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都泉州:百姓「文化意識」越來越濃

2020-12-15 光明數字報

編者按

 

    在11月8日第十四屆亞洲藝術節開幕前夕,記者走進「東亞文化之都」福建泉州,感受這座城市的文化氣息與文化氣質。在濃濃的城市文化味背後,是這裡的老百姓不斷覺醒的「文化意識」。正是百姓對文化不斷增強的「參與意識、建設意識、消費意識、發展意識」,構起了這座城市越來越濃的「文化意識」。

 

    這些年,文都泉州刻下了令人羨慕的文化年輪:2013年9月,摘下首屆東亞文化之都桂冠;2014年11月,成功舉辦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2015年11月,第十四屆亞洲藝術節將在這裡隆重舉行。

 

    當然,泉州的文化年輪可以追溯到更加遙遠的歷史時空:這裡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是閩南文化的發源地,是世界宗教的博物館,是國家首批歷史文化名城……千百年來,泉州一直堅守著它對於文化的熱愛,對於創造的執著。歷史煙雲的薰陶與浸潤,使這座城市散發出鮮明獨特的文化氣質。

 

    第十四屆亞洲藝術節開幕前夕,記者來到這座東亞文化之都,探訪城市的各個角落。在樓臺前,在公園裡,在坊巷間,在園區中,你都能深切地感受到濃鬱的文化意識。當然,這意識不單是徜徉在城市建築之間,更體現在每一個市民的身上。這些年來,經歷了文都活動的洗禮,感受了海絲藝術節的啟迪,領略著撲面而來的亞洲藝術節的和風,泉州這座城市和它的市民,文化意識變得越來越濃。他們以各自的方式參與著、建設著、消費著、發展著城市文化。泉州的文化意識,因城而古意盎然,因人而生機勃勃。城與人,相互影響,相互生發,把文化之都的「文化味」洋溢得淋漓盡致。

 

樓臺高歌,唱響文化參與意識

 

    秋夜的泉州威遠樓,依然熱鬧非凡。

 

    這些天,泉州各地的劇團、藝術團、表演隊在這裡輪番登場,高甲戲《三姓奇緣》、梨園戲《紅絲錯》和《南音專場》等節目讓觀眾大飽眼福。除了專業院團,當地各縣市區的民間劇團也紛紛粉墨登場,為市民獻上一道道精彩的文化盛宴。

 

    威遠樓地處泉州鬧市區,周邊有中山公園、西街、東街、中山路,是泉州文化活動的聚集地之一。這裡是「唐宋泉州州署地址」,城樓底層系泉州文物勝跡陳列館、泉州鯉城墨龍藝術館和泉州靜鶴齋畫室的所在地。旁邊的正金門文化館,是具有海峽兩岸文化交流意義的窗口。

 

    作為泉州市的文化地標,威遠樓的文化惠民活動長年不斷。登臺亮相的除了各專業院團,更多的是活躍在泉州城鄉的民間劇團和藝人。舞臺上,泉州梨園戲老藝術家張貽泉正在講梨園戲中的經典曲目《王十朋金釵記》。他在臺上抑揚頓挫,聲情並茂,贏得了觀眾陣陣熱烈的掌聲。

 

    張貽泉老人告訴記者,從2013年起,威遠樓即推出具有閩南傳統習俗的「古樓講古」,今年推出的是陳三五娘故事會講古大賽。「每天傍晚還沒開場,這裡的一排排椅子早已被戲迷們搶佔光了,後面來的只能站著看。」張貽泉老人說,這次大賽吸引了數百位專業和業餘人士走上舞臺,給數萬觀眾帶去了歡樂和笑聲。

 

    在泉州惠安縣蓮峰村有個遠近聞名的「蓮韻」南音社。每到周末,這裡總能傳出悠揚的絲竹聲,大家在一起唱南音、學南音,其樂融融。蓮峰村村支書陳永祥介紹說,「蓮韻」南音社是2014年3月成立的,成員大多是年輕人,其中不乏中小學生。「我們正積極爭取把南音引入村小學作為鄉土教材,讓更多孩子學習傳承南音,讓這一古老的藝術後繼有人。」陳永祥這樣說。

