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多寺廟,古稱泉南佛國。這裡叢林繁密,香火旺盛。
來到泉州,人人都會去的開元寺自然該是第一站。何況弘一法師紀念館也在開元寺,法師最後14年在泉州生活的史料、照片、墨寶就在那裡展出。除了開元寺,承天寺也是法師在泉州主要的住錫地。在他居留閩南14年中,法師的戶籍就落戶於泉州承天寺。
弘一法師在閩南居留14年,僧籍落戶於泉州承天寺,相當於戶口簿從西街的開元寺出來,沿著東街、南俊路步行二十分鐘左右,就來到了承天寺。古樸的大門,上書「月臺」二字(承天寺舊稱月臺寺),大門兩側,是弘一法師的親筆書法:「有無量自在, 入不二法門」。
穿過山門,是一條古榕樹庇蔭下的深長甬道,七座宋代佛塔依次排開,南面牆壁上有許多大師書寫的佛偈,肅穆中透著雅致。通道的盡頭,「泉南佛國」的刻字正對著天王殿入口。
在泉州,承天寺的規模僅次於開元寺。這裡原是五代節度使的私人花園,後被改建為佛寺。承天寺寺院結構錯落,移步換景,頗具城市山林的幽靜。比起開元寺的遊人如織,這裡更接近想像中的修行之地。
承天寺的大悲殿旁,醒目的立著一塊紀念碑,上書「弘一法師化身處」。一般人看到這塊碑石可能不解其意,化身地就是僧人的火化之處,這裡之前應該有一座「化身窯」,當年人們正是在這裡送別的弘一法師。
1930年,弘一法師從開元寺移錫承天寺,幫助性願法師創辦月臺佛學社,為學僧講課。閒時整理古版藏經,編成目錄,至今仍保存在這裡。難得的是,弘一法師在承天寺還教過兩回寫字的方法。
承天寺西側重修的「月臺別院」,既是法師的舊居,還有一個別稱便是「弘一法師贈字處」。走進院內,正廳中弘一法師的蠟像映入眼帘,枯瘦的身影正在伏案疾書,旁邊那間就是法師的臥室。
眾所周知,法師出家前多才多藝,在詩文、書畫、音樂、金石等方面都頗有造詣。出家後,許多愛好盡多捨棄,惟書法不輟。主要是他抱持以字結緣,以字弘法的觀念,凡有所求,不論僧俗,都儘可能滿足。
在承天寺居留期間,也是他一生寫字最多的時期。每日上課之外,還為各方求字者題字。法師常書「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給來求字的信眾。他也為優秀的學僧題字,最常寫的就是「以戒為師」。
泉州寺廟多,有時一座挨著一座。從承天寺出來,往北步行兩百米,還有一座銅佛寺,始建於明朝。寺雖不大,弘一法師曾兩度掛錫於此,並題寫了「銅佛古寺」的匾額。若不留意,也是極易錯過。
承天寺南面院牆上,弘一法師書寫的華嚴經偈語1935年5月13日,弘一法師應淨峰住持廣謙禮請,來到惠安縣淨峰寺弘法。這裡可能是他在泉州最喜愛的寺院,曾經希望能終老於此的地方。
法師當年是於南門外坐帆船,出泉州灣北上,先到崇武,再到淨峰海邊。我則坐車到惠安鎮,再換上一部開往小岞的車,快到淨峰鎮時下車,沿小路走幾百米就來到淨峰寺的山門前。
淨峰寺地處海濱,依山而建,三面環水,一面負陸,是惠安境內唯一延續至今的唐代古剎。淨峰山雖不高,但是自古就很有名氣,相傳八仙之一的鐵拐李就是在此羽化升仙。
進了山門,曲徑通幽,寺內新建有晚晴亭,弘一法師的塑像就立於亭前。淨峰寺內香火甚旺,既有佛殿,觀音殿,也有紀念鐵拐李的李仙祠,這種佛道混搭的風格,泉州人習以為常。
來這裡燒香的不時有頭披花頭巾、身著傳統服裝的惠安女。挨著李仙祠,弘一大師的舊居仍保存完好,只是我去的時候,大門緊閉,未能參觀。據說法師所住的房間雖狹小簡陋,卻因為東西朝向,每天都可欣賞海上的日出日落。
