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輸在起跑線,是現在很多父母奉行的真理,似乎孩子和父母早一點努力就能早一步領先。
如果人的壽命只有6歲,到了六歲的時候,所有人一起來比較知識水平的高低,那麼或許早早開始教孩子識字、背書、記單詞、學習乘除有必要。
可是人的平均壽命近八十歲,如果一定要把人生比作競賽,那麼它是馬拉松,不是百米跑。
起步線上早一步晚一步對馬拉松的結果毫無影響。反倒如果不做好準備活動,在還沒做好熱身的時候就猛地投入比賽,會導致發生抽筋、摔跤、心力衰竭等情況,使人不得不中途退出比賽。
那麼,什麼才是真正的不輸在起跑線呢?
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生長周期,講話有早有晚,走路也有早有晚,每個孩子的理解能力學習能力不同。
家長比較別人家孩子學會了什麼毫無意義。一些基本技能自家孩子即使發育得晚,到了一定的年齡,開竅了就能追上。
打個比方,有的孩子兩三歲就可以掌握加減法的概念,而有的孩子三歲的時候怎麼啟發都不懂,可是到六歲一下子就明白了,此時在這個問題上,他和那個三歲的孩子已經沒有任何區別。
如果父母心急,非要逼著這個還沒開竅的孩子在三歲的時候學會,那必然是父母和孩子雙輸的結果。
日本人稻盛和夫,在考大學時志願表上填的大學一個都沒考上,最後勉強上了一個地方新辦的大學,畢業後因為沒有關係,學校又太差所以找不到工作,處處碰壁。走投無路之際,他曾在黑社會的門前走來走去,因為他空手道練得好,猶豫想利用這個特長參加黑社會謀發展。再後來好不容易進了一個陶瓷公司,卻是個管理一團混亂不知何時會倒閉的公司。他埋頭鑽研,開發出了一個專利產品,得到公司重用,很快他自己成立了京都陶瓷公司,後來該企業發展成世界五百強公司之一,再後來他又組建了一個電訊公司。他還捐出了兩百億日元的個人資產設立京都獎,獎勵科學文化各個行業的傑出人士,該獎項已經成為和諾貝爾獎匹敵的國際獎項。
他在《活法》一書中總結了自己的人生經歷和經營理念。
他認為,自己成功的根本原因不在於個人能力,而在于堅持了單純卻有力的信念。那就是:不撒謊,不給他人添麻煩,不許貪得無厭,要正直,不許只考慮自己不考慮別人等這些最基本的做人道理。
舉個例子,他在剛進軍手機行為一時,和競爭對手就營業地區的分配問題相持不下,他就想,怎麼做才是真正對社會有利,對大眾有利?如果只考慮自己的公司,不考慮別人,那麼出發點就太狹隘了。為了讓大眾儘快得到便宜的通信服務,他主動讓步,將首都及中部人口密集的好地段讓給了對方,自家公司做邊緣不發達地區的業務。當時公司領導班子都極其不理解他的做法,認為他太不顧及公司利益了。可出乎所有人包括稻盛本人的意料,他們公司的業務蒸蒸日上,把對手遠遠甩在了後面,他的電訊公司後來成為日本最大的電訊公司,同時也成為世界五百強之一。迄今為止,稻盛和夫是歷史上唯一一個創立了兩個世界五百強公司的人。
稻盛和夫總結了人生結果公式:人生的結果=思維方式*熱情*能力。
其中能力有一部分是天生的,還有一部分是後天訓練出來的,是公式中最不重要的部分,因為一個天資不足的人能以燃燒的熱情對待工作和生活,最後的結果會遠遠好過資質好卻缺乏熱情的人。而思維方式最重要,它可負可正,完全是後天培養的結果。
那麼什麼是正確的思維方式?
稻盛和夫認為:最簡單地說就是凡事朝好的地方著想。擁有積極向上的態度、懂得感恩、善於合作、樂觀、善良、有理想、待人溫和、刻苦努力、不自私、知足……這些都屬於正確的思維方式。
從稻盛和夫的成功中,我們可以看出,決定人命運的是他的品性和人生態度。
父母在孩子小時候最應該下功夫的是教他如何做人。
培養孩子誠實、正直、有愛心這些最基本的道德品質,培養孩子好的心態,勝不驕敗不餒,做事專心有始有終。
這是件細水長流的事,可能一時半會看不到成效,不像教孩子識字,背唐詩那麼立竿見影。但是,一旦這些品質成為孩子自身素質的一部分,那麼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人就省心了,放心了。
擁有好的品質和好的人生態度的孩子,不管考上什麼大學,都會有一個成功的人生:如果他創業,會用這些品質吸引客戶,留住合作者和員工;如何給人打工,也會因此得到上司的重用;結婚後會是負責任的伴侶。
中國有句古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說的也是孩子的性格和品德,而不是指孩子學會什麼技藝。
所以,在年幼時,培養孩子優質的品格才是最重要的。一個彬彬有禮,誠實善良,充滿愛心的孩子和一個驕橫跋扈自私的小皇帝,未來的發展是可以預期的,後者即使受過最好的教育,他的人生也不會比前者成功和幸福。
《百萬富翁的智慧》一書中的作者,對美國1300名百萬富翁就「成功因素」問題進行了調研。他們幾乎沒有一個人把自己的成功歸結於他們的聰明和他們畢業的學校,而是說:「成功的秘訣在於誠實、有自我約束力、善於與人相處、勤奮和有賢內助。」
這些百萬富翁不約而同把誠實擺在了第一位。
這值得我們父母深思。
所以我認為真正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秘訣是:培養孩子好的德行,讓他具備良好的做人準則,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