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記:弘一法師小傳

2020-12-14 手機鳳凰網

弘一法師,俗名李叔同,法名演音,號弘一,暮年號晚晴老人。1880年出生於天津河東,因生母王氏祖籍浙江平湖,自稱浙江人,以示紀念先母。法師祖上是京津一帶的豪門巨富。其父李筱樓先生慈悲仁義,常年撫恤貧寒、施捨孤寡,人稱李善人。

法師自幼聰慧過人,十三歲習篆,十五歲能詩,十七歲治印,十八歲成婚,二十歲文章驚海內,是當時有名的才情公子。

1905年,母親病逝,法師扶靈柩回天津。隨後東渡日本留學,主修油畫,兼攻音樂。課餘熱心話劇藝術活動,聯合留日同學組織「春柳劇社」。在此期間,法師創辦了我國第一份音樂期刊——《音樂小雜誌》。

5年後,法師學成歸國,先執教於天津高等工業學堂,後轉到上海城東女學,講授國文和音樂。1912年,加入「南社」,又應陳英士先生聘請,任《太平洋報》文藝編輯。不久,到杭州執教於浙江省立兩級師範學校,與著名教育家夏丏尊交好。

1916年,法師偶讀夏丏尊先生推薦的日文雜誌,其中說斷食為身心更新的修養方法,於是到虎跑大慈山試驗斷食三個星期,自覺身心輕快,脫胎換骨,返校後手書「靈化」二字。1918年8月19日,法師拋家舍業,入杭州虎跑寺削髮為僧,皈依了悟法師,之後雲遊四海,三入閩南弘法。

晚年,弘一法師積極開展講經活動,就律宗、華嚴、淨土學說作詳細闡發;並且關心佛教教育,在泉州開元寺倡辦南山佛學苑。1942年10月13日午後八時,弘一法師安詳圓寂於福建泉州溫陵養老院。

佛門弟子尊奉弘一法師為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師。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鳳凰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相關焦點

