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腳泉州,尋訪弘一法師舊跡

2020-12-15 澎湃新聞
今天10月23日,是近代高僧弘一法師(李叔同)的誕辰紀念日。對於弘一法師,很多人並不陌生,他的一生,以出家為界,形成兩個截然不同的階段。出家前他是才華橫溢的藝術先驅,出家後是持戒謹嚴的佛教律宗高僧。

自1928年他第一次南下入閩,到1942年秋圓寂於晚晴室,弘一法師在閩南生活十四年。其中,與泉州的因緣尤甚。泉州人對弘一法師也很熟悉。不僅泉州城區,還有南安、晉江、惠安、永春等地不少寺院,法師都曾長期駐錫過。

弘一法師將人生中最後的,也是最成熟的十四年留給泉州。筆者近日來到泉州,集中走訪了法師駐錫過的寺院,整理出他在泉州的行跡,希望能部分呈現出他的「南閩十年之夢影」。

泉州清源山弘一法師全身坐像 本文均為 翁欣 圖

承天寺:弘一法師贈字處

泉州多寺廟,古稱泉南佛國。這裡叢林繁密,香火旺盛。

來到泉州,人人都會去的開元寺自然該是第一站。何況弘一法師紀念館也在開元寺,法師最後14年在泉州生活的史料、照片、墨寶就在那裡展出。除了開元寺,承天寺也是法師在泉州主要的住錫地。在他居留閩南14年中,法師的戶籍就落戶於泉州承天寺。

弘一法師在閩南居留14年,僧籍落戶於泉州承天寺,相當於戶口簿

從西街的開元寺出來,沿著東街、南俊路步行二十分鐘左右,就來到了承天寺。古樸的大門,上書「月臺」二字(承天寺舊稱月臺寺),大門兩側,是弘一法師的親筆書法:「有無量自在, 入不二法門」。

穿過山門,是一條古榕樹庇蔭下的深長甬道,七座宋代佛塔依次排開,南面牆壁上有許多大師書寫的佛偈,肅穆中透著雅致。通道的盡頭,「泉南佛國」的刻字正對著天王殿入口。

在泉州,承天寺的規模僅次於開元寺。這裡原是五代節度使的私人花園,後被改建為佛寺。承天寺寺院結構錯落,移步換景,頗具城市山林的幽靜。比起開元寺的遊人如織,這裡更接近想像中的修行之地。

承天寺的大悲殿旁,醒目的立著一塊紀念碑,上書「弘一法師化身處」。一般人看到這塊碑石可能不解其意,化身地就是僧人的火化之處,這裡之前應該有一座「化身窯」,當年人們正是在這裡送別的弘一法師。

承天寺弘一法師化身紀念碑

1930年,弘一法師從開元寺移錫承天寺,幫助性願法師創辦月臺佛學社,為學僧講課。閒時整理古版藏經,編成目錄,至今仍保存在這裡。難得的是,弘一法師在承天寺還教過兩回寫字的方法。

承天寺西側重修的「月臺別院」,既是法師的舊居,還有一個別稱便是「弘一法師贈字處」。走進院內,正廳中弘一法師的蠟像映入眼帘,枯瘦的身影正在伏案疾書,旁邊那間就是法師的臥室。

眾所周知,法師出家前多才多藝,在詩文、書畫、音樂、金石等方面都頗有造詣。出家後,許多愛好盡多捨棄,惟書法不輟。主要是他抱持以字結緣,以字弘法的觀念,凡有所求,不論僧俗,都儘可能滿足。

在承天寺居留期間,也是他一生寫字最多的時期。每日上課之外,還為各方求字者題字。法師常書「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給來求字的信眾。他也為優秀的學僧題字,最常寫的就是「以戒為師」。

泉州寺廟多,有時一座挨著一座。從承天寺出來,往北步行兩百米,還有一座銅佛寺,始建於明朝。寺雖不大,弘一法師曾兩度掛錫於此,並題寫了「銅佛古寺」的匾額。若不留意,也是極易錯過。

