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想贏在起跑線上,卻總輸在終點線前

2021-02-18 老魚說英語

(接上文)   

       很多家長怕孩子落後,早早地就給孩子新概念英語學起來!你家娃三年級開始,我家就二年級開始,你家二年級,我家必須一年級。仿佛學了這個神奇的教材,英語學習就能快人一步,傲視群雄!連我家媳婦最近都開始問我了:你打算什麼時候教兒子(四周歲半)英語?我輕輕地嘆了一口氣,仿佛看到了兒子的未來!孩子各不相同,而天底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

 

家長的心情我萬分理解!這年頭最高調地炫富是什麼:莫過於有個乖巧懂事成績優異又多才多藝的娃;小孩子才拼房、車、錢呢,張口閉口你家幾套房,我家幾套房,你家什麼車,我家什麼車;

 

回到我們的英語學習上,要想孩子英語學習領先:第一,與孩子什麼時候開始無關,與孩子的動力有關:就像龜兔賽跑,烏龜跑得慢,但一直前進,兔子跑得快,但總歇著不動,誰是贏家誰是輸家你們知道的;第二,與孩子的天賦無關,與孩子的方法有關:死記硬背的孩子一定是沒有動力的,因為低效又痛苦,孩子不願學,再聰明也是白搭,這與第一點相輔相成;第三,與孩子學什麼教材無關,與孩子怎麼吸收教材有關:學過什麼和學會什麼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與其囫圇吞棗自欺欺人,不如扎紮實實腳踏實地;

 

以上講的比較理論,我再說具體一些:

關於第一點,前幾天有個家長說孩子想試聽一下我的英語課,我說沒問題。但孩子其實是不願意的,理由很簡單:我不喜歡英語!這是孩子當著媽媽和我的面說的。孩子下半年七年級,如果接下來三年,她對這個學科是抱有偏見的,動力不足或完全沒有動力,英語成績是可以預見的,而且誰都拿她沒有任何辦法,包括家長和老師,原因你們懂的,不囉嗦。

 

關於第二點,孩子小學階段,在英語學習上最重要的任務是學會科學高效的積累詞彙,具體要求就是讀的標準、聽的明白、用得準確,音形義全方位掌握才是有效積累。很多娃會寫不會讀,會認但聽不懂,說明他一定不是按發音來記的,屬於死記硬背。第一,低效;第二,痛苦,導致動力越來越弱;第三,聽力理解有障礙;第四,口語表達基本很難;第五,不願開口導致對句子結構的不熟悉,然後語感缺失導致其他一系列問題:閱讀理解、完形填空、語法填空等綜合題型理解速度慢且不準確,寫作表達連個地道的句型都不會;以上表達可能還是太專業,通俗一點講就是:啞巴英語引發的血案!很多孩子小學還沒畢業就已經學不動了,他們真的是學不會嗎?不!是因為背單詞太痛苦了。詞彙積累有問題,其他能力的發展都是空談。

 

關於第三點,很多家長總以為學得多、學得快,就能讓娃在英語上遙遙領先!只有走過這條道的才會明白:英語學習的領先不是在內容上,而是在方法上!當然,方法是通過內容來探索和實踐的,紙上談兵肯定是行不通的,所以要關注內容,更要關注掌握內容的方法。無論我們學什麼教材,不僅僅是掌握內容,還在於怎樣讓學習輕鬆簡潔。說得簡單一點,無論孩子小學階段學了什麼,如果詞彙積累機械,語法學習一知半解,無論學多少,意義都不大,如果孩子還厭學,那就是反作用了。

很多初中英語學不好的娃,根源都在小學英語機械枯燥的學習導致興趣的缺失,沒興趣就沒學習過程,沒學習過程又哪來的學習方法?理論上講,七年級開始,一切歸零,從新開始,大家都在同一起點上,大家的機會都是均等的,但優秀和一般之間最大的距離不是小學的時候補了什麼沒補什麼,而是優秀的孩子有極強的學習能力而且積極進取,一般的孩子不僅被動而且沒有方法!比如積累詞彙,優秀的孩子不用刻意記,課文讀幾遍,生詞就在腦子裡了,一般的孩子可能詞彙背了很久,一到考試中,不是拼寫錯誤,就是詞意張冠李戴。差距只要半個學期就拉開了,連一個學期都不用!而且各位家長別忘了,初中英語只是系統專業學習的開端,一旦初中跟不上,高中三年怎麼過?大學又要怎麼面對畢業和考研等一系列問題?英語學習的終點線娃碰得到嗎?

 

我們總說贏在起跑線上,但冷靜下來思考一下,起跑線附近贏幾米算贏嗎?輸幾米算輸嗎?以家長的標準來衡量,我的學生對比那些提前學了很多年新概念英語的孩子,在起跑線上甚至是落後的,他們也從不顯山露水,但是隨著年級的提升,競爭力會不斷提升,那些按我要求背了三年新概念英語從畢業班出去的娃,中考英語也從沒讓我失望過,而且高中三年一樣保有優勢!這不是我標榜自己,而是那些畢業生家長介紹過來的新朋友給我的反饋!

