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現存最古老的道教木結構建築為何如此寂寥

2020-12-14 史海微言

中國傳統建築大多使用木質材料,木結構雖然有很多優點,但在長久保存上比石材為主的建築就差得遠了。我們現在能輕易見到的木結構古建築以明清時期的為主,而且多半不是原構,經過了後世的歷次重建改建,而宋元建築基本屬於國保級的,至於唐朝木構全國只確認了三處,全部都在山西,至於中唐以前的木構已經消失於歷史的塵埃之中。

這些幸運地保留到今天的古代木結構建築,一大半都是各種佛教廟宇,例如現存三大唐構中的南禪寺和佛光寺大殿都是如此。而唯一一座唐構非佛教建築就是我們今天我談到的廣仁王廟大殿。這個所謂的廣仁王是一位龍王,殿內的壁畫上時常可以見到行雲布雨的五個龍形圖像,當地鄉民一向稱此廟為「五龍廟」。直到在殿旁的一通唐碑上見到了《廣仁王龍泉記》的題記,知道廣仁王是對五龍之首青龍神的尊稱才定下現在通行的命名,這通唐碑也是確定這座建築年代的關鍵證據。

龍神崇拜是華夏各地都有的民間信仰,但後來被喜歡四處收編民間神靈的道教納入了自己的信仰體系,當地人修建此處廟宇的初衷是為了求雨,同時確保本地寶貴的水源地不會幹涸,從碑文情況看,殿旁這處泉水千年來噴湧不絕,的確給當地人帶來甘甜的飲水,看來對這位龍王的信奉還是起到作用的。道教勢力介入後,此殿成為一處正規道觀,有廟祝日常維護,常保香火不絕。

能夠歷經一千多年無數次的戰亂、天災和久遠時光的摧殘,廣仁王廟大殿無疑是幸運的。在殿旁的唐碑發現以前,人們一直以為它是一座金代或元代早期建築,所以在遍地古建的山西並未引人注目。直到著名的永樂宮遷建工程啟動後,對周邊文物進行大普查時才逐漸發現了此處建築的不凡之處。從建築形制上看,明顯具有唐代建築的特點,雖然經過歷代多次整修,但每一處後世更換或添加的材料上都能找到當時的記錄,整體架構本身完全保持了唐代原樣。

這座大殿能保存到今天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它是地處偏遠,而且規格不高、規模較小,只屬於一座「鄉廟」,在縣誌上雖然提過一筆,但並沒有引起官方的過多注意,這反而有利於保存其原貌,歷代鄉民對它的維護完全屬於自發,而且在整修時非常小心,這才完整地保持了它的唐風遺韻。

雖然確定了它是我國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之一,但由於文保經費的缺乏,建國後基本沒有對其進行大的整修和維護,近年來,萬科啟動了針對部分珍貴文保建築的「龍計劃」,這才使得它重新煥發了生機。經過落架大修後,這種歷經滄桑的大殿狀態好了很多,整體結構得到了強化,避免了傾塌的風險,殿內的壁畫塑像等也按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了局部整補。雖然廣仁王廟名聲不彰,但在古建愛好者眼中卻比那些外觀宏偉的仿古建築值得一遊多了。

