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古代建築藝術:四大建築類型之——宗教建築,
宗教建築。宗教建築是僅次於宮殿建築和陵墓建築的另一重要建築類型。在中國的各類宗教中,最具影響力的是佛教和道教。佛教起源於印度,公元1世紀左右經西域和南海分兩路傳人中國,而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佛道兩教各具特色,既相互排擠,又相互滲透。佛教的主要建築有佛寺、佛塔和石窟,道教的主要建築為道觀,從建築的角度講,道觀在很多方面是模仿佛教建築的,因此中國古代宗教建築的成就主要體現在佛教的寺、塔和石窟中。
早期佛寺與印度、西域的佛寺相仿,為四方式院落,主體建築佛塔位於正中,史書記載的中國第一座佛寺白馬寺就是這種形式。至北魏發展為前塔後殿式,即在方形院落中,除了主體建築佛塔外,在其後面還有一座佛殿。後來,佛寺逐漸吸收了中國傳統的建築布局樣式,體現出鮮明的民族特色。整個寺院分為若干院落,而主要建築都布置在中軸線上,中軸線上從前至後有一至三座殿堂,常見的有天王殿、大雄殿等。在中軸線的兩側廂房則依次設置客堂、齋堂、雲會堂、祖師堂等配殿。現存最古老的佛寺是建於唐代的山西五臺山南禪寺和佛光寺。
除此以外,河北正定隆興寺、浙江寧波保國寺、山西大同華嚴寺等都是宋、遼、金時期保留下來的重要遺存。而明清佛寺留存者最多,較多集中在山西五臺山、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四大佛山中。除了漢傳佛教寺院外,由於從元代開始喇嘛教的興盛,藏式佛寺也得到了較大的發展。藏式佛寺布局相對比較自由,不重視中軸對稱,卻非常強調「繞旋禮拜」,如拉薩城圍繞大昭寺就有內、中、外三圈朝拜線路。內圈在寺院內部,中圈是以大昭寺為核心的環形八廊街,外圈則將布達拉宮也包括了進去。藏傳佛教還規定,朝拜時必須按順時針方向行進,不得折返穿插,體現出藏傳佛教不同於漢傳佛教的神秘色彩。
佛塔是佛教建築中頗具特色的一種建築類型,起源於印度。最初塔是作為供藏佛骨(舍利)用的,以後隨著宗教的發展,成為一種宗教紀念建築。塔隨佛教傳人我國後,由於中國文化自身的強大主體地位,塔的內涵和建築形式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其種類也日呈多樣,有樓閣式、密簷式、金剛寶座式、竄堵波式等數種,其中樓閣式是中國佛塔的主流形式。樓閣式塔是印度塔原型與我國古代高層樓閣的完美結合體。樓閣式塔最具代表性的是山西應縣的佛宮寺釋迎塔。這座建於公元1056年的,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木塔,高達67.13米,五層、六搪、八角形,外觀壯美。木塔外五層,而內裡還有暗層四級,實際上是九層。塔建在4米高的臺基上,形成雙層套筒式結構,立柱和橫梁縱橫交錯,鬥拱與大梁吻聯拉結,暗層中使用了大量斜撐,使整個建築具有堅固的整體性和和諧的形式美。由於它的設計合理,歷史上雖曾多次遭受地震和炮擊,但至今仍巍然挺立。可以說,它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藝術體現,具有永恆的審美價值。
中國佛教石窟也是從印度傳人的,實際上是一種依山開鑿的特殊佛寺,因此也稱石窟寺。中國最早的石窟當在新疆,以後經河西走廊而遍及內地。現存石窟較多集中在北方.如新疆、甘肅、山西、河南等地,南方的四川、浙江、江蘇也有一些,但建造年代較晚,規模也較小。我國最著名的石窟群有四處,即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和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
石窟的窟室是以「減法」即掏空方式形成的一種建築空間,各時期窟室型制有所不同。北朝時以類似於印度支提窟的中心塔柱式為主,此式石窟實際與北朝盛行的中心塔佛寺的建築理念是一致的。其特點是在窟洞的中央偏後有一方形石柱塔,在窟內左、右和前壁下部浮雕出一圈帶有柱仿鬥拱屋頂的廊龐,後壁為一大佛完。此式以雲岡第六窟最具代表性。隋唐兩代則多為筱鬥形石窟,其石窟的布局實際上與宅院式佛寺相仿,在左、右、後三壁鑿完,或只在後壁鑿完,頂作覆鬥型。至五代和宋,石窟的代表性窟形為背屏式。與前兩種窟式相比,此式可謂是對佛殿的直接模仿,其形制特點是平面方形,四壁不再開完而在窟室中央偏後置一中心佛壇,在壇的後緣留出一面直通頂的石壁,即所謂「背屏」。著名的龍門奉光寺石窟就是此類型制。總的來看,石窟的演變與發展是一個將印度、西域石窟逐漸中國化的過程,它從一個側面體現了異域佛教在我國的傳播情況及其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