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來說,「不輸在起跑線上」真的那麼重要嗎?

2020-12-11 寶寶知道

如果人類的壽命只有六歲,到了六歲的時候,所有人一起來比較知識水平的高低,那麼或許早早開始教孩子識字、背書、記單詞、學習加減乘除有必要。可是人平均壽命接近八十歲,如果一定要把人生比成一場競賽,那麼它是場馬拉松,不是百米跑,起跑線上的早一步遲一步對馬拉松的結果毫無影響,反倒如果不做好準備活動,在還沒做好熱身的時候就猛地投入比賽,會導致抽筋、摔跤、心力衰竭等等情況的發生,使人不得不中途退出比賽。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生長周期,講話有的早有的晚,有的走路早,有的走路晚,理解能力、學習能力每個孩子也都不盡相同。家長們比較別人家的孩子都會了什麼是沒有意義的。一些基本技能自家孩子即使發育的晚,到了一定的年齡開竅了就追上了。打個比方,有的孩子兩三歲就可以掌握加減法的概念,而有的孩子三歲的時候怎麼啟發他都不懂,可是到六歲的時候他一下就明白了,這個時候,在這個問題上他和那個三歲就懂的孩子已沒有任何區別。如果父母心急,非要逼著這個還沒有開竅的孩子在三歲的時候學會,那必然是父母和孩子雙輸的結果。

一、什麼才是真正不輸在起跑線?

作為家長,應當首先在全面接收知識之前,先為孩子的心理打好基礎。知識不是一個基礎題,而是一個提高題;心理才是一個人發展的基礎。沒有健康積極,有力量的心理狀態,是很難在日後承受得了惡劣的競爭的。這種心理包括抗壓能力,自主的判斷能力,這會影響到日後與人交往和逆境中的生命力。更可悲的是,這些盲目的家長給孩子儲備的不是知識,而是題目而已,只是一道道做的題目。他們的孩子知道自己喜歡上的小花叫什麼名字嗎?他們知道不遠處停在電線桿上的鳥兒,它的家在哪裡嗎?他們知道小貓在地上打滾的時候,是想讓她跟它一起玩嗎?這些難道不也是知識嗎?父母一廂情願的希望孩子將來能成為一隻威武的獅子,但他們或許不知道的是,他的孩子有多麼想成為一隻大鼻子野豬。把剛開始的步伐放慢一點,這樣好讓孩子看清楚自己的位置,才能在將來有力量完成最後的衝刺。把學習以外的時間交給孩子,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這同時也是學習。為什麼非要跟別人學習一樣的東西?甚至乎這個東西不屬於自己的孩子。孩子需要屬於自己的起跑線:一個健康的體魄,一個對未知世界永遠好奇的心,一個健全的人格,這才是富有生命力的起跑線,而要在這個起跑線贏起,你才有可能贏到最後。

二、孩子能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關於網上對於「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種想法,有人認為,倘若將人生形容為一場競賽,起跑線的比喻是恰當的。但是,輸在起跑線上只適合短程競賽,例如百米賽。如果是馬拉松那樣的長跑,就不存在輸在起跑線上的擔憂。相反,馬拉松比賽贏在起跑線上的運動員,往往由於沒有保存體力,反而起個大早,趕了晚集。這些心理學的研究揭示了另一個現象:從娃娃開始抓讀書、搞學術,這種優勢不僅不能持續,反而會致使孩子由於缺少早期社會化行為或者自主學習經驗,形成比較狹隘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怎樣做才能真的不輸在起跑線?

