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師曾寫下「悲欣交集」,他的《送別》也含此意

2020-12-17 白馬侃詩文

以送別為題材的古典詩詞名篇很多,如盛唐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宋代柳永的《雨霖鈴》……不勝枚舉。今天白馬推薦的一首是近代高僧弘一法師李叔同寫的一首歌詞。

李叔同既是佛門律宗大德,也是藝術界的奇才兼全才:詩、書、樂、畫、印、戲樣樣精通,且造詣很深。《送別》這首歌詞寫於他風華正茂的二十歲年紀時。正是李叔同才思橫溢、重情重義的歲月。

當年許幻園、李叔同、張小樓、蔡小香、袁希濂五人義結金蘭,在上海許幻園的家城南草堂裡組成了城南文社。許幻園本來家庭富裕些,城南文社的籌辦與活動經費全部由他一人承擔,從這裡可以看出他是一個頗有大家風範的人。天涯五友便從這城南文社裡蜚聲當時的大上海文壇。但經過二十世紀初的社會風雲變幻後逐漸變得貧困了。許幻園想去北平找那個袁大頭討說法,臨行之際與五位摯友告別,李叔同便寫下了這首傳世經典歌詞,以慰金蘭。

《送別》

近代 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情千縷,酒一杯,聲聲離笛催。

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草碧色,水綠波,南浦傷如何?

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情千縷,酒一杯,聲聲離笛催。

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這首歌詞是弘一法師依照捷克作曲家安東·利奧波德·德沃夏克的的曲子,專門為好友許幻園寫的送別詞。由於這首詞仍然是以好友間的分別為主題,後人也把它稱為《驪歌》。《驪歌》是古人在離別時唱的一類送別歌曲。李太白曾經在《灞陵行送別》裡寫道:「正當今夕斷腸處,驪歌愁絕不不忍聽。」可知《驪歌》的曲調會勾起人的無限傷感愁緒。正如柳永在《雨霖鈴》裡的句子「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裡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我們平時所聽到的歌一般都會有二段、三段甚至四段不等。為了反覆詠唱,一般每段裡有和其它片段相同或不同的句子。歌曲通過反覆詠唱,最終把藏於肺腑之間的深度情感給表達出來,弘一法師填的這首歌詞也正是這樣。

這首驪歌版本眾多,白馬比較喜歡弘一法師的高徒、著名畫家豐子愷先生的手抄版本的詞,原詞同上文所帶。今天白馬就挑第一段歌詞來和詩友們一起讀讀吧。

第一段詞「長亭外」到「今宵別夢寒」,這一段通過好友們送別時周圍景象的鋪敘,襯託出好友們心心相惜、難捨難分的情意。天涯五友都是儒雅風流之人,文採蜚然。幾個人也算志同道合,對革除封建舊制、崇尚婚姻自由等等抱有很大的期待。因此這五位好友義結金蘭,李叔同一家都被許幻園請到南城草堂裡與許家同住。由此可見這幾位好友真的是情誼至深。

歌詞的第一段出現了古典詩詞裡常出現的意象,「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長亭」、「古道」、「芳草」是以離別為題材的詩詞裡常出現的經典意象。李太白的詞《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有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元朝馬致遠在《天淨沙.秋思》裡寫有「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北宋晏殊《玉樓春.春恨》也有句「綠楊芳草長亭路。年少拋人容易去。」

弘一法師就沿用了這些意象,相當於傳承了我國古典詩詞的藝術底蘊,因此他的這段歌詞讀起來比較有熟悉感親切感。古代長亭在官路上的間隔是十裡,短亭間隔為五裡,這些亭子是古代官方專為行人休息而設置的。 在修路極不容易的古代社會裡,一條道路可以用好幾個朝代至上千年。一般來說詩詞裡所描寫的碧綠芳草往往代表著傷心與憂思忡忡。比如李白的《灞陵行送別》裡寫道:「上有無花之古樹,下有傷心之春草。我向秦人問路歧,雲是王粲南登之古道。古道連綿走西京,紫闕落日浮雲生。」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夕陽將要落群山外的天際處,晚風吹拂著路邊的楊柳,竹笛聲便在風中斷斷續續地散開。這種意境頗似唐人鄭谷《淮上與友人送別》的後兩句「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但「夕陽山外山」分明是弘一法師獨創。望不盡的群山與遙遠的古道、古道邊的碧草、話別的長亭都被夕輝映襯著。這情景也包含詩人對好友們前程的迷茫。世事紛紜,前途存變數,實在未可知。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我們在網上會常看到一句話「人走著走著就散了」,而詩人也是對這種人性有深刻的理解。天涯海角,好朋友們也一個一個走散了。無奈,嘆息,百感交集!而這百感無非包含了快樂與憂傷兩種心情,詩人深得其味。不知諸位詩友讀了這幾句有何感想。

一瓢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最後這兩句意思是說大夥歡暢盡興地喝下這一瓢酒,今晚告別後恐怕夢境裡都會覺得無限的悽涼孤獨。