沿著階梯,一路登上峰頂的觀景臺,從這裡可俯瞰淨峰鎮全貌,以及兩公裡外的海天一線。雖然來自惠東半島的海風有些猛烈,站在這裡卻也感到心懷開闊。
淨峰寺,弘一法師舊居法師來到淨峰後,很快喜歡上這裡的環境。其間曾數次致信友人,盛道淨峰地僻幽靜,風光奇秀,猶如世外桃源,萌生了長住並終老於淨峰寺的念頭。在給友人的信中他寫到:「餘今年已五十又六,老病纏綿,今歲來淨峰,見其峰巒蒼古,頗適幽居,將老於是矣。」
開始做長期幽居打算的法師,到淨峰後不久,便開始修整房舍,請木匠製作床櫃,書架,又在禪房左側設計獨立的廁池。他還在門外的小院內開鑿花圃,親手栽菊,每天澆水。
這段時間法師在惠安的講經說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聽眾近千人次。來者中,據說甚至有惠安當地的基督徒,他們也是被弘一的魅力感召而來。法師在其《惠安弘法日記》中曾寫:「餘居淨山半載,又須奔走鄉村,雖未能大宏佛化,而亦隨分隨力小有成就,淨峰寺道風日隆」。
淨峰寺不遠處的惠女灣,遠處是小岞風車島雖然法師想在淨峰長期駐錫,然而因緣可能還是不夠俱足。半年後,當淨峰寺的方丈廣謙因故去職後,弘一法師為免紛爭,也只得離開此地,跟著廣謙移居草庵。
臨別時,正是深秋,望著自己春天手栽、含蕾未吐的菊花,觸景生情,弘一法師寫下出家後唯一的一首詩,「我到為植種,我行花未開。豈無佳色在,留待後人來」。
雖然法師之後未再回淨峰寺,不過惠安一帶鄉間仍是大師晚年弘法的重地。在惠安的崇武古城、科山寺,以及靈瑞山等地,都留有法師的足跡,可見他對這裡還是十分留戀的。
晉江草庵:世界唯一的摩尼教寺廟遺址泉州,被馬可波羅譽為光明之城。宋元時期為東方第一大港。在這裡,不同的宗教和諧共生,泉州的包容性和文化多元,也使它一直以來有「宗教博物館」的美譽。
泉州市區二十公裡外的晉江華表山,有一座草庵寺,為世所罕見的摩尼教遺址。
草庵又稱光明寺,供奉摩尼光佛。因寺最初以草木構築,故名草庵。元時改建為石構歇山式建築。庵旁有摩崖石刻,「勸念,清淨光明,大力智慧,無上至真,摩尼光佛」,這應該是摩尼教的16字箴言。
草庵寺的摩尼佛像,面部呈草綠,手顯粉紅,身體為灰白,是利用巖石中不同的天然三色精巧構設。像後鐫有波狀毫光,代表著光明四射的之意。
晉江草庵寺摩尼教舊址1933年12月,法師從開元寺移居草庵過冬,還把這期間在草庵的弘法活動寫成《行腳散記》。後多次來過草庵,有時長住,有時短居。大師不僅為草庵提寫過兩幅對聯,還撰寫過《重興草庵碑記》,為古剎留下重要的歷史文獻。
我以為草庵地處鄉野,知名度也不高,應該沒有多少人來,沒想到來此參觀和燒香的人不少。泉州很有意思,不管什麼廟都有人拜,也不管裡面的神明是中國的還是外國的。
摩尼教是公元三世紀波斯人摩尼所創始,其教義是雜揉佛教、基督教、拜火教而成,於公元六至七世紀傳入中國。摩尼教教義是「崇尚光明、反對黑暗」,在我國舊稱「明教」(沒錯,就是金庸小說中那個明教)。
明教在中國曾風靡一時,但至明代初年,為太祖朱元璋所不容,下令禁止,拆毀寺廟,遣散教徒,明教勢力遭到沉重打擊,從此一蹶不振。
當地居民一直以來都把草庵的摩尼教造像當成佛像來拜後來摩尼教逐漸消亡,草庵成了佛教僧侶掛錫的寺院,此處鄉民也當佛像來崇拜。以這種變相佛化,頗具保護色彩的形式,草庵寺才得以保存至今。如今這裡是世界唯一、也是保護得最好的摩尼教遺址。
