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音樂的概念與特點

2020-12-10 最炫民族風經典永相傳

舞蹈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他常與音樂、繪畫、雜技、文學、戲劇、影視等姐妹藝術相結合。其中與音樂的關係,尤為密切。民間舞蹈中的音樂演奏不僅起伴奏的作用,而且其本身又是相當重要的表演者。配合和感染著舞者的情緒。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音樂是舞蹈音樂的一個分支,它的概念狹義地說是指那些在人民群眾中廣為流傳,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的民間舞蹈的音樂,包括用民間樂隊演奏的器樂曲牌,民歌小調和歌、舞、樂相結合的歌舞音樂。廣義的說也包括那些按舞蹈藝術的規律,為民間舞教材和民間舞劇目而編創的音樂。即從廣場到課堂到劇場,或從民間到教材到劇目這樣一個完整的體系。

中國的民族民間舞蹈音樂是極為豐富的。而且民間的舞蹈音樂,民間舞教材的音樂和民間舞劇目的音樂之間具有很多的內在聯繫。由於民間藝人和勞動人民的創造性勞動,大量的器樂曲牌,民歌小調,鼓點與民間舞蹈相結合,與民間舞蹈同步發展。形成誰也離不開誰的協作夥伴關係。民間舞教材的音樂和民間舞劇目的音樂則需要在深入學習民間舞蹈音樂的基礎上,對它們進行加工、整理和提高。但無論怎樣提高,都不應脫離原有的風格,那些脫離民族和地區界限的「創新」是不可取的。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音樂具有如下一些特點:

1.富有生活氣息。

民間歌舞反映了勞動人民的要求,表演這些歌舞的表演者多為農民或牧民,其中技藝高超者逐漸成為職業性或半職業性的民間藝人,他們對群眾的愛好十分了解,因此,他們的表演與觀眾心連著心極富生活氣息。充滿即興性與靈活性。如果廣場的民間歌舞不用樂隊伴奏而改為放錄音演出,效果將大大遜色,其原因主要就在於缺乏演員與演奏員之間的交流與默契,從而也就缺乏生活氣息。

2.音樂具有舞蹈性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音樂往往是音樂的歌唱性,旋律性與舞蹈的節奏性,動作性的完美結合。

具有舞蹈性的音樂有以下一些特點:

(1)旋律流暢,富有歌唱性。旋律進行較為平穩。以級進為主,間以一些跳進,劇烈的大跳較為少見。流暢的旋律與有特點的節奏相結合。使舞蹈音樂具有民間風味。

(2)節奏鮮明。一些表演性強的舞蹈,可以與散板節奏的音樂相結合,但極大多數舞蹈的音樂都是節奏鮮明的。如雲南花燈各種崴的音樂,節奏不鮮明舞蹈就崴不起來。蒙古族各種肩部、腕部動作以及步伐動作的音樂都需要有鮮明的節奏相配合。

(3)演奏特色。音樂演奏需要舞蹈化,音樂演奏的強與弱、快與慢、連與斷等都需要與舞蹈的情緒,舞蹈的動作相結合,很多音樂還往往具有伸縮性以配合舞蹈的韻味和特點。

3.感情基調樂觀向上。民間歌舞表演的場地多為廣場、街頭或院內,時間多集中在各民族的傳統節日、農閒時或各種喜慶的日子。在這些節日裡人民群眾心情舒暢。民間歌舞可以增加節日的氣氛,「自娛」又「娛人」。因此,民間歌舞音樂的感情基調是樂觀向上的。音樂的情緒多為歡快、熱烈、火爆、粗獷、剛健、豪邁或優美、抒情、流暢、風趣、俏皮等,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樂天精神。