承天寺南面院牆上,弘一法師書寫的華嚴經偈語

惠安淨峰寺:希望終老之地

1935年5月13日,弘一法師應淨峰住持廣謙禮請,來到惠安縣淨峰寺弘法。這裡可能是他在泉州最喜愛的寺院,曾經希望能終老於此的地方。

法師當年是於南門外坐帆船,出泉州灣北上,先到崇武,再到淨峰海邊。我則坐車到惠安鎮,再換上一部開往小岞的車,快到淨峰鎮時下車,沿小路走幾百米就來到淨峰寺的山門前。

淨峰寺地處海濱,依山而建,三面環水,一面負陸,是惠安境內唯一延續至今的唐代古剎。淨峰山雖不高,但是自古就很有名氣,相傳八仙之一的鐵拐李就是在此羽化升仙。

進了山門,曲徑通幽,寺內新建有晚晴亭,弘一法師的塑像就立於亭前。淨峰寺內香火甚旺,既有佛殿,觀音殿,也有紀念鐵拐李的李仙祠,這種佛道混搭的風格,泉州人習以為常。

來這裡燒香的不時有頭披花頭巾、身著傳統服裝的惠安女。挨著李仙祠,弘一大師的舊居仍保存完好,只是我去的時候,大門緊閉,未能參觀。據說法師所住的房間雖狹小簡陋,卻因為東西朝向,每天都可欣賞海上的日出日落。

沿著階梯,一路登上峰頂的觀景臺,從這裡可俯瞰淨峰鎮全貌,以及兩公裡外的海天一線。雖然來自惠東半島的海風有些猛烈,站在這裡卻也感到心懷開闊。

淨峰寺,弘一法師舊居

法師來到淨峰後,很快喜歡上這裡的環境。其間曾數次致信友人,盛道淨峰地僻幽靜,風光奇秀,猶如世外桃源,萌生了長住並終老於淨峰寺的念頭。在給友人的信中他寫到:「餘今年已五十又六,老病纏綿,今歲來淨峰,見其峰巒蒼古,頗適幽居,將老於是矣。」

開始做長期幽居打算的法師,到淨峰後不久,便開始修整房舍,請木匠製作床櫃,書架,又在禪房左側設計獨立的廁池。他還在門外的小院內開鑿花圃,親手栽菊,每天澆水。

這段時間法師在惠安的講經說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聽眾近千人次。來者中,據說甚至有惠安當地的基督徒,他們也是被弘一的魅力感召而來。法師在其《惠安弘法日記》中曾寫:「餘居淨山半載,又須奔走鄉村,雖未能大宏佛化,而亦隨分隨力小有成就,淨峰寺道風日隆」。

淨峰寺不遠處的惠女灣,遠處是小岞風車島

雖然法師想在淨峰長期駐錫,然而因緣可能還是不夠俱足。半年後,當淨峰寺的方丈廣謙因故去職後,弘一法師為免紛爭,也只得離開此地,跟著廣謙移居草庵。

臨別時,正是深秋,望著自己春天手栽、含蕾未吐的菊花,觸景生情,弘一法師寫下出家後唯一的一首詩,「我到為植種,我行花未開。豈無佳色在,留待後人來」。

雖然法師之後未再回淨峰寺,不過惠安一帶鄉間仍是大師晚年弘法的重地。在惠安的崇武古城、科山寺,以及靈瑞山等地,都留有法師的足跡,可見他對這裡還是十分留戀的。

晉江草庵:世界唯一的摩尼教寺廟遺址

泉州,被馬可波羅譽為光明之城。宋元時期為東方第一大港。在這裡,不同的宗教和諧共生,泉州的包容性和文化多元,也使它一直以來有「宗教博物館」的美譽。

泉州市區二十公裡外的晉江華表山,有一座草庵寺,為世所罕見的摩尼教遺址。

草庵又稱光明寺,供奉摩尼光佛。因寺最初以草木構築,故名草庵。元時改建為石構歇山式建築。庵旁有摩崖石刻,「勸念,清淨光明,大力智慧,無上至真,摩尼光佛」,這應該是摩尼教的16字箴言。

草庵寺的摩尼佛像,面部呈草綠,手顯粉紅,身體為灰白,是利用巖石中不同的天然三色精巧構設。像後鐫有波狀毫光,代表著光明四射的之意。

晉江草庵寺摩尼教舊址

1933年12月,法師從開元寺移居草庵過冬,還把這期間在草庵的弘法活動寫成《行腳散記》。後多次來過草庵,有時長住,有時短居。大師不僅為草庵提寫過兩幅對聯,還撰寫過《重興草庵碑記》,為古剎留下重要的歷史文獻。