 

    「泉州是我國的『戲曲之鄉』『木偶之城』『南音之都』,擁有近千個專業和民間劇團。」泉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陳慶宗說,這支文化隊伍再加上成千上萬的業餘愛好者,構成了當地文化大舞臺的主力軍,在他們的促進和帶動下,泉州的文化活動參與度非常高。他介紹說,僅去年的文都活動年,泉州各地就舉行了280多場重大文化活動,2萬多場群眾文化活動,100多場縣域文化特色民俗活動,吸引了上百萬人次參與。

 

海絲公園,鑄就文化建設意識

 

    在泉州市臺商投資區百崎湖區域,遠遠就能望見一座白色「帆影」雕塑。這是即將在第十四屆亞洲藝術節開幕期間開園的海上絲綢之路藝術公園·亞洲園的主雕。

 

    這個公園以公共藝術形式演繹「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展現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藝術創作和文化精華。陳慶宗說:「海絲藝術公園亞洲園不但凝聚著藝術家和設計者們的心血,同時飽含每一位建設者的勤勞與智慧。」

 

    為晉江五店市古建築群修復帶班的許文彬,是這座古建的營造技藝指導。他告訴記者,這座建築裡的兩堵山牆採用的是從古舊建築拆遷下來的古磚石,建造面積刷新了泉州市單體出磚入石面積之最。而建築正面有上揚弧度的圓形鏤空鋼結構是施工難點,技術工人們會商了一次又一次,終於做出設計圖的效果。

 

    「紅房子」現場技術負責人黃旻弘說,因為工匠們對閩南傳統建築有深入了解,施工過程中,對個別細節進行了改進提升,最終效果比設計效果圖還棒。「比如原本的設計中,鋼結構柱子在二層樓板會穿過木格柵。工匠們在施工過程中覺得還有更好的方法,經過仔細研究,大家改進了鋼結構柱外延方案,實際視覺效果超過了原來的設計。」

 

    亞洲園的廣場地鋪,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地圖鋪裝。由花崗巖石板材拼就,其中海絲沿線國家的名稱等還需要在地板上鏤空並填入彩色石條。行走在這幅氣勢宏偉「海上絲綢之路」地圖上,千百年來的歷史風雲撲面而來,令人心馳神往。這一「傑作」是由數百位來自惠安的工匠精雕細刻完成的。工匠許進強說,大家對工程要求十分嚴格,即使地圖拼裝有1毫米的平整度差異,都會自覺返工重做。「我們能親身參與家鄉的文化盛事,是莫大的榮耀,一定要增光添彩,決不能丟臉抹黑。」

 

老街舊廠,抒寫文化消費意識

 

    像消費拉動經濟發展一樣,文化消費也是城市競爭力的有力推手,構成了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指數。

 

    泉州,就是這樣一座文化消費意識濃厚的城市。

 

    泉州鯉城區新門街和毗鄰的舊麵粉廠,是本屆亞洲藝術節的重要活動場所,這裡的文化產業與文化消費已初具規模。

 

    新門街始建於南唐時期,道路兩旁建有嶄新的極富閩南特色的建築樓群。這裡曾經分別號稱是「名優特產品一條街」「電動車一條街」「樹脂工藝配件街」「舊貨市場一條街」「名門時尚商業街」。在過去短短的幾年間,新門街已經歷過5次「改頭換面」。

 

    如今,隨著泉州致力建設東亞文化之都,新門街逐漸找到了轉型方向,正打造成為具有閩南特色的「旅遊文化休閒街」。記者了解到,在新門街已經招商的185間店面中,文創類店面佔138間。近期,還將有20餘間文創類店面入駐。

 

    在新門街的三道行藝術館,泉州人林勝俊和朋友正在一邊品茶一邊欣賞提線木偶戲《小沙彌下山》。老林說:「只要有外地朋友來泉州,我都要帶他們來這裡坐一坐,既是休閒,也是難得的文化體驗。」

