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滿街都是聖人

2020-12-20 騰訊網

「傍晚,趿拖鞋搖葵扇,

逶迤兩三步去東西塔下納涼。

涼茶攤,扁食擔,碧綠的鹽水桃兒,

澆了紅糖漿的熱豆花三分錢一碗。

好時光哪!」

——舒婷 《籍貫在泉州》

撰文、攝影:方託馬斯

如果每座城市都是一本書的話,那麼大多數城市是詞典,泉州則是一本辭海。這座城市的歷史和文化從來都不在博物館裡,而在尋常生活的一呼一吸中。它的古老並不流於形式和物件,而是一種至今猶存的氣質。

夕陽下,建造於宋代的開元寺雙塔是泉州古城的標誌性建築。

泉州仿佛有比其它地方更強的記錄和講述自身歷史的能力。歷史在這裡不僅僅是一種過去的存在,而是通過家族和廟宇的祭祀活動,與每個人締結了血肉的關係。走進泉州,便如置身在歷史之流與生動的文化脈絡中。

此地古稱佛國

「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這是泉州開元寺天王殿內的一對楹聯,為宋朝理學大家朱熹所題。民國十四年重修開元寺時,這一楹聯也由在此住錫的弘一法師重書。

開元寺裡誦經的居士

開元寺始建於唐垂拱二年(686年),傳說泉州巨富黃守恭夢見桑樹長出蓮花,遂舍桑園建寺,初名「蓮花寺」。

開元寺中的東、西兩塔是我國現存最高最大的一對石塔,圖為西塔-仁壽塔。

開元寺大雄寶殿前的小石獅萌態可掬

開元寺宮殿屋脊

開元寺宮殿屋脊,「紅磚白石雙坡曲,出磚入石燕尾脊,雕梁畫棟皇宮式」,這些都是閩南紅磚建築的典型特徵。

初到泉州時,印象最深的就是遍布街頭巷尾的寺廟宮堂,以及或遠或近或濃或淡的香火味。在我的印象裡,從沒有哪座城市,在21世紀的今天還能保留著如此濃厚和龐雜的宗教文化。一千多年間,宗教潛移默化到古城的每一處。

關嶽廟大殿,父親帶著孩子來上香。在泉州,對傳統和信仰的傳承自小開始。

媽祖信仰始於泉州,泉州天后宮是中國建成最早規模最大的媽祖廟之一。

信眾們將祈願的話寫在新瓦上,通過捐贈的方式為天后宮「添磚加瓦」。

泉州建成千年左右,仍然存在的寺廟有56座。走在泉州街頭,根本不需要刻意探尋,就能與各種宗教文化不期而遇。

站在西街西頭,以開元寺為中心,向西,基督教泉西堂與開元寺隔街相望;向南,有供奉媽祖的天后宮、塗門街關帝廟、古清淨寺,向東,有承天寺、元妙觀和中山路泉南堂等;方圓一兩公裡範圍內,本地先賢、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甚至印度教,各種宗教,各路神仙,應有盡有,和諧共處。

泉州府文廟是中國東南地區最大的文廟建築群,全國範圍內,文武(關帝廟)廟都完好保存的城市並不多。

府文廟主體建築大成殿為典型的宋代重簷廡殿式結構,整個大殿以48根白石柱承託,正面有浮雕盤龍簷柱8根,風格古樸,在全國現存文廟中實屬罕見。

泉州洛陽古街的小教堂

西街是古泉州的脈

到了泉州,西街是一定要走一遍的。從唐開元年間列屋成街開始,歷史上的西街一直是泉州城中心所在。一千三百年前,這條街上就已經商賈雲集摩肩接踵;一千三百年後,今天的西街仍然繁華熙攘。古泉州「市井十洲人」的景象仿佛一直都沒有褪去。

逛西街,從開元寺到鐘樓這一段最為精華,不過500米的長度裡,唐宋元明的史跡星羅棋布。

不到一公裡長的西街上,開元寺、東西塔、名人宅第,以及鱗次櫛比的紅磚古厝和近代番仔樓,這些不同歷史時期的古老建築串聯在街道兩旁,構成了一部鮮活的泉州史。

西街古巷裡的現代塗鴉,碰撞和交錯是歷史邁步向前的雙腳。

古厝茶館裡的講古人

古厝茶館坐落在關嶽廟背後的後城街上,一座已經有百年歷史的紅磚古厝,被店主於九八年整修成現在的茶館。

這是一座典型的三進三出式閩南古厝,四合院的布局對稱嚴整,院子裡面,麻石條鋪就的天井四四方方,木香花順著廊柱繁茂攀援,和羅漢竹一起遮了天井半邊天,兩旁迴廊裡,雕著梅蘭竹菊的老屏風下有竹椅圍的茶几,如果不談個正經事,這裡是最好的雅座。

