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國古代建築文化的時空意識

2020-12-11 林sir帶您賞古建

從宇宙觀念上看,宇宙體象建築。從建築觀念上看,建築體象宇宙。宇宙與建築乃是同構。

秦漢以來中國建築尚「大」之風綿延不絕,建造巨大城市及宮殿的熱情,以一種文脈的形式被固化。一方面,這是封建統治者好大喜功的政治訴求在土木營造中的生動表現。另一方面,即在文化觀念上,這又與中國人對「宇宙」、「建築」的體悟息息相關。在二者互為映射的關係中,形成了中國古代建築文化獨特的時空意識。

宇宙即建築

建築作為一種空間存在,以屋頂和梁架為代表的立面是其主要標誌。屋頂可遮酷暑、避風雨,然僅有頂不能成屋,唯同時兼有梁棟,方能使宮室長久屹立於大地。就中國傳統土木建築而言,木構梁架具有舉足輕重的撐持與負重功能,所謂「牆倒屋不塌「,若抽去房屋梁棟,則猶傷其筋骨,「屋將不屋「。因此,承重之梁棟,實乃中國傳統建築之生命。

「宇」,屋之謂。許慎《說文解字》有云:「宇,屋邊也」。「屋邊」即屋簷。《易經》大壯卦亦有「上棟下宇,以待風雨」之說,此即取「宇」之本義。「宙,梁棟也」。此二字之組合,構成「宇宙」一詞的引申義——建築。由此可見,在古代中國,人們所感知、想像的天地宇宙,實則是一所巨碩無比的「大房子」。

屈原在他的《楚辭·天問》中問到:「寰則九重孰營度之,惟茲何功孰初作之?」。大意是說,天宇巍巍九重,猶如一個大屋頂,誰能夠度量?誰是它的建造者?這又意味著何等的豐功偉績?詩人的發問詩意蔥鬱,富於想像力,雄辯地說明了古人的時空意識,是將天地宇宙看作建築,又從建築角度看待天地宇宙。《楚辭·天問》又云:「何闔而晦何開而明?角宿未旦曜靈安藏?」。意思是說,什麼門扉關閉使天變黑?什麼門扉打開使天變亮?角宿既掌管天門,那麼當天門未啟、天未明之時,太陽又藏於何處?足見在詩人心中,「天」有如一座巨大的建築物,天門之開閉是晝夜晦明的來由,故以宮室門扉的啟闔比附天地晝夜的交替。

要之,中國古人將天地宇宙看成一所由「宇」(屋頂)和「宙」(梁棟)構築的「大房子」,千秋萬代,人們就在這所「大房子」的庇護下生活,無論肉體還是精神,都受其保護。

建築即宇宙

同時,人們也總是習慣於將建築物及其環境看作自己創造並賴以生存的「宇宙」,這種時空觀念是從農耕文化中發展而來的。美學大家宗白華在《美學散步》中談到:「中國人的宇宙概念本與廬舍有關。宇是屋宇,宙是在宇中出入往來。中國古代農人的農舍就是他們的世界。他們從屋宇中得到樸素的空間觀念;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宇中出入得到時間觀念」。《墨子·經說》云:「久,合古今旦莫」(莫者,暮也)。《墨子·經上》又云:「久,彌異時也」。「久」即宙,包含一切時間,與建築及人在建築環境中的活動進程攸關。王夫之也曾說:「上天下地曰宇,往古來今曰宙」;又稱:「建築者,旁有質而中無實,謂之空洞可也,宇宙其如是哉!宇宙者,積而成久大者也」。宇宙就是「旁有質而中無實」的「建築空間」,這「建築空間」還是有賴於梁棟撐持天穹的一種存在,是故「積而成久大」。

特別在中國宮室營建文化上,始終充溢著體象自然宇宙的時空意識,正如班固《兩都賦》中云:「其宮室也,體象乎天地,經緯乎陰陽,據坤靈之正位,仿太紫之圓方」。天上二十八星宿布列四方,地上宮室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位居四地,這種規矩制度上應星宿的理念,可謂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的精神表徵。

結語

「宇」與 「宙」,共同揭示出中國古代宇宙觀的形成與建築文化之間的勾連關係。一定程度上可說,中國古代素樸的宇宙觀,是從建築實踐活動與建築物的造型中生成,它實則是中國古代建築文化時空意識的抽象。反過來,這種宇宙觀又深刻影響著建築,特別是城邑、宮室的營建。因而同一部《淮南子》,既有「鳳皇之翔,至德也.....而燕雀佼之,以為不能與之爭於宇宙之間」之說,又有「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之論。因此,從宇宙觀念上看,宇宙體象建築。從建築觀念上看,建築體象宇宙。宇宙與建築乃是同構。

