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師:一個文化貴族,一個精神貴族。
在弘一法師身上,博雅的知識教養,淡薄的人生態度,純粹的精神追求,嚴謹的生活儀軌,濃烈的社會情懷,獨立的精神取向,體現了中國文化傳統對個體價值和精神自由的尊重,也體現出傳統知識精英注重道德修養、注重社會責任的文化性格。
弘一法師(1880-1942)堪稱20世紀最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之一,是「二十文章驚海內」的大師。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等造詣於一身,在多個領域開創中華文化藝術之先河。他是我們時代裡最有才華的幾位天才之一,通曉中國傳統文化和佛教文化。他屬於我們的時代,卻又跳出我們的時代,最終走到紅塵之外。
李叔同一生風雨歷程,其品格、處世之道、學習之道、人生態度等,皆具智慧的光芒。然而在38歲的盛年,他毅然拋棄在外人看來如火如荼的世俗生活,遁入空門,在杭州虎跑寺剃度為僧,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
他出家後「諸藝俱廢,獨留書法。書寫佛語,廣結善緣,普渡眾生」。遺留下來的大量寫經、信札、日記給我們探討佛教與書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弘一法師的書風以出家前後為界,分為兩個時期。
出家前,其才子氣質在書法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楷書頓挫自如,字勢飛動英挺飽滿,節奏強烈,鋒芒畢現。
李叔同早年的書法並沒有脫離清代中期以來碑學大潮的影響。他的書法初學篆書、魏碑,後入楷、行、草諸體,筆勢開張,逸宕靈動。北碑書體對他一生的書法影響至深。早年李叔同寫北碑,線條邊廓光潔,清爽挺拔。在北碑方峻、整飭的外表下,蘊含著溫和文秀的內質。這是他取法北碑所形成的風格特色,也成為他書法不斷沉潛,並最終形成「弘一體」的底色。
出家後,迥異於前,書法逐漸自成一體。衝淡樸野,溫婉清拔。更充滿了超凡的寧靜和雲鶴般的淡遠。這是絢爛至極的平淡、雄健過後的文靜、老成之後的稚樸,恰如他自我表白的那樣:「朽人之字所示者平,平淡、恬靜、衝逸之致也」。
其作品書寫的內容多為經典禪語,線條圓勁內斂,無稜無角,結體修長至極,布白均勻,強調對稱,通篇褪盡人間煙火,空靈明淨,呈現一片強烈的哲學氣息,使觀者有出塵之感。
結體上,由相對扁方,到逐漸修長。以往他北碑書法中常見的上小下大的結構,變為上大下小。由舒展外拓之勢,變得含蓄內斂。筆法上的重要變化,即是由方筆變為圓筆。起筆、收筆處,不僅很難見到方筆所帶來的明顯圭角,甚至很難見到顯著的筆鋒起伏。
弘一書法的特別之處,還在於結構中筆畫的組接比較鬆散,由北碑中緊密如卯榫結構的筆畫組接,變為若有若無的斷點,因而顯得虛和含蓄。
弘一的線條厚實,凝練而含蓄,這種特質是從晉唐筆法而來。他晚年的書法,基本上放棄了飽滿、厚實的圓筆中鋒,線條纖細、抖索,但筋骨內涵,力度不減。平淡、衝和、含蓄是他晚年書法的重要特色。
「悲欣交集」是弘一法師在1942年10月10日,臨走前三天的時候絕筆寫下的四個字。他欣慰的是他解脫了,但他悲憫的是世人都被功名利祿所迷惑,不追求解脫,故寫下「悲欣交集」。趙樸初先生評價弘一大師的一生為:「無盡奇珍供世人,一輪圓月耀天心。」
在西泠印社2014年的秋拍中,僅有兩個字的弘一書法作品《放下》拍出了471萬元的高價。兩百多萬元一個字,很貴;不過,難以用金錢來衡量的,卻是這兩個字下面藏著的深意。