有關草庵和弘一法師,還有一個「草庵鍾」的典故。原來法師在1935年冬第二次來草庵,曾一病不起,發燒昏迷,幾瀕於危,病中甚至寫下遺囑。後經寺中僧眾多方照顧,法師的病情才轉危為安。
這場前所未有的大病,歷時近半年。病癒後,法師開始深自反省,認為是往昔惡業所致。草庵鍾是大師在草庵生病時所用的鐘,比正常的鐘要慢半小時。大師後來移居別處都故意將鍾撥慢半小時,提醒自己在草庵病時的痛苦,發慚愧心。
日後別人經常看到法師所用的鐘不準,感到奇怪,大師就說那是「草庵鍾」,他還發願自己將盡形壽都使用草庵鍾。
草庵摩尼光佛,是用巖石中三種不同的天然色構設離開草庵後我又坐車去了十公裡外的安平橋。泉州有兩座著名的古橋,各有特點,論年代是北宋嘉祐年間的洛陽橋最古,論長度則是安平橋最長。
安平橋是我國現存最長的古橋,因為橋長有五華裡,俗稱「五裡橋」,甚至有「天下無橋長此橋」的美譽,當年是世界第一的跨海石橋。
來到安平橋後,我發現這裡早已沒有海。幾十年前的一場圍海造田運動,把這座海灣大橋成變了陸上橋,如今立在一座溼地公園上。
中國最長的梁式古石橋:安平橋1938年九月下旬,弘一法師應安海的豐德法師之請,來到安海的水心亭寺,在安平橋邊住了一個月有餘。
當時,這裡仍是重要的古渡口,法師的房間就在橋頭的一間僧房內。房間裡每天可聽見橋下海水進退,波濤拍擊的聲音。他給自己的居室起了個好聽的名字,叫「澄渟院」。如今的大師故居,是前些年拆了後重建的,不過裡面的陳設,仍保持著當年樣貌。
弘一法師駐錫期間,應安海各界善信之請,做了幾場佛法通俗講座,聽眾甚多,後彙編為《安海法音錄》一冊。在此期間書寫條幅數百,廣結善緣,與安海各街人士留有合影,這一段時間,可算是他弘法最為忙碌的時期。
走在安平橋上,放眼望去,安平橋就像是一條長龍向前延伸,怎麼也望不到盡頭。安平橋的中間點,便是中亭,歷來是晉江安海和南安水頭的分界處。亭前佇立著兩尊護橋石將軍,兩側有楹聯「世間有佛宗斯佛,天下無橋長此橋」。
我沒有走完安平橋(感覺走不完),去到中亭就折回了。回去吃了五裡橋竹筍凍,安海的特產,比我在廈門吃的,要好吃很多。
清源山:閩海蓬萊第一山來泉州不可不遊清源山。清源山乃泉州名山,位於泉州城北,海拔498米,清源山奇石嵯峨,有「閩海蓬萊第一山」的美譽。又因為山上泉眼諸多,別稱「泉山」,據說泉州之名就是由此而來。
1939年初春,弘一法師來到清源山,在山頂的清源洞住了30餘日。
在去清源山之前,法師剛在佛教養正院,發表了那篇著名的題為《最後的懺悔》的重要演講,對自己的修行進行了無情剖析和深入檢討。表示不久將閉關靜養,謝絕一切外事應酬,以終天年。此後他就在承天寺閉關,後又來到清源山靜修。
鐫刻於弘一法師墓塔邊的最後墨跡:悲欣交集清源山雖因山底的老子雕像而聞名於世,山腰卻都是佛教的天下。由此向上攀登,山上有許多佛寺和造像,皆由天然崖壁雕琢而成。比如千手巖因為供奉千手觀音像而得名,彌陀巖有元代石雕阿彌陀佛立像,碧霄巖有著名的藏傳佛教造像「三世佛」。
法師對清源山早已心嚮往之,居住在清源洞期間,遊歷了這裡的所有寺廟。清源山優美的景色讓他流連忘返,他還為山中的南臺巖、賜恩巖、彌陀巖等諸寺題字。一個月後,他回到承天寺。
再之後,法師去了永春普濟寺閉關。在那裡堅持不講經、不會客,亦不為人寫字,專心致志撰寫律著,歷時572天。普濟寺是法師入閩14年,住錫時間最長久的地方。
在說回清源山,法師的舍利塔也在此山中,就位於千手巖東側,彌陀巖西南側的一處茂林修竹的高臺上。
