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輸在起跑線上,你的起跑線劃對了嗎?

2020-11-05 茜媽談育兒

不輸在起跑線,是現在很多父母奉行的真理,似乎孩子和父母早一點努力就能早一步領先。

如果人的壽命只有6歲,到了六歲的時候,所有人一起來比較知識水平的高低,那麼或許早早開始教孩子識字、背書、記單詞、學習乘除有必要。

可是人的平均壽命近八十歲,如果一定要把人生比作競賽,那麼它是馬拉松,不是百米跑。

起步線上早一步晚一步對馬拉松的結果毫無影響。反倒如果不做好準備活動,在還沒做好熱身的時候就猛地投入比賽,會導致發生抽筋、摔跤、心力衰竭等情況,使人不得不中途退出比賽。

那麼,什麼才是真正的不輸在起跑線呢?


1、擺脫焦慮,合適的年齡做合適的事

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生長周期,講話有早有晚,走路也有早有晚,每個孩子的理解能力學習能力不同。

家長比較別人家孩子學會了什麼毫無意義。一些基本技能自家孩子即使發育得晚,到了一定的年齡,開竅了就能追上。

打個比方,有的孩子兩三歲就可以掌握加減法的概念,而有的孩子三歲的時候怎麼啟發都不懂,可是到六歲一下子就明白了,此時在這個問題上,他和那個三歲的孩子已經沒有任何區別。

如果父母心急,非要逼著這個還沒開竅的孩子在三歲的時候學會,那必然是父母和孩子雙輸的結果。


2、決定孩子命運的是他的品性和人生態度

日本人稻盛和夫,在考大學時志願表上填的大學一個都沒考上,最後勉強上了一個地方新辦的大學,畢業後因為沒有關係,學校又太差所以找不到工作,處處碰壁。走投無路之際,他曾在黑社會的門前走來走去,因為他空手道練得好,猶豫想利用這個特長參加黑社會謀發展。再後來好不容易進了一個陶瓷公司,卻是個管理一團混亂不知何時會倒閉的公司。他埋頭鑽研,開發出了一個專利產品,得到公司重用,很快他自己成立了京都陶瓷公司,後來該企業發展成世界五百強公司之一,再後來他又組建了一個電訊公司。他還捐出了兩百億日元的個人資產設立京都獎,獎勵科學文化各個行業的傑出人士,該獎項已經成為和諾貝爾獎匹敵的國際獎項。


他在《活法》一書中總結了自己的人生經歷和經營理念。

他認為,自己成功的根本原因不在於個人能力,而在于堅持了單純卻有力的信念。那就是:不撒謊,不給他人添麻煩,不許貪得無厭,要正直,不許只考慮自己不考慮別人等這些最基本的做人道理。

舉個例子,他在剛進軍手機行為一時,和競爭對手就營業地區的分配問題相持不下,他就想,怎麼做才是真正對社會有利,對大眾有利?如果只考慮自己的公司,不考慮別人,那麼出發點就太狹隘了。為了讓大眾儘快得到便宜的通信服務,他主動讓步,將首都及中部人口密集的好地段讓給了對方,自家公司做邊緣不發達地區的業務。當時公司領導班子都極其不理解他的做法,認為他太不顧及公司利益了。可出乎所有人包括稻盛本人的意料,他們公司的業務蒸蒸日上,把對手遠遠甩在了後面,他的電訊公司後來成為日本最大的電訊公司,同時也成為世界五百強之一。迄今為止,稻盛和夫是歷史上唯一一個創立了兩個世界五百強公司的人。


稻盛和夫總結了人生結果公式:人生的結果=思維方式*熱情*能力。

其中能力有一部分是天生的,還有一部分是後天訓練出來的,是公式中最不重要的部分,因為一個天資不足的人能以燃燒的熱情對待工作和生活,最後的結果會遠遠好過資質好卻缺乏熱情的人。而思維方式最重要,它可負可正,完全是後天培養的結果。

那麼什麼是正確的思維方式?

