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農村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我看未必。所謂起跑線,大概就是人們理解的條件和環境。農村的孩子,從出生到上學,再到成家立業。所處的環境、家庭的薰陶、接受的教育,確實與城裡有很大的差別(當然這是指以前)。
表面上看起來,農村的孩子、吃的沒城裡好、穿的沒有城裡好、吃的苦、比城裡孩子多。農村的師資力量、教學質量、比城裡差,等等,好象是輸在了起跑線上。
實際上,不一定是壞事。農村的孩子,進入高等學府的不比城裡少,只會更多。正因為城裡的條件比農村好,城裡的孩子容易養成懶散和享受的習慣。當然這不是絕對的,要看家長怎麼督促和引導了。
農村的孩子,從小就參加勞動鍛鍊,養成了吃苦耐勞的精神。吃足了苦頭,受夠了艱難,渴望美好生活的欲望,更強烈,深諳知識改變命運的道理。先天不足,只好用刻苦學習去彌補。激發了鬥志,往往後來居上。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成才之後的農村孩子,當初所謂的輸在起跑線上,在工作和生活中,就轉化為優勢了。農村的孩子,從小在磨鍊中成長,在砥礪中前行。出社會後,面對挫折和困難時,更從容。心裡承受能力強,心志更堅定,這是磨鍊帶來的好處。
農村的孩子,沒有父母長輩的關係網,就沒有依賴思想。要想有所作為,有所成就,全靠自己拼博努力,去創造。小時候的經歷和磨難,便成為了事業的奠基石,登峰的階梯。
人之一生,何其短暫。成才與否、成就的大小,不決定於起跑線。所謂的起跑線,只不過是自己的心理防線。要看你怎樣利用,怎樣去突破。就算真的有起跑線,你遠遠的站在別人的前面,如果不知把握,只會成為一時的沾沾自喜。而輸了的起跑線,會成為別人追趕的動力,厲志的源泉。
表面看,農村的孩子輸了起跑線,看一時、確實如此。但若是用一生去體驗、去詮釋,農村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了嗎?沒有啊!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如有不妥,請留下寶貴意見。歡迎大家積極參與探討三農問題,敬請關注三農優質創作者:英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