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問題比較籠統,因為傳統音樂也要分派別和時期的。
簡單的來說,
1、學習和繼承傳統音樂的陳述結構
(1)中國傳統音樂在旋律、音階、音色、節奏等方面與西方音樂存在區別。
(2)中國傳統音樂的陳述方式具有自己的特徵,其中還有一些特定的終止方式;中國民族音樂中體現著中國傳統文化的韻味。
2、中國傳統音樂與中國傳統文學的結構關係
文學中有對聯,音樂中就有上下句;文學中有「起承轉合」四句詩體絕句,音樂中就有類似的四句結構小曲;文學中有八句結構的律詩,音樂中就有與之結構原則極為相似的、並大量存在於器樂曲的「六十八板體」(它也是八句,只是其中有一句內部有擴展,不及律詩規整);文學中有章回體,音樂中有套曲體;文學中有使用成語的習慣,音樂中也有集曲等使用現成樂思的習慣……;文學中有「棗核詩」等通過數列形態控制的遊戲性詩體,音樂中也就有「金橄欖」等結構形態與之對應。《六十八拍》為琵琶曲。
3、中國傳統音樂結構和曲式對現代音樂的影響
唐大曲和戲曲音樂對現代音樂結構的影響。唐大曲的「散—慢—中—快」的漸變原則和後來的戲曲藉助於板式速度結構來組織等線性結構思維,是我國傳統音樂結構的最高成就。西方音樂結構的最高成就是奏鳴曲。唐大曲的曲式結構特點是:
①音樂是一種多段體結構。
②體現著一種從「散起」到「入拍」又經輕歌曼舞而變作「繁音急節」的快速舞蹈(相當於「破」)的部分;收尾時節奏還有「散」(即「曲終長引聲」)的漸變速度布局。整個樂曲在開始的時候,每個演奏者就開始調琴,他們預先不調琴,用這種方法將聽眾的感覺調進來,調進樂曲的感覺中來。
③用核心音調(而不是主題或曲牌),即興展衍變形來發展樂思。
④新的聲部控制關係。它是西方現代技術,也與中國傳統音樂的寫法相同。
⑤新的演奏法和新音色。如:樂器蕭的「冒吹」和重直覺、重音響的現代多聲語言等。羅永輝的《千章掃》,符合現代西方音樂中「有控制的偶然」的作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