我以為草庵地處鄉野,知名度也不高,應該沒有多少人來,沒想到來此參觀和燒香的人不少。泉州很有意思,不管什麼廟都有人拜,也不管裡面的神明是中國的還是外國的。

摩尼教是公元三世紀波斯人摩尼所創始,其教義是雜揉佛教、基督教、拜火教而成,於公元六至七世紀傳入中國。摩尼教教義是「崇尚光明、反對黑暗」,在我國舊稱「明教」(沒錯,就是金庸小說中那個明教)。

明教在中國曾風靡一時,但至明代初年,為太祖朱元璋所不容,下令禁止,拆毀寺廟,遣散教徒,明教勢力遭到沉重打擊,從此一蹶不振。

當地居民一直以來都把草庵的摩尼教造像當成佛像來拜

後來摩尼教逐漸消亡,草庵成了佛教僧侶掛錫的寺院,此處鄉民也當佛像來崇拜。以這種變相佛化,頗具保護色彩的形式,草庵寺才得以保存至今。如今這裡是世界唯一、也是保護得最好的摩尼教遺址。

有關草庵和弘一法師,還有一個「草庵鍾」的典故。原來法師在1935年冬第二次來草庵,曾一病不起,發燒昏迷,幾瀕於危,病中甚至寫下遺囑。後經寺中僧眾多方照顧,法師的病情才轉危為安。

這場前所未有的大病,歷時近半年。病癒後,法師開始深自反省,認為是往昔惡業所致。草庵鍾是大師在草庵生病時所用的鐘,比正常的鐘要慢半小時。大師後來移居別處都故意將鍾撥慢半小時,提醒自己在草庵病時的痛苦,發慚愧心。

日後別人經常看到法師所用的鐘不準,感到奇怪,大師就說那是「草庵鍾」,他還發願自己將盡形壽都使用草庵鍾。

草庵摩尼光佛,是用巖石中三種不同的天然色構設

安平橋訪古:世上無橋長此橋

離開草庵後我又坐車去了十公裡外的安平橋。泉州有兩座著名的古橋,各有特點,論年代是北宋嘉祐年間的洛陽橋最古,論長度則是安平橋最長。

安平橋是我國現存最長的古橋,因為橋長有五華裡,俗稱「五裡橋」,甚至有「天下無橋長此橋」的美譽,當年是世界第一的跨海石橋。

來到安平橋後,我發現這裡早已沒有海。幾十年前的一場圍海造田運動,把這座海灣大橋成變了陸上橋,如今立在一座溼地公園上。

中國最長的梁式古石橋:安平橋

1938年九月下旬,弘一法師應安海的豐德法師之請,來到安海的水心亭寺,在安平橋邊住了一個月有餘。

當時,這裡仍是重要的古渡口,法師的房間就在橋頭的一間僧房內。房間裡每天可聽見橋下海水進退,波濤拍擊的聲音。他給自己的居室起了個好聽的名字,叫「澄渟院」。如今的大師故居,是前些年拆了後重建的,不過裡面的陳設,仍保持著當年樣貌。

弘一法師駐錫期間,應安海各界善信之請,做了幾場佛法通俗講座,聽眾甚多,後彙編為《安海法音錄》一冊。在此期間書寫條幅數百,廣結善緣,與安海各街人士留有合影,這一段時間,可算是他弘法最為忙碌的時期。

走在安平橋上,放眼望去,安平橋就像是一條長龍向前延伸,怎麼也望不到盡頭。安平橋的中間點,便是中亭,歷來是晉江安海和南安水頭的分界處。亭前佇立著兩尊護橋石將軍,兩側有楹聯「世間有佛宗斯佛,天下無橋長此橋」。

我沒有走完安平橋(感覺走不完),去到中亭就折回了。回去吃了五裡橋竹筍凍,安海的特產,比我在廈門吃的,要好吃很多。

清源山:閩海蓬萊第一山

來泉州不可不遊清源山。清源山乃泉州名山,位於泉州城北,海拔498米,清源山奇石嵯峨,有「閩海蓬萊第一山」的美譽。又因為山上泉眼諸多,別稱「泉山」,據說泉州之名就是由此而來。