 

    毗鄰新門街的舊麵粉廠被泉州人俗稱為「大麥倉」。五年前,舊麵粉廠停產,留下了38個倉儲罐體。這裡宏大的鋼結構和細膩的閩南紅瓦讓人難以釋懷。隨著泉州文都活動的開展,舊麵粉廠鋼結構大廳「大麥倉」文化空間逐漸成為當地新興的文化活動空間。在去年舉行的海絲藝術節上,亞洲最大3D罐體燈光秀就在這裡驚豔亮相,讓泉州百姓嘆為觀止。據了解,本屆亞洲藝術節的燈光表演也將在這裡舉辦。時隔整整一年,令人難以忘懷的3D罐體燈光秀將再顯榮光。

 

    據了解,目前已有包括福建新海絲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福建省閩南文化發展基金會在內的多家文化企業進駐「大麥倉」。陳慶宗告訴記者,為推動鯉城區文化創意產業實現持續發展,該區今年啟動建設5個文創園,分別為「東亞之窗」文化創意產業園、泉州古城牛莊文化創意產業園、海博教育文化廣場、源和1916創客空間、龍玲閣客棧。此外,中國海絲藝術精品館、清美藝術衍生品福建研究基地已投入使用。陳慶宗表示:「隨著亞洲藝術節的舉辦,將進一步帶動老城區的文化消費,增強泉州的城市競爭力。」

 

文都模式 喚醒文化 發展意識

 

    文化不僅是一座城市的生命力和影響力,也代表著它的生產力。城市發展中注入的文化內涵越多,荷載的文化附加值越高,它的發展活力就越強。

 

    改革開放以來,泉州以發展民營經濟為推手,創造了令人矚目的「泉州模式」「晉江經驗」。如今,泉州正探索以文化產業帶動經濟發展轉型升級的「文都模式」。

 

    即將舉行的第十四屆亞洲藝術節,除了在泉州主城區舉辦活動外,還在各縣(市、區)推出許多「延伸項目」。這些「延伸項目」更多地體現了從文化向經濟社會領域的「延伸」與「滲透」,把文化產業帶來的影響力和競爭力傳導到傳統和新興產業,從而帶動經濟社會的整體繁榮。

 

    德化是中國瓷都之一。日前,德化縣生成的亞洲藝術節「延伸項目」——2015年首屆中國陶瓷電商峰會已成功舉辦。峰會以「網際網路+陶瓷產業」為主題,為中國陶瓷產區的電子商務聚集發展、抱團發展和特色發展營造良好的交流氛圍,搭建交流合作平臺,推動陶瓷產業由「傳統製造」向「網際網路智造」轉型升級。本次峰會上,中國陶瓷在線交易平臺和陶瓷全球購項目啟動,將於明年2月份上線;同時,中陶協和阿里研究院首次聯合評選出中國日用陶瓷十佳網貨品牌、中國藝術陶瓷十佳網貨品牌。

 

    安溪是中國烏龍茶的故鄉。本屆藝術節期間,安溪縣將邀請全球著名藝術家舉辦2015「有限—無限」當代雕塑(裝置)藝術活動,向世界展示安溪鐵觀音和安溪竹藤編兩項國家級「非遺」的人文魅力。範志華是一位打拼近三十年的安溪茶商,他說,以前自己做生意,只是盯著鐵觀音做文章。「這次亞洲藝術節的活動項目對我觸動很大,讓當代雕塑與鐵觀音『牽手』,這種大文化的發展意識讓我受益匪淺。我相信,將來安溪茶業的發展路子一定會越走越寬。」

 

    「亞藝節活動項目向各縣(市、區)延伸,體現了泉州的文化發展意識。」陳慶宗表示,本屆亞洲藝術節將搭建起一個涵蓋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對外合作交流平臺,為泉州經濟社會發展尋求一個新的突破口和有效拉動力量,以文化促交流,以交流促發展,讓外界更多地關注泉州,了解泉州,投資泉州,以創造泉州更美好的明天。

 

背景資料

 

1.本屆亞藝節為什麼會選在泉州舉辦?