相關焦點

  • 旅遊:它是中國四大古代清真寺之一,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清真寺建築
    建於唐初,是伊斯蘭教傳入我國後最早建立的清真寺之一,為紀念伊斯蘭教創始人「至聖」穆罕默德,故名懷聖寺。寺名「懷聖」是懷念伊斯蘭教創始人「至聖「穆罕默德之意。又因寺內有一光身柱形塔,故又稱光塔寺。元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曾毀於火,至正十年重建;其後明清時期先後重建。
  • 中國現存唯一最古老的天文臺,我國古代天文技術超西方300年
    我國最古老的天文臺——登封古觀星臺觀星臺建於元朝初年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距今己有700年的歷史, 它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天文臺,也是世界上現存較早天文科學建築物,它反映了我國古代科學家在天文學上的卓越成就
  • 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太和殿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為漢族宮殿建築之精華,東方三大殿之一。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稱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建成後屢遭焚毀,多次重建,今殿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後的形制。
  • 泉州天后宮:是我國東南沿海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一座媽祖廟
    該宮是我國東南沿海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一座媽祖廟,有溫陵天后祖廟之稱,臺灣和東南亞的許多媽祖廟都是從這裡分靈的。泉州天后宮殿宇甚多,構成一個較大的建築群。山門:五開間,前有廊柱,做一高二低式歇山式頂,兩側有圍牆接連左右開配門。戲臺:坐南面北,前邊為大院子,看戲的人可在院中面南看戲。 面闊64米,進深5.1米,高約8米。
  • 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土樓,有房室269間,距今有600多年歷史
    現在我國的許多舊建築建設和發展中,舊建築的實際強度和保護難度較高的是,歷史的風雨侵蝕下,即使是一些舊建築物抗險峻,道路是完全好了,但這也導致了很多城市獨特和不同的是,當然,從我國,很多遊客張公藝術的建築非常例外。
  • 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土樓,有房室269間,距今有600多年歷史
    當下在我國的許多古建築發展中說,古建築的實際建設力度和保護難度也都是很高的,而在隨著歷史風雨的不斷侵蝕下,即使是有一些古建築抗住了一些艱難險阻,但在完整性卻不是很好的了,這也是導致了不少的城市都顯得很獨特和不同,當然,在對我國許多遊客看來,土樓建築卻是很例外的。
  • 泉州唯一的5A景點,內有我國現存最大、年代最久的道教石雕塑像
    泉州地處祖國東南沿海,與臺灣隔海相望,又稱鯉城、刺桐城、溫陵,目前是福建省的經濟中心,福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也是我國著名的僑鄉和臺胞祖籍地。宋、元時期世界第一大港,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享有「世界宗教博物館」、「海濱鄒魯」、「光明之城」的美譽。要說起泉州的地標建築非清源山莫屬了,它是泉州唯一的5A景區,今天就隨冬兒去清源山逛一逛吧!
  • 廣州被忽略的一處宮殿,是嶺南現存歷史較長、規模較大的道教建築
    如今我國許多城市都在旅遊開發,古建築的開發是其中的一個亮點,也是許多城市重點保護的一部分,此外,在我國許多城市的發展中,仍然存在著許多不一樣的宮殿建築,無論是北方還是南方,各個城市造成的很多方面都很不好,這個地方的特點就比較明顯。
  • 廣東被忽視的一個古建築,是我國南方現存最古老孔廟,有千年歷史
    當下在對我國眾多的旅遊景點中說,古建築的旅遊價值是比較高的,除了是一些古民居之外,也是有像許多令人感到很特殊的文化建築,例如說是一些古代的官府建築等,像是衙門建築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所以在對我國眾多的古建築發展中來說,任何的古建築其實也都是很有區別,不僅建築樣式,而且在所表現的價值上看也不同
  • 籍籍無名的小廟,來自大唐,竟是中國第二古老的木構建築!
    其實由於中國的傳統建築為木結構,能夠保存千年以上的屈指可數,目前公認的有明確紀年保存較為完整的唐代木構建築只有三座:南禪寺大殿、佛光寺東大殿和廣仁王廟正殿,這三座均在山西。哪怕是加上甘肅莫高窟196窟窟簷和推斷為唐代的正定開元寺鐘樓下層,也不過5座唐構,一隻手剛剛數得過來。
