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他常與音樂、繪畫、雜技、文學、戲劇、影視等姐妹藝術相結合。其中與音樂的關係,尤為密切。民間舞蹈中的音樂演奏不僅起伴奏的作用,而且其本身又是相當重要的表演者。配合和感染著舞者的情緒。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音樂是舞蹈音樂的一個分支,它的概念狹義地說是指那些在人民群眾中廣為流傳,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的民間舞蹈的音樂,包括用民間樂隊演奏的器樂曲牌,民歌小調和歌、舞、樂相結合的歌舞音樂。廣義的說也包括那些按舞蹈藝術的規律,為民間舞教材和民間舞劇目而編創的音樂。即從廣場到課堂到劇場,或從民間到教材到劇目這樣一個完整的體系。
中國的民族民間舞蹈音樂是極為豐富的。而且民間的舞蹈音樂,民間舞教材的音樂和民間舞劇目的音樂之間具有很多的內在聯繫。由於民間藝人和勞動人民的創造性勞動,大量的器樂曲牌,民歌小調,鼓點與民間舞蹈相結合,與民間舞蹈同步發展。形成誰也離不開誰的協作夥伴關係。民間舞教材的音樂和民間舞劇目的音樂則需要在深入學習民間舞蹈音樂的基礎上,對它們進行加工、整理和提高。但無論怎樣提高,都不應脫離原有的風格,那些脫離民族和地區界限的「創新」是不可取的。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音樂具有如下一些特點:
1.富有生活氣息。
民間歌舞反映了勞動人民的要求,表演這些歌舞的表演者多為農民或牧民,其中技藝高超者逐漸成為職業性或半職業性的民間藝人,他們對群眾的愛好十分了解,因此,他們的表演與觀眾心連著心極富生活氣息。充滿即興性與靈活性。如果廣場的民間歌舞不用樂隊伴奏而改為放錄音演出,效果將大大遜色,其原因主要就在於缺乏演員與演奏員之間的交流與默契,從而也就缺乏生活氣息。
2.音樂具有舞蹈性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音樂往往是音樂的歌唱性,旋律性與舞蹈的節奏性,動作性的完美結合。
具有舞蹈性的音樂有以下一些特點:
(1)旋律流暢,富有歌唱性。旋律進行較為平穩。以級進為主,間以一些跳進,劇烈的大跳較為少見。流暢的旋律與有特點的節奏相結合。使舞蹈音樂具有民間風味。
(2)節奏鮮明。一些表演性強的舞蹈,可以與散板節奏的音樂相結合,但極大多數舞蹈的音樂都是節奏鮮明的。如雲南花燈各種崴的音樂,節奏不鮮明舞蹈就崴不起來。蒙古族各種肩部、腕部動作以及步伐動作的音樂都需要有鮮明的節奏相配合。
(3)演奏特色。音樂演奏需要舞蹈化,音樂演奏的強與弱、快與慢、連與斷等都需要與舞蹈的情緒,舞蹈的動作相結合,很多音樂還往往具有伸縮性以配合舞蹈的韻味和特點。
3.感情基調樂觀向上。民間歌舞表演的場地多為廣場、街頭或院內,時間多集中在各民族的傳統節日、農閒時或各種喜慶的日子。在這些節日裡人民群眾心情舒暢。民間歌舞可以增加節日的氣氛,「自娛」又「娛人」。因此,民間歌舞音樂的感情基調是樂觀向上的。音樂的情緒多為歡快、熱烈、火爆、粗獷、剛健、豪邁或優美、抒情、流暢、風趣、俏皮等,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樂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