弘一法師往生前曾經寫下「悲欣交集」四個字。而當我們細細品讀這最後兩句乃至全篇後,能打動我們心靈的果然是這四字。法師一生大喜大悲,心空澄明,得悟善終。這歌詞傳唱了數代不衰,也是大師留給世人的一份精神財富。頂禮法師!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弘一法師遺書「悲欣交集」四字無人能模仿的背後:與這個原因有關
    1942年10月13日,時年62歲的得道高僧弘一法師在泉州晚晴室圓寂。臨終前,他留下了親自書寫的「悲欣交集」四字。半個多世紀以來,這四字的含義一直是世人熱議的焦點。相比對內容的解讀,弘一法師臨終時所書四字的「詭異」筆體,也一直備受爭議。
  • 泉州承天寺和弘一法師
    弘一法師化身地弘一法師俗名李叔同,被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住錫泉州十四年,泉州承天寺是弘一法師的化身地。民國時期的一個翩翩公子,出家後也成為一代高僧,他在許多領域都有成就,從浙東到閩南,在眾多寺廟留下足跡,受邀講學。填詞《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歷經幾十年傳唱經久不衰,成為經典。
  • 弘一法師李叔同半生繁華半世僧,臨終前的偈語,其奧妙無人能參透
    中國人關於離別的記憶中一定有《送別》的旋律,曲子雖短,但卻道盡了人生別離的蒼涼與傷感,除了悲傷,這首曲目又是渾厚的,帶有關於人世思考的厚重與滄桑。也許1915年的李叔同並不會想到,自己為友人創作的曲目會流傳於整個中華大地,直至百年。
  • 弘一大師:臨終絕筆寫下「悲欣交集」四個字,什麼意思?
    弘一大師沒有目標的人生,就如同茫茫大海裡的一葉扁舟,飄飄蕩蕩,隨波逐流,不知從哪裡來,也不知去向何方。正是這種沒有目標的人生,讓李叔同糾結、困惑,世俗的纏繞、牽絆一定讓他痛苦不堪,難以抉擇。出家後的弘一法師誠子:關於我決定出家之事,在身邊一切事物上我已向相關之人交代清楚。
  • 行腳泉州,尋訪弘一法師舊跡
    泉州人對弘一法師也很熟悉。不僅泉州城區,還有南安、晉江、惠安、永春等地不少寺院,法師都曾長期駐錫過。弘一法師將人生中最後的,也是最成熟的十四年留給泉州。筆者近日來到泉州,集中走訪了法師駐錫過的寺院,整理出他在泉州的行跡,希望能部分呈現出他的「南閩十年之夢影」。
  • 弘一法師李叔同書法:長亭外古道邊,別後入空門,悲欣交集無人解
    弘一法師李叔同,是中國近現代文化史上的傳奇人物,詩詞書畫,樣樣精通,尤其是一首《送別》詩,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被無數人吟誦傳唱。不過本文不講李叔同詩詞成就,本文與大家一起欣賞弘一法師李叔同的書法。
  • 賞析弘一法師(李叔同)的《送別》
    弘一法師,俗名李叔同,清光緒六年(1880年)陰曆九月二十生於天津官宦富商之家(祖籍浙江·平湖),1942年九月初四圓寂於泉州。他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前驅,卓越的藝術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國傳統文化與佛教文化相結合的優秀代表,是中國近現代佛教史上最傑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國際上聲譽甚高的知名人士。
  • 弘一法師:這個世界,我總要來
    至彌留之際,寫下 「悲欣交集」。九月初四,弘一法師示寂於晚晴室,右肋而臥,好像假寐,沒有痛苦,沒有悲哀。致劉質平(平湖李叔同紀念館藏)質平居士文席:朽人已於九月初四日謝世,曾賦二偈,附錄於後。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裡。問餘何適,廓爾亡言。
  • 從美的契合談弘一法師與泉州之緣
    72年前,弘一法師在泉州溫陵養老院圓寂,留下了「悲欣交集」四字及眾多的真跡、題刻和偈言、偈詩。法師在惠安淨峰寺留下一首詩,詩曰:「我來為植種,我行花未開,豈無佳色在,留待後人來。」帶給後人無盡的意蘊與緬懷。二零零二年弘一大師圓寂六十周年時,國內舉辦了三項紀念活動。
  • 弘一法師李叔同:吃素、護生、惜福,一個真正值得我們銘記的人!
    這首詞誕生在上個世紀,寫這首詞的作者,曾被林語堂評價「是我們時代裡最有才華的幾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個人,最遺世而獨立的一個人。」他是精通音樂、美術、書法、戲劇的大師李叔同,也是後來告別紅塵的出家人弘一法師。一個像人的人
