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建築藝術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尤其在儒家思想影響下,中國古代建築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體系和特點,作為世界三大建築體系之一,它與西方建築藝術和伊斯蘭建築藝術並列,自豪地立足於世界建築文化之林。
中國最早的史前建築,誕生於距今約1萬年的舊、新石器時代之交,即原始農業開始出現,人們的定居要求開始增強的時候。而最早顯現出初步的關於美的也即廣義藝術要求的建築,則出現於公元前4000年新石器時代中期。從一種結構體系而言,中國傳統建築終結於20世紀初。
中國傳統建築以漢族建築為主流,主要包括城市、宮殿、壇廟、陵墓、寺觀、佛塔、石窟、園林、衙署、民間公共建築、景觀樓閣、王府、民居、長城、橋梁大致15種類型,以及牌坊、碑碣、華表等建築小品。它們除了有基本共同的發展歷程以外,又有時代、地域和類型風格的不同.
在以儒家思想為正統的封建社會,等級制度無所不在,建築物的營造也不例外。嚴格的建築等級制度本質是主張君權至上的儒家等級思想的具體化,根據人們的身份等級制定建築標準,任何人不得逾越,體現出鮮明的中國文化特色。基於中國長期的宗法社會土壤,中國建築以宮殿和都城規劃的成就最高,突出了皇權至上的思想和嚴密的等級觀念,體現了古代中國的政治倫理觀,而與歐洲、伊斯蘭或古印度以神廟、教堂和清真寺等為主的宗教建築成就有著明顯的不同。
儒家思想對於我國古建築的另一個重要影響是講究建築的和諧美。儒家認為和諧是一種最高的倫理準則和美學境界。古代傳統的「前堂後寢」、方正對稱的布局就體現了這種美學主張,中國建築特別重視群體組合,群體組合常取中軸對稱的嚴謹構圖方式但有此類型如園林、某些山林寺觀和某些民居則採用了自由式組合。不管哪種構圖方式,都十分重視對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學性格的追求,體現了中國人的民族審美習慣,這與歐洲等其他建築體系突出建築個體的放射外向性格、體形體量的強烈對比等也有明顯的差別。
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也對建築風格影響深遠。中國傳統的建築活動在儒家「天人合一」理念的影響下,特別強調選址,注意將建築組織到自然環境中,提高整個自然環境的美學質量。許多著名建築群的選址基本是對自然環境的選擇,於是,形成了名山必有古剎的中國古建築的分布特點。勘察地形、看風水是建築動土之前的大事。因此,上至宮殿皇陵,下如茅屋瓦舍無不小心翼翼、認真對待。熱愛自然、尊重自然、建築鑲嵌在自然中,仿佛是大自然的一個有機組成,而與其他建築體系更強調人工與自然的對比不同。
儒家講究孝道和厚葬,重視喪葬制度,因此,我國古代祠廟和陵墓建築相當發達。中國的宗法倫理觀念,也影響至幾乎所有建築類型,如祭祀自然神和先賢聖哲的準宗教建築壇廟,以及在特別強調血緣宗親關係、特別重視「慎終追遠」、「視死如生」等觀念的文化背景下發展的帝王陵墓等,它們幾乎是中國特有的建築類型,以規模之隆重,氣氛之肅穆而令人矚目。
儒家思想對民居空間設計影響深遠。從目前存留的種類繁多的民間公共建築如宗祠、先賢祠、神祠、會館、書院和景觀樓閣等來看,無不深深浸染著傳統文化精神。其中民居不但種類繁多,形式十分多樣,而且更直接、更真切地面對普通人生,其所體現的群體文化心態也率真而質樸。中國古代民居以庭院建築為主,布局一般也是將重要建築置於中軸線上,兩側均衡對稱安置次要建築,若干庭院組成建築群。在這類民居中、也體現了嚴格的等級,如尊長居中等。民居中尊卑有序、長幼男女有別,各色人等的起居、活動空間有明顯區分的做法,是儒家的宗法禮教等級觀念在居住文化方面的反映,此類建築以北京四合院為代表。
儒家對建築思想的影響不僅僅表現在城市和建築群大的平面布局方面,它的觸角波及單體建築的每一個細小方面。不僅重要建築受禮制的約束,甚至普通民居的開間多少、屋頂的形制、高矮、進深、門的大小、漆畫及裝飾物的顏色、類別、數量等細節,歷朝都有嚴格的等級規定,任何人都必須遵守。
總之,中國傳統建築的總體特點是:古建築以木材、磚瓦為主要建築材料,以木構架結構為主要的結構方式、平面布局具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規劃嚴整,造型優美,裝飾豐富多彩,特別注意跟周圍自然環境的協調等。從這樣的建築特點中可以透視中華文化的精神:以宮殿和都城規劃的成就最高,突出皇權至上思想和嚴密的等級觀念:注重與自然的高度協同,尊重自然,講求天人合一;重視對中和、平易、合蓄而深沉的美的追求。中國古代建築藝術是中國人的倫理觀、審美觀、價值觀和自然觀的深刻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