  • 人物|弘一法師「治病」
    疾病促發了李叔同的出家,而出家又讓弘一法師對疾病有了更多超驗的理解,他採取的療疾方式,也因此帶有鮮明的屬於弘一法師的特色。但這種特色又深植於他所在的那個時代和漫長的傳統之中。雖然1916年的斷食試驗,讓弘一在當時得出此舉有益身心的結論,但此後他在歷次病苦中的反應似乎顯示出,他內心對此其實並不篤信。這中間應有一個信心遞減的過程。
  • 弘一法師普陀參禮印光法師之時間考勘釐析
    其次是大師致李聖章的十七通手札真跡和工楷書寫的《晚晴剩語》七紙,對大師出家的經過和志願及雲遊蹤跡,以及精心撰述的散文傳記等,都是極為寶貴的資料。」故林子青將弘一法師記載著去普陀時間的這通致李聖章信札,引用在1924年條目注釋中,明確弘一法師赴普陀山之時間為1924年。作為弘一法師手札原件持有者,林子青的文字敘述和時間記錄,其可信度,對於讀者來說,信之更甚。
  • 泉州承天寺和弘一法師
    弘一法師化身地弘一法師俗名李叔同,被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住錫泉州十四年,泉州承天寺是弘一法師的化身地。大雄寶殿弘一法師最後遺墨:悲欣交集,恰如他的一生風起雲湧最終歸於平靜。弘一法師生活在戰火紛飛,破壞與建立的年代,中國歷史上有幾次大規模的滅佛運動,都有類似的社會背景,出家在一定程度下迴避了危險,也有人質疑佛教的作用。弘一法師在當時發出「念佛不忘救國,救國必須念佛」的號召,這些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決。
  • 行腳泉州,尋訪弘一法師舊跡
    今天10月23日,是近代高僧弘一法師(李叔同)的誕辰紀念日。對於弘一法師,很多人並不陌生,他的一生,以出家為界,形成兩個截然不同的階段。出家前他是才華橫溢的藝術先驅,出家後是持戒謹嚴的佛教律宗高僧。自1928年他第一次南下入閩,到1942年秋圓寂於晚晴室,弘一法師在閩南生活十四年。其中,與泉州的因緣尤甚。
  • 晉江東石一老宅鐫刻弘一法師墨寶 傳屋主與弘一法師交情甚深
    弘一法師墨寶在東石洋宅村有楹聯6對詩牌1對 傳老宅主人與法師交情甚深相傳蔡敦福年輕時與弘一法師交情甚深,建房時曾請弘一法師幫忙撰寫對聯、詩句,鐫刻於宅子的大門兩側。昨日上午,記者一行來到蔡敦福宅探訪,親身感受老宅的韻味,目睹弘一法師的墨跡。
  • 弘一法師與病魔作鬥爭的一生
    疾病促發了李叔同的出家,而出家又讓弘一法師對疾病有了更多超驗的理解,他採取的療疾方式,也因此帶有鮮明的屬於弘一法師的特色。但這種特色又深植於他所在的那個時代和漫長的傳統之中。2雖然1916年的斷食試驗,讓弘一在當時得出此舉有益身心的結論,但此後他在歷次病苦中的反應似乎顯示出,他內心對此其實並不篤信。這中間應有一個信心遞減的過程。
  • 風雅杭高·校友談丨弘一法師對聯考略
    弘一法師一直是我心目中十分敬仰的高僧大德,而且在我母校杭州一中(前浙江第一師範學校、杭州高級中學)教過書,此前凡遇到有關弘一法師的文章,我必不放過,認真閱讀。更想不到的是大學同班學友的家人竟與弘一有關(此前從未聽雲林君講起過),而且還藏有弘一的親筆對聯。這其中的珍貴自不必言,能親自考究一番也算是緣分了。
  • 弘一法師:這個世界,我總要來
    -  弘一法師  -這 個 世 界 , 我 總 要 來在俗的李叔同與在僧的弘一法師,都義無反顧地活成了世人眼中的「傳奇」。歷來論述研究弘一法師的文章相當豐富,層見迭出。此處,只就弘一法師充沛的人生中抽繹出一鱗半爪講談講談,雖是逸事重提,但敬仰懷慕之忱是十分誠摯清晰的。
  • 解密弘一法師在漳往事 「七寶寺」改名為避「豬母亭」
    《弘一法師在漳州》出版,海都獨家專訪作者施正峰解密弘一法師在漳往事  閩南網1月30日訊 近日,《弘一法師在漳州》一書正式出版,這是關於弘一法師李叔同在漳州往事的最新研究成果,年近七旬的作者施正峰,用兩年的時間寫就。
  • 從美的契合談弘一法師與泉州之緣
    弘一法師(一)近代以來,與泉州結緣的文化名人中,極有影響的一位就是一代高僧弘一法師。72年前,弘一法師在泉州溫陵養老院圓寂,留下了「悲欣交集」四字及眾多的真跡、題刻和偈言、偈詩。法師在惠安淨峰寺留下一首詩,詩曰:「我來為植種,我行花未開,豈無佳色在,留待後人來。」帶給後人無盡的意蘊與緬懷。二零零二年弘一大師圓寂六十周年時,國內舉辦了三項紀念活動。
  • 關於傳為弘一法師「為漳州印友題偈」的考證丨孫向群
    ,視為弘一法師重要的藝術觀。所以有些研究者以此偈為文章標題,天津人美出版的《弘一法師李叔同篆刻集》以此偈內容為開卷扉頁,表明此偈的觀念十分符合了當代人對藝術的理解。但是筆者在看到此偈真跡圖片時,發現這首偈的作者不應該是弘一法師,而是廣義法師——曇昕。見此偈書法無論從用筆、結字、神態等方面與弘一法師親筆極為相似,如果不是落款為「曇昕」一般人皆會認定此是弘一法師真跡。