稻盛和夫認為:最簡單地說就是凡事朝好的地方著想。擁有積極向上的態度、懂得感恩、善於合作、樂觀、善良、有理想、待人溫和、刻苦努力、不自私、知足……這些都屬於正確的思維方式。

從稻盛和夫的成功中,我們可以看出,決定人命運的是他的品性和人生態度。


3、父母在孩子小時候最應該下功夫的是什麼?

父母在孩子小時候最應該下功夫的是教他如何做人。

培養孩子誠實、正直、有愛心這些最基本的道德品質,培養孩子好的心態,勝不驕敗不餒,做事專心有始有終。

這是件細水長流的事,可能一時半會看不到成效,不像教孩子識字,背唐詩那麼立竿見影。但是,一旦這些品質成為孩子自身素質的一部分,那麼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人就省心了,放心了。

擁有好的品質和好的人生態度的孩子,不管考上什麼大學,都會有一個成功的人生:如果他創業,會用這些品質吸引客戶,留住合作者和員工;如何給人打工,也會因此得到上司的重用;結婚後會是負責任的伴侶。


中國有句古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說的也是孩子的性格和品德,而不是指孩子學會什麼技藝。

所以,在年幼時,培養孩子優質的品格才是最重要的。一個彬彬有禮,誠實善良,充滿愛心的孩子和一個驕橫跋扈自私的小皇帝,未來的發展是可以預期的,後者即使受過最好的教育,他的人生也不會比前者成功和幸福。


《百萬富翁的智慧》一書中的作者,對美國1300名百萬富翁就「成功因素」問題進行了調研。他們幾乎沒有一個人把自己的成功歸結於他們的聰明和他們畢業的學校,而是說:「成功的秘訣在於誠實、有自我約束力、善於與人相處、勤奮和有賢內助。」

這些百萬富翁不約而同把誠實擺在了第一位。

這值得我們父母深思。

所以我認為真正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秘訣是:培養孩子好的德行,讓他具備良好的做人準則,你覺得呢?