  • 中國現存最高、層數最多的木結構建築在重慶,有400多年歷史了
    2005年的石寶寨石寶寨始建於明萬曆年間,即公元1572年,距今400多年,它是我國現存最高、層數最多的木結構建築,融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於一體,堪稱我國南方民間建築的一枝奇葩。石刻寨身為木結構的12層塔形樓閣,高達56米,分為上下兩部分。下部9層,隱含九重天之意,緊拊懸崖,木石相銜,層層聯結,收縮而上。每層樓柱相銜處,看不到一處木榫;樓臺飛簷上,找不到一顆鐵釘,建築工藝令人驚嘆。
  •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天文臺——觀星臺
    觀星臺是一座具有測影觀星和計時等多種功能的天文臺,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天文臺 ,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天文科學建築物之一,它反映了我國古代科學家在天文學上的卓越成就,在世界天文史、建築史上都有很高的價值。1961年3月4日,觀星臺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欽州市最古老的建築
    原標題:欽州市最古老的建築   自隋開皇18年(公元598年),改安州為欽州,至今欽州已有1416年。蘇村古韻  天朝女傑蘇三娘的故鄉--蘇村,位於靈山縣城東30km欽(州)玉(林)二級公路旁,石塘鎮西面,現存明清建築15個群落,建築面積69萬平方米,分屬蘇、丁、劉、陳、楊、盧、張士物業,這些建築中以劉氏祖居規模最大,由大夫第、司馬第、鹺尹第、二尹第、司訓第、貢員樓和劉氏宗祠7個自成體系二翹簷相接的群落組成,建築面積6000平方米,屬嶺南風格建築。
  • 在北京現存一座最古老的基督教堂,中西結合建築特色,叫亞斯立堂
    中國宗教徒信奉的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所以基督教在中國才能一種被傳播下去。 今天想要給朋友們分享的不是關於基督教理念,而是關於一座在北京建造時間較早、規模較大的基督堂。讓我們不僅了解北京當地的建築文化,也要了解下外來的文化,讓我們對於歷史有更深入的認知和想法。
  • 全球最大的木結構建築:不在中國,故宮太和殿只能排第三!
    提起木質建築,大多數人都會先想到我國古代的輝煌建築史,這些都是中華文化之瑰寶,是記載在了人類的發展史當中。但你們知道嗎?全球最大的木結構建築卻並不在我們中國,甚至我們中國故宮的太和殿只能夠排名第三。排名在我們中國之前的,都是我們的鄰國日本。
  • 建築結構的形式及運用有哪些?
    通常按照建築結構受力構件材料(按材料)有以下幾種形式:1、砌體結構 一般有磚砌體、石砌體和磚石混合砌築。砌體結構在我六七十年代比較普遍。給我們印象深刻的就是那個年代農村的紅磚緑瓦房。磚石結構在我國多見於寺廟、古塔類的古建築,比如說:山西省會太原現存古建築永祚寺雙塔。
  • 抗震小能手:木結構建築或將成為建築防震的主流
    從汶川到玉樹再到長寧,一場場地震讓人們感到痛心疾首的同時,越來越重視建築房屋的防震性能。今天就為大家介紹具有最佳的抗震性的木結構建築。其實木結構建築一直是我國傳統建築的主流之一。例如故宮,就是採用木結構建築而建造而成的,但就現代建築來說,木結構建築的應用卻少之又少,主要是人們考慮到木結構建築的防火問題,要知道故宮可是從來不使用明火的,才把這座經典的木結構建築留存至今,那麼現代的木結構建築真的很容易著火嗎?
  • 第五屆中國木結構產業大會暨多 高層木結構建築高峰論壇在武漢召開
    工業和信息化部作為建材工業的主管部門將一如既往的重視和支持木結構產業的健康發展,希望木結構產業的骨幹企業、行業專家牢固的樹立新發展理念,自覺堅持綠色發展,不斷深化改革、加強交流合作,加快木結構技術、工藝創新和推廣應用,為政府部門加強行業管理獻計獻策,為建設施工單位提供更多的優質的木結構材料,促進我國木結構產業健康發展。
  • 現存木結構古建築單體體量排名,故宮裡的太和殿只能屈居第三
    如果問你世界現存最大的宮殿群是哪個?你一定會自豪地回答:故宮。如果再問你現存木結構古建築單體體量排名第一的是哪個?你一定會再次自豪地回答:太和殿。作為東方三大殿之首,太和殿體量確實是國內最大的,咱們可以用數據說話。
  • 古代建築藝術:四大建築類型之——宗教建築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古代建築藝術:四大建築類型之——宗教建築,宗教建築。宗教建築是僅次於宮殿建築和陵墓建築的另一重要建築類型。在中國的各類宗教中,最具影響力的是佛教和道教。佛教起源於印度,公元1世紀左右經西域和南海分兩路傳人中國,而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佛道兩教各具特色,既相互排擠,又相互滲透。佛教的主要建築有佛寺、佛塔和石窟,道教的主要建築為道觀,從建築的角度講,道觀在很多方面是模仿佛教建築的,因此中國古代宗教建築的成就主要體現在佛教的寺、塔和石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