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在起跑線上的孩子,何以輸在了終點線上?

2020-12-13 平湖一柱

不管你承認不承認,諾貝爾獎中的物理、化學、醫學等自然科學獎項,是極具有含金量的。因此,一個國家的諾貝爾獎獲獎人數,不僅標誌著這個國家自然科學處於領先地位,也在一定程度是映射著這個國家教育狀況。

有數據統計表明,自諾貝爾獎設立以來,德國人(含移民美國、加拿大等國的德裔)獲得的諾貝爾獎人數佔獲獎總人數的近一半。換句話說,8200萬德國人分享了近一半的諾貝爾獎,而全球另外60多億人口只獲得了剩下的一半。我國現有人口14億,僅有2人獲過諾貝爾獎,其中還有一人是文學獲,這與我們這個人口大國和發展水平是極不相稱的。

諾貝爾獎物理、化學、生理(醫學)等獎項的評選標準雖然複雜,但其核心卻是簡單,那就是創新性、對人類的貢獻性和領先性。這也就是說,一個人要想摘取諾貝爾獎,不僅要智力超群,學富五車,更首當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造能力,而這「三創」絕非一日之功,當從娃娃做起。

德國人為什麼獲諾貝爾獎人數多?這與其基礎教育有關。任天軍先生撰寫過一篇文章《輸在起跑線的德國孩子》(原在《芳草(經典閱讀)》 2014年11期 ),文章中說:德國禁止過早和過度開發孩子的智力,德國孩子在小學前的「唯一的任務」就是「快樂成長」。在上學前對孩子的「教育」重點放在三個方面:基本的社會常識;孩子的動手能力;保護孩子情感胚胎,培養情商,培養領導力。

與中國相比,德國如此教育,孩子好像是「輸」在了起跑線上。但事實並非如此,德國孩子雖然「輸:在起跑線上,卻是」贏「在了終點線上。正是由於德國從小對孩子「快樂成長」教育,孩子們從小樂動手、愛操作,為孩子的創新、創造、衝擊諾貝爾獎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而反觀我們國家,許多的家長總怕孩子會輸在起跑線上:孩子牙牙學語起就教他們背唐詩,幼兒園裡讓孩子學拼音、識字、學算數,及至上了小學、中學,更是幾乎將所有的時間都放在了語、數、英等各種文化課學習上,每天晚上做大量的作業,雙休節假要參加各種各樣的補習班,培訓班……家長對孩子所有的教育都指向分數、名次,加分、升學……較之以德國,真是有天壤之別。

單從文化課學習來說,中國的孩子的確「贏」了,德國的孩子的確「輸」了。但「贏」在起跑線上的孩子,被異化成了學習考試的機器,自理自制能力缺乏、生活生存能力低下、沒有抗挫折能力,更難以奢談什麼創新……許多「優秀」孩子上了大學,不僅生活也難以自理,更有許多考試掛科,甚至不能畢業,有的畢業後不願工作,不想工作,淪為啃老一族,還有一些患上抑鬱症,自閉、厭世、自殺……贏在「起跑線」的孩子,卻「輸在了人生終點線」上,與諾貝爾獎漸行漸遠……這實在值得我們的家長、教師、學校、教育的頂層設計者們深思。

誠然,孩子有學習,便要進行測試,這無可非議。我們當下高中和高等教育尚未普及,因此通過考試來進行選拔也是最公平、有效的方式,關健是我們考試、選拔的關注點,不能僅放在文化課考試成績上,以一個抽象的分數來評高下,定前程。特別是學前和基礎教育階段,尤其如此。每個學段要讓孩子做一些適合自己年齡特點的事情,該玩當玩,該樂則樂,該學什麼就學什麼,禁止揠苗助長。學習不是以知識的機械識記為主,當把知識作為探索、發現的工具,引領孩子將學習變成和呼吸一樣自然的事情,唯有興趣、沒有壓力,唯有標準,沒有強求。誠如是,才能讓學生健康快樂成長的同時,向著諾貝爾獎不斷前行……