相關焦點

  •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你知道怎樣才是「贏在起跑線」嗎?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然而你真的知道,怎樣才是「贏在起跑線」嗎?「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在中國家長群體中很盛行的說法,由此也引發了街頭巷尾各種學前班、興趣班、神童課、小天才培訓等等的大行其道。
  • 「不輸在起跑線」有違邏輯和常識
    在教育孩子方面,我們常常聽到這麼一句話: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為了實現這句話,不知道有多少家長和孩子起早貪黑、含辛茹苦,找家教、上補習班,生怕成了輸在起跑線上的失敗者。人生真的有這條起跑線嗎?如果有,它劃在了哪裡?如果是文學上的形象比喻,存在這條肉眼看不見的線也未嘗不可,可真的當作運動場上那條實實在在的起跑線就有點讓人摸不著頭腦了。
  •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什麼才是孩子人生真正的起跑線?
    現在有些家長,從小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興趣班,輔導班,綜合理由是「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可是這個「起跑線」到底在哪裡?它的本質又是什麼?有些家長也會為了這個「起跑線」而焦慮! 家裡有孩子的時候,我們家長難免不對「起跑線」這個詞感到敏感。
  • 有人說農村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真的輸了嗎?
    有人說農村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我看未必。所謂起跑線,大概就是人們理解的條件和環境。農村的孩子,從出生到上學,再到成家立業。所處的環境、家庭的薰陶、接受的教育,確實與城裡有很大的差別(當然這是指以前)。
  • 對孩子來說,「不輸在起跑線上」真的那麼重要嗎?
    一些基本技能自家孩子即使發育的晚,到了一定的年齡開竅了就追上了。打個比方,有的孩子兩三歲就可以掌握加減法的概念,而有的孩子三歲的時候怎麼啟發他都不懂,可是到六歲的時候他一下就明白了,這個時候,在這個問題上他和那個三歲就懂的孩子已沒有任何區別。如果父母心急,非要逼著這個還沒有開竅的孩子在三歲的時候學會,那必然是父母和孩子雙輸的結果。一、什麼才是真正不輸在起跑線?
  • 影視賞析:《起跑線》贏在起跑線,輸在自己心!
    中國有一句很熱門的口號: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而這條「起跑線」指的就是孩子接受的教育,中國人認為孩子接受了好的教育,才能具備強大的競爭力,才能在激烈的社會競爭機制中獲得先機與優勢。換言之,中國人認為,教育可以決定人的命運。
  • 為什麼「不輸在起跑線上「是一個偽命題」?
    「不輸在起跑線上」的邏輯前提是另外一句同樣具有中國特色的口號,叫做「知識改變命運」。因為相信「知識改變命運」,怕孩子的命運被改變得慢,或者怕改變得不夠徹底,因此有人進一步提出諄諄警告曰:「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輸在起跑線上」在現實生活中直接導致了兩種同樣具有中國特色的現象:一是無限度地提前施教時間——早教;二是拼著比著加大對孩子學習的時間投入和經濟投資——補課。
  •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你的孩子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
    閱讀前請點擊「關注」,麥子與你分享職場乾貨,你我共同成長。作者:積極的麥子經常會聽到許多家長,包括老師們總是口口聲聲說:「我們不能讓孩子輸在去跑線上。」然後,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許多家長就會瘋狂地給自己的孩子報各種補習班,興趣班,生怕自己的孩子落後。到最後,搞得孩子對學習產生了極大地厭惡和排斥。最令人意外的是,絕大多數孩子長大之後,並沒有延續這些興趣,或是養成愛學習的習慣。如果你對此抱有懷疑的態度,你可以回想一下你周圍的朋友。
  • 你還相信「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教育口號嗎?
    想想看,「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個口號是誰提出來的?一定不是真正的教育家提的,也一定不是真正懂教育的人提的。而是那些蠱惑父母去讓孩子上各種各樣的課外輔導班的「教育機構」說的,這是他們屢試不爽的「宣傳語」。因為真正懂教育的人,是不會說這樣違背教育常識的話的。而「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偽命題。
  • 不要輸在人生起跑線上,玉田人你說什麼是起跑線?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曾被許多家長視為「至理名言。」然而節目的最後一個環節卻刷新了人們對它的認知。這幾個人可以說是非常成功的社會人士,但他們的父母給的優勢卻寥寥無幾,即使他們在人生的起跑線上一開始就落後於很多人,也依然成長為了現在的模樣。
  • 鄭強:中國的小孩子不是輸在起跑線上,而是被累死在起跑線上!