山東膠州秧歌

相關焦點

  • 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歌舞音樂
    結合聲樂、器樂、舞蹈等藝術形式,歌舞音樂是中國民族音樂藝術中綜合性較強的藝術類型門類。歌舞音樂具有較強的集體性和群眾性,生活化氣息濃鬱,節奏特點鮮明,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一、民間歌舞音樂的特徵載歌載舞、歌舞結合,或以舞蹈為主,唱歌為輔,等形式展現,表演形式靈活多樣,歌舞音樂的旋律比較平緩,節奏輕快活潑,律動性較強,歌舞音樂因為存在地域差異,所以具有顯著的地方特色,整體來說北方歌舞信譽更加的熱情奔放,南方歌舞音樂相對來說比較溫柔細膩。
  •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風格韻律及感情表達的特點
    這種用肢體姿態來抒發、表達情感、傳達生產技能與信息的行為,沒有地域、國界、種族和民族之分,是人類共通的形體語言與心靈感悟。不同的民族,因生活環境、生產方式和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差異,而擁有著數以萬計從內容到形式、從韻律到風格各顯異彩、斑斕奪目的民族民間舞蹈。
  • 淺談中國民族民間舞在少兒舞蹈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十六個民族的文明古國,每個民族,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歷史文化、宗教信仰、地理環境、生活習俗等方面的特點,這種歷史上各民族和地區的社會發展水平的不等,以及各族各地文化觀念,宗教禮俗和審美情趣的不同,因此造成中國民間舞樣式之多,內容之廣,風格之別,動律之異的鮮明特色。
  • 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小調音樂的分類和特點
    1.時調體裁形式較為規範,經過長期藝術加工,傳唱悠久,經常被一些民族樂器、地方戲曲和曲藝吸收並重新演繹,時調種類又分為幾大類分別如下鮮花調:旋律優美抒情,旋律形態大多為徵調式,曲式結構呈現為前半部分是兩個呼應性樂句,第一樂句大部分是一對重複短句,停在G音上,第二樂句停留在C音上,以四小節為主要樂句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舞蹈種類及特點
    本文乃作者寶寶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我們談談民族舞蹈的數量與分類。在現實生活中,舞蹈的數量是經常變化的,很難有準確的統計。主要原因是新編創的舞蹈節目很多;一些不符合新生活的舞蹈又長時間不露面,幾乎在悄悄地走向銷聲匿跡,比較明顯的例子就是民間祭祀舞。
  • 民族民間舞蹈藝術的傳承與發展
    但是受現代經濟發展大潮的影響,人們生活條件和審美觀念發生改變,民族民間舞蹈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人文環境和文化土壤受到前所未有的消解,許多民族民間舞蹈藝術瀕於流失和消亡。在當前如何傳承與發展我國民族民間舞蹈藝術,顯得特別重要和緊迫。
  •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等級考試教材》各級別師資培訓開班預告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等級考試教材》由中國著名舞蹈教育家潘志濤教授主編,以「素質教育和愉悅教育科學統一」為出發點,以「推動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普及、發展和滿足青少年對舞蹈學習和全面發展的需求」為宗旨,使學生在快樂的舞蹈學習中訓練形體、培養氣質、建立自信並提高綜合素質能力,通過對各地區、各民族的舞蹈、音樂及風俗文化的了解,感受並傳承博大精深
  • 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民族樂器的發展
    按照表演形式民族樂器可以劃分為獨奏樂器和合奏樂器,最開始民族樂器主要是用來演奏我國各民族的特色音樂。民族樂器一共可分為吹、拉、彈、打四大類,獨奏樂器有吹奏、彈撥和拉弦三大類,民族樂器中打擊樂一般很少作為獨奏樂器,合奏樂器有清鑼鼓樂、吹打樂、弦索樂和絲竹樂等。
  • 鹿邑縣文化館2020年青少年民族民間舞蹈公益培訓班
    為強化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職能,提升我縣青少年暑期文化生活水平,在堅持日常開放活動的基礎上,突出文藝培訓的公益性,滿足我縣青少年對民族民間舞蹈藝術的需求,7月30日,鹿邑縣文化館聯合靈動舞蹈學校舉辦為期五天的2020年青少年民族民間舞蹈公益培訓班,來自全縣喜愛舞蹈的58名青少年參加了培訓。
  • 馨儀藝術培訓中心寒假中國民族民間舞師資班
  • 福建民族民間舞蹈交流團走進臺中校園
    臺灣體育運動大學教師蔡孟盉教福建舞者跳臺灣阿美族戰備舞。(作者王景祥) 王景祥 攝   中新網臺北12月25日電 (林春茵 鍾秋香)由福建省文聯、福建省舞蹈家協會組織的福建民族民間舞蹈交流團25日走進臺中校園,向臺灣體育運動大學和臺灣文華高級中學授予「海峽兩岸青少年舞蹈交流研習基地」牌匾。這是福建首次在臺灣設立「海峽兩岸青少年舞蹈交流研習基地」。