1939年初春,弘一法師來到清源山,在山頂的清源洞住了30餘日。

在去清源山之前,法師剛在佛教養正院,發表了那篇著名的題為《最後的懺悔》的重要演講,對自己的修行進行了無情剖析和深入檢討。表示不久將閉關靜養,謝絕一切外事應酬,以終天年。此後他就在承天寺閉關,後又來到清源山靜修。

鐫刻於弘一法師墓塔邊的最後墨跡:悲欣交集

清源山,佛道齊聚。入口處,一座高近六米,寬八米的老君石雕像巍然端坐,長眉闊口,笑看遊人。此老君像刻於宋朝,千百年來盤坐在這裡,像鎮守靈山的守護神。由於它是我國現存最大,年代最久的道教石雕造像,因此被戲稱之為「老子天下第一」。

清源山雖因山底的老子雕像而聞名於世,山腰卻都是佛教的天下。由此向上攀登,山上有許多佛寺和造像,皆由天然崖壁雕琢而成。比如千手巖因為供奉千手觀音像而得名,彌陀巖有元代石雕阿彌陀佛立像,碧霄巖有著名的藏傳佛教造像「三世佛」。

法師對清源山早已心嚮往之,居住在清源洞期間,遊歷了這裡的所有寺廟。清源山優美的景色讓他流連忘返,他還為山中的南臺巖、賜恩巖、彌陀巖等諸寺題字。一個月後,他回到承天寺。

再之後,法師去了永春普濟寺閉關。在那裡堅持不講經、不會客,亦不為人寫字,專心致志撰寫律著,歷時572天。普濟寺是法師入閩14年,住錫時間最長久的地方。

在說回清源山,法師的舍利塔也在此山中,就位於千手巖東側,彌陀巖西南側的一處茂林修竹的高臺上。

法師墓塔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妙蓮法師主持下修建的,後80年代又重建過。花崗巖仿木結構,塔內安放著大師的舍利子。墓塔內正面壁上,還嵌有法師高徒豐子愷先生所繪的「弘一律師遺像」,據說是他悲切時集淚研磨所作的「淚墨畫」。

於清源山建大師紀念塔,乃是精心選擇。山是泉州第一山,風光秀麗。法師也曾在此閉關,法緣殊勝。舍利塔左側的高石上,還有一尊他的禪坐像,目光悲憫而又寧靜,正注視著山下的泉州城。

在這清源山,高石上打坐的法師像,和山腳下那尊老子像,成為了和諧共處的友鄰。

溫陵養老院:儒家書院的最後時光

泉州府城隍廟北側的模範巷92號,是泉州市第三醫院的舊址,也是有點讓人覺得可怕的精神病院。如今,醫院搬走,這裡一片蕭瑟的氣氛。我來此地,是因為這裡曾是弘一法師在泉州最後的住處,溫陵養老院的所在。

很多人知道弘一法師在圓寂於晚晴室,但可能不太清楚具體位置。繞過病院大樓,可見一座殘舊的石牌坊,上書「小山叢竹」四個字,斜對面那三間看起來毫不起眼的老屋就是晚晴室所在,多年來,它一直作為三院的藥品倉庫而存在。

這座小小的醫院內,不僅有法師舊居,也是一處重要的泉州歷史文化遺址。醫院前身是閩南第一個進士歐陽詹的家祠,後因南宋理學家朱熹曾在此講學,創辦「小山叢竹書院」而聞名於世,是曾經輝煌的泉州古四大書院之一。

清末科舉廢,書院亦廢。1935年,泉州的葉青眼居士創辦溫陵養老院,院址設在書院內。大概因為這裡過去濃厚的儒風文脈,養老院建成後,法師曾兩次來這裡短住,並且在此補題朱熹過化亭匾額。

弘一法師在泉州修復了兩項朱熹遺蹟。一處是過化亭,還一處就是修補書開元寺山門那副朱熹所撰對聯:「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