 

    歷史上,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泉州與亞洲諸國結下了緊密的文化親緣,傳承著最貼近「亞洲價值」的開放包容的城市氣質。新時期,泉州成為國家確定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在對接「一帶一路」戰略中有著特殊的作用。

 

    泉州當選中國首個「東亞文化之都」後,努力建設影響東亞,面向世界的「多元文化都市」,在與韓國光州、日本橫濱的交流互動間,共同提煉「亞洲價值」,帶動了中日韓三國的文化交流與合作。

 

2.亞藝節將給泉州帶來哪些發展機遇?

 

    藝術節的舉辦將極大提升泉州的文化影響力和城市形象,形成推進泉州海絲先行區建設的強勁動力。以第十四屆亞洲藝術節為嶄新契機,泉州將搭建文化經貿旅遊的全新平臺,未來將進一步策劃海絲精品文化旅遊線路。與此同時,泉州積極對接「一帶一路」戰略,目前已爭取到「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永久落戶,每兩年舉辦一次,力邀四海賓朋共同參與。

 

3.本屆亞藝節有哪些特色和亮點?

 

    對接「一帶一路」。福建省和泉州市正著力於「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和先行區的建設,本屆亞洲藝術節以「情系亞洲 逐夢海絲」為主題,融入國家「一帶一路」願景。

 

    延續文都使命。泉州被評為中國首個「東亞文化之都」之後,在去年的「東亞文化之都·2014」泉州活動年中,各類展覽演出極大豐富了市民文化生活。為更深入挖掘泉州作為「文都」的魅力和價值,擴大「文都」建設發展的效應,本屆亞藝節特設「魅力文都」板塊。

 

    融入網際網路思維。本屆亞藝節首次設立「網絡亞藝節」版塊,以「網際網路+亞洲藝術節」模式拓展亞洲藝術節活動空間,豐富亞洲藝術節活動內容,通過現代網絡渠道,有效擴大亞藝節的覆蓋面和影響力,讓更多的人了解亞藝節,調動亞洲藝術家和廣大網民關注、參與亞藝節的積極性。

 

    (本報泉州11月6日電 本報記者 高建進) 

 