法師墓塔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妙蓮法師主持下修建的,後80年代又重建過。花崗巖仿木結構,塔內安放著大師的舍利子。墓塔內正面壁上,還嵌有法師高徒豐子愷先生所繪的「弘一律師遺像」,據說是他悲切時集淚研磨所作的「淚墨畫」。
於清源山建大師紀念塔,乃是精心選擇。山是泉州第一山,風光秀麗。法師也曾在此閉關,法緣殊勝。舍利塔左側的高石上,還有一尊他的禪坐像,目光悲憫而又寧靜,正注視著山下的泉州城。
在這清源山,高石上打坐的法師像,和山腳下那尊老子像,成為了和諧共處的友鄰。
溫陵養老院:儒家書院的最後時光泉州府城隍廟北側的模範巷92號,是泉州市第三醫院的舊址,也是有點讓人覺得可怕的精神病院。如今,醫院搬走,這裡一片蕭瑟的氣氛。我來此地,是因為這裡曾是弘一法師在泉州最後的住處,溫陵養老院的所在。
很多人知道弘一法師在圓寂於晚晴室,但可能不太清楚具體位置。繞過病院大樓,可見一座殘舊的石牌坊,上書「小山叢竹」四個字,斜對面那三間看起來毫不起眼的老屋就是晚晴室所在,多年來,它一直作為三院的藥品倉庫而存在。
這座小小的醫院內,不僅有法師舊居,也是一處重要的泉州歷史文化遺址。醫院前身是閩南第一個進士歐陽詹的家祠,後因南宋理學家朱熹曾在此講學,創辦「小山叢竹書院」而聞名於世,是曾經輝煌的泉州古四大書院之一。
清末科舉廢,書院亦廢。1935年,泉州的葉青眼居士創辦溫陵養老院,院址設在書院內。大概因為這裡過去濃厚的儒風文脈,養老院建成後,法師曾兩次來這裡短住,並且在此補題朱熹過化亭匾額。
弘一法師在泉州修復了兩項朱熹遺蹟。一處是過化亭,還一處就是修補書開元寺山門那副朱熹所撰對聯:「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
晚晴室東側的「小山叢竹書院」遺址1942年5月,63歲的弘一法師從惠安靈瑞山回到泉州城,先於銅佛寺小住,後在葉居士的勸請下移居溫陵養老院,並在那裡度過了生命中最後幾個月時光。
大師喜歡晚晴兩字,曾自號晚晴老人。住在溫陵養老院期間,為居室取名「晚晴室」,法師人生的最後一抹夕照也永遠地定格在這裡。
看我蹲在地上拍照,院裡的保安走過來,與我閒聊。他指著三間廂房告訴我,正中一間是佛堂,右邊是柴房,左邊那間就是臥室,也就是弘一法師的圓寂之處。
在溫陵養老院的幾個月,弘一法師仍盡力完成自己的未竟書稿。期間與友人書信往來,暗示即將不久於世。他也會與院裡的老人聊聊家常,有人來求字,弘一法師便在紙上寫下「南無阿彌陀佛」,從不讓他們空手而歸。
1942年10月13日,農曆九月初四,弘一法師圓寂於溫陵養老院晚晴室,終年63歲。臨終前三天,書「悲欣交集」四字並自注「見觀經」一紙,交侍者妙蓮法師,為其最後絕筆。
法師出家28年,持戒謹嚴,淡泊無求。最後的遺物,是一件百衲衣,有224個補丁,皆親手自補,只此無二。
法師圓寂後七天,依照遺言,遺體在泉州承天寺化身窯荼毗。他的舍利後分為二份,一份入清源山舍利塔,一份則分葬在他的出家地杭州虎跑寺山中墓塔,供世人瞻仰追思。
法師在十四年閩南弘法生涯中,足跡遍布泉州各處寺院。除上文提到的地方,還有永春普濟寺、南安雪峰寺、靈應寺,晉江福林寺等數十座寺院。這裡篇幅所限,不能一一詳述。值此法師誕辰之日,謹以此文紀念。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