晚晴室東側的「小山叢竹書院」遺址

1942年5月,63歲的弘一法師從惠安靈瑞山回到泉州城,先於銅佛寺小住,後在葉居士的勸請下移居溫陵養老院,並在那裡度過了生命中最後幾個月時光。

大師喜歡晚晴兩字,曾自號晚晴老人。住在溫陵養老院期間,為居室取名「晚晴室」,法師人生的最後一抹夕照也永遠地定格在這裡。

看我蹲在地上拍照,院裡的保安走過來,與我閒聊。他指著三間廂房告訴我,正中一間是佛堂,右邊是柴房,左邊那間就是臥室,也就是弘一法師的圓寂之處。

在溫陵養老院的幾個月,弘一法師仍盡力完成自己的未竟書稿。期間與友人書信往來,暗示即將不久於世。他也會與院裡的老人聊聊家常,有人來求字,弘一法師便在紙上寫下「南無阿彌陀佛」,從不讓他們空手而歸。

1942年10月13日,農曆九月初四,弘一法師圓寂於溫陵養老院晚晴室,終年63歲。臨終前三天,書「悲欣交集」四字並自注「見觀經」一紙,交侍者妙蓮法師,為其最後絕筆。

法師出家28年,持戒謹嚴,淡泊無求。最後的遺物,是一件百衲衣,有224個補丁,皆親手自補,只此無二。

法師圓寂後七天,依照遺言,遺體在泉州承天寺化身窯荼毗。他的舍利後分為二份,一份入清源山舍利塔,一份則分葬在他的出家地杭州虎跑寺山中墓塔,供世人瞻仰追思。

法師在十四年閩南弘法生涯中,足跡遍布泉州各處寺院。除上文提到的地方,還有永春普濟寺、南安雪峰寺、靈應寺,晉江福林寺等數十座寺院。這裡篇幅所限,不能一一詳述。值此法師誕辰之日,謹以此文紀念。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泉州承天寺和弘一法師
    沒有泉州開元寺那麼大的名氣,也沒有那些商業的氣息,在寺院裡可以看到清瘦的僧人,在陰涼處喝茶的老人。(承天寺有幾處奇景,照片中有兩處:塔不棲禽,榕不過牆)弘一法師化身地弘一法師俗名李叔同,被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住錫泉州十四年,泉州承天寺是弘一法師的化身地。
  • 從美的契合談弘一法師與泉州之緣
    弘一法師(一)近代以來,與泉州結緣的文化名人中,極有影響的一位就是一代高僧弘一法師。72年前,弘一法師在泉州溫陵養老院圓寂,留下了「悲欣交集」四字及眾多的真跡、題刻和偈言、偈詩。法師在惠安淨峰寺留下一首詩,詩曰:「我來為植種,我行花未開,豈無佳色在,留待後人來。」帶給後人無盡的意蘊與緬懷。二零零二年弘一大師圓寂六十周年時,國內舉辦了三項紀念活動。
  • 人與城相得益彰:弘一法師在泉州、漳州、廈門的著述活動
    泉州開元寺1933年8月,弘一法師在泉州完成《南山鈔記》的點校工作。1933年11月,弘一法師在泉州開元寺編成了《南山道宣律祖弘傳佛教年譜》。1935年春天,在泉州承天寺編成《藕益大師年譜》。1935年農曆四月十一日午後,弘一法師在傳貫、廣洽和尚的陪同下,從泉州南門外登船,翌晨抵崇武,在普蓮堂稍事休息後,即冒著陰雨改乘一葉扁舟,逆風過大港灣在淨峰山下熊厝澳上岸,三人步行上淨峰寺時,已是中午時分。
  • 傳記:弘一法師小傳
    弘一法師,俗名李叔同,法名演音,號弘一,暮年號晚晴老人。1880年出生於天津河東,因生母王氏祖籍浙江平湖,自稱浙江人,以示紀念先母。法師祖上是京津一帶的豪門巨富。其父李筱樓先生慈悲仁義,常年撫恤貧寒、施捨孤寡,人稱李善人。
  • 泉州承天寺千年歷史,好似一座博物館,弘一法師曾四次到訪
    分享一下我的泉州行,當然是一年前春節期間的旅行。今天要去參觀的是泉州的承天寺。泉州被譽為「世界宗教博覽會」,老城區裡遍布各種寺、觀、院、堂等古建古蹟。承天寺,又稱月臺寺,在五代時,此地為節度使留以效的南園。後周顯德年間(954—960年)改建為佛寺,初名「南禪寺」。宋景德四年(1007年),賜名「承天寺」。
