身教養方式的不自信,導致對社會風氣的盲從。
還有,父母為了自己的虛榮和面子,一味要求自己的孩子一定要比別的孩子強。
這三方面交織到一起,構成了一道類似體育競技中的起跑線。在這條線上父母似乎找到了一份安全感,各種早教培訓機構更得到了實在的利益,政府又為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公找到了一個出口,三方受益,何樂不為呢?
可是,我們是否真的認真思考過,當我們父母飛蛾撲火般地將自己的孩子趕到這條起跑線上時,是在成就孩子還是在毀孩子?
人生真的有起跑線嗎?人生真的有終點嗎?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來說說什麼才叫成功?
我的觀點就是:成功沒有大小,沒有早晚,成功是一個正在進行時,是發展的過程,只要孩子還在發展,每一天都有進步就是成功的。
人有先知先覺的,也有後知後覺的,只要能知、能覺,無所謂早成晚成,就是好事。沒有必要分什麼早晚。
有一個成語叫「大器晚成」,齊白石成名於不惑之後,蘇洵是帶著兩個兒子蘇軾和蘇轍同時赴考的。姜子牙耄耋之年還在垂釣等待時機。有人會說,那只是傳說。那麼現實中還真有一位退休之後,才開始白手起家,80歲以後大獲成功的人物———哈倫·山德士,肯德基的創辦人。
「正在進行時」,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因為意味著還有更多的上升空間。
比如孩子考了80多分,別一回家就教訓孩子,反過來想想他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人生是漫長的,不是百米大賽,而是一場馬拉松,只要能在賽道上堅持努力付出,就是成功,就是成功者。
人與人沒有可比性,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賦,我們習慣拿自己跟別人比,拿別人跟自己比。你能做到的別人未必能做到,他人做到的不一定就是你能做到的。世上確有天才、神童,但畢竟是少數,你可以學習他們,將他們樹立為榜樣,但無需複製,就像我們無法要求姚明像劉翔一樣靈活,也無法要求劉翔擁有姚明的身高。但他們在各自的領域都是成功者。
現在的起跑線不僅是早,還有多雜七雜八的課程包羅萬象,還有從小讓孩子學騎馬射箭,美名其曰,是為了孩子培養貴族氣質,可我想說的是,貴族不是訓練「訓」出來的,而是薰陶「燻」出來的,需要在一個文化氛圍中,反覆滌蕩,讓孩子學習騎馬射箭沒有問題,卻無法讓孩子領悟到西方貴族的獻身精神,表面文章做得再好,也最終是徒勞的。
學得多也就罷了。貪婪的家長還希望孩子全部學得好,好像現在的孩子都是天才,而且是全才,就好像自己的孩子有姚明的高度、劉翔的速度、常昊的精度、王勵勤的力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所長,想要讓孩子集眾人之優點於一身,那就不是人了,而是超人。
孩子有自己的人生,無論我們多麼愛他,也沒有能力和權力去設定孩子的起跑線,規劃孩子的未來,他要自己做出選擇,並對自己負責。作為父母,我們能做的,只是盡己所能,努力守護孩子能夠得到的當下的快樂和幸福,不焦慮、不盲從、不攀比,不讓孩子毀在起跑線上。
如果說孩子是一棵小樹的話,我們的職責是儘可能地扶助他,令其在風吹雨打時,不至於長歪長斜,不被外界的不良因素所影響,絕不是急功近利的拔苗助長。
人生是沒有起跑線的,任何時候都是起跑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