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讓孩子輸在人生的起跑線上。」很多家長將這句話奉為真理,覺得人生的開端必須是領先的,人生才能是成功的。歷史上有不少人都年少成名,例如:孔融(4歲讓梨,懂得謙虛之禮);司馬光(7歲砸缸救人);甘羅(12歲官拜宰相);周瑜(13歲官拜水軍都督)等。但這些人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中僅僅只是少數,傷仲永的故事想必大家也都是熟悉的,「人生的起跑線」並不是最重要的。很多的家長在孩子五六歲的時候,經常會碰到鄰居問孩子的年齡,是不是應該上學了?我國規定的入學年齡是6到7歲之間,生日的分界點是9月1日。有不少人為了孩子早入學一年而修改戶口本,沒有關係修改戶口本的,甚至提前進行剖腹產。似乎孩子早上一年學,對考學、就業都是優勢,就是贏在起跑線上。可是這是真的嗎?
「笨鳥先飛」是指做事慢或是能力不足的人要先開始做事,才能在結束的時候不落後他人。孩子提前一年上學貌似是「先飛」了,但實際上,孩子五歲和六歲的差異是很大的,男孩子差異要比女孩子的差異更大。主要的原因在於生理的發育上,家長可以通過修改戶口本或者剖腹產的辦法改變孩子的入學年齡,但沒有辦法加速孩子的生理髮育。
現代科學指出,新生兒的差異是按天計算的,而學齡期的孩子年齡相差一個季度,認知、表達和理解方面能看出明顯的差異。
一位小學資深教師告訴我,相同年級的學生中,成績好的學生中,年齡偏大的會相對多一些,年齡小的孩子中,聰明的有,特別聰明的也有,但成績並不是很高,學習也會比較吃力。這是因為,孩子學習的積極性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當他展現的成績越好越容易被表揚,他進而會表現越優秀,反之,則會表現得越來越差。簡單來說就是學習好的就會一直學習好,學習差的就會越來越差,「學渣」不會成為「學霸」。
由於認知力、理解力上的差距,再加上小孩子更難自律,孩子的學習自信心容易崩塌。
5歲的孩子在班級中和年齡大的孩子競爭,在孩子心中,這並不是動力,而是壓力,自信心可能會逐漸喪失,甚至自卑。
曾經看過一項統計數據,美國大部分的運動員的生日集中在1月和2月。說起原因。可能有點不公平,因為每年選拔的時間是固定的,年齡範圍是只有1年的,那麼相差者將近1歲的年齡差,身體的發育必然是不一樣的,年齡大的身體素質自然好一些。同樣,大腦的發育也是不同的,相差近一年的發育時間,腦力自然是有差距的。
聰明並不代表學習成績高。
超前教育,本身不是孩子需要的,是家長強制給的,代表著家長為人父母的焦慮。5歲的孩子大部分肯定是喜歡玩的,而且他也是坐不住的。
孩子看似無所事事,但實際上是在做他喜歡做的事情,大腦會活躍的接收信息,整合信息,而創造力會在這個過程中產生。
興趣是做好的老師,家長應該給孩子提供養料,做指引的明燈,而不是刀刻斧鑿的工匠;孩子只有在適合的土壤中,想像力和認知力甚至表達力才能繁茂的生長。
超前教育,帶給孩子的不一定是贏在起跑線,亦可能是絆倒在途中。
跑得快不如跑的遠,孩子的發展不在所謂的「起跑線」上,起跑領先再多,發展不好也會泯然眾人矣。
萬物皆有時,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成長軌跡,而最好的養育不過就是尊重孩子自然的發展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