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建築大多使用木質材料,木結構雖然有很多優點,但在長久保存上比石材為主的建築就差得遠了。我們現在能輕易見到的木結構古建築以明清時期的為主,而且多半不是原構,經過了後世的歷次重建改建,而宋元建築基本屬於國保級的,至於唐朝木構全國只確認了三處,全部都在山西,至於中唐以前的木構已經消失於歷史的塵埃之中。
這些幸運地保留到今天的古代木結構建築,一大半都是各種佛教廟宇,例如現存三大唐構中的南禪寺和佛光寺大殿都是如此。而唯一一座唐構非佛教建築就是我們今天我談到的廣仁王廟大殿。這個所謂的廣仁王是一位龍王,殿內的壁畫上時常可以見到行雲布雨的五個龍形圖像,當地鄉民一向稱此廟為「五龍廟」。直到在殿旁的一通唐碑上見到了《廣仁王龍泉記》的題記,知道廣仁王是對五龍之首青龍神的尊稱才定下現在通行的命名,這通唐碑也是確定這座建築年代的關鍵證據。
龍神崇拜是華夏各地都有的民間信仰,但後來被喜歡四處收編民間神靈的道教納入了自己的信仰體系,當地人修建此處廟宇的初衷是為了求雨,同時確保本地寶貴的水源地不會幹涸,從碑文情況看,殿旁這處泉水千年來噴湧不絕,的確給當地人帶來甘甜的飲水,看來對這位龍王的信奉還是起到作用的。道教勢力介入後,此殿成為一處正規道觀,有廟祝日常維護,常保香火不絕。
能夠歷經一千多年無數次的戰亂、天災和久遠時光的摧殘,廣仁王廟大殿無疑是幸運的。在殿旁的唐碑發現以前,人們一直以為它是一座金代或元代早期建築,所以在遍地古建的山西並未引人注目。直到著名的永樂宮遷建工程啟動後,對周邊文物進行大普查時才逐漸發現了此處建築的不凡之處。從建築形制上看,明顯具有唐代建築的特點,雖然經過歷代多次整修,但每一處後世更換或添加的材料上都能找到當時的記錄,整體架構本身完全保持了唐代原樣。
這座大殿能保存到今天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它是地處偏遠,而且規格不高、規模較小,只屬於一座「鄉廟」,在縣誌上雖然提過一筆,但並沒有引起官方的過多注意,這反而有利於保存其原貌,歷代鄉民對它的維護完全屬於自發,而且在整修時非常小心,這才完整地保持了它的唐風遺韻。
雖然確定了它是我國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之一,但由於文保經費的缺乏,建國後基本沒有對其進行大的整修和維護,近年來,萬科啟動了針對部分珍貴文保建築的「龍計劃」,這才使得它重新煥發了生機。經過落架大修後,這種歷經滄桑的大殿狀態好了很多,整體結構得到了強化,避免了傾塌的風險,殿內的壁畫塑像等也按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了局部整補。雖然廣仁王廟名聲不彰,但在古建愛好者眼中卻比那些外觀宏偉的仿古建築值得一遊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