正因為中國建築,至少自秦漢始,已具有象法自然宇宙的文化胸襟,所以一旦經濟條件、建築材料以及技術水平許可,人們總是願意將自身對自然宇宙的感悟,以巨大的文化熱情甚至近乎執拗的狂熱傾注於宮室營構之中,建造儘可能恢宏博大的建築物以象徵自然宇宙之巨麗。中華都城、宮殿、陵寢及長城的偉大風格,究其文化基因全在於此。

相關焦點

  • 新作 | 交錯的時空: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 姚仁喜 | 大元建築工場
    △ 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攝影:Shawn Liu Studio滄海桑田,現今蓬勃發展的南臺灣科學園區,曾經是許多史前先民的土地
  • 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的「根文化」
    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的「根文化」 ——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慶柱 2017年01月13日 10:5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記者 張杰 張清俐 字號
  • 中國古代建築中包含的大文化
    咱們中國的建築從古至今都在世界建築中佔據了重要的地位,古香古色的古代建築蘊含了許許多多的中國文化。這其中,建國以來的中國建築的發展更是融合了外國建築的風格,在形式上別具匠心。 一、國民經濟恢復時期(1949~1952)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便開始醫治戰爭創傷人員,並從事國民經濟恢復工作。
  • 中國古代傳統建築的一些特點
    中國傳統建築藝術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尤其在儒家思想影響下,中國古代建築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體系和特點,作為世界三大建築體系之一,它與西方建築藝術和伊斯蘭建築藝術並列,自豪地立足於世界建築文化之林。
  • 中國傳統建築的文化反思及展望(圖)
    就藝術而言,兩種形式的建築各有不同的價值觀和審美取向,很難分出高低。從今天的人文科學看來,中國的木構建築似乎更接近自然,更親近人性。這一點顯然也被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看到了,他在其所著的《中國建築精神》一書中說:中國建築貫穿著一個精神,即「人不能離開自然」。 但我在這裡試圖從反思的角度,著重談談我們的建築文化中那些制約著我們發展、值得我們認真思考和克服的現象。
  • 中國古代建築屋頂
    中國古代建築的屋頂,對建築立面起著特別重要的作用。那遠遠伸出的屋簷、微微起翹的屋角、富有彈性的屋簷曲線、以及眾多屋頂形式的變化,加上燦爛奪目的琉璃瓦,使建築產生獨特而強烈的視覺效果。中國古建築的發展歷經三千多年,已形成完善的體系。
  • 性崇拜思想如何影響中國古代建築藝術?
    它滲透到哲學、宗教、藝術、祭祀、禮儀、建築等社會各個方面從而得到了進一步的傳承:人類的宗教起源於生殖崇拜;圖騰崇拜和祖先崇拜是生殖器崇拜的直接發展,也是一種特殊表現;生殖崇拜思想是以陰陽學說為基礎的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一個重要源頭;其對建築形式與文化的豐富和補充等等。
  • 淺談印度尼西亞建築風格受中國文化的影響
    印度尼西亞號稱千島之國,地域廣闊,歷史悠久,民族眾多,信仰多種宗教,其建築風格受中國文化、宗教信仰影響深遠。木結構房屋、門面排房、宗教建築、園林景觀等都體現中國文化的印跡.www.starlunwen.net關鍵詞:印度尼西亞、建築風格、中國文化印度尼西亞地處亞洲東南部,俗稱「千島之國」,公元3世紀,中國魏晉南北朝時代就與印尼古奴隸王國毗騫國互派使者來 往,中國南部的少數民族也陸續與南亞的種族融合,將中國文化帶入到東南亞各國,公元15世紀初中國明朝鄭和下西洋
  • 古代椅子有什麼講究?中國古代家具文化之椅子文化
    數千年來,中國古典家具始終與社會的政治、文化及人們的風俗、信仰、生活方式等保持著密切的關係。比如中國古代的椅子,它便是中國禮儀和等級名分的象徵。在古代,只有男子才有坐椅子的權利,女子不能坐?古代的椅子,到底有哪些講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 房梁上的「密符」——中國古代建築紋飾地圖
    中國古代建築每個人都見過,對它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雕梁畫棟」——各類古建築的房梁,其上常常畫滿各種形狀各種顏色的花紋,紛繁複雜。它們既像一套充滿玄機的秘密符文,又像一個知識和信息的迷宮,令人眼花繚亂。如果是門外漢,就只知道看熱鬧,看那些花花草草、鳥獸蟲魚,似乎只是為了裝飾,別無他用。
  • 2018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複習資料:淺談中國古代歷史盛世
