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近代新文化運動早期的活動家,李叔同是公認的20世紀中國文化大師之一。1918年8月19日,李叔同決然捨棄嬌妻麟兒,毅然摒棄如日中天的世俗事業,在杭州虎跑寺正式披剃為僧。弘一法師出家24年,在閩南弘法時間長達14年之久。箇中因緣,主要應與律宗在閩南影響較大、信徒眾多有關。另外,在當時中華大地亂象頻仍的大環境之中,閩南還算是相對安定的一方樂土。最後,閩南長久以來積澱深厚的傳統文化、宗教文化可為弘一法師專致著述和弘法提供較為適宜的外部環境。
1933年8月,弘一法師在泉州完成《南山鈔記》的點校工作。1933年11月,弘一法師在泉州開元寺編成了《南山道宣律祖弘傳佛教年譜》。1935年春天,在泉州承天寺編成《藕益大師年譜》。1935年農曆四月十一日午後,弘一法師在傳貫、廣洽和尚的陪同下,從泉州南門外登船,翌晨抵崇武,在普蓮堂稍事休息後,即冒著陰雨改乘一葉扁舟,逆風過大港灣在淨峰山下熊厝澳上岸,三人步行上淨峰寺時,已是中午時分。他們顧不上休息,立即整理隨帶物什,除卻布衣芒鞋、袈裟被帳以外,就是30冊《頻伽大藏經》,還有宋靈芝律學經典著作《四分律刪繁補缺行事鈔資持記》《四分律刪補隨機羯摩疏濟緣記》《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記》等。
弘一法師到永春桃源殿講經時,曾向信眾解釋了之前三次欲來而未果的原因之一是:「那時因為學律的人要隨行的人太多,而普濟寺中設備未廣,不能夠收容,不得已而中止。」1935年春,弘一法師為開元寺山門補書對聯:「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並題跋曰:「寺門舊有此聯,朱文公撰,久佚,為補書之。」1933年5月,弘一法師為他所倡辦的南山律學宛題聯曰:「南山律教,已八百年無存,何幸遺篇猶存東土;晉水僧園,有十餘眾承習不絕,能令正法再住世間。」南山律學宛址辦於泉州開元寺尊勝院。他對泉州承天寺、開元寺藏經樓所珍藏的經書給予很高的評價,更於1936年為泉州金相院倡議請得扶桑藏經萬餘卷,且據此編就《佛學叢書》四冊,以便後學者閱研弘揚。
據弘一法師在惠安的弘法日記記載:「(1935年)四月二十一日,亡母冥誕。第一次校《行事鈔記》注竟。在寺中講《普賢行願品》。」「(五月)十日,第二次校《鈔記》,注至《受欲篇》,暫休止。以後,校點《戒疏記》。」「(五月)三十日,《戒疏記》標校竟。自是日起,補點《疏記》。」「(八月)十三日,補點《疏記》十六冊都訖。」「(八月)十四日,始,續校,《鈔記》竟。」「九月三十日,上午續校《鈔記》注竟。下午廣洽法師來淨峰,商定於月望後移居草庵。」
弘一法師在淨峰寺時寫給廣洽法師的信中說:「每日標點研習《南山律》約六七個小時。」可見大師著述弘法工作日程之緊湊、任務之繁重。乙卯年四月十六日大師在永春普濟寺講經時嘗自言:「身體和精神都非常的疲勞。」
1936年8月,在廈門鼓浪嶼日光巖別院閉關校錄完成《東瀛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通釋》。1938年4月,弘一法師在給學生豐子愷居士的信中寫道:「乃今歲正月至泉州後,法緣殊勝,著所未有,幾入江流奔騰,不可歇止」。1939年4月動筆,歷時一年又半載,在永春普濟寺校錄完稿上、中、下三卷《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
弘一法師於1938年致上海李圓淨居士的手札中說:「今年在各地(泉、漳、廈、惠)講經,法緣殊勝,昔所未有」。同年10月28日寫給永春王正邦居士的信中寫道:「今年在各地弘法甚忙,法緣殊勝」;在致摯友的另一封信中更是欣然寫著:「餘居閩南十年,受當地人士多種優遇,故於今年往各地弘法,以報答閩南人之護法厚恩」。
弘一法師在閩南弘法的14年中,不但著述等身,而且知行合一,大力推動閩南佛學教育,培養了大批的佛教人才。他重視啟導僧人自發組成學律組織,「學員除了聽律以外,並各自閱讀圈點南山三大部,以作深入之研究。」弘一法師的著述校注工作極為辛苦,常年累日披星戴月,加上持戒苦行導致營養跟不上,這嚴重損害了他的身體健康。1942年10月13日,弘一法師留下了「悲欣交集」四字絕筆墨跡,圓寂於泉州溫陵養老院,大師跌宕起伏、如詩如歌的一生,在閩南劃上了休止符。真是青山有幸埋靈骨,弘一法師的閩南14年,無疑給博大精深的閩南文化寶庫平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隨著歷史的積澱,必將日益煥發其炫目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