華燈初上的後城街

古色古香的古厝茶館

泡一壺茶,晴天可以賞花望天任由清風拂面,雨天還能憑欄聽雨坐看四水歸堂。一步跨進門,這就算往回倒轉了一百年。

每天下午,茶館裡都會有人來講古。泉州人稱說書為講古,所謂講古,顧名可思義。今天講古先生說的是《薛剛反唐》,四五個上了年紀的老人散座在竹椅上,只眯著眼聽,跟前的茶几乎不動,他們是這裡最穩定的客源。桌子後面,講古的先生神採飛揚的拿著書念,講到精採處,抑揚頓挫如念如唱。

古厝茶館聽講古

眉飛色舞的講古先生

萬古安瀾洛陽橋

洛陽橋原名「萬安橋」,與北京盧溝橋、河北趙州橋、潮州廣濟橋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石橋,建於北宋末年,長834米,有橋墩46座,位於泉州城外的洛陽江口,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跨海梁式石橋。「筏形基礎」、「浮運架梁」、「養礪固基」等,都是當年北宋匠人獨創的造橋技術。

洛陽橋是世界上最早採用筏形基礎法建造的橋梁。

洛陽橋南側的宋代碑刻「萬古安瀾」

今天的洛陽橋上現存8座石塔,其中屬橋北段的月光菩薩塔最為出名,塔西側的月光菩薩像更是生動傳神,是北宋雕刻藝術的完美體現。漢傳佛教中,月光菩薩也被稱為月神,每年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便是月光菩薩的聖誕。

相傳月光菩薩像眉心曾嵌有夜明珠一枚,為北宋番國的捐贈,每當月圓之夜,夜明珠能照亮半個江面,過往船隻遙遙可見。

位於洛陽橋北段的月光菩薩塔

絲竹更相和,執節者歌

即使沒有去過泉州的人,很多也都聽說過南音。南音發源於泉州,用閩南語演唱,是中國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古樂,有中國音樂史活化石之稱。

稱南音為活化石,一方面是因為現存的南音的曲譜大多可追述到唐朝,同時南音的唱法至今仍保留著唐代以前的古老唱腔,是消失了一千多年的中原古樂與久遠的「河洛語」融合後的產物。

另一方面,南音在樂器演奏上也保留了很多唐宋時期的特色,如豎吹的洞簫,仍然是一尺八長的唐朝尺寸。而南音中的主樂器琵琶,至今還保持著唐代大腹短頸的造型,在彈奏姿勢上也和敦煌壁畫中的飛天一樣橫抱撥彈。

南音最典型的演出形式為右側琵琶、三弦,左側洞簫、二弦,執拍板者居中而歌,這與漢代「絲竹更相和,執節者歌」的相和歌表現形式一脈相承。

除了可登大雅之堂的南音,泉州還有很多獨具特色的民間藝術和風俗值得一書,比如泉州提線木偶、閩南高甲戲、梨園戲、惠安女和蟳蜅女等,都算是古泉州聲名遠播的民藝民俗。

泉州提線木偶

泉州提線木偶古稱「懸絲傀儡」,源於漢,興於唐,盛於宋。小小的木偶身上,少則16根多則30餘根纖細的提線,全憑藝人十指牽動。提線木偶的動作細膩逼真、生動傳神,表演難度非常大,藝人們往往需要數年的苦練方能登臺。

在泉州民間,很多老百姓稱木偶戲為「嘉禮戲」,「 嘉禮」指隆重嘉會中的大禮,古時泉州地區每逢民間婚嫁、壽辰、新屋奠基等慶典活動,都須邀請藝人表演提線木偶戲以示大禮。

泉州木偶劇團創建於1952年,由他們表演的泉州提線木偶戲在國際木偶節上屢獲大獎,不僅登上過央視春晚舞臺,還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驚豔過世界。

位於西街通政巷的泉州木偶劇團老劇場又被稱為「泉州嘉禮館」。嘉禮館每周二、四、六下午4點都有固定的免費公益演出,我們去的那天,趕巧平時經常在此表演的年輕演員們集體出國演出,臨時改由劇團的幾位老一輩臺柱子頂替,這樣的不期而遇對於我們來說實屬幸運。