 

各位家長,說了那麼多,不知我講清楚了嗎?

相關焦點

  • 贏在起跑線上的孩子,何以輸在了終點線上?
    任天軍先生撰寫過一篇文章《輸在起跑線的德國孩子》(原在《芳草(經典閱讀)》 2014年11期 ),文章中說:德國禁止過早和過度開發孩子的智力,德國孩子在小學前的「唯一的任務」就是「快樂成長」。在上學前對孩子的「教育」重點放在三個方面:基本的社會常識;孩子的動手能力;保護孩子情感胚胎,培養情商,培養領導力。
  • 輸在起跑線上,如何才能贏在終點
    烏龜跑得很慢很慢,兔子跑得很快很快,兔子處在領先的位置,兔子驕傲自滿,於是在領先的情況下睡著了,醒過來的時候烏龜已經到達終點了。比賽是一個過程,輸在起跑線上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直輸,可怕的是驕傲自滿。還沒跑到終點,就自動放棄了。槍聲響起的時候,每個人的反應是不一樣,衝出起點的時間必然不一樣。
  • 《起跑線》電影賞析:贏在起點不算贏,輸在終點可是真正輸
    影片用多種角度詮釋「起跑線」,也讓「孟母三遷」的典故,映照在每一個如今的學齡前兒童的家庭裡!影片的敘事角度,也一度以母親的教育理念作為最高學術任務,但最終歸根結底,「入學形式」物化成了父母替孩子「順利報名」的死循環。
  • 輸在起跑線,贏在終點線?
    Osports 供圖  帶著一個負場打附加賽、輸在起跑線上的山東全運男籃,在逆境中爆發出了巨大的能量。繼首個比賽日逆轉山西隊之後,昨日在與北京隊的生死之戰中,山東隊又以79:73力克對手,拿下兩連勝,目前附加賽戰績為2勝1負,雖然還尚未掌握出線主動權,但希望也越來越大了。
  • 希望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贏在終點
    「我們不想一開始就把自己所有的體力、精力耗掉,不想急著衝刺,我們希望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贏在終點。」現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接受更好的教育。因此,在教育上的花費也越來越高,「花樣」也越來越多,學區房也應運而生,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更有甚者,有人花費巨資購買一間不能住人的倉庫當學區房,就是為了孩子能夠上更好的學校。
  • 孩子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 還能贏在終點嗎?
    最近熱映的一部印度輕喜劇影片《起跑線》,讓小編很感興趣。吸引我的主要是名字和豆瓣8.2的評分,但看完後卻笑不出來。影片講述了一對年輕夫婦為上小學的女兒擇校而展開的一系列問題。片中犀利又不失幽默的呈現出了中產家庭的焦慮、貧富差距、階級對立。社會不公等現狀。他們為了女兒上最好的私立小學,不惜一切代價買學區房、炫富。然而五所小學有四所拒絕了他們。
  • 輸在起跑線上又何妨,人生是馬拉松長跑,真正的教育是贏在終點
    牛頓、愛因斯坦、愛迪生等這些改變歷史的科學家,如果以學校成績來看,他們都是家長眼中不會讀書的人,我們都以為「天生我材必有用」,卻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參天樹木其實也是慢慢長成的,何必次次堅持贏在第一,暫時輸在起跑線上又何妨。
  • 德國人的教育:讓孩子輸了起跑線,但卻讓孩子贏在了終點線上
    德國的教育體系在全球絕對是名列前茅的,世界上大量的一流、二流的院校都分布在德國的各地。所以有很多有孩子的家庭在選擇移民的時候選擇德國。但是德國和國內很緊繃,很焦慮的學習模式很不一樣,如果說按照中國的教育模式來做比較的話,那麼德國孩子都是輸在起跑線上的。
  • 學生贏在了起跑線,可是輸在了終點,好的規劃不如教學生如何去做
    現在的學生壓力真的是非常的大,家長們都努力的不讓學生輸在起跑線上,所以,很多家長無論家庭條件如何,拼了命一樣的都要給學生報各種的補習班和興趣班。可是,當學生還在小學階段的時候可能還可以,但是到了初中或者是高中之後,那就會發生明顯的不一樣了。
  •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一個古怪的命題
    印度有部電影,叫《起跑線》,影片講述的是一對中產階級夫婦為了讓孩子能夠從小就獲得最好的教育、走上人生巔峰而絞盡腦汁擇校的故事。這讓我想起了我們常說的那句話: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看得出,我們的孩子一生下來就站在了起跑線上。有的人說還要更早,從胎教開始。一群人在比賽場,站在同一條線前準備開跑,那條線是起跑線。
  • 德國人的教育:讓孩子輸了起跑線,但卻讓孩子贏在了終點線上
