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有一農人,在田裡種下一片禾苗,自種下後他便成天跑到禾田裡去觀察。
觀察了一天又一天,看到禾苗並沒有什麼變化,農夫便感覺很著急。他思來想去,於是找著一個辦法,那就是幫助禾苗長高。
農夫挽起褲腿下到田裡,一顆一顆地將禾苗拔高,忙活了大半天,看著瞬間長高的禾苗,農夫心滿意足地回家了。回到家他欣欣地告訴他家人:「可把我累壞了,不過禾苗終於長高了一大節。」
農夫兒子跑到田裡一看,發現田裡的禾苗全都枯死了。
沒錯,這就是大家熟知的揠苗助長的故事。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教育界揠苗助長的事——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超前教育的提出
知道提出「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口號的是誰嗎?是一家教育培訓機構,他們把教育比喻成賽跑,誰贏在了起跑線就會贏在終點。
然後中國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望,兩者一拍即合,「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就成為了父母們的共識。
《@所有人》演講者張釋文說:「城市越來越大,家長的焦慮已經從高考下沉到了小學、再到幼兒園,逐年下沉。」
所以,父母們在孩子還沒出生就開始焦慮,以後學什麼,怎麼學,經濟撐得起來嗎?這一系列的問題就讓他們焦頭爛額。
雖然超前教育是培訓機構的噱頭,但不可否認,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父母的焦慮。
但是焦慮之下的超前教育,勢必會枉顧孩子的身心發展。
超前教育的危害
提前搶跑的意義有多大?並不大。
在杭州,一名老師對1000個家庭進行的調查顯示,上過幼小銜接班的孩子佔了50.28%,超過一半。
等他們上了小學後,優勢也僅僅保持在三年左右,最後優勢也只高出6.55%。而隨著年級的增加,這種優勢最終會消失不見,甚至是倒退。
但孩子僅為了幾年的輝煌,就失去了童年,得不償失。
可見,你即使贏在起跑線上,也容易倒在中途。
「贏在起跑線上」不僅是失去童年,更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跟不上同齡人。
曾經轟動一時的張炘煬10歲就上了大學,後來成為了北理工最小的碩士。
小學他在父親張方的輔導下,不斷地跳級,學業是直線上升,但是學識和心智跟不上,後來他的很多行為都為人詬病。
逼父母給自己買房是應該的,畢業後找工作屢屢碰壁,年僅半百還沒一份正式工作,這就是現實版的傷仲永,倒在了中途。
所以前幾年,教育部就發布了《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告誡家長學校,要讓孩子「在什麼年齡做什麼事」。
這也是為什麼公立幼兒園很少教算術、認字和拼音,只要求孩子會簡單的就行,更深的就不會教了,怕破壞孩子的規律。
順應孩子的發展規律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嬰兒遺忘症」,意思是孩子3歲以前學的東西都會忘記,包括人和事。
即使你學的再多,後來會慢慢遺忘,但這些幼年記憶會影響孩子一生的情緒和心態。
所以,你希望在你孩子幼年時期是枯燥,每天被逼著學習的痛苦記憶,還是你陪他做遊戲,看繪本的快樂記憶呢?
擁有快樂記憶的孩子,心底永遠都是柔軟而善良的。
日本的學前教育以培養孩子好習慣為主,德國的學前教育以孩子玩為主,目的是挖掘他們的興趣,但共同特點就是「讓他們輸在起跑線上」。
孩子以後學習的時間長達12年之久,這是一場持久戰,想要用速戰速決的方法取勝,必然是失敗的,只有不斷地給孩子提供動力才能取勝。
而這動力就是學識、心智、性格、習慣共同作用的結果。
教育家孫雲曉說:允許孩子在童年有一段呆呆的、夢幻般的、愛玩的、胡說八道的時光。
花不是不開,而是沒到時候。
順應他不代表不管他
養孩子就像種樹,雖然不能揠苗助長,但是可以修剪。
什麼是修剪?就是給他規矩,建立規則,養成好習慣,培養好性格,培養完整的人格,他才能長成參天大樹。
6歲前是孩子的水泥潮溼期,你給他什麼樣的教育,他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改掉他任性的性格,不能任由孩子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想買什麼就買什麼,有利於培養他的責任感。
建立規則意識,有些事不能做的絕對不能縱容孩子,例如闖紅燈,打人,偷東西等,是為了他以後不幹違法之事。
教他規矩,尊老愛幼,見到長輩主動打招呼,是為了他成為謙卑有禮之人。
親子閱讀,陪伴成長,是讓他增長見識,培養學習興趣,養成學習好習慣。
讓孩子幫著做家務,既能讓他懂得感恩,更能讓他建立獨立、自信性格。
所以,與其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不如給他配好盔甲,弄好裝備,今後才能所向披靡。
真正的起跑線是父母
作家孫生龍曾說:「這年頭,不是有錢人的天下,也不是有權人的天下,而是有心人的天下;比錢、拼權都是假的,拼智慧、拼情商、拼給孩子最好的傳承,才是真的。」
我們大多能看到優秀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對開明、見識深遠的父母,很少看到一味逼孩子的父母。
泰國短片《豆芽》中,一個文不識丁,窮困潦倒的母親,卻教會了孩子最強的技能,那就是「我們試試」。
短片是由真實故事改編,故事中的小女孩現在成為了生物學博士,她說影響她最深的是母親的那句「我們試試」。
所以,孩子的起跑線是父母,父母的教育方式、遠見、經濟地位、文化水平都可以成為孩子的起跑線。
真正的教育是春風化雨,自然無為的過程,而不是突突地像機關槍,讓孩子一直衝衝衝。
所以,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很可能會讓他倒在中途,輸在終點。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需要衝刺更需要耐力。
最好的學區房,是你家裡的書房,孩子最真實的起跑線,就是他的父母,最好的教育,就在家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