    在這次論壇上,他主要講了以下幾個問題:第一:我們為什麼得不到諾貝爾獎?鄭強教授講到,我們的中小學,我們的奧賽哪一個不是把美國人、日本人打敗了,但為什麼日本美國那麼多諾貝爾獎獲得者,我們卻這麼少呢?小時候不能玩,不允許玩,還被別人玩,整個社會都在玩我們的孩子,包括爹媽還有爺爺奶奶。小孩子小時候不能玩,所以成人以後最渴望的就是玩,哪還有心思專心的搞研究呢?第二:中國的小孩子不是輸在起跑線上,而是累死在起跑線上!
  • 教育,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從孟母三遷談孩子的起跑線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個說法從什麼時候開始流行起來的已經無法考究,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句話在中國家長中非常流行。今天就讓我們來談一談什麼才是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雖然房貸和借款不知道要多久才能還清,但似乎已經看到孩子在學區房出生,且生在了一個相對較高的起跑線上,順理成章的上了雙語幼兒園,重點小學,重點中學,重點高中,清華北大已經在招手了。然而事情真的是這樣嗎?讓我們完整的看一下孟母三遷的故事。「昔孟母,擇鄰處」,孟子的母親為了孟子有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經過三次搬家搬到了學堂旁。
  • 晨語|不要讓你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今日關鍵詞:起跑線。也不知道從猴年馬月開始,出現了一句話:不要讓你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真的害人啊!不知道害了多少孩子和家庭。我從事心理工作十幾年真的發現這句話其實只說了一半,後面半句應該是如果不輸在起跑線,那麼很快就會死在跑道上。人生哪裡有什麼起跑線,每個個體都是有差異的,全世界的小孩一起學數學,難道個個都能成為數學家嗎?
  • 鄭強教授:我們的孩子沒有輸在起跑線上,可是被累死在起跑線上
    教育孩子成為了許多家長的一大難題,對於這些家長來說,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最重要的,所以為了讓自家孩子比別人家的孩子起步早,不斷地逼迫孩子去學習,但這樣做真的正確嗎?在2020亞洲教育論壇年會上,身為網紅校長的太原理工大學黨委書記鄭強在現場演講時,又再度爆出金句表示:「我們的孩子沒有輸在起跑線上,可是被累死在起跑線上!」
  • 德國的教育:輸在起跑線上,沒關係
    咱們很多家長都說一句話,說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一定要讓孩子們有更高的起步平臺,所以從小就逼著孩子去參加各種各樣的學習培訓班,也不問問自己孩子喜不喜歡!反正就讓他們去學畫畫,學鋼琴,學書法,學各種各樣的東西。
  •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起跑線上的輸贏並不能決定孩子的成敗
    我們大部分父母漸漸的有了類似這樣的口頭禪是:你這孩子,怎麼就那麼不聽話呢?總感覺自家孩子差於人家孩子很多。所以很多家長都想自己的孩子能贏在起跑線上,但是家長必須得注意這幾點,才能決定孩子的競爭力。要正確的樹立「起跑線」的觀念很多所謂贏在「起跑線」上的孩子,因為過早地透支了自己和家長,反而不一定能一直走在別人前面。
  •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一個古怪的命題
    不要輸在起跑線,意味著站在這條線前就應該做好準備。這又意味著關口要前移,否則在上起跑線前就輸了。這樣看來從胎教開始還不夠,得從卵子受精開始。還不夠,得從選擇什麼人結婚開始,因為不同的父母提供的精子和卵子質量是不一樣的。這就夠了嗎?恐怕還不夠。這對父母是從哪裡來的?怎麼保證他們的結合是最佳的?
  • 都說「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起跑線到底在哪裡?
    可是,「別人家孩子」真的就比自己家孩子優秀嗎?說好的同一起跑線起跑,為什麼有的孩子坐起了奔馳?極限男人幫走進學校,向參加誓師大會的高三同學們問了6個關於「人生起跑線」的問題,這些問題都是跟父母有關的,如果題目裡的情況符合就可以前進6步,回答「否」則原地不動。第一問:你的父母都接受過大學以上教育嗎?一部分學生自信地走出來,臉上掛著藏不住的微笑。
  • 父母課堂——鄭淵潔:請讓你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01近年在教育領域對家長誤導最嚴重的一句話是「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一些家長由於擔心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通過各種培訓班給孩子超前大滿灌與其年齡不同步的知識,揠苗助長。倘若將人生形容為一場競賽,「起跑線」的比喻是恰當的。但是,「輸在起跑線」上只適合短程競賽,例如百米賽。
  • 什麼叫「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原來是這樣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沒什麼錯,只是很多人理解錯了首先要明白起跑線在哪?終點也就是人去世的那一瞬間,從出生到死亡的這段過程才是孩子要跑完的全程但很多家長很迷茫,以一種急躁或者說是焦躁的心態,覺得別人孩子學會了音樂、英語、奧數、自己的孩子也必須學會,不然就輸在了起跑線上其實這種想法大錯特錯,孩子的天賦是否在那塊,你孩子明明能代表中國在世界盃奪冠,但你非要把他困在奧數班裡,孩子學不好最後再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