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18年以來,黑仔才開始慢慢的接觸了印度的電影,才了解到原來電影可以如此自然的揭露社會現實,就2018年來講就有較多具有影響力的電影,比如《神秘巨星》、《廁所英雄》、《小蘿莉的猴神大叔》等。而今天要聊的是一部與教育現實相關的印度電影——起跑線。
電影的開始是一對中產階級夫妻為了自己的孩子皮雅上學而四處奔波挑選學校,但挑選都是私立學校。所以,這裡就讓人感到很困惑,為什麼只考慮私立的學校?孩子還很小,但家長認為孩子就是要從小接受好的培育,一點沒毛病。因而一開始便定義了孩子的起跑線是在一開始上學的時候進的是一所好學校。
但看了電影的大概三分之一,就可以看出想要上最好的幼兒園前提是必須住在學區房裡,高檔的小區裡。而在這裡我們一開始定義的起跑線不再只是好的學校了,還有家長也成為了孩子的起跑線。家長需要有錢才能買得起學區房;孩子才能上得了學前培訓班;家長還要會說英語,因為英語是階級的象徵,英國人說錯英語會沒關係 ,但印度人說錯英語就會被瞧不起。所以,只有家長會說英語,才會不給孩子丟面兒,還會在學前教孩子說英語,不然都沒有其他孩子願意和自己的孩子一起玩。甚至在後面還提到家長應該是受過教育的而不是舊市街的商業大亨,學校會認為如果父母都沒受過什麼教育,自然也不會過多關注孩子的教育。
不可思議,什麼時候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成為了孩子起跑路上的絆腳石。而正好相反,正因為父母受教育的程度不高,所以才要把自己的孩子往最好的學校送,受到更好的教育才有更好的生活,而不是像父母一樣辛苦勞累。道理不分國界不分時代,天下的父母都一樣的想法。所以,更是反映出了印度教育的現狀。私立貴族學校對於入學新生的要求不僅在於學生各方面素質要好,甚至在家長方面還要做要求,這難道不是給學校裡面的孩子攀比父母做了不好的表率嗎?
之後,他們如願以償地讓孩子進入了最好的學校,但卻良心不安。因為名額是他們欺騙得到的,他們搶了真正貧窮的人的名額,也因為他們人心向善,所以才會感到不安。最後拉吉說,如果一個好人都做不了,那又如何來做一個好丈夫好爸爸。所以,即便是我們把家長作為孩子的起跑線時,也該是家長的道德品質勝過更多的外在條件。在電影最後,拉吉進行了一番演說,但依舊沒人敢站起來同意他的說辭。但家長本身的道德品質才是孩子人生觀價值觀等形成的重要影響。也是孩子更好的起跑線。
看完電影,回顧影片,皮雅沒有在電影裡面的任何一所貴族私立學校讀書,而是和小夥伴一起在公立學校裡,但她的父母是學校背後的支持者。或許外在的條件越好越豐富,的確能讓孩子得到更好的發展,但是,孩子的起跑線到底是什麼呢?起跑線是孩子自己的,擁有好的道德品質才該是孩子獲得好的發展,好的未來的前提,而父母是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