  • 泉州尋訪綜述
    6.21結束潮州尋訪活動青睞會員乘高鐵歷2小時到了泉州,當地文化學者泉州通劉平一老師冒著暑熱來迎接我們。 泉州,是官方認可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在唐代中期,它與揚州、廣州、交州並列當時的四大貿易港口,宋元時期經濟達到空前繁榮。馬可·波羅在遊記裡聲稱,這裡是當時全世界最大的港口。
  • 弘一法師:這個世界,我總要來
    歷來論述研究弘一法師的文章相當豐富,層見迭出。此處,只就弘一法師充沛的人生中抽繹出一鱗半爪講談講談,雖是逸事重提,但敬仰懷慕之忱是十分誠摯清晰的。弘一法師本身即有著非凡的器識。因了這樣的認識,弘一法師於勤勉好學、克己謙恭、身體力行、和藹慈悲上分外用力。而事實上,在弘一法師的一生作業中,品格器識與文藝學習無時不刻不是相互謀合,互為促進的。
  • 人物|弘一法師「治病」
    疾病促發了李叔同的出家,而出家又讓弘一法師對疾病有了更多超驗的理解,他採取的療疾方式,也因此帶有鮮明的屬於弘一法師的特色。但這種特色又深植於他所在的那個時代和漫長的傳統之中。雖然1916年的斷食試驗,讓弘一在當時得出此舉有益身心的結論,但此後他在歷次病苦中的反應似乎顯示出,他內心對此其實並不篤信。這中間應有一個信心遞減的過程。
  • 海都深讀:重走弘一法師閩南三地足記 再現14年之夢影
    泉州開元寺尊勝院  主居此地 圈點經書  「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這是高掛在開元寺山門天王殿殿柱上的一副楹聯,彰顯著泉州古城的不同韻味。對聯由南宋大理學家朱熹所撰,弘一法師專門書寫。開元寺首座法一法師說,在泉州開元寺西側的尊勝院是弘一法師主要的居住場所之一。
  • 弘一法師普陀參禮印光法師之時間考勘釐析
    一、1924年說1、依據一持1924年說者,其依據:一是弘一法師於1941年在福建泉州檀林鄉福林寺念佛期之演講稿《略述印光大師之盛德》而1991年版、2010年修訂版之福建人民出版社《弘一大師全集》是目前信息量最豐富的弘一大師史料文獻,多為學人著述所引用,影響甚廣。故但凡以福建版《弘一大師全集》為文獻依據者,在敘述弘一法師去普陀山參禮印光法師時間時,皆引用1925年說,如柯文輝《曠世凡夫——弘一大傳》,金梅《悲欣交集——弘一法師傳》等。
  • 弘一法師茶事 如月清涼
    透過那些略顯沉重的學術話題,搜尋大師遺下的雪泥鴻爪,不意驚喜地發現,叔同(弘一)茶事亦是清苦雋永。或者說,縱觀其生平,從俗子李叔同到名僧弘一法師,從紛擾紅塵至清涼蓮界,恰如由水入茶,又藉茶復歸於水。實乃愛生護生之物也,這正是弘一持戒學律之應用實例。素心證前因  雲水春秋,空門十載。1928年冬,已臻知天命之年的弘一法師由浙入閩,開始了他後半生與海西福建「佛」、「茶」攸關的不解之緣。箇中之吉光片羽,葉青眼《紀弘一大師於溫陵養老院勝緣》和張子華茶文有這樣的記述:  弘一法師移錫閩南,到溫陵養老院凡三次。
  • 關於傳為弘一法師「為漳州印友題偈」的考證丨孫向群
    ,視為弘一法師重要的藝術觀。此偈落款為:溫陵清心潔己堂沙門曇昕於二月後一日(朱文「月」字印)[1]「溫陵」是泉州故稱,「清心潔己堂」應該是指開元寺「潔己堂」。據明代釋元賢所著《繼燈錄·卷一南京靈谷潔庵正映禪師》:會有旨云:泉州開元寺僧臨難選的當人住持,乃鬮選而出。及引見,帝曰:著你去做住持。如今做住持難,善則欺侮你,惡則毀謗你。但清心潔己長久。欽此。
  • 行腳第二天:法師得慈悲居士的供養 今日閩南無上清涼