木偶藝人陳應鴻先生曾經獲得福建省第五屆「水仙花」戲曲唱腔大賽「金獎」,福建省第二屆中青年演員比賽「銅獎」。

泉州提線木偶戲的經典曲目《鍾馗醉酒》

高甲戲的春天

高甲戲是閩南地區流傳最廣的一種地方戲曲,源於明末清初閩南農村模仿水泊梁山英雄的武打表演。與藝術表演大多展現美麗不同,高甲戲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以醜為美,高甲戲丑角演員的很多動作都是在模仿泉州提線木偶,一招一式看似機械,但又蘊含了機靈和搞笑的成分。

下鄉演出的高甲戲劇團,演出前團長正在說戲。

準備登臺的高甲戲演員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傳統文化復興的重視,越來越多的高甲戲劇團又重新煥發了生機。尤其是2006年高甲戲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後,一夜間這個偏安一隅的小劇種又重新變得炙手可熱起來。紮根民間、送戲下鄉成為泉州很多高甲戲劇團的生存常態。

一段悲情戲唱下來,不免傷神

抽支煙,休憩片刻

萬曆年間的《泉南雜誌》記載高甲戲,「每遇神聖誕期,以方丈木板,搭成臺案,索以綺繪,置幾於中,加幔於上,而以姣童妝扮故事……」,幾百年後,書中一切少有變化

千裡走單騎的妝糕人

1960年,糧食匱乏,家住永寧古衛城的年輕人雷遠洲吃不飽肚子,無奈之下他背起爺爺留下來的工具箱,騎上一輛破舊的自行車,從泉州出發一路北上來到大上海,靠著妝糕人的手藝沿途擺攤賣藝,浪跡江湖。兩年後,雷遠洲回到永寧,不但靠著手藝度過了饑荒,還利用掙來的錢娶了老婆。

這是我聽過最早的關於騎行的故事,源於生活所迫,歸於勇敢浪漫。和我們講到故事裡令人激動的地方,老人家會騰出一隻手來比劃,畢竟那是一趟改變他人生的旅行。

永寧街是永寧衛最負盛名的一條街,青石板鋪成的道路長達千米。如今兩旁的商鋪已經少有營業,居民也都是老年人居多。

老先生雷遠洲是泉州石獅妝糕人的傳人,石獅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捏妝糕人是他年輕時從爺爺那裡學來的手藝。

寫在最後:

2011年,八十三歲的泉州人余光中回到故鄉,在數著自己腳步,走過闊別數十年的洛陽橋後,他寫下長詩《洛陽橋》。這首被稱為泉州版《鄉愁》的詩,被許多遠在他鄉的泉州人無數次地默念於心頭,詩的頭四句是:

刺桐花開了多少個春天

東西塔對望究竟多少年

多少人走過了洛陽橋

多少船駛出了泉州灣

《國家地理》精品店小程序!

如果你看了這篇文章,

就點一下「在看」吧!

