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輸在起跑線上」幾乎是現在所有嬰幼兒父母們奉行的真理。似乎父母和孩子早一分努力,就必能早一步領先。
許多不希望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父母,在孩子才一兩歲時就開始教孩子認字,三四歲就開始讓孩子學琴、畫畫、學英語……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生長周期,講話有早有晚,走路有早有晚,理解能力和學習能力每個孩子也都不盡相同。家長們拿別人家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比較,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有的孩子兩三歲就可以掌握加減法的概念,而有的孩子三歲的時候怎麼啟發都不懂,可是到了六歲一下就明白了。如果父母心急,非要逼著這個沒有開竅的孩子在三歲時學會,那必然是父母孩子雙輸的結果。
我們去看看人物傳記,很多名人像愛因斯坦、愛迪生、 拿破崙、 邱吉爾都是小時候成績很差的學生,決定是否成功的不在於他們小時候的學習成績,甚至是否上沒上好大學都不重要。
中國有句古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說的就是孩子的性格和品德,而不是指孩子會什麼技藝。一個彬彬有禮、誠實善良、充滿愛心的孩子和一個驕橫跋扈、自私自立的「小皇帝」,未來的發展是可以預期的,後者即使受到最好的教育,他的人生也不會比前者成功和幸福。
要想孩子有個成功幸福的人生,父母對孩子品德的培養才是至關重要的。
父母在孩子小時候最應該下功夫的是教他如何做人。培養孩子誠實、正直、有愛心這些最基本的道德品質,培養孩子好的心態,勝不驕敗不餒,做事專心有始有終。這是件細水長流的事,可能一時半會兒看不到成效,不像教孩子識字、背唐詩那麼立竿見影。但是,這些品質一旦成為孩子自身素質的一部分,那麼,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就省心並放心了。
這些品質在孩子考大學、工作面試、找對象等人生的關鍵時刻,都會以某種形式反映出來。
擁有好的品質和好的人生態度的孩子,不管考上什麼樣的大學,都會有一個成功的人生;在工作和生活中會有很好的收穫。
《百萬富翁的智慧》一書中對美國1300名百萬富翁就「成功因素」問題進行了調研。他們幾乎沒有一個人把自己的成功歸結於他們的聰明才智和畢業的學校,而是說:」成功的秘訣在於誠實、有自我約束力、善於與人相處、勤奮和有賢內助。」
歷史上唯一一個創造了兩個世界五百強公司的企業家稻盛和夫,他在《活法》一書裡,總結了自己的人生經歷和經營理念,他認為自己成功的根本原因,不在於他的能力,而在於他堅持了單純卻強有力的信念,那就是:不撒謊,不給他人添麻煩,不許貪得無厭,要正直,不許只考慮自己不考慮別人等這些最基本的做人道理。
稻盛和夫還總結出「人生的結果」公式:人生的結果=思維方式x熱情x能力。能力有天生有後天訓練,是公式中最不重要的部分,而思維方式最重要,它可負可正,完全是後天培育的結果。什麼是正確的思維方式?最簡單地說就是凡事朝好的地方著想。擁有積極向上的態度,懂得感恩、善於合作、樂觀、善良、有理想、待人溫和、刻苦努力、不自私、知足……這些都屬於正確的思維方式。
從稻盛和夫的成功經驗中我們可以看出,決定人的命運的是他的品性和人生態度。
所以,我理解的真正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秘訣是:給孩子好的德行,讓他具備良好的做人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