    賜恩巖辭別合影(圖片來源:鳳凰佛教)2017年4月7日,由福州閩侯崇聖禪寺、泉州南安雪峰禪寺發起,雲門、法眼、臨濟喝雲門人共同參與的,紀念雪峰義存禪師圓寂1110年,從南安小雪峰至閩侯大雪峰行腳活動春雨初晴的閩南,籠罩在悶熱之中,大家都說,今天是這個春天,閩南最熱的一天,可是,行腳法師與沿路信眾、見聞隨喜者,卻在這一天中,感受著發自內心的無上清涼。一、金剛經帶來的清涼九點多,行腳法師們第一次路邊休整。這一次的休整,已經不是簡單的散坐,而是在大雪峰監院傳觀法師和小雪峰住持法度法師的帶領下,共同讀誦金剛經。
  • 弘一法師與病魔作鬥爭的一生
    疾病促發了李叔同的出家,而出家又讓弘一法師對疾病有了更多超驗的理解,他採取的療疾方式,也因此帶有鮮明的屬於弘一法師的特色。但這種特色又深植於他所在的那個時代和漫長的傳統之中。2雖然1916年的斷食試驗,讓弘一在當時得出此舉有益身心的結論,但此後他在歷次病苦中的反應似乎顯示出,他內心對此其實並不篤信。這中間應有一個信心遞減的過程。
  • 弘一法師信箋: 「崑山紫巖,勝於乾山、科山等處多多矣.」考
    通信處,惠安北門外大前黃鄉合隆寶號轉崑山寺傳貫法師。演音上」是弘一法師寫於1938年農曆9月,致永春李芳遠,此間弘一法師駐錫漳州瑞竹巖。信中提及的傳貫法師乃惠安人,是弘一法師在閩南十四年間交往最深、最為信任的道侶。此信言及傳貫法師到崑山寺,亦是弘一法師後來計劃到崑山寺的始因。信中亮眼處是點出通訊處:「惠安北門外大前黃鄉合隆寶號轉崑山寺傳貫法師」乃最可靠史證。第二封信。
  • 悟道法師:弘一大師的律學造詣及高德懿行之探微
    【編者按】:2012年6月17日至20日,「第四屆海峽論壇·閩臺佛教文化交流周」在福建泉州舉行。文化交流周上將舉行弘一法師紀念館新館剪彩儀式,《南山五部》善本再造新聞發布會等一系列活動。
  • 近代高僧弘一法師,17幅書法真跡欣賞,專家:此字堪為國之至寶
    弘一法師 弘一法師的字是真的好,簡,淡,散,空靈,有種說不出來的感覺,過目不忘,不是大氣磅礴,也不是故作柔美,不是劍拔弩張,更不是刻意雕琢,不在乎形,不在乎法,不在乎意
  • 閩名人Q版漫畫萌翻網友 有媽祖林徽因弘一法師
    這條微博附有8張手繪Q版漫畫,分別是冰心、陳嘉庚、弘一法師、林徽因、林則徐、鄭成功、媽祖和朱熹。  「陳嘉庚好帥!」「弘一法師深得我心!」「特別喜歡那對傳神的眼睛!」看到這組漫畫,網友紛紛表達喜愛之情。  記者聯繫網友「大魚同學」了解到,她是某文化創意公司的品牌執行總監,之前在泉州參加了「東亞文化之都」活動,被泉州的歷史和福建精神深深吸引,便萌生了畫Q版歷史名人的想法。
  • 一本文集裡記載夏丏尊 弘一法師莫逆之交
    生活的本原,生命的本初,願望的本真及夏丏尊與弘一法師甚篤的友情,文集裡娓娓道來。《夏丏尊文集》出版於一九八二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序(葉聖陶)。(葉聖陶1894年10月28日—1988年2月16日)現代作家、教育家、文學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有「優秀的語言藝術家」之稱。提及葉聖陶很多語文教師都會不約而同說「語文」。
  •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悼念弘一法師
    著名作家鬱達夫曾到福建拜訪弘一法師,相見之下,鬱達夫先生竟產生削髮出家的念頭,希望追隨大師的步履。弘一法師對他說:「你與佛無緣,還是做你願做的事情去吧!」贈鬱氏著作數種而別。鬱氏後來因英勇抗日,被日本憲兵殘殺於蘇門答臘。據徐悲鴻夫人廖靜文女士的回憶,徐悲鴻先生曾多次訪問弘一法師這位藝壇前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