相關焦點

  • 孔子VS王陽明:從「唯上智與下愚不移」到「滿街都是聖人」
    王陽明也有一句話:見滿街都是聖人。這兩句話幾乎是南轅北轍:春秋時代的孔子,與明朝的王守仁,難道針鋒相對了嗎?「唯上智與下愚不移」這句話出自《論語》。王守仁的這句話出自《傳習錄》:一日,王汝止出遊歸。先生問曰:「遊何見?」對曰:「見滿街都是聖人。」
  • 東亞文化之都,泉州一個宗教的聖地
    「此地古稱佛國,滿街皆是聖人」這是宋代先聖朱熹,對泉州宗教的評價。說到閩南的傳統文化,不能不提的就是泉州的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是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泉州在宋元時期就是中國世界級的通商港口,世界各地商客往來絡繹不絕,甚至許多人都在泉州定居。形成了泉州宗教信仰的豐富性,現今被稱為「世界宗教博物館」泉州的宗教有道教、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婆羅門教、基督教、摩尼教、拜物教、猶太教等諸多宗教信仰。
  • 泉州晉江五店市、打卡網紅小西埕 品西街閩南小吃美食一日遊
    泉州,這是你一生至少要去一次的城市!作為福建省內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開元寺百年如一日,慢條斯理、莊嚴穩重,至今還提醒著人們泉州西街昔日: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的盛況。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小西埕東西塔下What?最近的朋友圈怎麼了,到處秀「泉州小西埕」打卡!
  • 曠日乾旱之後,一場久違的冬雨,泉州西街儘是有情人
    泉州西街因開元寺而聞名,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我無法想像舊時的盛況,但雨中的西街,遊人絡繹不絕,雨傘攢動,特別有情調,雖然溼冷,但雨中卻很溫情,滿街儘是有情人。雨傘下,一位帥哥將女友摟在懷下,幸福逛街,完全無視單身狗的冷。雨中遊古城的老伴。一位女士牽著老太太走來。媽媽懷中的寶貝溫暖而幸福。雨中奶爸生怕寶寶著涼。
  • 王陽明為何說「滿大街都是聖人」,讀懂這句話,人生觀瞬間飛升!
    王陽明為何說「滿大街都是聖人」,讀懂這句話,人生觀瞬間飛升!說明,本文原為某問答內容,現單獨整理成文,更多內容,敬請關注「另類文史」,另類君有一大把的心得體會與您分享^_^另類君解題^_^王陽明的確當得起「聖人」這個稱謂。「滿街走的都是聖人」這句話出自《傳習錄》。
  • 泉州,被萬神庇佑的城市
    物道君語: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過慣了車水馬龍的生活,總會想起那個水中之城。那座在海峽之中的「東京城」,奢華而美麗,房子是大理石建造,潔白如明鏡,牆壁雕琢浮雕,鑲著五彩玉石,就連窗花也是黃金。朱熹寫過:「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從開元寺穿越到清淨寺,在泉州城裡,煙火氤氳不息,所聞的儘是沉香瀰漫的味道。香火,就如同泉州獨有的氣味。
  • 泉州西街|如果你來泉州,請一定走過這條街
    泉州歷來以開放、包容的氣度雄踞東南。而建城之初就開始形成的西街,正是泉州的一個縮影。開元寺門前的西街石板路上,牌坊聳立,行人挑擔前行。這是迄今為止西街最早的照片。泉州西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千年之前。千年來,西街養育出泉州的名臣良將、才子佳人。這裡是泉州沒有圍牆的歷史展覽館,也是源遠流長的泉州傳統文化匯集地。
  • 布魯塞爾中國文化中心:泉州旅遊形象片《半城煙火半城仙》上線
    「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這是儒學大師朱熹對泉州的讚譽。泉州,又稱刺桐城,至今有1750多年的歷史。唐朝時為世界四大口岸之一,宋元時期就是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被譽為「東方第一大港」。有句話說得好,「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泉州是一座活著的古城,也是一座活著的博物館。作為世界宗教博物館的代表,在這座半城煙火半城仙的城市裡,五步一寺,十步一廟。紅磚大厝,古街小巷。宗教文化滲透著泉州城的角角落落,涵養著世世代代泉州人。
  • 泉州承天寺,一邊塵世,一邊佛國
    初次聽到禪寺是因為人們對福建泉州的評價:「東西兩座塔,南北一條街,滿街都是聖人。」泉州承天寺是「泉州三大叢林」之一,晨鐘暮鼓梵音繞梁。承天寺以一道牆把塵世喧囂與佛國世界隔開,隔於鬧市,清靜恬淡。「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 泉州行:閩南古早味 面線糊
    去泉州,沒怎麼做攻略,想著走哪裡算哪裡吧!即使不去找資料,泉州滿眼的美食還是撲面而來,尤其在飢腸轆轆的情況下,面線糊就這麼進入了我的午餐。 春風十裡不如你
  • 泉州最低調的寺廟,規模僅次於開元寺卻遊客稀少,有多處自然奇景
