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文廟是紀念孔子的地方,但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一個城市的學風、文風。因此,你們會發現,但凡有文廟的城市,大多都是具有深厚文化歷史底蘊的城市,如南京,北京,蘇州等歷史文化名城。
位於市中心老城中山路邊上的泉州文廟,是一個有著千年歷史的建築群。泉州文廟和我以前去過的文廟不一樣,它沒有很突出的「景觀感」。其坐落於舊城之中,廣場上行走的居民都是居住在附近的居民,根本看不到景區內的架子。
福建雖然遠離中原,但幾經南下人口大遷徙,古代的學風一點也不輸於附近幾個省。唐時,福建各地都在拜聖人為師,建造廟宇,學風很濃。唐初,福州、莆田、泉州一帶,時時「稱霸」科舉考試,進士、狀元常被這三城所奪。
鄰近泉州的莆田,如今雖無人議論,但莆田腔的普通話卻常遭外人嘲笑。但是,在古代卻有兩千多個進士,21個狀元,17個極富權勢的宰相,是著名的進士之鄉。但是莆田人好學好考,多半是由窮困逼出來的,而泉州的學風,更多是文人雅士的教誨。
泉州文廟雖然在唐朝開始建立,但其真正的形成功能是在宋代。多虧了許多名人,以及泉州官吏的尊孔修學,文廟才逐漸發揮出育人的作用,為泉州乃至全國輸送了人才,也為泉州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推動了海上貿易的發展,輸送了大量人才,才有後來海濱鄒魯之稱。
藉助於泉州在海上貿易中的作用,儒家文化也從這裡輸往了東南亞和東亞。舉例來說,日本的衝繩島(古代琉球國),就留下了許多中國文化的影子。明、清時期,琉球國曾派大批留學生到泉州學習儒學,其中有些先民是福建人的後裔。
這裡是逛文廟,得到的一些信息。雖不十分詳細,但大致了解一下,就能掌握泉州古代的教育歷史,基本走一圈也讀懂了泉州一半的文化歷史。因此,如果你對泉州或福建的文化史感興趣,不妨來看看文廟。
現有文廟,經過千餘年不斷擴建。在近代時期,泉州文廟雖曾多次遭到破壞,但得益於社會各界特別是華僑的捐贈,如今的文廟佔地面積極為巨大,建築彰顯閩南文化特色,是泉州古城除開元寺之外最重要的歷史地標。
新年的時候,我們也去過,不過這座廟宇的遊客量比西街的人都少,人山人海不能行走。大部分參觀者,都是父母帶著孩子,希望讓他們沾上孔夫子的「偉力」,祝福他們將來學有所成。
有幾個是學校組織的參觀,看起來像是高三的學生,想來也是讓孔聖人給點力,在考場裡來個「學霸」。近些年來,有些家長,甚至是學校,都有在球場前拜孔子的習俗。每年高考前那幾個月,文廟裡的香火居然都會旺上幾分。倒不如說是迷信,設身處地想一想,也許你也可以試一試。
一位母親帶著孩子,非常嚴肅地對他們說:「我們的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我們以前造船技術非常發達,我們的祖先可以去埃及那邊做生意..」
這個場景非常觸動人,這就是民族文化傳承的力量。身為父母,我們除了給下一代提供更好的生活條件,更高的奮鬥起點,也要作為國家的一份子,讓下一代知道我們從哪裡來,取得了什麼樣的輝煌成就。唯有如此,文廟才能成為一處風景,文廟的育人價值才能不朽,我們的歷史文化才能再延續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