情商教育和智商教育合二為一。因為,只有情智教育發展起來,才能幫助越來越多的孩子校正「人生起跑線」,快樂成長,健康成人。與純粹傳授知識相比,老師更注重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他們學會控制情緒、團隊合作。這一理念,特別為那些學歷高、收入高、目光長遠的家長群體所推崇。但是,作為新鮮事物,情智教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所以說,「起跑線」除了學知識,還需要重點關注心理的教育。上小學之前,就讓孩子自然玩耍,在玩耍中學會社會規則吧。現在是知識爆炸的時代,學習已經變成了終生需要。培養孩子的主動學習能力和對學習新知識的興趣比掌握多少知識重要的多。

要想孩子有個成功幸福的人生,父母對孩子品德的培養才是至關重要的所在。我們去看人物傳記,很多名人像愛因斯坦、愛迪生、拿破崙、邱吉爾都是小時候成績很差的學生。靜下心來,想想我們自身與周圍各類人的人生,決定是否成功的不在於他們小時候的學習成績,甚至是否考得上好大學都不重要。 父母在孩子小時候最應該下功夫是教他如何做人。培養孩子誠實、正直、有愛心這些最基本的道德品質,培養孩子好的心態,勝不驕敗不餒,做事專心有始有終。這是件細水長流的事,可能一時半會兒看不到成效,不像教孩子識字、背唐詩那麼立竿見影地看到效果。但是一但這些品質成為了孩子自身素質的一部分,那麼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就省心了也可以放心了。這些品質在孩子考大學、工作面試、找對象等等人生的關鍵時刻,都會以某種形式反映出來。

擁有好的品質和好的人生態度的孩子,不管考上什麼樣的大學,都會有一個成功的人生:他如果自己創業,會因這些品德吸引住客戶,留住合作者和員工;如果給人打工也會因此得到上司的重用;結婚後會是個負責任的伴侶。中國有句老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說的也是孩子的性格和品德,不是指孩子會什麼技藝。所以,在孩子幼年時,培養他的優良品性才是最重要的,一個彬彬有禮、誠實善良、充滿愛心的孩子和一個嬌橫跋扈自私的「小皇帝」,未來的發展是可以預期的,後者即使受過最好的教育,他的人生也不會比前者成功和幸福。所以,我認為真正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秘訣是:給孩子好的德性、讓他具備良好的做人準則。孩子將會因此終生受用無窮。

(本文來自:百度寶寶知道 我是小扒扒)

————————

世界很複雜,百度更懂你

關注寶寶知道,了解備孕、懷孕、育兒更多精彩內容:專家直播、日刊知識、胎教電臺、兒童故事、動畫片,還有寶媽們最愛的社區圈子!寶寶知道與千萬媽媽在一起,科學孕育,為愛成長!