  • 人與城相得益彰:弘一法師在泉州、漳州、廈門的著述活動
    弘一法師出家24年,在閩南弘法時間長達14年之久。箇中因緣,主要應與律宗在閩南影響較大、信徒眾多有關。另外,在當時中華大地亂象頻仍的大環境之中,閩南還算是相對安定的一方樂土。最後,閩南長久以來積澱深厚的傳統文化、宗教文化可為弘一法師專致著述和弘法提供較為適宜的外部環境。
  • 弘一法師茶事 如月清涼
    透過那些略顯沉重的學術話題,搜尋大師遺下的雪泥鴻爪,不意驚喜地發現,叔同(弘一)茶事亦是清苦雋永。或者說,縱觀其生平,從俗子李叔同到名僧弘一法師,從紛擾紅塵至清涼蓮界,恰如由水入茶,又藉茶復歸於水。實乃愛生護生之物也,這正是弘一持戒學律之應用實例。素心證前因  雲水春秋,空門十載。1928年冬,已臻知天命之年的弘一法師由浙入閩,開始了他後半生與海西福建「佛」、「茶」攸關的不解之緣。箇中之吉光片羽,葉青眼《紀弘一大師於溫陵養老院勝緣》和張子華茶文有這樣的記述:  弘一法師移錫閩南,到溫陵養老院凡三次。
  • 脫盡人間煙火氣:讀弘一法師的二則印論
    文/陳懷曄泉州開元寺內弘一法師紀念館,陳列著弘一大師生前所用的二種筆,一為書寫之毛筆,一為治印之鐵筆。每次瞻仰法師紀念館,我常在陳列著毛筆與鐵筆的櫃前,凝視遐想,徘徊久之。大師出家之後,專意修律,持行精嚴,清淨如明珠,獨於書印之道猶眷眷不能離也。大師少小即學書、學印。
  • 一本文集裡記載夏丏尊 弘一法師莫逆之交
    生活的本原,生命的本初,願望的本真及夏丏尊與弘一法師甚篤的友情,文集裡娓娓道來。《夏丏尊文集》出版於一九八二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序(葉聖陶)。(葉聖陶1894年10月28日—1988年2月16日)現代作家、教育家、文學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有「優秀的語言藝術家」之稱。提及葉聖陶很多語文教師都會不約而同說「語文」。
  • 海都深讀:重走弘一法師閩南三地足記 再現14年之夢影
    對聯由南宋大理學家朱熹所撰,弘一法師專門書寫。開元寺首座法一法師說,在泉州開元寺西側的尊勝院是弘一法師主要的居住場所之一。法師居住泉州開元寺期間,圈點鈔記,歷時三年整理完南山宗律,完成《南山五部》善本,因此被稱為「重興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師」。法師還曾經用硃砂和自己的鮮血混合,寫就血經。長卷就保存在藏經閣內,成為開元寺的重要珍藏。
  • 悟道法師:弘一大師的律學造詣及高德懿行之探微
    文化交流周上將舉行弘一法師紀念館新館剪彩儀式,《南山五部》善本再造新聞發布會等一系列活動。通過佛教增強兩岸間的文化交流,促進彼此互信互動、互助互融的發展與共榮。期間還專門舉辦了以「亭亭菊一枝,高標矗勁節——弘一法師·佛教精神·中華文化」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會。研討會上廣東尼眾佛學院講師悟道法師發表了題為《弘一大師的律學造詣及高德懿行之探微》的論文,闡述了的弘一法師出家因緣,對南山律的宏揚,及日常行持。
  • 弘一法師遺書「悲欣交集」四字無人能模仿的背後:與這個原因有關
    1942年10月13日,時年62歲的得道高僧弘一法師在泉州晚晴室圓寂。臨終前,他留下了親自書寫的「悲欣交集」四字。半個多世紀以來,這四字的含義一直是世人熱議的焦點。相比對內容的解讀,弘一法師臨終時所書四字的「詭異」筆體,也一直備受爭議。
  •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悼念弘一法師
    這首名歌的曲作者,是美國音樂家福斯特;而詞作者,便是我國近代藝壇上的一位傑出的先驅人物:李叔同,也就是後來的弘一法師。著名作家鬱達夫曾到福建拜訪弘一法師,相見之下,鬱達夫先生竟產生削髮出家的念頭,希望追隨大師的步履。弘一法師對他說:「你與佛無緣,還是做你願做的事情去吧!」贈鬱氏著作數種而別。鬱氏後來因英勇抗日,被日本憲兵殘殺於蘇門答臘。據徐悲鴻夫人廖靜文女士的回憶,徐悲鴻先生曾多次訪問弘一法師這位藝壇前輩。
  • 弘一法師曾寫下「悲欣交集」,他的《送別》也含此意
    今天白馬推薦的一首是近代高僧弘一法師李叔同寫的一首歌詞。李叔同既是佛門律宗大德,也是藝術界的奇才兼全才:詩、書、樂、畫、印、戲樣樣精通,且造詣很深。《送別》這首歌詞寫於他風華正茂的二十歲年紀時。正是李叔同才思橫溢、重情重義的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