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最大的謊言之一: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2020-12-16 優媽智慧育兒

古時候有一農人,在田裡種下一片禾苗,自種下後他便成天跑到禾田裡去觀察。

觀察了一天又一天,看到禾苗並沒有什麼變化,農夫便感覺很著急。他思來想去,於是找著一個辦法,那就是幫助禾苗長高。

農夫挽起褲腿下到田裡,一顆一顆地將禾苗拔高,忙活了大半天,看著瞬間長高的禾苗,農夫心滿意足地回家了。回到家他欣欣地告訴他家人:「可把我累壞了,不過禾苗終於長高了一大節。」

農夫兒子跑到田裡一看,發現田裡的禾苗全都枯死了。

沒錯,這就是大家熟知的揠苗助長的故事。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教育界揠苗助長的事——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超前教育的提出

知道提出「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口號的是誰嗎?是一家教育培訓機構,他們把教育比喻成賽跑,誰贏在了起跑線就會贏在終點。

然後中國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望,兩者一拍即合,「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就成為了父母們的共識。

《@所有人》演講者張釋文說:「城市越來越大,家長的焦慮已經從高考下沉到了小學、再到幼兒園,逐年下沉。」

所以,父母們在孩子還沒出生就開始焦慮,以後學什麼,怎麼學,經濟撐得起來嗎?這一系列的問題就讓他們焦頭爛額。

雖然超前教育是培訓機構的噱頭,但不可否認,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父母的焦慮。

但是焦慮之下的超前教育,勢必會枉顧孩子的身心發展。

超前教育的危害

提前搶跑的意義有多大?並不大。

在杭州,一名老師對1000個家庭進行的調查顯示,上過幼小銜接班的孩子佔了50.28%,超過一半。

等他們上了小學後,優勢也僅僅保持在三年左右,最後優勢也只高出6.55%。而隨著年級的增加,這種優勢最終會消失不見,甚至是倒退。

但孩子僅為了幾年的輝煌,就失去了童年,得不償失。

可見,你即使贏在起跑線上,也容易倒在中途。

「贏在起跑線上」不僅是失去童年,更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跟不上同齡人。

曾經轟動一時的張炘煬10歲就上了大學,後來成為了北理工最小的碩士。

小學他在父親張方的輔導下,不斷地跳級,學業是直線上升,但是學識和心智跟不上,後來他的很多行為都為人詬病。

逼父母給自己買房是應該的,畢業後找工作屢屢碰壁,年僅半百還沒一份正式工作,這就是現實版的傷仲永,倒在了中途。

所以前幾年,教育部就發布了《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告誡家長學校,要讓孩子「在什麼年齡做什麼事」。

這也是為什麼公立幼兒園很少教算術、認字和拼音,只要求孩子會簡單的就行,更深的就不會教了,怕破壞孩子的規律。

順應孩子的發展規律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嬰兒遺忘症」,意思是孩子3歲以前學的東西都會忘記,包括人和事。

即使你學的再多,後來會慢慢遺忘,但這些幼年記憶會影響孩子一生的情緒和心態。

所以,你希望在你孩子幼年時期是枯燥,每天被逼著學習的痛苦記憶,還是你陪他做遊戲,看繪本的快樂記憶呢?

擁有快樂記憶的孩子,心底永遠都是柔軟而善良的。

日本的學前教育以培養孩子好習慣為主,德國的學前教育以孩子玩為主,目的是挖掘他們的興趣,但共同特點就是「讓他們輸在起跑線上」。

孩子以後學習的時間長達12年之久,這是一場持久戰,想要用速戰速決的方法取勝,必然是失敗的,只有不斷地給孩子提供動力才能取勝。

而這動力就是學識、心智、性格、習慣共同作用的結果。

教育家孫雲曉說:允許孩子在童年有一段呆呆的、夢幻般的、愛玩的、胡說八道的時光。

花不是不開,而是沒到時候。

順應他不代表不管他

養孩子就像種樹,雖然不能揠苗助長,但是可以修剪。

什麼是修剪?就是給他規矩,建立規則,養成好習慣,培養好性格,培養完整的人格,他才能長成參天大樹。

6歲前是孩子的水泥潮溼期,你給他什麼樣的教育,他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改掉他任性的性格,不能任由孩子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想買什麼就買什麼,有利於培養他的責任感。

建立規則意識,有些事不能做的絕對不能縱容孩子,例如闖紅燈,打人,偷東西等,是為了他以後不幹違法之事。

教他規矩,尊老愛幼,見到長輩主動打招呼,是為了他成為謙卑有禮之人。

親子閱讀,陪伴成長,是讓他增長見識,培養學習興趣,養成學習好習慣。

讓孩子幫著做家務,既能讓他懂得感恩,更能讓他建立獨立、自信性格。

所以,與其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不如給他配好盔甲,弄好裝備,今後才能所向披靡。

真正的起跑線是父母

作家孫生龍曾說:「這年頭,不是有錢人的天下,也不是有權人的天下,而是有心人的天下;比錢、拼權都是假的,拼智慧、拼情商、拼給孩子最好的傳承,才是真的。」

我們大多能看到優秀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對開明、見識深遠的父母,很少看到一味逼孩子的父母。