  • 中國舞蹈"荷花獎"民族民間舞大賽標誌確定
    新華網貴州頻道9月28日專電(記者 石新榮)第五屆中國舞蹈「荷花獎」民族民間舞大賽標誌已確定。以「大地之舞」命名的這一標誌,採用綠色圓形為背景、人舞和蝶舞相結合的造型,寓意人與大自然和諧共舞。      據花溪區委宣傳部介紹,從今年10月起,貴陽市風景秀麗的花溪區,將獨立承辦連續五屆(10年)以上的中國舞蹈荷花獎民族民間舞大賽。
  • 第二期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學院-「中國民族民間舞專家課程高級研修班」招生簡章
    從事高校舞蹈教育33年,主教課程芭蕾基訓、民族民間舞技術技巧、芭蕾舞教學法、民族民間舞蹈技術研究等課程。出版專著、教材及多篇論文,主持多項國家級子項目、省部級、校級科研項目,獲國際及國內舞蹈比賽多項教師指導獎。朝鮮族,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學院副院長、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專研蒙古族舞蹈教育,致力於民族舞蹈創作與表演領域。
  • 國圖書店向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捐贈鴻篇巨製《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
    2021年1月14日下午,國家圖書館國圖書店市場部黃鵬鑫、董曉悅、王露樺一行到訪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向學會捐贈鴻篇巨製全套《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會長吳玉霞、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王書偉等學會領導接受捐贈,並代表學會向國家圖書館國圖書店表示感謝。
  • 高考舞蹈:中國民族舞蹈分類及介紹
    【民間舞蹈】各族人民群眾在長期社會實踐中自己創造並廣泛流傳的舞蹈形式。一般表現為自娛性與表演性、舞蹈性與歌唱性的統一。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是專業表演舞蹈創作的重要依據。其主要形式如下:【踏歌】中國古代的群眾歌舞形式。多於節日集會時眾人手拉手以腳踏地、邊歌邊舞。有的地方,一直流傳至今。
  • 喜報|2020年民族民間舞蹈考級芷萱舞蹈學員100%通過!!成績優異~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這套教材是國家文化部審核通過並正式出版的社會藝術水平考級教材。
  • 淺議幾種鍋莊民族舞蹈的典型特點
    在我國西南地區,它不僅是藏族、羌族,還是彝族、苗族、普米族等各民族群眾普遍使用的炊具,鍋莊歌舞之名大概就是圍繞這種炊具繞圈而邊歌邊舞而來。因為各個民族的鍋莊舞有不同的特點,即使在藏族內部不同地區鍋莊也不盡相同。
  • 東北秧歌音樂的特點
    東北秧歌是東北漢、滿兩族人民十分喜愛的一種民間歌舞形式。它流傳於東北三省,具有廣泛的群眾性。東北秧歌分地秧歌(又稱地蹦子)和高蹺秧歌兩類。地秧歌流傳面積廣,遍及整個東北大地。高蹺秧歌盛行於遼寧省南部地區,特別是大石橋市,海城市,遼陽、鞍山等地的高蹺秧歌也非常出色。舞蹈院校開設的中國民間舞課中的東北秧歌教材,主要來源於遼南高蹺秧歌。
  • 朝鮮族舞蹈的風格與舞蹈創作
    朝鮮民族很久以來深受中國儒家文化的濡染,儒家思想浸透於其思想、行為以至深層的性格中。自古以來喜相聚,喜飲酒歌舞。正是受這些歷史文化的影響,朝鮮族舞蹈具有農耕文化特色,諸多形態與巫俗水乳交融。探索朝鮮族舞蹈呼吸的藝術運用規律和方法,對於我們的舞蹈創作和教學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朝鮮族在歷史上創造和發展了豐富多彩的歌舞文化,切且在深受中國樂舞文化的影響過程中,形成了宮廷舞蹈、民間舞蹈、伎房舞蹈、宗教儀式舞蹈等存在空間有異、社會功能有別的傳統舞蹈形態。當朝鮮族從半島遷入中國時,只帶來了其中的一部分。
  • 流變中的青海民間舞蹈
    ,也孕育了青海高原各民族豐富多彩、燦爛奪目的舞蹈文化。青海的民族民間舞蹈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上孫家寨墓地發掘的舞蹈花紋彩陶盆和同德縣宗日遺址出土的舞蹈彩陶盆可以證明,早在數千年前,舞蹈就同青海各族人民的生產、生活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了。青海是名符其實的「舞蹈之鄉」。千百年來,歷代居住在這塊熱土上的漢、藏、回、土、撒拉、蒙古等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長河中,形成了各自獨特的民俗風情和心理素質,也創造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民間舞蹈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