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承認不承認,諾貝爾獎中的物理、化學、醫學等自然科學獎項,是極具有含金量的。因此,一個國家的諾貝爾獎獲獎人數,不僅標誌著這個國家自然科學處於領先地位,也在一定程度是映射著這個國家教育狀況。
有數據統計表明,自諾貝爾獎設立以來,德國人(含移民美國、加拿大等國的德裔)獲得的諾貝爾獎人數佔獲獎總人數的近一半。換句話說,8200萬德國人分享了近一半的諾貝爾獎,而全球另外60多億人口只獲得了剩下的一半。我國現有人口14億,僅有2人獲過諾貝爾獎,其中還有一人是文學獲,這與我們這個人口大國和發展水平是極不相稱的。
諾貝爾獎物理、化學、生理(醫學)等獎項的評選標準雖然複雜,但其核心卻是簡單,那就是創新性、對人類的貢獻性和領先性。這也就是說,一個人要想摘取諾貝爾獎,不僅要智力超群,學富五車,更首當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造能力,而這「三創」絕非一日之功,當從娃娃做起。
德國人為什麼獲諾貝爾獎人數多?這與其基礎教育有關。任天軍先生撰寫過一篇文章《輸在起跑線的德國孩子》(原在《芳草(經典閱讀)》 2014年11期 ),文章中說:德國禁止過早和過度開發孩子的智力,德國孩子在小學前的「唯一的任務」就是「快樂成長」。在上學前對孩子的「教育」重點放在三個方面:基本的社會常識;孩子的動手能力;保護孩子情感胚胎,培養情商,培養領導力。
與中國相比,德國如此教育,孩子好像是「輸」在了起跑線上。但事實並非如此,德國孩子雖然「輸:在起跑線上,卻是」贏「在了終點線上。正是由於德國從小對孩子「快樂成長」教育,孩子們從小樂動手、愛操作,為孩子的創新、創造、衝擊諾貝爾獎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而反觀我們國家,許多的家長總怕孩子會輸在起跑線上:孩子牙牙學語起就教他們背唐詩,幼兒園裡讓孩子學拼音、識字、學算數,及至上了小學、中學,更是幾乎將所有的時間都放在了語、數、英等各種文化課學習上,每天晚上做大量的作業,雙休節假要參加各種各樣的補習班,培訓班……家長對孩子所有的教育都指向分數、名次,加分、升學……較之以德國,真是有天壤之別。
單從文化課學習來說,中國的孩子的確「贏」了,德國的孩子的確「輸」了。但「贏」在起跑線上的孩子,被異化成了學習考試的機器,自理自制能力缺乏、生活生存能力低下、沒有抗挫折能力,更難以奢談什麼創新……許多「優秀」孩子上了大學,不僅生活也難以自理,更有許多考試掛科,甚至不能畢業,有的畢業後不願工作,不想工作,淪為啃老一族,還有一些患上抑鬱症,自閉、厭世、自殺……贏在「起跑線」的孩子,卻「輸在了人生終點線」上,與諾貝爾獎漸行漸遠……這實在值得我們的家長、教師、學校、教育的頂層設計者們深思。
誠然,孩子有學習,便要進行測試,這無可非議。我們當下高中和高等教育尚未普及,因此通過考試來進行選拔也是最公平、有效的方式,關健是我們考試、選拔的關注點,不能僅放在文化課考試成績上,以一個抽象的分數來評高下,定前程。特別是學前和基礎教育階段,尤其如此。每個學段要讓孩子做一些適合自己年齡特點的事情,該玩當玩,該樂則樂,該學什麼就學什麼,禁止揠苗助長。學習不是以知識的機械識記為主,當把知識作為探索、發現的工具,引領孩子將學習變成和呼吸一樣自然的事情,唯有興趣、沒有壓力,唯有標準,沒有強求。誠如是,才能讓學生健康快樂成長的同時,向著諾貝爾獎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