相關焦點

  • 「東亞文化之都·泉州」標誌確定 古船浪花寓意美好
    三色,匯聚惠女服裝的經典色,也融入紅磚之豔,海洋之藍,是泉州的正色。四筆,合成一個動作——三國共同推起一艘東亞文化之舟。在動與靜、簡與豐的辯證中,泉州的文都標識,活了!1月29日,經文化部審定,「東亞文化之都·泉州」品牌標識(左圖)正式出爐。標識融合泉州最生動、最個性的文化元素,獲得了包括文化部在內的各界高度評價。
  • 閩南伴手禮創意「鬥陣行」 泉州元素妙呈遊客觀眾
    陳慶宗說,以「東亞文化之都·2014泉州」縣域活動周為契機,將由點而線、由點而面,在全社會逐步樹立和形成文化聯動發展的意識和理念,逐步建立和形成黨委政府主導、社會各界參與、依託市場機制、各地協同協作的文化發展大格局,推動實現全市全域文化資源的聯動提升,推動實現市、縣之間、公共文化與產業文化之間、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之間的聯動整合、互補互促,從而有效集聚各方力量資源
  • 泉州文廟也是半個泉州文化歷史博物館!
    因此,你們會發現,但凡有文廟的城市,大多都是具有深厚文化歷史底蘊的城市,如南京,北京,蘇州等歷史文化名城。位於市中心老城中山路邊上的泉州文廟,是一個有著千年歷史的建築群。泉州文廟和我以前去過的文廟不一樣,它沒有很突出的「景觀感」。其坐落於舊城之中,廣場上行走的居民都是居住在附近的居民,根本看不到景區內的架子。
  • 第九屆海峽百姓論壇在福建龍巖舉行
    自2007年以來,海峽百姓論壇已分別在福建福州、臺灣臺中、福建泉州、臺灣高雄、福建漳州、臺灣高雄、福建武夷山、臺灣新北成功舉辦八屆。本屆論壇在前八屆的基礎上,緊緊圍繞「兩岸同根,閩臺一家」的主題,依託中華姓氏文化、客家姓氏文化優勢,深入研究兩岸姓氏淵源關係,為擴大民間交流,促進融合發展,增進臺灣同胞對中華民族和「一個中國」的認同,促進祖國統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人心、匯聚力量。
  • 文都的那些歷史:泉州最後的秀才.
    作者是我所敬重的泉州戲劇界前輩許書紀老先生的父親,泉州地區最後逝世的一位秀才。        初以為這本書和許多文人墨客的紀念集無異,分門別類再籠統將一生之著作收錄出版。仔細讀來,愧於自己的主觀臆斷。這本書,和一般紀念性的文集不同,它所記載的內容,除卻紀念,更具可讀性與教育寓意,是一本值得精讀的好書。
  • 上過舌尖上的中國,幫助百姓度過饑荒,泉州的美食你知道幾個?
    泉州這座美麗的城市,不僅歷史文化深厚,而且說到泉州的美食,很多都會忍不住的口水。泉州的美食不僅在舌尖上的中出現,還有幾樣是由鄭成功發明並幫助當地人度過饑荒的特殊美食。海蠣煎。這道菜在泉州這座沿海城市有著很大的名氣,同時還有很長一段歷史。在明朝末年的大將鄭成功帶領軍隊大戰荷蘭軍,荷軍怒急之下將城內糧食都藏了起來,斷了鄭成功糧食的來源。
  • 挖掘老巷古代清官故事 泉州首創文化旅遊線路
    2016年5月,市旅遊局將廉政文化與旅遊元素相結合,依託泉州古城區西街,選取其中的臺魁巷、孝感巷、曾井巷、甘棠巷等四條老街巷串聯開闢了一條廉政文化核心街巷旅遊路線。如今,這條旅遊線路日益得到遊客的青睞,古城廉政文化旅遊熱起來了。遊客在參觀中深刻體味泉州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又可從中受到廉政文化的教育薰陶。今年,在此基礎上將進一步拓展延伸,更好地服務遊客。
  • 泉州兩會建議晉江龍山寺打造「龍山觀音文化」
    相關新聞  打造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現代化泉州  泉州市十五屆人大五次會議開幕  晉江新聞網3月18日訊(記者_莊詩瑩)昨日上午,泉州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在泉州影劇院開幕。
  • 「東亞文化之都」三個城市聯袂跨年撞鐘祈福
    2013年,泉州、光州、橫濱當選首屆東亞文化之都。今日零時,「文都」三城聯袂撞鐘祈福,以這種獨特方式迎接新年。「跨國共同撞響新年鍾,且這三地同為『文都』,意義非凡,十分難得!」據此次活動主辦方介紹,「文都」是三城至高無上的榮耀。
  • 七夕泉州傳統秀出「愛意」 祭祀「七娘媽」(圖)
    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     2日,正值民間傳統「七夕節」,東亞文化之都泉州上演祭祀「七娘媽」傳統佳節熱,與時尚多元文化相邂逅。
  • 泉州培元中學南音表演在法國巴黎上演