  •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悼念弘一法師
    老陽按:無論是弘一法師還是李叔同,這兩個名字在近代史上都算有一定的分量了,我想對於普通人來說,對於他認識更多的還是那首《送別》吧,最近樸樹也翻唱了。「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 人物|弘一法師「治病」
    一個很顯然的事實是,以略長時段考察,他的「神經衰弱症」並沒有好轉。在此後的歲月裡,已成為弘一法師的他,仍然持續與病魔作鬥爭。疾病促發了李叔同的出家,而出家又讓弘一法師對疾病有了更多超驗的理解,他採取的療疾方式,也因此帶有鮮明的屬於弘一法師的特色。但這種特色又深植於他所在的那個時代和漫長的傳統之中。
  • 「碧天芳草」特展即將開幕,告訴你弘一法師與他的永嘉往事
    本次展覽將匯集全國不同收藏單位及藏家有關弘一大師書法、信札、印章、水彩畫、古籍、碑帖,與豐子愷合作護生畫集等展品共計257件,將為我們詳實地展現和描述這位大師的文藝造詣和傳奇一生,讓我們一同在筆墨中找尋他的溫州蹤跡,聆聽他的永嘉往事。
  • 一本文集裡記載夏丏尊 弘一法師莫逆之交
    師與開明書店向來有緣,他給我的信(弘一法師),差不多封封同人公看。遇到有結緣的字寄來,最先得到的也就是開明同人。所以他有信給我,不但我歡喜,大家也歡喜。但是相當厚的一封,正信以外還有附件。我抽出一紙來看,讀到「朽人已於九月初四日遷化」云云,為之大驚大怪。
  • 人與城相得益彰:弘一法師在泉州、漳州、廈門的著述活動
    弘一法師紀念館弘一法師到永春桃源殿講經時,曾向信眾解釋了之前三次欲來而未果的原因之一是:「那時因為學律的人要隨行的人太多,而普濟寺中設備未廣,不能夠收容,不得已而中止。」1935年春,弘一法師為開元寺山門補書對聯:「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並題跋曰:「寺門舊有此聯,朱文公撰,久佚,為補書之。」1933年5月,弘一法師為他所倡辦的南山律學宛題聯曰:「南山律教,已八百年無存,何幸遺篇猶存東土;晉水僧園,有十餘眾承習不絕,能令正法再住世間。」南山律學宛址辦於泉州開元寺尊勝院。
  • 弘一法師與病魔作鬥爭的一生
    一個很顯然的事實是,以略長時段考察,他的「神經衰弱症」並沒有好轉。在此後的歲月裡,已成為弘一法師的他,仍然持續與病魔作鬥爭。疾病促發了李叔同的出家,而出家又讓弘一法師對疾病有了更多超驗的理解,他採取的療疾方式,也因此帶有鮮明的屬於弘一法師的特色。但這種特色又深植於他所在的那個時代和漫長的傳統之中。
  • 弘一兩個字拍出471萬,褪去煙火氣的書法,是如此澄淨
    弘一法師:一個文化貴族,一個精神貴族。在弘一法師身上,博雅的知識教養,淡薄的人生態度,純粹的精神追求,嚴謹的生活儀軌,濃烈的社會情懷,獨立的精神取向,體現了中國文化傳統對個體價值和精神自由的尊重,也體現出傳統知識精英注重道德修養、注重社會責任的文化性格。弘一法師(1880-1942)堪稱20世紀最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之一,是「二十文章驚海內」的大師。
  • 泉州承天寺千年歷史,好似一座博物館,弘一法師曾四次到訪
    後諸法師共同發願進行修葺,並增建寮房僧舍,寺院重興,煥然一新。民國初年,雲果法師圓寂後,會泉法師繼任住持。抗日戰爭時期,先後有弘一法師、性願法師住寺講經弘法,組織佛學研究會。東軸線的建築依次是圓常院、廣欽和尚圖書館、舊僧舍、新僧舍、客堂、龍王祠、五觀堂、南園故址、大悲閣、會泉宏船法師紀念堂、禪堂、涅盤堂、祖堂等。圖文院中的藏龍井。藏龍井前的牆壁上嵌有一塊梅花石,一枝淡紅色的梅花映現石上,傳說有暗香浮動,稱「梅石生香」。
  • 解密弘一法師在漳往事 「七寶寺」改名為避「豬母亭」
    《弘一法師在漳州》出版,海都獨家專訪作者施正峰解密弘一法師在漳往事  閩南網1月30日訊 近日,《弘一法師在漳州》一書正式出版,這是關於弘一法師李叔同在漳州往事的最新研究成果,年近七旬的作者施正峰,用兩年的時間寫就。
  • 「弘一法師」李叔同,才華橫溢、成就卓越的大孝子!
    這首送別,在現在每當有什麼離別的時候,總會唱這首歌,它已經成為了現在的送別金曲。他的作者李叔同想必大家都非常清楚,我國非常著名的音樂家,美術家和戲劇家,還有非常著名的一個稱呼,「弘一法師」。李叔同的生平事跡大家可能都不太清楚,他還是有名的大孝子。這次給大家帶來的是李叔同簡介,讓我們通過李叔同簡介,去品味他的人生和他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