    事業單位考試網為廣大考生整理了2018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複習資料:淺談中國古代歷史盛世。了解更多事業單位招聘信息,請點擊事業單位考試網。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孕育於漫漫歷史當中,而中國古代各朝各代的興衰更迭一次次將中華文明推向前進。其中,每一次的歷史盛世都是中華民族輝煌時刻和中華文明閃耀於世界東方最好的見證。
  • 著名文物專家孫機:中國古代物質文化是中國人的驕傲
    問:您所著的《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可以說是一本漢代的大百科,內容涵蓋了農業、漁獵、手工、採礦冶煉、武備、建築、飲食等等方面,讓我們對漢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了一個直觀的了解。在您看來,中國古代的物質文化對中國歷史、文化產生了多大的影響?了解中國古代的物質文化對我們有什麼意義?
  • 淺談中國古代的神秘數字
    神秘數字是一種世界性的文化現象,不止存在於我國,在其他國家也都早已有之,並且直至今日仍對人們的生活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一、主要的神秘數字原本只是運算符號的數字一旦被賦予了神秘的觀念,這種觀念就會具有頑強而持久的傳承力量,世代相傳,沉澱於傳統文化之中,通過各種現象來表現。
  • 文都泉州:百姓「文化意識」越來越濃
    在濃濃的城市文化味背後,是這裡的老百姓不斷覺醒的「文化意識」。正是百姓對文化不斷增強的「參與意識、建設意識、消費意識、發展意識」,構起了這座城市越來越濃的「文化意識」。     當然,泉州的文化年輪可以追溯到更加遙遠的歷史時空:這裡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是閩南文化的發源地,是世界宗教的博物館,是國家首批歷史文化名城……千百年來,泉州一直堅守著它對於文化的熱愛,對於創造的執著。歷史煙雲的薰陶與浸潤,使這座城市散發出鮮明獨特的文化氣質。
  • 山東建築大學博物館 穿越時空訴說建築的歷史和美
    6月13日,「文化遺產保護」全國媒體齊魯行活動採訪團一行探訪了山東建築大學博物館群,聆聽建築講述歷史的故事。攝影 吳蒙   中國山東網6月13日訊(記者 馬文文)曾幾何時,博物館還像象牙塔一般高不可及,如今卻逐漸成為大眾文化生活的一部分。6月13日,「文化遺產保護」全國媒體齊魯行活動採訪團一行探訪了山東建築大學博物館群,聆聽建築講述歷史的故事。   傳承歷史文化,保護建築遺產。
  • 中國古代建築 木架構 三分法
    中國古代建築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光輝的成就。我國古代的建築藝術也是美術鑑賞的重要對象。而要鑑賞建築藝術,除了需要理解建築藝術的主要特徵外,還要了解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一些重要特點,然後再通過比較典型的實例,進行具體的分析研究。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特點是多方面的。
  • 《時空智慧》,解讀你內心的易學文化
    《易經》又稱《周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內容極其豐富,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
  • 古代宗教建築的特點以及代表性建築
    佛教的主要建築有佛寺、佛塔和石窟,道教的主要建築為道觀,從建築的角度講,道觀在很多方面是模仿佛教建築的,因此中國古代宗教建築的成就主要體現在佛教的寺、塔和石窟中。佛塔是佛教建築中頗具特色的一種建築類型,起源於印度。最初塔是作為供藏佛骨(舍利)用的,以後隨著宗教的發展,成為一種宗教紀念建築。
  • 古代印度文化:建築和藝術與自然科學
    古代印度文化:建築和藝術與自然科學 這是古代印度佛教的一個聖地,也是古代印度藝術的一支絢爛的花朵。石窟在一個新月形的懸崖上,共有二十九個。按其建築的形式和用途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佛殿,這是和尚拜佛的地方,正中有一佛塔;一類是佛寺,這是和尚居住的地方。   在這裡保存了大量的以佛教為題材的精細的雕刻和優美的繪畫。石窟中最大的一個是中間的第十窟,深九十五英尺,寬四十一英尺,高三十六英尺。
  • 1月13日 中國建築文化的研究與創造 吳良鏞
    吳院士也認為在全球化的形勢下,處於「弱勢」的地域文化如果缺乏內在的活力,沒有明確的發展方向和自強意識,沒有自覺的保護與發展,就會顯得被動,有可能喪失自我的創造力與競爭力,淹沒在世界「文化趨同」的大潮中。他認為失去建築的一些基本準則,漠視中國文化,無視歷史文脈的繼承和發展,放棄對中國歷史文化內涵的探索,顯然是一種誤解與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