相關焦點

  • 希望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贏在終點
    「我們不想一開始就把自己所有的體力、精力耗掉,不想急著衝刺,我們希望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贏在終點。」現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接受更好的教育。因此,在教育上的花費也越來越高,「花樣」也越來越多,學區房也應運而生,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更有甚者,有人花費巨資購買一間不能住人的倉庫當學區房,就是為了孩子能夠上更好的學校。
  • 孩子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 還能贏在終點嗎?
    影片講述了一對年輕夫婦為上小學的女兒擇校而展開的一系列問題。片中犀利又不失幽默的呈現出了中產家庭的焦慮、貧富差距、階級對立。社會不公等現狀。他們為了女兒上最好的私立小學,不惜一切代價買學區房、炫富。然而五所小學有四所拒絕了他們。
  • 輸在起跑線上,如何才能贏在終點
    烏龜跑得很慢很慢,兔子跑得很快很快,兔子處在領先的位置,兔子驕傲自滿,於是在領先的情況下睡著了,醒過來的時候烏龜已經到達終點了。比賽是一個過程,輸在起跑線上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直輸,可怕的是驕傲自滿。還沒跑到終點,就自動放棄了。槍聲響起的時候,每個人的反應是不一樣,衝出起點的時間必然不一樣。
  • 德國人的教育:讓孩子輸了起跑線,但卻讓孩子贏在了終點線上
    德國的教育體系在全球絕對是名列前茅的,世界上大量的一流、二流的院校都分布在德國的各地。所以有很多有孩子的家庭在選擇移民的時候選擇德國。但是德國和國內很緊繃,很焦慮的學習模式很不一樣,如果說按照中國的教育模式來做比較的話,那麼德國孩子都是輸在起跑線上的。
  • 總想贏在起跑線上,卻總輸在終點線前
    這年頭最高調地炫富是什麼:莫過於有個乖巧懂事成績優異又多才多藝的娃;小孩子才拼房、車、錢呢,張口閉口你家幾套房,我家幾套房,你家什麼車,我家什麼車; 回到我們的英語學習上,要想孩子英語學習領先:第一,與孩子什麼時候開始無關,與孩子的動力有關:就像龜兔賽跑,烏龜跑得慢,但一直前進,兔子跑得快,但總歇著不動,誰是贏家誰是輸家你們知道的;第二,與孩子的天賦無關,與孩子的方法有關
  • 《起跑線》電影賞析:贏在起點不算贏,輸在終點可是真正輸
    影片用多種角度詮釋「起跑線」,也讓「孟母三遷」的典故,映照在每一個如今的學齡前兒童的家庭裡!影片的敘事角度,也一度以母親的教育理念作為最高學術任務,但最終歸根結底,「入學形式」物化成了父母替孩子「順利報名」的死循環。
  • 德國人的教育:讓孩子輸了起跑線,但卻讓孩子贏在了終點線上
    德國的教育體系在全球絕對是名列前茅的,世界上大量的一流、二流的院校都分布在德國的各地。所以有很多有孩子的家庭在選擇移民的時候選擇德國。但是德國和國內很緊繃,很焦慮的學習模式很不一樣,如果說按照中國的教育模式來做比較的話,那麼德國孩子都是輸在起跑線上的。
  • 輸在起跑線上又何妨,人生是馬拉松長跑,真正的教育是贏在終點
    牛頓、愛因斯坦、愛迪生等這些改變歷史的科學家,如果以學校成績來看,他們都是家長眼中不會讀書的人,我們都以為「天生我材必有用」,卻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參天樹木其實也是慢慢長成的,何必次次堅持贏在第一,暫時輸在起跑線上又何妨。
  •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一個古怪的命題
    印度有部電影,叫《起跑線》,影片講述的是一對中產階級夫婦為了讓孩子能夠從小就獲得最好的教育、走上人生巔峰而絞盡腦汁擇校的故事。這讓我想起了我們常說的那句話: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看得出,我們的孩子一生下來就站在了起跑線上。有的人說還要更早,從胎教開始。一群人在比賽場,站在同一條線前準備開跑,那條線是起跑線。
  • 讓孩子贏在「終點」而不是「起跑線」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這是現在很多家長都聽說過的一句教育理念。讓孩子儘早的接受教育,在孩子兩三歲的時候就慌忙讓他們學習認漢字,讓他們學習讀拼音。把一年級的事情都早早的在幼兒階段就完成了,這樣看起來確實比其他的小孩子要提前了好幾年,這是一種贏在起跑線的行為。但如果我們真的把學習看作一場賽跑的話,那麼你贏在了起跑線,並不意味著你就能在終點,因為科學的訓練體系需要包括熱身的一味的單純去搶起跑的速度。
  • 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難道就不怕孩子「輸在終點線前」?