泰國短片《豆芽》中,一個文不識丁,窮困潦倒的母親,卻教會了孩子最強的技能,那就是「我們試試」。

短片是由真實故事改編,故事中的小女孩現在成為了生物學博士,她說影響她最深的是母親的那句「我們試試」。

所以,孩子的起跑線是父母,父母的教育方式、遠見、經濟地位、文化水平都可以成為孩子的起跑線。

真正的教育是春風化雨,自然無為的過程,而不是突突地像機關槍,讓孩子一直衝衝衝。

所以,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很可能會讓他倒在中途,輸在終點。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需要衝刺更需要耐力。

最好的學區房,是你家裡的書房,孩子最真實的起跑線,就是他的父母,最好的教育,就在家裡。

相關焦點

  • 學前教育最大的謊言:提前學習,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文 | 朗朗育兒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社會壓力的緊張,讓許多父母都害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為了孩子以後能夠出人頭地,比別人更勝一籌,愛子心切的家長,久而開始讓孩子提前進去幼兒園,讓孩子進行「提前教育」,就是希望寶寶的基礎能夠比別人好
  • 教育界最大的「謊言」: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如果讓你來評選出教育界最大的謊言,你會用哪句作為答案?竊以為是這句——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伴隨著這句「謊言」的誕生,可以說無數的家長為之折腰,花費無數心血、精力、金錢,陪伴孩子,結果呢?每一個孩子的天賦,都是不同的,每一年高考,能夠進入名牌重點大學的學生,也還是鳳毛麟角。可是,就是因為「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家長們一再地拔苗助長。近幾年來,有一個詞特別火爆,那就是——早教!
  • 論教育——我們要不要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如此以往,折騰得家長累,孩子更累,反倒是讓外面的教育機構賺了一波。那麼就引出了今天的話題,我們的幼兒教育到底是要贏在起跑線上還是要做好長跑的準備在當前順其自然的發展。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覺得是要起跑線上發力還是順其自然做好長跑的準備,各有各的好處,但是我覺得不應該單純的由家長決定。這件事的關鍵,我覺得還是在於我們受教育的主體——孩子。為什麼這麼說呢?
  •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不是最大的謊言?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一言一行都影響著孩子的一生,你想要他成為什麼樣的人,就必須以身作則,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父母擁有較高財商的孩子,財商也不會低。認真學習,不光是為我們自己,還有要為後代創造環境,父母的人生高度決定了孩子的人生高度乃至超越並達到更高的階梯!父母言傳身教是全方位的——思想,為人處世,性格,情商逆商乃至財商等各個方面!真正要受教育的是父母!父母在教育方面扮演了無可替代的主導者,通過各方面的提升潛移默化影響孩子!試問父母在生活中自己都沒有做好,怎麼苛求孩子能做的更好!
  • 家長應該重視的教育問題:孩子應如何贏在起跑線上?
    孩子應如何贏在起跑線上?「不進一個好的小學、中學、大學是起跑線嗎?如果以此為基準,以學習數學、認字等技能培養的早教模式固然是最合適的。但是卻很少有家長反思,這種技能教育雖然或許能夠幫助孩子進入好的小學、中學甚至大學,但放在整個人生階段來說,學校階段的教育只是孩子人生的一小部分,學到知識固然重要,但如何適應社會、如何待人處事的人格養成,卻遠非學校教育能全部包含的。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的訴求是不同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是許多家長奉若神明的信條。然而,很多父母容易忽略的一點是:什麼是「起跑線」?
  • 德國人的教育:讓孩子輸了起跑線,但卻讓孩子贏在了終點線上
    德國的教育體系在全球絕對是名列前茅的,世界上大量的一流、二流的院校都分布在德國的各地。所以有很多有孩子的家庭在選擇移民的時候選擇德國。但是德國和國內很緊繃,很焦慮的學習模式很不一樣,如果說按照中國的教育模式來做比較的話,那麼德國孩子都是輸在起跑線上的。
  • 怎樣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我們生活在一個知識非常豐富的時代,當前的社會競爭異常激烈,而知識和技能在競爭中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贏在起跑線上,領先一步,那麼如何讓自己的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呢?良好的溝通能力不僅對學習意義重大,對團隊合作以及今後的工作,都十分重要,現在溝通能力已然成為人才必備的基本素養之一。3. 數學思維幼兒時期孩子開始認識數字,形成數量概念,開始掌握技術和數數、比較大小等重要技能。這些是我們看到的,而數學思維包括更加廣泛的內容,例如對形狀和空間的認知、按規則分類的思想,以及邏輯思維。
  • 「超前教育」對孩子傷害最大:贏在起跑線,卻輸在終點
    當媽那些事兒「超前教育」對孩子傷害最大:贏在起跑線,卻輸在終點!一轉眼,又到了9月開學季。這幾天,領著孩子,前來報導的爸爸媽媽們,聊天的話題始終離不開「教育」二字。 「一個暑假,我兒子又學奧數,又學書法,還學了繪畫。」
  • 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不代表孩子能夠「贏在未來」