    提起泉州,總會想起理學家朱熹那句「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多元宗教在這座古城內交相融合,形成了獨特的文化。來泉州旅遊,遊客必打卡的就是西街,以及著名的古寺——開元寺。但其實泉州有很多大小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的寺廟教堂,他們和平共處,度過了千百年的時光。
  • 參訪泉州開元寺 林中森按閩臺習俗「添油」
    林中森參觀泉州開元寺。  參訪泉州開元寺,可算是林中森閩南之行最放鬆的行程。昨日下午,他在海協會副會長張銘清及省、泉州市臺辦工作人員陪同下,專程參訪這座千年古剎。  開元寺位於泉州最有文化底蘊的西街,建於唐朝垂拱年間,至今逾1300年歷史,是古泉州府三大寺廟之一,也是最具有閩南建築風格的寺廟之一,體現泉州「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的文化特點。寺廟裡也有不少臺灣遊客在參觀,認出林中森,熱情地跟他打招呼。  開元寺裡古木參天,高僧佛塔矗立。林中森循著迴廊,踩著光滑的條石路,來到大雄寶殿前庭,鞠躬行了一禮。
  • 靜靜在泉州
    那座在海峽之中的「東京城」,奢華而美麗,房子是大理石建造,潔白如明鏡,牆壁雕琢浮雕,鑲著五彩玉石,就連窗花也是黃金。因太繁華遭天帝妒忌,被怒沉東京城於海底,留下「沉東京,浮福建」的傳說。有人說,東京城,曾是泉州的最繁華的區。
  • 泉州具有代表性的古街區,鼎盛了一千多年,地位如同廈門的中山路
    在中國乃至全世界,都有一條這樣的街道:擁有上千年的歷史老街,見證著這座城市的發展,承載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回憶。上海有外灘、西安有回民街、廈門有中山路,而歷史悠久的泉州,則有西街。宋朝著名理學家——朱熹曾經說過:「此處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除了宣揚理學思想之外,還有稱讚泉州的宗教文化之意。開元寺是泉州乃至福建省境內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始建於唐朝時期,雖在歷史的長河中多次被毀,但屢廢屢興,明、清兩代多次重建修繕和擴建。
  • 去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泉州旅行,別錯過西街,一條街可以感受這座城
    但不得不說閩南地區在福建是一個重要的存在,而閩南最具代表的城市之一,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泉州。如果你想在最短的時間了解泉州的前世今生,別錯過這裡的西街,一條街可以感受這座城。有人說,泉州是四海人文第一邦,八閩形勝無雙地。而西街是泉州最早開發的街道和區域,自唐朝已經「列屋成街」,成街至今已經超過1300年。
  • 暴雨如注,泉州西街人頭攢動,市民排隊搶購春餅
    4月3日下午4時許,福建泉州古城西街暴雨如注,一時間路人行色匆匆,紛紛找點避雨。然而街頭幾家春餅售賣點,市民們卻堅守暴雨中排著長長的隊伍購買春餅。春餅,又名春卷、薄餅,是閩南、臺灣地區著名的民間吉祥民俗食品。每年農曆三月三、清明前後,閩臺民眾都喜歡吃春餅,這已成為閩臺民間的一種食俗,也是閩臺習俗相近的見證。
  • 聖人在哪裡?除你之外,根本沒有什麼聖人!
    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針對自己傳奇的一生,他說了這麼一句話:您發現自己的那一天,就是您遇到聖人的時候。明朝的時候,有位大師叫做王陽明,他有個弟子叫王艮。王艮性子傲氣,喜歡與老師爭辯,但也是個有心肯學的人,每每爭辯之後,也確實能讓自己在其中得到成長。因王陽明曾多次說:「人人都可以成為聖人。」
  • 福建泉州旅遊不僅看古蹟,10元就能餵飽你,這五種小吃不容錯過!
    泉州,700多年前被義大利人馬可波羅稱為「光明之城」,在中世紀有著400多年的輝煌,又是海上絲綢之路的2起點,素有「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之名。這些年隨著網絡的發展,泉州似乎不再低調,大有超過隔壁廈門的勢頭,更受自由行用戶的青睞。來泉州看古蹟,吃小吃也成了周邊遊客的首選。
  • 這幾種泉州餅,聽說都吃過的人沒有30%
    食物往往承載著別樣的情懷,而今天的這幾種餅,更是在泉州流傳了多年的古早。01 信杯餅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這佛國指的自然就是泉州了。泉州是個神奇的地方,小小的城市,卻集齊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各大宗教。但是在這樣的氛圍下,卻也滋生出了一種美食出來,這就是信杯餅了。
  • 人與城相得益彰:弘一法師在泉州、漳州、廈門的著述活動
    泉州開元寺1933年8月,弘一法師在泉州完成《南山鈔記》的點校工作。1933年11月,弘一法師在泉州開元寺編成了《南山道宣律祖弘傳佛教年譜》。1935年春天,在泉州承天寺編成《藕益大師年譜》。1935年農曆四月十一日午後,弘一法師在傳貫、廣洽和尚的陪同下,從泉州南門外登船,翌晨抵崇武,在普蓮堂稍事休息後,即冒著陰雨改乘一葉扁舟,逆風過大港灣在淨峰山下熊厝澳上岸,三人步行上淨峰寺時,已是中午時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