相關焦點

  • 「人生起跑線」真的那麼重要嗎
    「不能讓孩子輸在人生的起跑線上。」很多家長將這句話奉為真理,覺得人生的開端必須是領先的,人生才能是成功的。歷史上有不少人都年少成名,例如:孔融(4歲讓梨,懂得謙虛之禮);司馬光(7歲砸缸救人);甘羅(12歲官拜宰相);周瑜(13歲官拜水軍都督)等。但這些人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中僅僅只是少數,傷仲永的故事想必大家也都是熟悉的,「人生的起跑線」並不是最重要的。很多的家長在孩子五六歲的時候,經常會碰到鄰居問孩子的年齡,是不是應該上學了?
  • 為什麼「不輸在起跑線上「是一個偽命題」?
    「不輸在起跑線上」的邏輯前提是另外一句同樣具有中國特色的口號,叫做「知識改變命運」。因為相信「知識改變命運」,怕孩子的命運被改變得慢,或者怕改變得不夠徹底,因此有人進一步提出諄諄警告曰:「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輸在起跑線上」在現實生活中直接導致了兩種同樣具有中國特色的現象:一是無限度地提前施教時間——早教;二是拼著比著加大對孩子學習的時間投入和經濟投資——補課。
  • 有人說農村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真的輸了嗎?
    有人說農村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我看未必。所謂起跑線,大概就是人們理解的條件和環境。農村的孩子,從出生到上學,再到成家立業。所處的環境、家庭的薰陶、接受的教育,確實與城裡有很大的差別(當然這是指以前)。
  •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什麼才是孩子人生真正的起跑線?
    難道是真正的教育學家提倡嗎?我想聽到這個口號更多的時候,是我們家長去給孩子報課外輔導班的時候,聽到教育機構這樣說的吧。 鄰居張姐在她的女兒兩歲時,就給孩子報了舞蹈班,三歲給孩子報鋼琴班,現在孩子6歲了,開始報了英語班,張姐經常說這樣的一句話,「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女孩子從小多學一些才藝,將來對她的人生會有幫助。
  •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你知道怎樣才是「贏在起跑線」嗎?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然而你真的知道,怎樣才是「贏在起跑線」嗎?「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在中國家長群體中很盛行的說法,由此也引發了街頭巷尾各種學前班、興趣班、神童課、小天才培訓等等的大行其道。
  • 教育,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從孟母三遷談孩子的起跑線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個說法從什麼時候開始流行起來的已經無法考究,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句話在中國家長中非常流行。今天就讓我們來談一談什麼才是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雖然房貸和借款不知道要多久才能還清,但似乎已經看到孩子在學區房出生,且生在了一個相對較高的起跑線上,順理成章的上了雙語幼兒園,重點小學,重點中學,重點高中,清華北大已經在招手了。然而事情真的是這樣嗎?讓我們完整的看一下孟母三遷的故事。「昔孟母,擇鄰處」,孟子的母親為了孟子有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經過三次搬家搬到了學堂旁。
  • 都說「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起跑線到底在哪裡?
    因為優秀拔尖的孩子畢竟是少數的,多半的家長在會後,會各種指責孩子,這裡問題,那裡錯誤,這樣的家長其實大多是在羨慕別人家孩子「真的很爭氣」的同時,恨鐵不成鋼地發洩自己內心的情緒。所以一到開家長會,很多孩子都戰戰兢兢的,內心充滿了焦慮。可是,「別人家孩子」真的就比自己家孩子優秀嗎?說好的同一起跑線起跑,為什麼有的孩子坐起了奔馳?
  • 別因為你的焦慮,才真的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該給孩子報什麼興趣班……從小就認學的孩子總是少數,大部分孩子都是在家長老師的百般敦促下依然學的一般,這部分孩子的家長就更焦慮了:孩子不好好上課怎麼辦?孩子不好好上課怎麼提成績?孩子成績差怎麼能考上好初中?上不了好初中還能不能考上高中……考不上大學,這輩子不就完了嗎?
  • 鄭強教授:我們的孩子沒有輸在起跑線上,可是被累死在起跑線上
    教育孩子成為了許多家長的一大難題,對於這些家長來說,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最重要的,所以為了讓自家孩子比別人家的孩子起步早,不斷地逼迫孩子去學習,但這樣做真的正確嗎?在2020亞洲教育論壇年會上,身為網紅校長的太原理工大學黨委書記鄭強在現場演講時,又再度爆出金句表示:「我們的孩子沒有輸在起跑線上,可是被累死在起跑線上!」
  • 深思: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真的是爹媽「不行」嗎?