    隨著越來越多綜合素質高的人成為了父母,大家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也比以前更加重視了,不少父母甚至在育兒問題上達到了「焦慮」的地步。培養孩子成才的壓力讓這些父母不斷要求自己也要求孩子要從小「贏在起跑線」,這使得越來越多的孩子年紀不大壓力卻不小。
  • 德國人的教育:讓孩子輸了起跑線,但卻讓孩子贏在了終點線上
    德國的教育體系在全球絕對是名列前茅的,世界上大量的一流、二流的院校都分布在德國的各地。所以有很多有孩子的家庭在選擇移民的時候選擇德國。但是德國和國內很緊繃,很焦慮的學習模式很不一樣,如果說按照中國的教育模式來做比較的話,那麼德國孩子都是輸在起跑線上的。
  • 希望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贏在終點
    「我們不想一開始就把自己所有的體力、精力耗掉,不想急著衝刺,我們希望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贏在終點。」現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接受更好的教育。因此,在教育上的花費也越來越高,「花樣」也越來越多,學區房也應運而生,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更有甚者,有人花費巨資購買一間不能住人的倉庫當學區房,就是為了孩子能夠上更好的學校。
  • 贏在起跑線上的孩子,何以輸在了終點線上?
    任天軍先生撰寫過一篇文章《輸在起跑線的德國孩子》(原在《芳草(經典閱讀)》 2014年11期 ),文章中說:德國禁止過早和過度開發孩子的智力,德國孩子在小學前的「唯一的任務」就是「快樂成長」。在上學前對孩子的「教育」重點放在三個方面:基本的社會常識;孩子的動手能力;保護孩子情感胚胎,培養情商,培養領導力。
  • 「雞娃」教育就可以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嗎?
    他的每一步都走在同齡人的前面,似乎早早就贏在了起跑線上,妥妥地就是「別人家的孩子」。黃藝博的高開低走或許打臉了很多認為一定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家長們,這些父母認為,要讓孩子贏在起跑線,就必須早早地讀培訓班,再通過買學區房或其他各種途徑進入名校。有人說:「家庭教育不是家庭教學」,就是提醒我們不要把孩子人生的跑道窄化,甚至帶孩子跑偏。
  • 「贏在起跑線上」是個偽命題
    教育上總是有一些似是而非的提法,如「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或「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只有教不好的老師,沒有教不好的學生」等。之所以說這些提法是似是而非的,是因為它只有個口號,初聽上去似乎很有道理,但實際上又沒經過驗證,誰也不能明確是否真的有道理,或者有道理到什麼程度。
  • 讓孩子贏在起跑線?紀錄片《沒有起跑線》告訴你香港的教育有多拼
    TVB的紀錄片《沒有起跑線》相信有部分家長也都看過了,畢竟涉及到了孩子的教育問題,看完之後感覺最深刻的就是,孩子也真的是太不容易了。以前的孩子是無拘無束成長,現在的孩子從出生開始就怕輸在了起跑線上。興趣班,階級教育,這些詞語,家長們是不是很熟悉呢?
  •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必須要贏在子宮裡?孩子早期教育怎麼做?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是很多家長的至理名言。什麼是起跑線?怎麼才能不輸?這個問題,無數的虎爸虎媽有著百般的方法。北京西城區上個月剛剛明確了區內「多校劃片、六年一學位」,在「731」這個大關口,有多少家庭砸鍋賣鐵,豪擲千萬地在關門前搶購老破小。誇張嗎?一點都不。
  • 讓孩子贏在起跑線,可贏了起跑線,孩子就知道怎麼跑了嗎?
    吃完飯後,他有些抱歉地對我說到,快要開學了,所以有很多孩子的家長打電話給我希望我幫他們的孩子分一個好班。我有些好奇地問道,現在小學班級就開始分重點班和普通班了嗎?他笑笑說,那倒沒有,只是有些老師資格比較老,而且往年教出的孩子的成績也還不錯,所以家長們就想讓他們的孩子去這些老師的班上,這些家長的本意就是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然後他又笑著補充了一句耐人尋味的一句話,有了起跑線,孩子就知道怎麼跑了嗎?
  •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你知道怎樣才是「贏在起跑線」嗎?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然而你真的知道,怎樣才是「贏在起跑線」嗎?「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在中國家長群體中很盛行的說法,由此也引發了街頭巷尾各種學前班、興趣班、神童課、小天才培訓等等的大行其道。
  • 如何真正地「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我國家長對孩子的早教問題越來越重視,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為眾人中的佼佼者,因此關於「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的理念可謂是在每位父母的頭腦中根深蒂固的生長。那麼,如何真正的「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讓自己的孩子能能成為優秀的人才呢?
  • 多聽英語啟蒙兒歌,讓您的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多聽英語啟蒙兒歌,讓您的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多聽英語啟蒙兒歌,讓您的孩子贏在起跑線上Nursery rhyme有兩大特點多聽英語啟蒙兒歌,讓您的孩子贏在起跑線上二、壓力小多聽英語啟蒙兒歌,讓您的孩子贏在起跑線上講道理,家長把兒歌一股腦塞給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