    在「東亞文化之都」影響力日益擴大的今天,我市中小學校園內,時常耳聞絲竹之音,在世界範圍內,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在欣賞著這一千年雅樂。華僑驅車四百公裡趕來聆聽家鄉聲音  11日,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1號會議廳內,1300個座位座無虛席,更有泉籍華僑驅車400餘公裡趕來觀看來自家鄉的南音表演。
  • 泉州西街東段分時段限行「滿月」 人來人往古早味更濃
    原標題:西街東段分時段限行「滿月」 人來人往古早味更濃   遊客   用「限行」實現「慢行」 遊客深入城市肌理   四川的湯先生酷愛旅行,走過全國許多大大小小的城市。
  • 2019年兩岸學生語言文化交流夏令營開營式暨「一帶一路」送經典活動在福建泉州舉辦
    臺灣泰雅族的中學生柯韻寧在泉州舉辦「2019年兩岸學生語言文化交流夏令營開營式暨『一帶一路』送經典活動」現場,作為營員代表的她用泰雅族的語言表達了對活動主辦方的感謝。她提到:「臺灣和大陸同根同源,是血濃於水的一家人。」這雖然是她第一次來到大陸,但她表示,一下飛機就聽到了在臺灣也能聽到的閩南話,瞬間感受到了家一般的親切感。
  • 福建泉州名家進校園助推文化保護與傳承
    「名家講堂進校園活動不僅能為我校建設傳統文化特色校的目標添磚加瓦,而且還將在每個學生的心靈中種下文化的種子、鄉愁的記憶。」泉州市豐澤刺桐中學校長許謀炳表示,「海絲」是泉州一張亮麗名片,希望廣大學生積極做刺桐古蹟的守護者。  據悉,「古泉州(刺桐)史跡」名家講堂進校園活動於2017年6月啟動,至今已走進泉州市30多所中小學校開講,覆蓋學生數千人。
  • 校園微農場 讓勞動意識落地生根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在「校園微農場」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勞作、赴農莊參加勞動體驗志願者活動、到農業綜合開發基地開展勞動實踐主題研學……本學期,泉州五中積極開展勞動實踐教育,堅持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致力於讓學生養成勞動習慣、培育勞動素養、獲得勞動情趣,讓熱愛勞動的意識根植於學生的內心,潛移默化地成為他們持續一生的自覺行動。
  • 晉江五店市傳統街區——城市會客廳 文化帶動力
    泉州,國家首批歷史文化名城、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城市,千百年的積澱中,這裡成為文化藝術的富礦。泉州,多元文化活態傳承的典範、全國唯一擁有聯合國三大類「非遺」項目的城市,古城保護「見人見物見生活」,「戲窩子」魅力醉倒八方客。
  • 2019年兩岸學生語言文化交流夏令營在福建泉州開營
    2019年兩岸學生語言文化交流夏令營在福建泉州開營 2019年07月15日 11:28:00來源:中國臺灣網 (圖片來源:泉州市臺港澳辦)  中國臺灣網7月15日訊 7月6日,2019年兩岸學生語言文化交流夏令營開營式暨「一帶一路」送經典活動在泉州師範學院舉行,兩岸百餘名學生共聚泉州交流語言文化。
  • 非遺傳承人整理千首泉州童謠 傳唱閩南韻味
    這些經過長期積累和流傳,用福建泉州方言口口相傳的泉州童謠,形成了生動活潑而又耐人尋味的泉州地方文化。如今,這些一度被遺忘在歲月角落的童謠,將有望再度在我們耳邊唱響。作為泉州市級非遺泉州歌訣傳承人、今年84歲的傅孫義老先生經過長期的搜集和創作,至今已經整理出1600多首泉州童謠,將於近期出版。
  • 今天,低調的泉州沸騰了!世界冠軍領走!全城儘是「趕路人」!場面震撼
    、泉州市旅遊局、泉州市體育局、泉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泉州市鯉城區人民政府主辦,泉州市豐澤區人民政府協辦,泉州文旅集團-泉州古城發展有限公司承辦、泉州優玖絲路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策劃 執行,泉州農商銀行冠名的第二屆泉州海絲古城徒步穿越活動開走啦!
  • 兩岸青年大學生相聚福建泉州分享「海絲」文化創意
    中新社泉州5月28日電 (記者 孫虹)以「尋海上絲路,探文化古城」為主題的第七屆海峽兩岸高校文化與創意論壇,28日在位於福建泉州的華僑大學開幕,兩岸100多名高校學子共聚一堂,碰撞思維、分享創意。「論壇自2011年首辦至今,吸引了越來越多兩岸高校大學生參與其中,並由此建立了情感和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