    起跑線上的站位,根本不會影響最終的比賽結果。補習機構大聲呼悠著「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如果家長盲從了,那就要做好讓孩子承受更大的「輸在終點線前」的思想準備了。這些東西都非常有價值,但是,如果不是孩子理解的東西,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就會把它們忘乾淨——除非你反反覆覆的背。這種行為的成本,孩子們是支付不起的——他們在上學前僅有的六年時間裡,要爭分奪秒地鍛鍊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了。知識性的東西,和想像力、創造力的珍貴程度,完全不能相提並論。
  • 輸在起跑線,贏在終點線?
    Osports 供圖  帶著一個負場打附加賽、輸在起跑線上的山東全運男籃,在逆境中爆發出了巨大的能量。繼首個比賽日逆轉山西隊之後,昨日在與北京隊的生死之戰中,山東隊又以79:73力克對手,拿下兩連勝,目前附加賽戰績為2勝1負,雖然還尚未掌握出線主動權,但希望也越來越大了。
  • 學生贏在了起跑線,可是輸在了終點,好的規劃不如教學生如何去做
    現在的學生壓力真的是非常的大,家長們都努力的不讓學生輸在起跑線上,所以,很多家長無論家庭條件如何,拼了命一樣的都要給學生報各種的補習班和興趣班。可是,當學生還在小學階段的時候可能還可以,但是到了初中或者是高中之後,那就會發生明顯的不一樣了。
  • 家長|就算輸在起跑線,也要讓孩子贏在終點
    發令槍一響,四個小隊員像離弦之箭衝出起跑線。馬子惠剛一起步,就重重地摔了一跤,整個人趴倒在冰面。但小姑娘絲毫沒有猶豫,迅速爬了起來,奮力追趕。 Q 「贏在起跑線」與「彎道超車」
  • 翟天臨事件,贏在起跑線卻輸在了終點?
    前腳還是剛上春晚前途無量的學霸演員,後腳就陷入了學術不端的漩渦。短短半個月,驚天大逆轉,人生境遇冰火兩重天。從翟天臨的經歷可以看到,上了北京電影學院這樣的電影學最高學府,研究生保送,一路順風順水博士畢業。被踢爆「學術不端」事件前,這是一個典型的贏在「起跑線」上的人。
  •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你知道怎樣才是「贏在起跑線」嗎?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然而你真的知道,怎樣才是「贏在起跑線」嗎?「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在中國家長群體中很盛行的說法,由此也引發了街頭巷尾各種學前班、興趣班、神童課、小天才培訓等等的大行其道。
  • 教育最大的謊言之一: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教育界揠苗助長的事——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超前教育的提出知道提出「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口號的是誰嗎?是一家教育培訓機構,他們把教育比喻成賽跑,誰贏在了起跑線就會贏在終點。但孩子僅為了幾年的輝煌,就失去了童年,得不償失。可見,你即使贏在起跑線上,也容易倒在中途。「贏在起跑線上」不僅是失去童年,更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跟不上同齡人。
  •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稱之為惡毒,一點不為過
    中國文字博大精深,不知道從何時起,某些人卻變著「花招」的把文字玩出各種「新花樣」,其中就有這句「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乍一聽這句話,大多數人都覺得有點道理,不輸在起跑線上,對啊,沒毛病啊,誰也不想輸啊,誰都想贏啊!但仔細想想,卻總感覺十分彆扭,什麼是起跑線?起跑線如何界定?
  • 「超前教育」對孩子傷害最大:贏在起跑線,卻輸在終點
    當媽那些事兒「超前教育」對孩子傷害最大:贏在起跑線,卻輸在終點!一轉眼,又到了9月開學季。這幾天,領著孩子,前來報導的爸爸媽媽們,聊天的話題始終離不開「教育」二字。 「一個暑假,我兒子又學奧數,又學書法,還學了繪畫。」
  • 敢於讓孩子輸在起跑線 把失敗的權利還給孩子
    □人生是馬拉松,「輸在起跑線」並不可怕,可怕的反而是「贏在起跑線」的傻跑。 □家長的虛榮是孩子急功近利的起跑線,越跑離心理終點越遠…… 前些天,我轉發了日本孩子在攝氏4度的嚴寒中,僅穿短褲在公路上「裸奔」的微博,立即引起熱評。這些赤裸上身的孩子,有的摔倒,但立即爬起來繼續跑;不少小朋友凍得大哭,但在老師、家長的鼓勵下流著淚跑向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