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名為《起跑線》的印度電影在國內上映。該影片在豆瓣獲得8.1的評分,再度延續了印度片的高分傳統。
影片用幽默詼諧的風格講述了一對中產階級的印度夫婦拉吉和米圖,為了不讓女兒皮雅輸在「起跑線」上,費盡心思讓她進入名校的故事。雖說是印度片,但它簡直是國內教育現狀的印度版再現:買學區房、想盡辦法走後門、天還沒亮就去排隊拿報名表、抽籤搖號等等,許多場景都能找到國內版的神呼應。更有網友將其「翻譯」成了中國電影:一個有錢人為了女兒的教育買了學區房,結果還是運氣不好電腦派位結果不行。只好託關係辦個農村戶口並偽造材料,試圖搞個鄉鎮學校指標生……
的確,對於中國觀眾來說,《起跑線》就像一面鏡子,當小女兒皮婭在搬入富人區後無法融入鄰居的小朋友時,我們想起了去年的一條熱搜「不跟沒有英文名的孩子交朋友」。但皮婭爸媽為面試做足了功課但仍以失敗告終,原因居然是學校不想錄用店鋪老闆的孩子時,我們想起了去年在網上熱傳的上海某小學家長委員會的競選截圖以及新聞披露的上海某外國語學校在招生面談調查表中入學查三代的事件。《起跑線》所反應的教育問題和階層固化,表現出來的結果與我們面臨的困擾是何其相似。
無憂精英網的職場互動小調查顯示,許多一二線城市中產階級父母,對教育花費感到「非常吃力」,有孩子同時學習了樂器、舞蹈、繪畫、奧數、滑冰、馬術等七項興趣愛好班,年花費達到十幾萬元,為的就是孩子的全面發展,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裡我們暫且不討論廣泛涉獵還是獨鍾一藝的優劣,用興趣班來替代自由探索的玩樂時間,真的有利於孩子的全面發展嗎?
知乎上曾經有過這樣一場大討論,「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不是最大的謊言。」後來,一名答主的回答近乎終結了這場討論(9416贊同),該答案說「這句話不是謊言只不過用錯了對象,讓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不是將來往死裡折騰孩子,而是現在往死裡折騰自己,因為你的孩子的起跑線就是你。你的經濟能力,學識修養,道德三觀,眼界品味決定你孩子從哪兒開始跑,往哪跑,怎麼跑。」
如果你一直停留在舒適圈,那你的孩子又如何能學會突破自我?趁著金三銀四的尾巴,來無憂精英網看看,做出改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