    德國的教育體系在全球絕對是名列前茅的,世界上大量的一流、二流的院校都分布在德國的各地。所以有很多有孩子的家庭在選擇移民的時候選擇德國。但是德國和國內很緊繃,很焦慮的學習模式很不一樣,如果說按照中國的教育模式來做比較的話,那麼德國孩子都是輸在起跑線上的。
  • 翟天臨事件,贏在起跑線卻輸在了終點?
    前腳還是剛上春晚前途無量的學霸演員,後腳就陷入了學術不端的漩渦。短短半個月,驚天大逆轉,人生境遇冰火兩重天。從翟天臨的經歷可以看到,上了北京電影學院這樣的電影學最高學府,研究生保送,一路順風順水博士畢業。被踢爆「學術不端」事件前,這是一個典型的贏在「起跑線」上的人。
  • 「超前教育」對孩子傷害最大:贏在起跑線,卻輸在終點
    當媽那些事兒「超前教育」對孩子傷害最大:贏在起跑線,卻輸在終點!一轉眼,又到了9月開學季。這幾天,領著孩子,前來報導的爸爸媽媽們,聊天的話題始終離不開「教育」二字。 「一個暑假,我兒子又學奧數,又學書法,還學了繪畫。」
  • 讓孩子贏在「終點」而不是「起跑線」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這是現在很多家長都聽說過的一句教育理念。讓孩子儘早的接受教育,在孩子兩三歲的時候就慌忙讓他們學習認漢字,讓他們學習讀拼音。把一年級的事情都早早的在幼兒階段就完成了,這樣看起來確實比其他的小孩子要提前了好幾年,這是一種贏在起跑線的行為。但如果我們真的把學習看作一場賽跑的話,那麼你贏在了起跑線,並不意味著你就能在終點,因為科學的訓練體系需要包括熱身的一味的單純去搶起跑的速度。
  • 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難道就不怕孩子「輸在終點線前」?
    起跑線上的站位,根本不會影響最終的比賽結果。補習機構大聲呼悠著「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如果家長盲從了,那就要做好讓孩子承受更大的「輸在終點線前」的思想準備了。人生是長跑,有些家長卻只注意前半程一、學齡前兒童
  •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你知道怎樣才是「贏在起跑線」嗎?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然而你真的知道,怎樣才是「贏在起跑線」嗎?「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在中國家長群體中很盛行的說法,由此也引發了街頭巷尾各種學前班、興趣班、神童課、小天才培訓等等的大行其道。
  • 中國不輸在起跑線,美國贏在終點線
    鄰居家的牛牛離本城市最好的初中就差了四分,為了不讓牛牛輸在起跑線上,他爸爸動用了所有人脈,才讓他擠進了這所中學。另外一條街上的甜甜已經換了四種鈣片了。甜甜媽媽想讓甜甜學習舞蹈,贏在起跑線上,一歲就開始給她補鈣,這樣可以比同齡人早點開始學習舞蹈。
  • 馬雲直言你以為是自己輸在了起跑線,其實是別人贏在了終點
    宿舍裡的幾個同學都太優秀:一個早在高二的時候就拿了英語演講比賽的冠軍;一個是數學奧賽的特長生;一個雖然成績跟他差不多,但有個資產上億、做老總的爹,眼界和能力都強他不少。只有自己既沒什麼本事又沒什麼背景,中學時期那點兒微薄的優越感早散得一乾二淨。「不是都說大學四年是人生的加時賽嗎?那對於我這樣輸在了起跑線上的人,再努力又能跑出什麼成績?」他說。
  •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稱之為惡毒,一點不為過
    中國文字博大精深,不知道從何時起,某些人卻變著「花招」的把文字玩出各種「新花樣」,其中就有這句「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乍一聽這句話,大多數人都覺得有點道理,不輸在起跑線上,對啊,沒毛病啊,誰也不想輸啊,誰都想贏啊!但仔細想想,卻總感覺十分彆扭,什麼是起跑線?起跑線如何界定?
  • 輸了起跑線卻贏在終點
    比如,沒出生就進行胎教,學爬行也要報個班,沒上幼兒園就帶孩子去進行各種腦力開發,上學了就更不用說了,各種各樣的培訓班興趣班鋪天蓋地而來。似乎家長們都覺得,越早受教育對孩子越有利,要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我們的孩子贏在起跑線上,而他們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卻贏在了終點。我國幼兒教育與德國有哪些不同呢?①不注重孩子獨立性培養。孩子都是家長的寶貝,家長多會不忍讓孩子受苦。比如,在寒冷的冬天,孩子會嚷嚷著不想起床不去上幼兒園了,家長也會覺得不去也罷,縱容著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