    01之前,知乎上有一個熱門話題:「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不是謊言?」話題一出,立馬引起廣大網友激烈的討論,回答是的有,回答不是的也有,網友各抒己見,表達著自己的看法。是啊,誰都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可是如果你的經濟能力、學識修養、道德三觀、眼界品味從一開始就輸了呢?
  •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樣真的對孩子好嗎??
    那句「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大口號被大街小巷的家長們,老師們追捧著,嗩吶陣陣,舉著五星紅旗,聲聲旗吶………這樣的氣勢,逼著孩子們背著重重的書包拼命的往前跑。他跑不動也得跑,不跑不行啊,他的同學們都在跑,還有身後的老師和家長們一路尾隨著聲嘶力竭的助威!小小的他們,就這樣早早的跑上了那條長長的馬拉松大道。
  •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教育理念真的好嗎?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教育理念真的好嗎?印度電影《起跑線》,講了一對在平民區做生意發了大財的富人夫妻,為了讓女兒上知名的私立幼兒園,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不輸在起跑線上,他們想盡了各種令人啼笑皆非的辦法。
  • 工人日報:人生是場長跑,起跑線上輸了又何妨?
    原標題:人生是場長跑,起跑線上輸了又何妨?   最近一則孩子5歲學英語被問「怎麼這麼晚?」的新聞引發輿論譁然。事情起因於兩位幼兒園孩子媽媽的聊天,一位媽媽本希望孩子快樂成長,另一位媽媽的一番話卻刺痛了她:「別的孩子都提前學,就你孩子不學,將來上學跟不上,她能快樂嗎?
  • 沒上幼小銜接班,結果一年級就輸在起跑線上,該怨誰?
    ,什麼都不教,導致孩子現在上學跟不上,別人家孩子一上來就認識上千個字,自己家孩子什麼都不會。 一步落後步步落後,她特別後悔自己當初沒送孩子去上幼小銜接班。 每次跟她聊完,我都會覺得很焦慮,孩子真的需要從幼兒園就開始「抓學習」嗎?還有,幼小銜接班真的不上不行嗎?
  •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你真的知道這個起跑線在哪嗎?
    先問大家一個問題: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到底是不是最大的謊言呢?我認為這句話不是謊言,只不過是商家偷換概念,用錯了對象。讓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並不是折騰孩子,而是在折騰家長自己,因為你孩子的起跑線就是你自己。
  • 你還相信「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教育口號嗎?
    曾有一部全面梳理中國教育現狀,關注方興未艾的教育改革的 6 集電視紀錄片,名叫《教育能改變嗎?》,第一集的主題就是「起跑線上」,其中提到這樣一句話:「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最惡毒、最蠱惑人心的口號。」教育部基礎教育司一位副司長在 2011 年初的一次新聞通氣會上就曾說:「在我看來人生是長跑,起步早晚並不能決定一個人的一生發展。」
  • 不輸在起跑線上,你的起跑線劃對了嗎?
    不輸在起跑線,是現在很多父母奉行的真理,似乎孩子和父母早一點努力就能早一步領先。如果人的壽命只有6歲,到了六歲的時候,所有人一起來比較知識水平的高低,那麼或許早早開始教孩子識字、背書、記單詞、學習乘除有必要。可是人的平均壽命近八十歲,如果一定要把人生比作競賽,那麼它是馬拉松,不是百米跑。起步線上早一步晚一步對馬拉松的結果毫無影響。
  • 父母課堂——鄭淵潔:請讓你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01近年在教育領域對家長誤導最嚴重的一句話是「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一些家長由於擔心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通過各種培訓班給孩子超前大滿灌與其年齡不同步的知識,揠苗助長。倘若將人生形容為一場競賽,「起跑線」的比喻是恰當的。但是,「輸在起跑線」上只適合短程競賽,例如百米賽。
  •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起跑線上的輸贏並不能決定孩子的成敗
    我們大部分父母漸漸的有了類似這樣的口頭禪是:你這孩子,怎麼就那麼不聽話呢?總感覺自家孩子差於人家孩子很多。所以很多家長都想自己的孩子能贏在起跑線上,但是家長必須得注意這幾點,才能決定孩子的競爭力。要正確的樹立「起跑線」的觀念很多所謂贏在「起跑線」上的孩子,因為過早地透支了自己和家長,反而不一定能一直走在別人前面。
  • 不尊重孩子生長規律的教育,早就讓孩子輸在了「起跑線」上
    「素質」不是後天的教育所能教出來的,能說有一種教育叫「天賦教育」、「基因教育」嗎?從中小學教師到家長再到學生,這個鼓吹也是不能落實的。很多時候,我們說「素質教育」,就是要學生多學點音體美,這個真的很荒誕,按他們這個說法,素質等於能力,可事實上,素質和能力根本是兩回事。退一步說,就算「素質」是一種能力,難道說音樂、美術是一種能力,語文、數學就不是能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